網頁

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南大人文學院大師講堂邀請何乏筆教授闡述道家美學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人文學院於12月28、29日舉辦二場「大師講堂」,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何乏筆研究員蒞校分享道家美學,超過百名師生參加,國語文學系王建國老師、陳欣如老師,莊千慧老師、王琅老師等教授亦一同出席,共襄盛舉。 來自德國的何乏筆教授是跨文化、哲學與美學的重要國際學者,並且也是精通中華文化的漢學家,能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此次能應邀到南大演講可說是十分難得。 第一場講座以「莊子美學」為題,以《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與國語文學系林俊臣老師對談。「庖丁解牛」,一開始所見無非全牛,人牛對立,經十九年鍛鍊,由「技」而進於「道」的境地。然雖已達此境,每回仍是覺察專注的工夫,「動刀甚微」,如書家之「動筆甚微」。二人精彩的對談,抽絲剝繭,既是莊子又是書法美學的闡述,讓參與師生獲益良多。 第二場以「老子美學」為題,除何乏筆教授講授外,並邀請蔣三石水墨畫家進行現場創作,二人以「上善若水」為主題,蔣三石老師現場水墨揮毫與何教授的古琴演奏,展現「水的哲學」體現老子思想。現場師長與同學一同討論對老子思想的體悟,享受了一場洗滌身心靈的美學盛宴。 南大人文學院邱敏捷院長表示,感謝何乏筆教授與蔣三石水墨畫家蒞校分享對美學的研究與經驗,讓師生受益良多,有助於本校對書法美學的推擴,提升大眾對美學的認識。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臺南大學與日本全國大學書道學會交流書藝之美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於12月28日與日本全國大學書道學會學者進行書法及篆刻交流,南大國語文學系師生盛情接待遠道而來的日本學者們,雙方就書法及篆刻教學與拓本收藏分享心得,交流熱絡。 南大國文系莊千慧副教授以介紹南大校史作為交流開場,分享南大於日治時期歷經五任日本校長,創校125年來,不論校名更迭或學制演變,書法教育一直是南大的特色,不僅有專業的書法課程,每年也會帶領學生舉辦書藝展,與各界同好及社會大眾交流,推廣書藝文化。 交流會上,除雙方分享在書法及篆刻的專研心得,並由南大國文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康益源同學進行其收藏的拓本分享,現場在眾多的拓本圍繞下,顯得格外壯觀,日本學者也非常有興趣,仔細端詳現場展示的拓本,並與現場師長熱絡交流。最後,由國文系林俊臣副教授進行現代書法與應用書法教學成果分享,展現南大同學除了傳統書法外的多元創意的成果。 南大陳惠萍校長表示,本校國文系在書法領域深耕的成果有目共睹,在國內已頗負盛名。國文系每年也都會辦理校內外書法畢業展,展現學習成果;近年更積極參與在地相關活動,推廣書法教育,讓學生的學習不僅止於課堂上,更能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讓學生發揮創意將書法與生活結合,營造美學生活。希望透過這次的交流,可以提升台日兩國彼此在書法、篆刻領域的深度與廣度;有機會也能進一步和日方各校締結為姊妹校,強化校際間的合作關係。

南大小太陽服務社年度成果發表暨社團慶典「太陽列車」啟程囉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學生社團小太陽服務社於12月27日晚間辦理「太陽列車」年度成果發表暨社團慶典活動,邀請校內師生及友校社團同學一起共襄盛舉,分享社團年度豐碩成果,並增進互助合作與情感交流。 小太陽服務社為南大長期穩定發展的服務性社團之一,每學年皆辦理教育部教育優先區及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計畫,於寒暑假及學期間至各社區及偏鄉學校辦理服務營隊活動。此外,亦配合學校高教深耕計畫,辦理以SDGs永續發展主題的各項推廣活動,成果豐碩。 本次成果活動以交流茶會展開序幕,各個社團交流分享歷年活動成果,接著帶來一連串精彩的晚會表演,包含舞蹈、特色短劇及團康舞等,活動吸引近百名師生熱情參與,整個活動充滿了歡笑聲,參與師生度過愉快難忘的夜晚。 小太陽服務社社長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四年級王通文同學表示,社團內所有幹部與成員都非常積極籌辦各項服務營隊與社團活動,希望可以透過這場慶典活動跟師生及友校社團分享活動成果,也很感謝社團夥伴們為這場活動所投注的心力,希望大家的努力能夠讓熱情的小太陽服務社繼續發光發熱,也為自己創造美好的大學回憶。 南大侯志正學務長表示,很高興看到服務性社團能夠持續發展社團量能,並透過社團的力量招募志同道合的學生加入社會服務與永續推廣的團隊,投入自身專業及專長興趣一起關懷社會,相信參與的學生皆能夠在課外活動的參與過程中獲得許多學習與收獲,將有助於提升未來社會適應與職場的競爭力。

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第17屆日本國際漫畫獎臺灣漫畫家再度奪金 簡嘉誠《青空下的追風少年》描繪大時代下的青春物語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由日本外務省(外交部)舉辦的第17屆國際漫畫獎12/26日公布得獎名單,臺灣漫畫家簡嘉誠以《青空下的追風少年》從587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勇奪金賞;林奕辰、清水則分別以《二零七之骨》、《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2》獲得銅賞。這也是臺灣漫畫家繼韋蘺若明於第14屆獲金賞後再度摘冠,駐日本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主任王淑芳獲悉喜訊後,也特別代表文化部長史哲向3位得獎漫畫家致意。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臺灣漫畫家近年在國際各大漫畫獎項屢傳捷報,特別在漫畫大國日本,每年都有臺灣漫畫家得到國際漫畫獎的榮耀。未來文化部會持續協助漫畫創作者及業者推動臺灣漫畫內容的產製及推廣,全方位協助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支持臺灣漫畫發展。從近期開展先行的國家漫畫博物館、漫畫獎勵金、新增文化黑潮的中長篇漫畫產製徵案、加強外譯推廣力道到漫畫家駐村等一連串的政策,持續優化漫畫創作環境並健全產業生態。 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表示,近年在日本積極推廣臺灣漫畫,連續4年辦理「臺灣漫畫夜市展」、「謝謝日本彩稿展」暨「漫畫有聲音展」、「漫畫之絆 臺日漫畫家簽名板展」,與北九州市漫畫博物館合辦「臺灣租書店與漫畫的奇妙旅程」展,並促成臺灣漫畫家去年首次在日本北九州市駐村、邀請臺灣漫畫家、插畫家繪製中心年度活動摺頁等,連續幾年積極推廣臺漫,已成功促成多部作品在日本出版日語版,未來將持續在日本搭建臺灣漫畫展銷平台,為臺漫黑潮推波助瀾。 本屆榮獲金獎的《青空下的追風少年》,是漫畫家簡嘉誠與檔案管理局、出版社蓋亞文化合作的最新力作,從檔案局典藏的國家檔案中,以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古物的臺鐵檔案作為創作素材,描繪在二戰末期的時空背景下,兩位臺、日少年因跑步而相遇,滿懷鬥志與火車競逐,夢想在日本田徑史上留名的熱血故事。藉此將沉睡在檔案中鮮為人知的過往,透過漫畫家的妙筆轉譯,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 獲得銅賞的《二零七之骨》講述一個受到詛咒及眷顧的姓氏「奇獨」家之女是否能擺脫家族傳統束縛,逃離死亡命運的故事;《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2》則以日治時代大正期間的臺北為背景,知名料亭小梅屋的第三代接班人、女高中生友繪,尋覓美食料理的故事。 日本國際漫畫獎由日本外務省主辦,目的為向世界推廣漫畫文化,今年邁入第17屆,計有82個國家及地區587件作品報名參賽,本屆共選出最優秀賞(金獎)1名、優秀賞(銀獎)3名、2名獎勵賞及9名入賞獎(銅獎)共15件作品,頒獎典禮預定於明年3月舉辦。

「傳承與創新—2023臺南市師美學會26週年暨臺師大美術系教授聯展」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 由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畢業校友所組成的臺南市師美學會至今已邁入第26週年,這個學會不僅代表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優秀畢業生對藝術持續的熱愛與執著,也體現著他們在深耕美術教育之餘仍能努力創作實現自我的理想追求。會員們都曾任或現任各級學校教職,奉獻台灣美術教育,作育英才無數,教學之餘仍創作不輟,每年藉著舉辦展覽,切磋畫藝,26年來的堅持,對藝術界的貢獻和成就,成果堪稱豐碩值得喝采。 而每兩年一次與臺師大的現職及退休的專任教授們共同展出,向來與母校保持深厚情誼,以藝會友,相互觀摩切磋,激盪彼此的創作思維,更是難能可貴。臺南市師美學會可謂是師大美術系系友會的典範,讚佩他們長期為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戮力耕耘的精神,這次的聯展除了是藝術的交流與分享,更是見證了師大美術系悠久的歷史傳承、校友的強大凝聚力及年度盛事對美術界的影響。 這次聯展讓我們欣賞到來自不同年代、不同風格和不同媒材的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生在藝術創作上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從古典到當代,從油畫、水彩、水墨到複合媒材,每一件作品都展示了藝術家們的才華和創意。感謝所有參與這次聯展的畢業校友和教授們,他們通過自己的作品和教學,豐富了臺灣藝術界的內容,他們的努力和奉獻精神證實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是培養優秀藝術人才的搖籃。 相信這次展覽將會是一個充滿創意和靈感的場域,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讓觀眾能夠欣賞到來自不同領域的優秀作品,同時也為美術系的學弟妹們提供一個效仿學習的榜樣。我們也期許這次展覽能夠促進觀眾和藝術家的交流,提升藝術欣賞的風氣與鑑賞力,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到臺灣的藝術文化。最後,我要祝賀臺南市師美學會與師大教授在台南文化中心的26週年聯展圓滿成功,也祝福臺南市師美學會會務蒸蒸日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孫翼華

南大通識講座邀請釜山外國語大學戴恒副教授分享韓國教育與文化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於12月26日邀請韓國釜山外國語大學中文系中國地域通商專業戴恒副教授蒞臨通識講座,以「韓國文化教育介紹與臺韓差異比較」為題,讓同學們對韓國文化及教育有著更進一步的認識。 戴老師從六個面向介紹韓國文化,包括:流行音樂、電視劇、電影、飲食、韓服與韓文等。對大部分民眾來說,音樂是最直接的交流,韓國的音樂文化不僅影響亞洲地區,更拓展至全球。大家所熟知的韓國重要食材泡菜,起源於三國時期,之後延伸至各地區的不同口味特產,戴老師也推薦同學可去不同地區嘗鮮各地不同口味之處,舉例辣炒年糕、炸醬麵等多種當地美食,以及韓服體驗感受當地的歷史文化。 戴老師介紹韓國的教育十分重視升學,幼稚園時期就接觸雙語、三語、甚至四語等多語言的學習,高中生在校晚自習後的校外補習到半夜一點才能返家,長期以來睡眠不足與進食時間不定。一旦進入大學後,學生的自由度便大為提高,目前韓國大學一學期16週,除了專業課堂教學也安排不同的交流活動。戴老師鼓勵同學透過交換學生、研究生等方式親身體驗韓國生活,促進跨國文化的交流和學習。此外,戴老師也介紹釜山外國語大學,是一所包括英日中學院、東方語言學院、西方語言學院、人文社學院、商學院、理工學院、教育學院的綜合大學;許多課程教學以雙語授課,可以降低外國同學語言的障礙,又能以環境優勢加強韓文能力、開拓不同的視角與生活體驗,可供未來進修或職涯發展的選擇參考。 演講後,參加講座的同學對於韓國文化及釜山外國語大學有高度興趣,針對韓國的兵役、大學課程、交通、語言、醫美、電競等議題提問踴躍,獲得戴老師深入的回覆及建議。

陳思宏臺文館開講 暢談《鬼地方》前進國際文壇現況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得主陳思宏年末返臺宣傳新作,國立臺灣文學館特別於12/26日舉辦講座,以「《鬼地方》的書寫與臺灣文學外譯」為題,邀請陳思宏分享如何透過外譯將臺灣文學推向國際文壇。陳思宏於講座中暢談2022至2023年在國際文學場域的所見所聞,眾多關心臺灣文學國際發展的讀者共襄盛舉,現場互動熱絡。 臺文館副館長蕭淑貞致詞時表示,過往臺灣文學要推展到國際其實相當困難,《鬼地方》卻被各國主動詢問,帶著翅膀、飛越天際線,到處散播文學的力量,讓我們再次發現臺灣文學呈現的獨特魅力。自2020年《鬼地方》榮獲臺灣文學獎金典年度大獎之後,就一直很想邀請陳思宏來分享,期待在講座中看見他的「萬花齊現」。 陳思宏指出,一部作品要成功外譯,背後涉及許多不同專業領域的努力,例如翻譯、版權推廣、封面設計、出版社行銷、歐美各大報書評等,陳思宏也強調,必須有完整英文譯本才得以真正打動全球書探與文學經紀人,進一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步吸引版權買家。他認為應視臺灣文學為品牌,並鼓勵作家都能很有自信地推銷臺灣文學作品。目前他的作品成功觸及多國讀者,寫作已經不再是自己的事,也因此得以扮演搭橋的角色,希望把臺灣文學帶到更遠的地方,為臺灣文學打開各國出版市場的大門。陳思宏提到,各語言版權中最難售出的就是全球英文版權,這也正是成功推動外譯的關鍵,因此若能了解歐美市場出版運作方式,將有助於臺灣文學外譯發展。國際文學大獎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覷,一旦翻譯書籍獲獎就能氣勢長虹,更有助於版權銷售。「文學不是賠錢貨」,陳思宏呼籲需重視臺灣原創IP(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簡稱IP),透過推動IP,能夠讓更多人看見臺灣文學,例如立足嘉義的阮劇團已取得《鬼地方》劇場改編授權,於2023年啟動創作前製計畫,並預計於2025年正式展開巡演;也期待透過自己作品的成功,吸引更多人投資臺灣文學IP與影視劇創作。 此外,陳思宏談及2023年參與多項美國重要文學盛事的經驗,並特別提到為期31天共28場的Book Tour,全賴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駐洛杉磯辦事處臺灣書院、駐休士頓辦事處臺灣書院,以及出版社、大學端等共同籌辦及多方合作。文學節的規劃多以近一年出版的新書為主,讓作家得以近身接觸讀者,能夠為作家帶來能量,同時他也強調,邀請臺灣作家參加國際文學活動,不應要求作家以英文演講,若能於行程中安排口譯,將會更進一步幫助更多臺灣作家走向國際。 今年陳思宏也參與第18屆美國筆會世界之聲文藝節(2023 PEN America World Voices Festival),成為繼吳明益之後,第二位獲邀出席這場世界文學盛會的臺灣作家。其中一場「翻譯思維之碰撞」(Translation Slam)對談中,他與金翎、毛雪萍(Stacy Mosher)兩位譯者討論譯文,現場還比對了生成式AI工具ChatGPT所產出的譯文,陳思宏表示,經過譯者討論的譯文所傳達的韻味更勝機器翻譯。他指出,縱使AI能夠幫助提升效率,但在閱讀方面,AI無法真正讓讀者讀完一整本書,亦無法帶領讀者參與實際文學互動,因此在AI席捲而來的時代,閱讀仍必須靠自己,才能真正充實自我。 以彰化永靖為背景的《鬼地方》不只拿下臺灣文學獎金典年度大獎,英文版《鬼地方》(Ghost Town)更獲2022年紐約時報秋季書單推薦、紐約時報網站書評推薦,並入選美國《圖書館雜誌》2022年世界文學年度十大好書(Library Journal Best Books 2022)等諸多榮譽,並於2023年9月登上法國大報《世界報》(Le Monde)文學評論專刊,使各國讀者得以透過國際重要文學宣傳平臺認識臺灣文學。迄今《鬼地方》一書已售出英文、希臘文、波蘭文、泰文、韓文等共計12種語言版權,大幅提升臺灣文學的國際能見度。 「每個人都來自一個鬼地方」,陳思宏認為這是《鬼地方》打動各國讀者,締造亮眼外譯成果的原因。他也勉勵有志從事文字創作的人,提筆寫下自己的故事,在文學帶領下前往更遠的地方。 文化部自2014年起陸續推出「Books from Taiwan」、「翻譯出版獎勵計畫」等版權推廣及外譯政策,努力讓臺灣作品能以更多元的形式被國際版權市場看見。臺文館多年來亦深耕臺灣文學外譯,於2012年成立「台灣文學外譯中心」,致力推動翻譯出版與交流活動,藉此將優秀的臺灣文學作品帶到全球,開拓海外出版市場,同時建置外譯資料庫網站「台灣文學外譯房」(https://tltc-nmtl.daoyidh.com/zh-tw/home),蒐集外譯出版書目資訊與譯者資料,供海內外讀者與出版社檢索,進一步放大外譯出版的效益。

第47屆金鼎獎頒獎典禮 持續挺出版 支持臺灣文化力的源頭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主辦「第47屆金鼎獎頒獎典禮」今(27)日於臺北文創大樓舉行,本屆金鼎獎共1,258件作品報名,角逐雜誌類、圖書類、政府出版品類及數位出版類等4大類共22個獎項,經激烈初審、複審及決審後,計35件作品獲獎、84件作品獲優良出版品推薦;特別貢獻獎由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頒發予前衛出版社社長林文欽。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致詞時憶及自己2006年擔任新聞局長時曾經頒發過第30屆金鼎獎,「心中有很多感觸」。「臺灣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社會,在展現文化內容時,出版是基礎」,鄭文燦說,雖然自己總是跟史哲講說文化人不要老是談錢,但文化資本沒有文化加資本,就無法形成強大的動力。因此,自擔任行政院副院長以後,特別加強對各個文化藝術面向及出版產業的扶植力道,包含文化部預算加計前瞻計畫突破總預算1%、《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修法增投資抵減、文化成年禮金、優化圖書採購、文化黑潮計畫等,期盼持續支持出版這個文化力的源頭,使創作、出版、閱讀形成良性循環。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時表示,走過47屆的金鼎獎,見證臺灣在出版法管制,到現在臺灣已成為華語市場最自由環境的年代。在這個最自由的創作土壤上,從土壤培植到閱聽人手中,從產地到餐桌,「出版業是最關鍵的園丁」。史哲指出,除了感謝所有創作者及出版人在歷經疫情等衝擊,仍堅守崗位為臺灣出版產業注入源源不絕的能量,行政院及文化部更應責無旁貸的支持出版產業,包含今年上路及明年即將常態化的文化成年禮金、文化黑潮的外譯倍增及中長篇漫畫輔導金、大幅增加經費補助的青年創作、擴大計次電子書借閱、優化圖書採購、創新書市等,一定會持續從方方面面支持臺灣文化內容最重要的水源,使出版在數位化過程中,轉化成一股新的強大力量。 特別貢獻獎由具本土特色與臺灣精神的前衛出版社社長林文欽獲得,鄭文燦頒獎致詞時說,「這個獎來得有點晚」,在黨國體制及威權統治的年代,出版是思想及文化的窗口,也是政治與文化啟蒙的來源,林文欽一路堅持本土出版路線,將臺灣的文化、文學、史地、語言等各式各樣的出版,透過有系統的支持,讓更多出版人得以分享臺灣的知識。史哲則說,從林文欽身上看見出版人的使命感,也看見文化人的風骨,林文欽看見當下的需求,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走對的路,讓前衛出版社成為臺灣出版史上最重要啟蒙意義的品牌。 林文欽致詞時感性地回應道,「這個獎來得並不晚」,感謝東華大學教授魏貽君的推薦、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的三民書局創辦人劉振強、在離開三民時一路支持並號召子女成為前衛股東的岳父、所有提供出版社資助的人,以及作家與學者專家給予前衛出版源源不斷的內容與所有盡心盡力維持出版社的同仁。林文欽說,如果重新選擇行業,出版業不是一個「智者應該為」的工作,這幾年出版產業環境確實不佳,形成「出版很簡單、賣書很困難;產能很大、產值很小」的情況,除出版業界大家共同關注、文化部持續提供各項補助外,林文欽也呼籲,「國家的國力應反映在文化力」,鼓勵國人說母語、寫臺灣書、讀臺灣書。 文化部指出,特別貢獻獎得主林文欽在臺灣反對運動風起雲湧之時,對抗黨國禁制檢肅和市場風暴,耕耘出版40餘年,堅持非主流的本土出版路線,其中出版的文學作品「台灣作家全集」奠定臺灣文學正名及文本史料價值;「台灣文史叢書」、「新台灣文庫」、「台灣新國民文庫」、「台灣經典寶庫」、「台灣自然生態叢書」等書系,整合海內外學者作家研究論述作品,亦為日後「台灣學」打下基礎,為臺灣出版開創一條前衛大道。 文化部表示,為推廣金鼎獎得獎作品,除與獨立書店合作辦理分享會,亦將陸續推出獲獎者專訪報導及Podcast,整合線上線下活動等。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金鼎獎官方網站、Facebook與YouTube,頒獎典禮精華將於明(113)年1月11日晚間8時於民視第一台首播、1月20日上午10時於民視無線台重播,邀請各地愛書人共享典禮的精彩與溫馨,並繼續支持臺灣出版界。 金鼎獎官方網站:https://gta.moc.gov.tw/ 金鼎獎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hegoldentripodawards/ 金鼎獎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mocgta/videos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南大「2023全國AI專題創意競賽」AI新星誕生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理工學院舉辦「2023全國AI專題創意競賽」,於12月16日舉行決賽,共有來自全國20所大學40個團隊晉級決賽同場競技。本競賽共分為人工智慧組、跨領域應用組及Quantum AI體驗應用組,各組第一名分別由逢甲大學逢甲開心農場團隊「智慧農業系統」、高雄醫學大學Muscle Monitors團隊「結合諧振反應肌音與人工智慧方法於肌肉質量測量評估智能系統」,以及臺南大學哇啦哇啦團隊「智慧農場」奪冠。 人工智慧組的逢甲大學逢甲開心農場團隊「智慧農業系統」作品,以農業AI 自動化管理為目標,減輕農產業人力不足的議題,其中關鍵技術為訓練深度學習模型進行影像辨識判斷植栽是否需要特殊照護,並追蹤生長週期判斷可收成與否,藉此提升農作物的收成效率。跨域應用組的高雄醫學大學Muscle Monitors團隊的作品為開發肌肉質量測量評估智能系統,解決以往骨科及復健科醫師評估時的時間與成本,以非侵入式方法進行肌音收集,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預測一組近似於專業儀器量測之肌力數值,達低成本高精準評估效率。另外,Quantum AI體驗應用組的臺南大學哇啦哇啦團隊亦關注了農業人力不足的議題,利用模糊規則創作出光照控制系統,令評審眼睛為之一亮。 賽後,成就數位股份有限公司張財銘董事長在頒獎典禮上表示,肯定參賽同學的努力和創新精神,各個團隊將人工智慧廣泛運用各產業及領域如醫學、農業、輔具、交通改善及其他頗具創意的生活應用都十分令人驚艷,期待這些年輕學子們在未來能夠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南大理工學院孫光天院長向所有來自北中南的團隊道謝與勉勵,這次競賽參賽隊伍相當的踴躍,顯示本次競賽是一個展現臺灣年輕世代在AI領域才華的平台,也是激勵學生跨出實驗室,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重要契機。

2023臺文館研究能量噴發 臺灣文學更在地、更國際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灣文學館2023年研究能量噴發,開啟臺灣文學研究成果的多重宇宙。臺文館研究組秉持「追溯過去,展望未來」的立場,持續拾掇、整理、提供文學史料,並以此為核心概念開展多項子計畫。在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飛越文學天際線」、「博物館智慧升級示範計畫」的支持下,臺文館得以在人工智慧與世界局勢的變化中,研究成果除求量變外,更求質變,將研究成果加以轉譯、開發及多元呈現。 史料整理、文物徵集及出版運用是研究組的核心,今年臺文館陸續推出《半世生涯筆一枝:王鵬程詩文史料選集》、《林摶秋全集》,亦獲文化部「臺灣文學能量再生中長程個案計畫」支持,出版《歌仔冊小事典》、《文明利器周天下:臺灣漢詩讀本》。繼往更要開來,《一百年前,我們的冒險》套書,讓新生代作家重新演繹日語世代作家作品,時隔百年的跨世代作家相互對話,吸睛指數破表。為推動文物活化,也邀請駐館研究員駐館,提調檢閱文物並辦理系列活動,打造開放式的臺灣文學研究基地。圖書室則展出以作家文物、書籍為中心的「走進創作現場」主題書展,今年以謝里法、李潼及本館作家主題平台為題,展現作家創作史與數位人文成果。 與此同時,面臨數位浪潮襲來,臺文館以多年積累推出數位遊戲、虛擬博物館、資料庫等,讓臺灣文學躍上浪尖。今年數位遊戲「噶瑪蘭大冒險」改編自李潼《少年噶瑪蘭》,透過體感互動認識噶瑪蘭族的歷史;「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推出集章任務,上網也能逛博物館;「文學好臺誌」呈現區域與主題文學的數位人文研究現況;「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收存系統」收錄38位《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作家,未來將持續擴增;「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整合文學資料庫,提供使用者單一檢索介面,滿足一站式資源探索,奠定文學研究基礎。 數位之外,臺文館與各地串聯,讓文學遍地開花。世界閱讀日推出宜蘭作家李榮春、李潼走讀,探查頭城老作家消失之謎,重訪草嶺古道的少年足跡,體驗流流社部落文化,並加開手語場次,推廣文化平權。同時大館帶小館,同慶鍾理和紀念館40週年、高雄文學館20週年,共同擘劃臺灣文學的下一個十年。今年亦與具30年歷史的山海文化雜誌社合辦原住民族文學經典論壇,廣邀原住民作家學者,展開跨世代對話。 從線上到實體,臺灣文學俯拾即是,從島內到海外,臺灣文學飛越天際線,今年外譯成果斐然,出版《臺灣的滋味》、《文青養成指南》波蘭譯本,並於法國、立陶宛、波蘭、英國等地辦理翻譯工作坊與展演活動,讓臺灣文學走向世界。此外,臺文館辦理翻譯論壇,邀請捷克、法國、瑞典與臺灣等多國作家與譯者,針對臺灣文學與世界思潮交流討論;也邀請國際譯者駐館,增進譯者對臺灣的認識,翻譯作品時也能更貼近土地。而「臺灣文學外譯房」網站統整臺文外譯大小事,提供書目、地圖、譯者等資訊,讓文學跨越語言與地域的疆界。 追溯過去,展望未來,從研究到出版,從華文到外文,2023年國立臺灣文學館持續蓄積研究能量,並獲得文化部「臺灣文學能量再生中長程個案計畫」、「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等鼎力支持,期望透過研究成果的轉譯與開發,推動文化近用,保障文化多元,發揚文學博物館功能,更觸發臺灣文學研究動能,讓文學的經脈深入土地,從而迎向世界,讓我們的生活所聽、所見、所感皆是文學。

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

南大聯電課輔中心師生歡度聖誕節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聯電課輔中心於12月25日晚間舉辦「2023南大聯電課輔中心聖誕有禮感謝有你暨校友回娘家活動」,以「勇氣」為主題,由課輔學童、志工、老師、校友等進行才藝特別秀,全場接連不斷的歡樂笑聲,共度歡樂的聖誕佳節。 財團法人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於2006年起與南大跨界合作「播撒希望種子課輔計畫」,迄今連續執行計畫達17年之餘,南大成立聯電課輔中心在地深耕,服務臺南地區中小學的教育相關活動、平假日輔導希望家庭學童及協助師資生教甄圓夢輔導。 本活動,各課輔班學童展現精心準備的才藝表演,包含世足Waka waka、熱愛105度的你舞蹈、機智搶答、數學魔術、急凍笑話、超級熱舞、極限90秒、默契考驗等。課輔中心也準備了「勇氣樹」與「希望樹」,勇氣樹上掛滿課各式挑戰項目的勇氣小卡,像是跑學校操場兩圈、閱讀五本書、跳繩三十下、幫助他人等任務,完成後就可以領取勇氣禮物。活動最後,師生一起向希望樹許下明年新希望,相約明年歲末再相聚! 南大陳惠萍校長表示,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與本校長期合作,使希望家庭的學童有個溫馨的學習環境,相信能帶給學童滿滿的正向成長能量。南大聯電課輔計畫主持人暨師培中心主任吳純萍表示,感謝聯電長期不遺餘力投入教育公益,希望未來這份教育愛能持續綿延下去。 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施宏達處長與何蕙萍專案經理表示,透過這次精彩的演出,相信能讓課輔大家庭的每一份子體會感恩與惜福,期許每個學童把握當下與充滿信心、迎向未來!

2023年12月24日 星期日

南大舉辦年終記者會,師生研發成果真吸睛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為展現師生研發創新能量並感謝媒體記者的支持,特於12月25日上午在該校府城校區誠正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112年度師生研發成果發表暨年終記者會」,由陳惠萍校長主持,邀請校內師生團隊分享研發成果。 活動在南大音樂學系學生演奏歡樂的聖誕歌曲中揭開序幕。陳惠萍校長歡迎媒體記者們的蒞臨,陳校長表示,南大在師生同仁的努力下,持續追求卓越與永續發展,優質的辦學成果,獲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累計補助超過3億元;各項計畫及產學合作總經費達近5億元;師生在各領域表現傑出,屢獲佳績。感謝媒體朋友對南大的支持與報導,透過新聞媒體讓社會各界看到南大的蓬勃發展與師生的亮眼佳績。 在師生研發成果發表會上,南大師生團隊分享了多項令人矚目的成果。首先分享的是特教系林千玉教授及資工系李建樹教授老師團隊,創新研發AI代言系統與音樂輔具,為有臺灣海倫凱勒之稱的總統教育獎得主莊馥華設計生動有趣的音樂輔具,更結合AI代言系統,運用AI嘴型辨識系統,讓馥華可以不需要擺動頭部,改透過嘴型來打字,更方便輸入文字。接著,分享成果是由數位系莊宗嚴教授指導學生開發關於社會議題的電腦遊戲「紅花日記」,以文字劇情冒險的電腦遊戲,融合校園霸凌、網路霸凌以及家庭情勒議題,讓玩家能從遊戲中培養同理心並獲得省思,榮獲教育部U-Start 創新創業計畫50 萬元創業金。第三組分享的是經管系蕭詠璋教授指導學生,針對臺南偏鄉及交通不便區域規劃旅遊行程,增加地方觀光及就業機會,榮獲2023臺南市「跨域人才 升級未來」創新創業競賽之地方創生組第三名。第四組是由藝術學院高實珩院長及戲劇系王婉容教授分享藝術學院師生投入在地跨域創新,創造出多個第一的耀眼奪目成果。第五組由資工系李健興教授團隊帶來AI智慧人機共學的最新研發成果,成功建置「女媧台語生成式AI機器人」,提升AI的發展與實際應用。最後,由綠能系傅耀賢教授分享成功研發太陽能板完全回收技術,並成立本校衍生事業鴻躉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太陽板回收設備與技術服務。此創新綠能科技吸引多國廠商接洽合作,並榮獲「2023 亞洲指標新創展會ESG & Green Tech獎」,以及「2023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淨零科技第三名」。 各組優異的成果引起在場媒體記者關注,紛紛進一步的詢問和深入採訪,現場互動熱烈。南大陳惠萍校長對師生團隊予以高度肯定,期望大家持續展現卓越表現,提升南大的能見度。

國美館兒藝基地「神奇的洞穴屋」 邀請親子探索身體與空間關係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2018年啟動「國美躍昇-邁向國際級美術館建構計畫」,以深化臺灣藝術史研究發展為基石,其中計畫執行策略之一「建構國家級兒童美術教育領航中心」,定名為「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簡稱兒藝基地),以培育未來藝術文化社會公民為目的,透過多元文化的美術教育、多元感官的互動體驗,打造美術教育的友善環境,於教育內容、空間設備、創新科技等領域多方實驗,以此作為國內兒童美術教育發展之領航與典範。 基於前述計畫理念,國美館以計畫型公共藝術形態,呼應兒藝基地空間定位,公開邀請藝術家、策展團隊提出多元形式,鼓勵不同目標觀眾思考藝術與生活的連結。由「弈屹研造有限公司」(簡稱弈屹研造)所提出的「神奇的洞穴屋」公共藝術計畫獲選,即日起至明(2024)年6月16日在兒藝基地教育展示空間展出。 本次獲選團隊弈屹研造與第三建築工作室,長期關注建築、藝術、文化創意等領域,結合跨界融合的觀察視點,回歸以人為本、貼近生活的美學經驗。因此他們提出的「神奇的洞穴屋」公共藝術計畫,以「感知在天與地之間」的理念為基礎,討論人類對於空間的感知、對自身存在認知的起點。透過計畫作品提出探問:「建築是什麼呢?」若除去設計、藝術等角度,建築則回歸到人類基礎生活及使用空間的方式,將最基礎的建築空間定義為「感知的基地」。 「神奇的洞穴屋」結合了荷蘭建築師Bjarne Mastenbroek於“Dig it! Building Bound to the Ground.”書中所提及「洞穴到天篷/天幕」(From Cave to Canopy)的概念。「洞穴到天篷/天幕」是從3百萬年前直到現在,人類存在於環境中的基本原型。創造出具觀察性、休憩性以及創作性的展覽空間,透過互動的空間裝置,使觀者可察覺及體驗不同空間變換,探討空間(天與地)與身體(人)的關係,兼具藝術教育及空間探索的實驗計畫,與民眾共同創造出富有開放式想像、參與之場域。 除此之外,本計畫也與「喜習建築教育」合作,引導孩子們學習多領域知識,透過動手做將知識內化,訓練設計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兒藝基地以深化兒童於博物館的參與,以多樣化的美術教育、多元感官的互動體驗,打造共創、共學、共玩的友善學習環境為目標。期望在「神奇的洞穴屋」中,孩兒童們可以透過互動式的建造體驗,學習認知空間概念。在安全無慮的遊戲場域中,打開身體的感知,與環境互動,盡情地探索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創作發生在洞穴建築的情境式故事。

2023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文化平權巡演今年活動圓滿閉幕 庄頭劇場宜蘭戶外開趴 唐美雲歌仔戲團《天鵝宴》再創好口碑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文化平權巡演-庄頭劇場藝日限定》第10場也是今年最終場來到宜蘭,今(23)日唐美雲歌仔戲團攜手5個優秀藝文團隊在羅東文化工場盛大展開,從下午1點開始到晚上9點,滿檔表演及活動為民眾創造精彩的聖誕週末。晚間由唐美雲歌仔戲團帶來的壓軸節目,以唐美雲、小咪、王金櫻等國寶級黃金陣容,演繹經典名作《天鵝宴》,首度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將完整劇院規格製作的內臺大戲移師至戶外演出,再創好口碑。 庄頭劇場自今年8月至12月於10個縣市辦理10場次,每場都充滿亮點,首場由雲門舞集《十三聲》拉開序幕,在雲林舉行久違的大型戶外演出;明華園戲劇總團在嘉義上演11年未登場的巨作《超炫白蛇傳》;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以「海風馬戲節」為主題,首次在離島舉辦馬戲藝術節;布拉瑞揚舞團為故鄉臺東獻上備受國際關注的舞作《漂亮漂亮》;紙風車劇團則將創團30週年的製作《哪吒鬧龍宮》帶至南投,為親子打造歡樂時光。 優人神鼓以結合鼓藝、武術、戲劇、舞蹈和音樂的完全劇場作品《金剛心》震撼苗栗;阮劇團為屏東上演臺式混搭龐克歌舞劇《我是天王星》,集三金得主同台飆演技;朱宗慶打擊樂團在新竹的《擊樂搖擺》音樂會,特別邀請觀眾上台即興演奏,共創歡樂的音樂派對;躍演則將一票難求的音樂劇作品「意猶未盡《勸世三姊妹》庄頭版」前進彰化,劇中追尋自我的旅程讓現場充滿笑聲與動人的眼淚。 今年度庄頭劇場最終場,由唐美雲歌仔戲團為歌仔戲之鄉宜蘭獻上30年前就曾在舞台上搬演的《天鵝宴》。這部作品得過金鐘獎,也入圍傳藝金曲獎,可謂是「以金獎之作,為2023文化平權巡演畫下最值得紀念且圓滿的句點。」由唐美雲飾演唐太宗,小咪飾演洛陽縣令郿道九,王金櫻飾演縣令夫人,夢幻陣容加上詼諧逗趣的劇情,吸引大批民眾到場觀賞。表演者精湛的唱腔與自然生動的身段,將上位者的權宜無奈與小人物的倔強可愛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大呼過癮。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庄頭劇場為臺灣埋下藝術種子,除了歡喜,更多的是感謝。」文化部今年首度推出的庄頭劇場,總共走了10個縣市,與68個表演團隊創造超過11萬人次的感動,最終站在宜蘭落幕,與鄉親分享活動一路走來的精采畫面,記錄民眾參與庄頭劇場驚喜與投入神情的點點滴滴。 李靜慧同時也宣布振奮人心的消息,「今年還沒走訪的縣市,明年會優先舉辦」,舉辦的時間大概落在氣候宜人的春秋兩季,讓大家在庄頭就能欣賞到劇場精緻的演出,「庄頭劇場,明年再見!」 唐美雲歌仔戲團創辦人唐美雲表示,很榮幸獲邀參與今年度的庄頭劇場,藉此機會讓劇團在兼具內臺跟外臺優點的羅東文化工場演出。這場演出比照30年前首演的規格,在戶外呈現,讓所有參與的朋友看到最原汁原味的劇場級演出,讓作品走出戶外、走進大家的生活,把精緻的歌仔戲推廣給各地朋友。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長黃伴書指出,文化平權巡演壓軸場來到歌仔戲的原鄉宜蘭別具意義,希望明年度能繼續爭取在宜蘭舉辦,讓有意義的活動能再度回到宜蘭。 下午特邀 5 個傑出表演團隊輪番上陣,以「快樂玩音樂」為中心思想的宜蘭青少年國樂團,融合多元曲風的《薪火》讓人耳目一新;獲登錄為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及文化部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團體的漢陽北管劇團,演出《出師表》,透過耳熟能詳的故事,讓民眾更親近北管藝術。 以發展原創中文音樂劇為核心的刺點創作工坊,帶來感動萬人的親子音樂劇《誰偷走了我的字?》戶外濃縮版;榮獲臺中市傑出演藝團隊的創造焦點,結合臺灣信仰文化、傳統音樂及舞蹈等元素,創造出充滿想像力的當代馬戲表演《春祈》;由一群自花東移居宜蘭的阿美族人所創立的瑪嘎巴嗨文化藝術團,以《Masa’opo 瑪嘎巴嗨》展現部落風土人情,空靈的吟唱、激昂的舞蹈,讓人內心澎湃,感動不已。 庄頭劇場也邀請身懷絕技的街頭藝人,聯手打造驚喜不斷的互動體驗。不論是結合體操及舞蹈元素的花式呼拉圈、疊椅特技、扯鈴,還是充滿力量與速度感的立方體及大鐵環等,都讓鄉親驚呼連連,成功以街頭展演形式讓藝術進入大眾生活,不但傳達藝術的多樣性,更帶動整體活動氛圍。 現場規劃的多元文創市集,有許多宜蘭在地品牌,如融合綠色植物和水泥藝術的「Grand Of You 予你」;即使罹患罕病,仍立志將曾經瀕臨失傳的纏花工藝技術繼續推廣的「餘生糸糸」;以回收塑膠袋製成各種大小包袋的「芝麻小事」,以及連在地小學生都不想缺席,勇於擔起攤主重任的「品妤似顏繪」等,豐富又有趣的市集品項,讓民眾流連忘返。庄頭劇場來到終點站,不少曾參與的攤主不約而同地表示,「心中有些不捨,許願明年還有。」 文化部以「文化平權」為核心理念,比照國家劇院的規格推動「庄頭劇場」,邀請臺灣品牌團隊、TAIWAN TOP團隊演出,期盼讓生活在臺灣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免去舟車勞頓,很輕鬆地在住家附近欣賞劇院級節目。文化部將持續推動文化平權巡演,規劃更多元、精彩的表演節目,讓更多民眾支持藝術、親近藝術,誠摯邀請大家明年一起加入最有趣的全臺追「藝」之旅。 《文化平權巡演-庄頭劇場藝日限定》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quitym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