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郭綜合辦親子樂窯窯活動 大人小孩提前歡度兒童節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員工、員眷相聚在焢窯、釣魚趣,享受農村樂,大家快樂野餐聮絡情感,看著馳奔農場的童稚歡笑,大人小孩在南科一家酒店農場的樂窯窯活動,親子聯誼童樂會中,提前歡度兒童節。 在美好的天氣,鄉下廣闊田野風光圍繞,春風徐來,令人感到特別 清爽,參與的百位員工帶著孩子,各自準備心輕食點心,大人小孩興奮進入南科一家酒店農場,在院長鄭雅敏致詞祝兒童節快樂,期勉大家共度愉快假期,以紓解工作的壓力。 隨後大家即融入DIY焢窯活動,由酒店工作人員先作焢窯講解及教學後,由各組人員動手體驗,以土堆造窯,再以甘蔗葉點火引燃用柴燒到紅通通後,分別放進用錫泊紙包妥再沾泥的土窯雞、地瓜、甜玉米、雞蛋、鹽豬肉、吳郭魚等各種食材放進燒紅的窯裡,再蓋上厚厚的土後封窯,個個手忙腳亂,賣力到汗流浹背,感到對自己的努力成果很有成就感,更對自己窯內的美食充滿期待。 當大家等待食物悶燒時,酒店工作人員進行周遭環境導覽後,有的去採果、有的到用酒店提供的釣竿到心之湖釣魚,有備而來的小朋友則在沙坑盡情的玩沙,堆壘他們想像的各種食物及動植物造形,有些對小動物情有獨鐘的孩童用飼料養鴨,到處歡笑聲不斷,而大人們看到孩子們歡樂,心情更是愉快的交換育兒及工作心得,拉進彼此的距離,也增彼此的情感,使工作壓力化解。 近午時進行開窯,在工作人員辛苦協助下,小心翼翼挖開土堆找尋埋在土裡的食材,展現出每人辛苦的成果,各種熟透的佳餚香氣四溢而令人垂涎,十五組中各自有蒜頭、刺葱,剝皮辣椒等各種不同口味的土窯雞外,還有地瓜、玉米等食材出窯外,主辦單位還準備柳澄汁、洛神花茶等飲料,讓大人小孩盡情享用,個個吃的口齒留香之際, 鄭院長逐一關心各組,並與大人小孩共同享用,和樂融融。 育兒有成的鄭院長,融入員工員眷的親子同樂,關愛小朋友的課業,也感謝員工對院的積極貢獻,執務長陳怡及院內幹部等人的瞻前顧後,各參與單位人員除關心自己的幼童,也相互注意快樂的孩子,通力合作,在安全環境、歡樂氣氛下歡樂在一起,深深感受到大家庭的溫馨。 參與活動的百餘人中,部分來自鄉下、小時曾堆土焢窯經驗的員工,更勾許多美好的童年回憶,他們在交換參加活動心得時,強調早期物質較少的年代,自行找土塊造窯,找稻草、木材等燃料燒窯,就近在地瓜園挖地瓜放進紅通通的土窯埋妥後封窯,小孩子還安排繞跑助興,約半小時再小心翼翼的挖開土堆,慢慢聞到香味烤熟的地瓜,大家捧著熱騰騰的美食享用,在嚴冬更覺溫暖,飽足感更回味無窮。如今焢窯還安排一些餘興活動,而更富有趣味性,使得都市孩子更感興趣。 對營養有研究的員工表示,地瓜具有清腸排毒、通便、減肥、降血糖等功效,是深受注意的養生食物,更讓大家長知識,也被認為上天賜給眾人的寶貴食物。

文化部「第46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即日起受理報名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公佈「第46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活動簡章,即日起至4月29日止受理報名,去(1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於國內出版發行圖書(包含電子書)、套(叢)書或雜誌的法人、商號、團體、機關(構)、學校、個人均可參加。 文化部表示,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活動,希望能推介適合中小學生的讀物,配合閱讀推廣,提升兒少閱讀視野及興趣,文化部將邀集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籌組委員會,辦理評選作業。參選讀物適讀年齡層自「學齡前」至「高中職」階段,共分為「圖畫書類」、「自然科普類」、「人文社科類」、「文學類」、「文學翻譯類」、「叢書、工具書類」、「漫畫類」、「雜誌類」八個參選類組,並鼓勵以面臨傳承危機之國家語言創作的讀物報名。 獲選書單將公佈於活動官網,作為兒童與青少年、家長、教師選擇讀物,以及各級學校、圖書館選購參考,官網內完整呈現過往5年的讀物推介書單,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上網搜尋或下載參閱。 活動一律採用網路報名,有意參加者請先上網詳閱報名簡章規定,並列印報名表連同應檢附之文件、參選讀物,於截止期限前,以掛號郵寄至承辦單位「聯合線上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活動專案小組」(地址:22143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1樓)。 【第46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4月29日(一) 官方網站:http://book.moc.gov.tw/

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小行星 照耀民主自由臺灣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舉頭仰望星空,「看見」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小行星(597966 Lai He),看顧臺灣這一片土地。3月30日賴和文教基金會與國立中央大學於台灣文學基地共同舉辦「賴和小行星頒贈儀式」,特地邀請賴清德副總統見證,緬懷賴和先生對台灣的卓越貢獻。今年適逢賴和先生130年冥誕,亦是賴和文教基金會成立30年,意義非凡! 賴和小行星(597966 Lai He)的命名,緣自彰化高中圖書館退休主任呂興忠與游大立老師合作,向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申請,以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的啟蒙者賴和先生為名,最終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 通過,正式命名為「賴和(Lai He)」,期許透過小行星的命名,看見台灣更多可貴的人文價值。 國立中央大學周景揚校長表示,從2006年開始鹿林巡天計畫,不但曾發現台灣史上的第一顆彗星,同時也發現了800多顆小行星,使台灣成為亞洲發現小行星最活躍的地方之一。卓越的天文研究成果,充份展現台灣人以小搏大、努力不懈的精神。小行星雖是科學研究,但命名以人文內涵為原則,是為彰顯台灣價值與普世精神。 賴和長孫賴悅顏,在1994年結合文學界、醫界和學界成立賴和文教基金會,涵養青年認同臺灣、付諸行動實踐,深化台灣民主,今年正滿30年。基金會長期推廣高中台灣文學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系所成立等,培育青年人才無數,也出版「賴和全集」。賴和長孫賴悅顏表示賴和小行星的命名,代表後人對賴和的感念,也是對基金會長期推廣台灣文學、行動實踐的肯定。 頒贈儀式特地邀請賴清德副總統出席,賴清德副總統與國立中央大學周景揚校長共同致贈「賴和小行星(597966 Lai He)銘版」給賴和家屬及賴和基金會留念。 賴清德副總統致詞表示,賴和是醫界典範,除妙手如春、視病如親,對於推動台灣文學發展也有顯著貢獻,更是民主運動先驅,曾與蔣渭水一起參加台灣議會請願團、參與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可說是上醫醫國、造福民眾,更影響國家方向,台灣社會對賴和都非常景仰。 賴副總統特別提到,感動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成千上萬發亮的星星裡,有來自台灣的光芒,是一位仁醫盡心盡力照顧貧窮民眾,在那樣辛苦的年代不忘為台灣民眾發聲。他未來就任總統後,也將師法賴和照顧弱勢、重視教育與文化,並捍衛台灣民主、深化台灣民主,讓台灣成為國際稱羨的國家、成為世界民主MVP。 賴副總統為棒球迷,基金會與家屬特地致贈國立台灣文學館藏品開發「『一桿秤仔』球棒(標號第16號)給賴副總統,祝福賴副總統新任總統後持續以公義捍衛台灣。 賴和基金會董事長吳潮聰說,賴和的作品是寫實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結合,作品中充滿對社會底層小人物深切的關心,關懷社會,體恤弱勢,反映台灣社會現象,在台灣文壇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賴和小行星獲得國際命名通過,除彰顯其文學、文化成就獲肯定外,更盼賴和精神,如星星光芒普照世人,傳遞人文關懷的精神。 賴和小行星,編號597966,2008年1月12日由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林啟生及美國馬里蘭大學的葉泉志博士共同發現,大小約1.9公里。賴和小行星繞行太陽一圈3.61年(軌道週期),離太陽最近時(近日點)為2.9億公里,最遠時(遠日點)為4.16億公里。 當世人舉頭仰望賴和小行星,除了象徵賴和在天空,炯炯不滅的光芒,且具垂視看顧台灣土地,並在民主自由遭受內外挑戰的當代,陪伴台灣人勇敢前進的時代意義。

2024年3月30日 星期六

國美館與工藝中心攜手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重磅特展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去年喜逢臺灣前輩藝術家顏水龍120年誕辰,今年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兩大國家級場館開啟首次合作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紀念藝術家顏水龍的卓越成就與豐富多彩的創作生涯。今(30)日開幕式,文化部長史哲、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文化部主任秘書陳登欽、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顏水龍家屬顏千峰、藝術史學者顏娟英、參展藝術家李榮烈皆到場共襄盛舉。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旭日東昇〉在國美館且選擇於戶外進行首展,是一個相當艱難的決定,「為的是讓所有臺灣人看見、理解顏水龍的重要性」。史哲指出,顏水龍是臺灣第一把的廣告人,專長更跨足美術、工藝、設計、建築、家居等,他有著西方美術訓練的背景,卻執著於土地上,在還沒有公共藝術的年代,顏水龍就創作了〈旭日東昇〉這樣的公共藝術。在展示這個擁有巨大能量的〈旭日東昇〉過程中,除了將此巨大作品運送到現場的過程艱難,整個展覽包含從藏家、北美館等單位的借展,以及漫長的研究、策展,國美館、工藝中心及家屬、策展人、參展藝術家等透過重建藝術史,一點一滴拼接出顏水龍的生命及創作歷程,為的就是讓臺灣人更理解生活的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脈絡,進而珍惜我們的所有,「重建臺灣藝術史就是建立臺灣文化自信,也是建立臺灣主體性最重要的工作」。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提到,本展是國美館與我們的好朋友工藝中心首次的合作成果,這次展覽很榮幸邀請到由顏娟英老師領軍的重量級研究策展團隊,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視角來理解以美術與工藝為職志而奉獻一生的顏水龍。展名「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點出顏水龍對臺灣的情感,在風土、文化、友情與親情上,就如同太陽與月亮不可分割般地交融並凝縮在他的作品之中,呈現顏水龍對臺灣的熱愛。本次展覽仰賴許多人的協助,除了共同主辦單位工藝中心,與多方奔走做田野研究的策展研究團隊之外,也特別感謝顏水龍公子顏千峰先生,感謝他慷慨出借展品。本次另一亮點作品,首度重現顏水龍與建築師楊貽炳攜手打造的顏家自宅模型,進一步認識顏水龍對於空間與建築造形的追求與實踐,也重現了顏家當時的生活場景。值得一提的是,策展研究團隊也將目光觸及顏水龍所合作與培育的工藝藝術家們,邀請了國寶級工藝大師王清霜與李榮烈,以及簡玲亮與馮瓊珠老師,共同展出其漆器、竹工藝、織品與草編提袋等作品,回應顏水龍畢其一生所投入的,對於藝術與工藝的傳承志業。「感謝各方的努力,讓我們一起領略顏水龍老師的多元魅力。」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工藝中心與顏水龍的關係非常密切,今年是工藝中心成立70週年,工藝中心的前身「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是顏水龍1954年創設。「本人代表工藝中心感謝文化部長史哲促成中心與國美館的合作,政務次長李靜慧與主任秘書陳登欽對本展的協助支持,顏水龍家人的信任,策展團隊與國美館展示規劃的協力,以及工藝中心的同仁,藉由大家的努力,讓大眾看見顏水龍在美術、設計、工藝的成就,以及〈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這件作品在國美館前展出,以多面向的藝術形式展現臺灣多元的文化與對在地人文的關懷。」 策展團隊顏娟英教授表示,半年前接下這個任務時,展覽標題原本是「旭日東昇」,是因為原本的想法是這巨大作品在2021年卸下之後的去向與保存狀況不明而感到憂心,應該設法早點找出來展出給觀眾。「這是一艱巨無比的工程,結合很多技術專家合作數月的成果,這是一件奇蹟。感謝文化部長、各方單位與熱心的美術館館員、研究團隊夥伴們支持與努力。我趁此機會要許大願,許願容易但實現願望需要善知識與賢達人士的支持,希望在場與不在場收藏家、藝術家及其藝術家家屬可以慎重考慮,將收藏的重要作品捐給國家來收藏。」今天〈旭日東昇〉能從黑暗重見太陽,代表希望的誕生。臺灣美術史的重建不是只有依靠美術史學者跟美術館館員,這是國家工程,除了文化部的努力以外,喜歡美術史的創作型藝術家,都要深刻體會重建臺灣美術史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要靠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才能夠重見光明。 顏水龍次子顏千峰表示,本展的重要概念是顏水龍對於臺灣美術工藝發展與貢獻。1941年,父親在太平洋戰爭最危急的時候,放棄在日本穩定的生活與工作,回到臺灣定居,就是為了要傳承臺灣文化的使命感。當他留學日本、歐洲時,就已決定要為提升臺灣人民藝術文化的水準做貢獻。看到當時臺灣人民的生活條件,父親領悟出以藝術結合傳統工藝來發展臺灣文化之路的起始概念。這是一個艱苦的臺灣藝術工藝發展之路,他傾盡一生的奉獻,不改初衷,我們盼望這次展覽能讓社會大眾了解他在臺灣美術與工藝一步一腳印的貢獻。〈旭日東昇〉這件作品是描述臺灣每日的第一道曙光,2021年配合戲院拆除,經由松陽公司完整保存,2024年藉此特展機會,透過工藝中心、文化部與國美館三方,重新迎來〈旭日東昇〉,在星光草坪升起,邀請社會大眾來觀賞顏水龍心中燦爛的臺灣海洋。再次感謝〈旭日東昇〉幕後英雄、各方收藏機構與收藏家能慷慨借作品,讓展覽順利展出。 國美館表示,展覽以全新的視角呈現顏水龍心懷臺灣風土自然,關心原住民族文化,在藝術上強調太陽做為臺灣形象;同時為提高臺灣人的生活美感素質,顏水龍更深入臺灣各地發掘民間手工藝傳統,積極投入工藝推廣教育,而大臺中包括南投草屯等地就是他在戰後初期的工藝教育實驗場所,工藝中心至今仍視顏水龍為其重要的創立人之一。 顏水龍作為臺灣第一代藝術家與知識份子,他的藝術生涯跨足多國與多領域,曾入選巴黎秋季沙龍(1931),參與東京上杜會展覽,並任職日本壽毛加牙粉公司(SMOCA),負責廣告設計(1932-1940),被譽為「臺灣第一廣告人」,同時他也在臺灣新民報長期發表連載小說插畫。1942年返回臺灣積極推動手工藝的傳承與現代造形;1961年,因緣際會主持臺中體專體育館外牆的巨型馬賽克壁畫,成為臺灣最早的公共藝術指標。顏水龍一生熱愛臺灣,他深信「生活就是藝術」,公共場域的馬賽克正是開放予民眾共同欣賞、塑造臺灣形象的利器。本次展覽一大亮點為原設置於臺北日新戲院、長達18公尺的〈旭日東昇〉(1966),2021年被拆除下架,經過種種艱難的準備工作,終於在國美館前重見日出、迎接觀眾。 本次策展團隊由知名藝術史學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帶領,與臺灣美術史研究者林育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楊育睿,與青年研究者林以珞、何冠緯共同組成,以6大子題組構、策劃本次的展覽。6子題分別為「臺灣的太陽─風土誌」、「愛與尊重─臺灣人物誌」、「建築與造形─現代與傳統」、「自由工藝─傳統、現代與創造」、「造形文化─寓於日常生活的美感」,以及「美的傳承─工藝是民眾的藝術學校」;搭配藝術、工藝雙軸線觀賞動線,重新詮釋顏水龍的藝術成就,以臺灣風土與人物為主題重新詮釋他的經典油畫作品、手稿等。本次展覽特地自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千千岩助太郎教授家屬及SMOCA商借極少曝光的作品。工藝展品則從工藝中心商借鎮館之寶,展出設計手稿與竹工藝作品,以及顏水龍於瓷揚窯工作室創作的陶瓷作品。 工藝中心的前身「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成立於1954年7月,顏水龍擔任首任班主任,為其孜孜不倦的創作生涯中,相當重要的成就之一。展覽特別邀請到2007年「國家工藝成就獎」首位得主,並曾與顏水龍在工藝研究班共事的漆工藝「人間國寶」王清霜參展,他與顏水龍於研究班初創時期分別擔任教務主任及班主任,一同見證臺灣工藝從手工藝發展至工藝文化產業的歷史。同時,在「美的傳承」子題中,邀請工藝研究班首屆畢業生、國寶級竹藝大師李榮烈一同展出,他是研究班竹工科第一期的學生,受到班主任顏水龍等人指導,也是2013年「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織品方面則有顏水龍實踐家專的助教簡玲亮、馮瓊珠奉獻一生創作的染織作品,藉此傳揚顏水龍對臺灣文化和工藝傳承的重要意義。本展將首次展出顏水龍與建築師楊貽炳合作的臺中市忠孝路「顏宅」設計圖(1955)、由蘇睿弼教授領導的中城文化再生協會製作模型與3D影像再現,搭配由臺中文史復興組合製作的中部足跡地圖,並規劃多項互動展示區,從不同面向重現顏水龍的生活情境。 「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不僅紀念顏水龍,更是對臺灣美術與工藝史的一次重要探索,國美館與工藝中心共同邀請有興趣的民眾,千萬別錯過這一場難得的跨域盛宴,一起見證臺灣藝術與工藝的璀璨輝煌。相關展覽及推廣活動訊息請參考國美館官網:http://www.ntmofa.gov.tw。 「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3~106展覽室、美術街(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時間:即日起至6月30日,週二至週五09:00-17:00、週六及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安順公學校百年舊校址紀念碑揭碑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安順公學校」作為安南地區第一間公學校,1916年成立於現基督長老教會安順教會對面,百年後的今(30)日,在多方共同的努力與見證下,在安順教會戶外空間,為安順公學校百年舊校址紀念碑進行揭碑儀式,包含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謝仕淵局長與臺南社區大學林朝成校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安順教會陳光明牧師、安順國民小學蘇建銘校長等單位代表,以及市議員蔡麗青議員、安南區張介軍副區長等貴賓,與許多在地耆老也特別回來緬懷師長,場面溫馨! 文化局於2023年舉辦台江建庄二百年系列慶祝活動,其中,地方教育發展歷史,也是先民開拓史的重要篇章。台江地方的教育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村廟公茨設立的學堂,而後地方人士倡議爭取興設公學校,在大正五年(1916年)設立安順公學校。創校之初在安順寮教會上課,日後在教會斜對面興建校舍。昭和十三年(1938年)安順公學校因為淹水等因素遷至安和路現址,後來陸續成立各分教場,成為現在安南地區多所國小的前身,教育事業開枝散葉,奠定台江百年教育基石。台江在地文史工作者特別四處奔走,收集文獻,並且比對在地耆老口述歷史,試圖勾勒完整的脈絡,讓後人能一起珍惜這段寶貴的歷史記憶。 文化局也特別委託西屹設計有限公司,邀請石雕設計師許慶福製作,以教會舊石,雕刻「安順公學校百年舊校址紀念碑」,由教會提供展示場地,並由臺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吳茂成執行長撰寫專文,帶領民眾重返歷史現場,見證這段教育史。

南大為偏鄉而教 與偏鄉小學及臺南市野鳥學會簽訂合作意向書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 為培育環境教育人才,並幫助偏鄉小學學生更加認識在地生態環境,國立臺南大學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以下簡稱USR計畫)「為偏鄉而教-打造七股偏鄉教育補給站3.0」,分別與臺南市七股區龍山國民小學、臺南市將軍區鯤鯓國民小學以及社團法人臺南市野鳥學會,於113年3月27日上午簽署合作意向書,共同培育環境教育人才。 本次合作意向書由南大USR計畫主持人歐陽誾教務長與及共同主持人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王一匡主任、龍山國小方建良校長、鯤鯓國小黃向秀校長、臺南市野鳥學會蔡旺詮理事長共同代表簽署,就生態環境、保育意識、學生暑期營隊計畫進行討論,期盼持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透過營隊辦理、教案設計等方式,提供多樣學習交流,培養學生對於在地生態保育的環境意識和素養。 臺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蔡旺詮表示,學會對於臺南地區的自然生態高度關注,一直以來集結相關人士用實際行動保護鳥類及生態環境。目前鳥會和其他五個NGO團體向國產署認養「七股將軍國有鹽灘地」,大約1600多公頃,腹地廣大,因此鳥會亟欲將生態保育理念推廣至學校及社區,希望透過環境教育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及在地居民認識在地生態,並能透過學校資源進行環境生態的基礎調查。 南大生態系王一匡主任提到,NGO團體有學校的媒介與橋樑,自然就能將專業人才與學校人才透過合作機制,形成更有利的推廣捷徑。龍山國小方建良校長與鯤鯓國小黃向秀校長也表贊同,期許此次合作能為偏鄉教育盡一份力,並讓偏鄉學生從在地生態到地球能源,開啟國際觀。 南大歐陽誾教務長表示,本校已連續第8年執行USR計畫,一直努力深耕臺南市七股區偏鄉教育,亦獲七股區國小肯定。未來希望能逐漸擴點,以七股區之成效作為典範,繼續服務臺南市其他區域偏鄉小學。也希望能提升本校師資生對於偏鄉教育理解、重視與投入意願,強化師資生對永續發展目標的認識,是本校第三期USR計畫的執行重點,以達教育共好的目標。

偏鄉學童快閃現身臺南生活美學館 獻唱台語歌曲響應《世界母語日展覽─咱畫咱的話》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臺南市南化區玉山國民小學鄭宇盛校長今(30)日率領「藝嵐愛文合唱團」來到文化部所屬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快閃獻唱,帶來《四季紅》與《點心擔》,透過純樸的歌聲,唱出台語歌謠的優美語韻。 快閃活動結束後參觀由臺南生活美學館與臺南市政府教育局共同主辦的2024年世界母語日展覽《咱畫咱的話》,展示48幅小畫家作品及立體母語繪本《向月亮許願》,繪本詩詞由玉山國小及開元國小的學童以台語朗誦,充滿童音的趣味。 接著來到《歐亞首戰.在大員─楊炳輝巨幅油畫暨史料特展》,宏偉的巨幅史畫讓小朋友直呼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大幅的油畫,策展人蕭瓊瑞名譽教授詼諧風趣的導覽讓小朋友全程相當投入,透過瞭解歷史與藝術的文化美學,打開學童的臺灣歷史視野。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表示,今天的活動讓偏鄉學童分享合唱的喜悅,透過觀賞展覽豐富藝術涵養、啟發對歷史文化的興趣。相信這對於學童的學習成長過程增添了珍貴的經歷和回憶。《咱畫咱的話》展覽即將於31日圓滿結束,歡迎大家把握時間蒞臨參觀。 【展覽資訊】 《咱畫咱的話》 時間:即日起至113年3月31日,週二至週五9時至17時 (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Young Show Space 《歐亞首戰.在大員─楊炳輝巨幅油畫暨史料特展》 時間:即日起至113年6月16日,週二至週五9時至17時 (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第一、二、三展覽室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網站 http://www.tncsec.gov.tw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ncsec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盛情邀請 鄭宗龍映照虛實的作品《毛月亮》 帶給府城學子野性又空靈的壯麗舞作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雲門舞集在2024年春季巡演,呈現了藝術總監鄭宗龍被譽為「壯麗史詩」的舞作《毛月亮》。從三月開始,這部作品在臺北、臺中和臺南展開連場演出,剛剛結束的臺北和臺中場次贏得了觀眾及媒體高度讚賞。巡迴的壓軸將於本週末(3/30-31),在臺南文化中心演出,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獨家贊助及臺南市文化局大力支持,也是雲門舞集時隔六年再次回到臺南文化中心演出。今(3/29)日舉辦了《毛月亮》推廣教育的演出場次,邀請包括臺南一中、學甲國中與玉井國中等臺南市七所國、高中的學生前來臺南文化中心,讓學子們提前欣賞到這部備受好評的舞作。 已在臺北與臺中演出的《毛月亮》不僅票房大獲成功,更有觀眾多次觀賞,其中一位觀眾表示「第三遍重溫毛月亮,還是超級喜歡,以後若每年都演,我就每年看一遍。」另一位觀眾則回饋「舞者們把肌肉、音符、宇宙空間連結一起,讓人很震撼、很感動!」巡演的壓軸場次即將抵達今年迎向400週年的臺南,也是臺南文化中心成立四十週年的重要時刻。 雲門在此時回到臺南演出,獨家贊助單位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表示,「台積公司不僅以科技扎根臺南,更以藝文滋養社區。身為臺南人非常榮幸地在2024年開春,能將享譽國際的雲門舞集巔峰舞作《毛月亮》,作為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祝賀臺南400年的文化獻禮。」 此外,台積電文教基金會長期在青年培育、藝文推廣、教育合作不遺餘力,這次也特別與雲門齊力為臺南學子們舉辦教育推廣場,近千名師生,包括臺南一中、關廟國中、學甲國中、玉井國中、西港國中、東山國中及官田國中等學校,有機會觀賞到這場國際級的舞作,並且開啟了許多學生的劇場初體驗。 臺南一中的老師表示:「原本擔心一中的學生參與度不會踴躍,沒有想到一下子報名就額滿了,還有許多同學、老師詢問是否還會增開名額。」藝術總監鄭宗龍也在演出結束後,與臺南青年學子分享《毛月亮》的創作,並回答學生的提問,藉由藝術拉近彼此的距離。 英國《每日電訊報》選為「2023年度最佳舞作」之一的《毛月亮》,在2019年首演時大受矚目及好評,時隔5年再度在臺演出,同樣創下票房佳績。臺南場次演出後,《毛月亮》也在年底前往北美巡迴演出。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誠摯邀請臺南及南部的觀眾可不要錯過這場精彩的演出,詳情請洽OPENTIX售票系統,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716377995265683456。

藝師藝有計畫—南大辦理計畫說明會,協力中小學傳承在地文化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今年即將邁入第10年的教育部「藝師藝有:鼓勵學校延聘在地文化工作者或傳統藝師計畫」由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承辦,於3月27日下午在中央聯合辦公大樓辦理113學年度藝師藝有新計畫說明會,並同步採線上視訊會議方式舉行,鼓勵更多藝術才能(含資賦優異)班加入計畫,持續深耕在地藝術或傳承傳統工藝。 本場說明會由計畫主持人南大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林美吟教授主持,並邀請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藝術教育科彭寶樹科長致詞,會中除分享歷年成果之外,並進行新年度計畫執行內容說明。林教授表示,本計畫自110年開始,將課程期程延長為學年制,加強課程主題及內容安排的深度與廣度,實施以來皆得到合作學校正面回饋。為增進跨部會合作與資源共享,本年度續與文化部合作「藝師接班萌芽方案」,提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統藝術接班人計畫」之藝師及藝生名單,以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灣工藝之家」認證評選之工藝家名單,為申請學校提供更多合作師資的選擇,期盼透過不同領域師資的交流,讓傳統藝術從校園萌芽。 113學年度計畫徵件至4月26日截止,將由教育部邀請各領域專業委員組成審查小組,提供合作學校最大的協助,並爭取更多相關資源以利雙方合作,期待計畫推動與活動執行能更加順暢。歡迎有意願參與提案之藝術才能班(含資賦優異班)報名參加,相關資訊請參閱藝師藝有計畫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eartproject)。若對計畫內容有任何相關問題,歡迎與南大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專任助理鄭小姐、陳小姐聯絡,電話:06-2133111轉分機658,電子信箱:moeartproject@gmail.com。

文化平權巡演-庄頭劇場 藝日限定」感動回歸 60個團隊接棒「臺灣經典、世代精選」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為於疫後振興表演藝術產業、穩定表演團隊營運,並落實文化平權,文化部持續推動「文化平權巡演-庄頭劇場 藝日限定」巡演活動。繼去年獲得民眾熱烈回響,創下累積近12萬人次參與的亮眼成績,今年延續這份感動,將於4至6月、10至11月在全臺10縣市辦理10場巡迴演出,繼續將精彩表演帶到各地庄頭,讓鄉親能近距離欣賞國家劇院級演出。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文化平權庄頭劇場今年邁入第2年,有別於去年疫後第1年,直到2月預算通過後才展開節目安排,因此多場演出不得不在夏天最熱且最多颱風時辦理,今年常態化的庄頭劇場分別在氣候宜人的上、下半年春、秋季演出,也特別增加了去年未安排的縣市。 上半年的5個團隊,包含紙風車打頭陣回到故鄉嘉義縣、離島擔當的FOCA要從去年的澎湖跨海到金門、國臺交將在基隆國門廣場帶來《影・響台灣電影音樂會》精華版、明華園則要到故鄉屏東帶來20年只演出2次的《超炫白蛇傳》、朱宗慶打擊樂團則是要將演出超過10年第60場的「木蘭」首次帶到戶外。「相信上半年就能讓大家意猶未盡,但下半年還是有,落實文化平權是每年都要做的工作」。 史哲指出,庄頭劇場除了實踐文化平權以外,也希望藉由大團帶小團的模式,讓庄頭劇場成為另類的「品牌見面會」,期盼庄頭劇場的戶外免費演出,能與劇場內的售票演出互相拉抬,或許有一天可以看見在庄頭劇場演出的當下,觀眾就會忍不住的開始購買劇場內的票。同時,再加上文化部「藝術入校」、「校外文化體驗」等計畫,相信這就是遍及所有世代最好的文化平權,也是達成所有國人都能體驗表演藝術之美的目標。 今年策劃的10場巡演活動,上、下半年分別舉辦5場次,每場由1個臺灣知名表演藝術團體,攜手多組傑出表演團隊及街頭藝人串聯系列節目。總計匯聚超過60組演藝團隊。首先公布上半年度的演出陣容,包含紙風車劇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明華園戲劇總團,以及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等,每個團隊將上演代表性的經典戲碼。 記者會上透過5團一同參與《庄頭全臺跑透透》橋段,以趣味接力賽象徵接棒演出「臺灣經典、世代精選」。文化部也同時宣布今年首度走訪的縣市,包含嘉義市、新竹市、基隆市、花蓮縣,更將插旗離島金門,這是繼去年9月澎湖演出後,文化平權巡演第2個離島場次。 紙風車執行長張敏宜表示,這次將由走遍全臺368個鄉鎮的唐吉軻德打頭陣,回到創辦人李永豐的家鄉嘉義縣首演全版的《唐吉軻德冒險故事-銀河天馬》庄頭限定版,以唐吉軻德堅持夢想、永不放棄的精神,詮釋文化平權巡演的理念。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團長劉玄詠帶領國臺交將演出去年轟動臺北、高雄的《影・響台灣電影音樂會》精華版,50首經典的電影配樂,由戴愛玲、楊大正、范逸臣等演唱從經典的「酒矸倘賣無」到「海角七號」,將在基隆國門廣場帶著國人回到無限回憶的精彩夜晚。 朱宗慶打擊樂團資深團員吳珮菁及京劇協演朱安麗介紹,朱宗慶打擊樂團將帶來已演出超過10年的擊樂代表作「木蘭」,這不僅是木蘭第60場次的演出,也是第1次從劇場走到戶外。 外島擔當的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執行長林智偉則說,雖然去年在澎湖經歷2個颱風同時攪局的挑戰,但在澎湖現場卻迎來1萬個觀眾的感動,今年團隊將不畏艱難,再度帶著超過50個演員及工作人員,前進離島表演,期待為實踐文化平權展開一場金門限定的馬戲奇幻旅程。 也將回到故鄉屏東演出的明華園孫翠鳳說,因為文化部長史哲的一再請託,這齣演1次要躺1個禮拜的《超炫白蛇傳》去年在嘉義重新演出,吸引了5萬人擠爆現場。今年回到屏東,不僅到現在還在尋找可以容納數萬人的場地,孫翠鳳也預告,今年的舞台佈景、牌樓將帶來全新設計,除了自己以外,將全數由30幾歲的演員帶來青春版的《超炫白蛇傳》。 文化部表示,「文化平權巡演-庄頭劇場 藝日限定」今年延續首屆理念,以「熱鬧表演」、「市集挖寶」、「親子體驗」、「美感生活」4大方向作為主軸,發展出在地藝文活動的獨創性。活動現場伴隨的主題式市集,特邀風格品牌、豐富手作體驗及在地文創商家進駐,16-22歲的青年朋友可使用文化部推出青年專屬的「文化幣」消費。另準備限量、限定庄頭紀念品供民眾兌換,歡迎大小朋友踴躍參加。下半年活動資訊預計於夏季公布,其他詳細資訊及活動花絮,歡迎至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quitymoc)查詢。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臺南生活美學館「歐亞首戰˙在大員─楊炳輝巨幅油畫暨史料特展」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辦理「歐亞首戰˙在大員─楊炳輝巨幅油畫暨史料特展」教案徵集活動,鼓勵教師以教學專業將學校課程與展覽結合,各路教師大顯身手,結合國語、社會、綜合、藝術與人文、多元文化、海洋等領域議題發展教案,充分展現教師的多元思考與創意。 此次教案徵集有幼兒園、國小、國中老師,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童撰寫教案,入選教案有李彥廷老師「臺灣的位置與大航海時代」、杜弘毅老師「風起雲湧之1661歐亞首戰」、徐子傑老師「台南400、成功400」及劉玟伶老師「歐亞首戰在大員」等,內容串聯核心素養並結合議題,藉由觀展探究歷史事件、覺察臺灣的發展脈絡,拋出問題激發孩子探索與思考,透過實體特展與教學設計,了解臺南的發展歷程與對臺灣的影響。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黃瓊瑩館長表示,此次教師們在撰寫教案上相當用心,除了帶領孩童認識歷史畫,也重視觀察後的相互討論,鼓勵學童表達個人想法和情感,培養尊重多元文化及國際視野。「歐亞首戰˙在大員─楊炳輝巨幅油畫暨史料特展」展出超巨幅歷史油畫、真正的砲彈、等比例縮小的船隻文物、文獻歷史照片及雙方武力對照等,圖文並茂、實體文物,相當適合向學生們說歷史故事。 「歐亞首戰˙在大員─楊炳輝巨幅油畫暨史料特展」自即日起至6月16日(週日)止,於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第一、第二、第三展覽室開放參觀,歡迎大小朋友一起來欣賞展覽遊歷史。 【展覽資訊】 主題:歐亞首戰.在大員-楊炳輝巨幅油畫暨史料特展 地點: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第一、二、三展覽室 時間:113年2月24日至113年6月16日,週二至週五9:00-17:00 (週一休館)

變遷年代記事:楊德昌電影回顧展 哈佛大學電影資料館登場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哈佛大學電影資料館(The Harvard Film Archive)將自3月29日起至5月22日舉辦「變遷年代記事:楊德昌電影回顧展」(Chronicles Of Changing Times. The Cinema of Edward Yang),完整回顧楊德昌的電影創作生涯。楊德昌遺孀彭鎧立將於3月29日、30日出席影展與觀眾交流。 彭鎧立於2019年寄存一批2,000多件、從未公開的楊德昌相關文物予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包含手稿、筆記、企劃、劇本、書信、文件、影音及道具等,銘刻著楊德昌生命歷程和各階段的創作軌跡。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歷經近3年的造冊整理與研究,於2023年7月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合作舉辦《一一重構:楊德昌》特展,重新引發國際新一波對楊德昌電影成就的關注。 本次影展由哈佛大學電影資料館與文化部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合作辦理,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協辦,選映楊德昌執導的《恐怖份子》、《獨立時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麻將》及《一一》7部劇情長片代表作品外,也納入楊德昌參與 1982 年新電影開山之作四段式電影《光陰的故事》之一的短片《指望》;其中《麻將》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最新修復的4K版本。 哈佛大學電影資料館隸屬哈佛大學圖書館,設立宗旨為電影收藏、保存與展出。收藏來自世界各地、影史各時期的電影文物逾40,000件,並定期邀請電影導演及藝術家,與校內學生、教授、藝術家及影迷討論作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辦理的《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推出後,許多美國影視機構紛紛舉辦相關主題活動,包括2023年12月紐約林肯中心電影協會(Film at Lincoln Center)推出「渴望/指望:楊德昌電影回顧展」(Desire/Expectations: The Films of Edward Yang),2024年1月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的Gene Siskel Film Center 亦推出「楊德昌:城市與靈魂」(Edward Yang: Cities and Souls)回顧影展,向臺灣這位備受國際推崇的導演致敬。 「變遷年代記事:楊德昌電影回顧展」活動網頁:https://harvardfilmarchive.org/programs/chronicles-of-changing-times-the-cinema-of-edward-yang

迎接顏水龍〈旭日東昇〉 「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將於國立臺灣美術館盛大開展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次合作推出「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展覽,將於3/30盛大開展,由藝術史學者顏娟英帶領研究團隊策展,以全新的視角呈現藝術家顏水龍的卓越成就與豐富多彩的創作生涯。本展從藝術與工藝角度,重新詮釋顏水龍的藝術成就,展出包含商借自日本極少曝光的作品、工藝中心的鎮館之寶,以及設計手稿、竹工藝作品、油畫作品,最大的亮點作品為長達18公尺的〈旭日東昇〉。 〈旭日東昇〉馬賽克壁畫是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1966年的作品,原設置於臺北日新戲院大廳。這幅壁畫是由大樓建築師蔡柏鋒邀請顏水龍創作,被視為戲院的鎮院之寶。因2021年戲院停業,作品先被拆除下架置放在他處,今年在文化部長史哲的大力支持下,歷經種種艱難的準備工作,終於在國美館前重見日出、迎接觀眾。 這件作品自今年2月起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開始進行搬遷運輸前的相關評估作業,因馬賽克壁畫作品長達18公尺,搬遷作業艱鉅且複雜,全部作業流程耗時約2個月完成,如前期評估相關作業,包含作品鋼筋掃瞄、混凝土強度檢測及支撐骨架強度等。 馬賽克壁畫整體作品的安全檢測及結構補強作業於3月15日順利完成後,於3月21日凌晨起進行壁畫拖吊遷移;全程由專業包裝及運輸公司進行安全運送作業,3月24日夜間順利抵達國立臺灣美術館星光草坪,隔日起進行作品鋼構拆卸及相關輔具製作等流程,預計3月29日前全數完成〈旭日東昇〉相關展示作業。 顏水龍(1903-1997)出生於臺南下營,1920年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研究所,並於1930年前往法國深造。他在夜間加強素描與人物速寫,白天則在羅浮宮臨摹16世紀至19世紀的經典人物畫,立志將西洋古典藝術帶回臺灣。他對殖民地統治下漢人與原住民的生活狀況深表關切,在巴黎參觀世界殖民地博覽會後更加思考臺灣文化的根源。 顏水龍長期以來對原住民族面臨的生態和文化危機感到擔憂。戰後,他持續研究原住民族與漢人的傳統工藝,並將其創新設計、現代化,以擴展臺灣文化的國際視野,提升臺灣民眾的生活品味。他以利他的精神為基礎,致力於創造臺灣的美好形象。臺灣的陽光與多彩色彩成為他不斷追求和歌頌的主題。他一生致力於美術創作和工藝實踐,並以服務眾人的藝術形式將美感帶入現代生活中。 顏水龍的貢獻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工藝、設計、廣告、建築、公共藝術以及個人繪畫表現,成為臺灣實踐的典範。本展不將美術與工藝視為對立,反而引領觀眾進入「美術中有工藝,工藝中有美術」的藝術世界。顏水龍的藝術軌跡與日本、歐洲、美國等國際場域緊密相連,以臺灣文化為中心,塑造出全新的跨文化世界觀,重塑我們對藝術史的理解。 「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 * 展覽時間: 2024年3月30日至6月30日 * 展覽地點:國美館103~106展覽室、美術街及星光草坪 * 展覽策展團隊:顏娟英、林育淳、楊育睿、林以珞、何冠緯

南科考古館微觀.史觀特展開幕 從μ的世界到歷史的視界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下稱南科考古館)今(28)日舉辦《微觀.史觀—連結世界的史前臺南》情境體驗展開幕活動。特展以「橄欖石玄武岩」、「玻璃」及「瓷」三個考古主題的微觀研究成果,來看臺南地區史前文化到歷史時期發展的重要對外關係。 特展以戲劇表演揭開序幕,演員化身為新石器時期、鐵器時期與歷史時期的史前先民,呈現當時期史前生活環境、資源使用,以及與島外人群交流互動的生活樣態。透過戲劇演出,傳達特展的展示主題意涵,並帶領觀展者體驗展中的獨特場景與角色裝扮的多元豐富性。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蘇振綱指出,史前先民從五千年前開始在南科地區就與外界有交流互動。我也盼望未來園區內的企業能透過南科考古館為媒介,將科技、古文明及藝術相結合,讓世界與臺南連結在一起。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林韋旭表示,臺南地區的歷史不只從1624年開始,而是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就有史前人類生活的痕跡。史前館南科考古館扮演著巨人的角色,讓我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宏觀的視野,帶領社會大眾更認識史前文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代理館長蔡志忍表示,考古學者透過微觀的方式,重建我們的歷史,讓我們理解,史前時期人類早已跨越海洋疆界,站在世界的舞台。微觀.史觀特展規劃在南科考古館及台東康樂本館兩地辦理,台東場次預計於5月18日展出,邀請大家來看展。 南科考古館指出,特展以橄欖石玄武岩、玻璃及瓷三大主題,將視野帶入百萬分之一µ的世界,透過對遺物成分精確的掌握,分析可能的來源地,推論人群取得物質材料的過程,或是貿易交換等社會關係,從微觀世界看到宏觀的史前時代發展情形。 南科考古館表示,本次特展亮點為情境體驗區,現場打造三個時期的場景,包含新石器時代澎湖七美島石器製作、鐵器時代島外交易、歷史時期大員市碼頭交易等場景,並提供各時期服飾、配件飾品,讓民眾可以「變裝」成不同時期的人們,拍照留下紀念。展場中也提供拍貼機,大家可以捕捉展覽中的美好瞬間,即時分享給親朋好友。 配合特展,南科考古館自3月起推出特展系列活動,3月30日及31日辦理「Let's GO!!史前萬花筒裡散步趣」邀請民眾一起在館內外闖關、找答案及動手體驗,館外亦設置美食、手作攤位及街頭藝人表演,闖關同時有吃也有得玩。接下來還有以三個考古主題的教育推廣活動,詳情可關注南科考古館臉書或IG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