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建築與書法的藝術對話 史博館「書藝人間-漢寶德書寫之美」特展盛大開幕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國立歷史博物館為紀念已故文化巨擘漢寶德逝世10週年,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舉辦「書藝人間-漢寶德書寫之美」特展,呈現漢寶德創作的完整面貌,引領國人認識漢寶德的書法藝術。
今(30)日特展開幕式,文化部長李遠、立法委員郭昱晴、家屬代表漢可凡、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洪世佑、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李乾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校長邱上嘉及策展人建築師黃健敏等與會,表達對漢寶德於臺灣文化貢獻的崇高敬意。
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特別分享了1990年代他受委託製作《尋找臺灣生命力》紀錄片的一段秘辛,當年他製作的方向與電視公司期待不同,但他偷聽到當時作為顧問的漢寶德在會議上說,「你找來這個人就像一個風箏,他已經斷線了,他既然是風箏,就給他飛了,不要再把他抓回來。」這段風箏說,一直讓他記到今天。
李遠說,漢寶德在建築、籌建自然科學博物館、文化資產保存、土地、人文、歷史及美學等為臺灣帶來啟蒙,在他逝世10週年時,文化部能夠在此刻集結多館共同辦理紀念展別具意義。尤其在建築以外展出的漢寶德書法,展現其書法如畫般的風格,對一向被父親說字像畫圖的他來說「是個救贖」。李遠說,對於民間提出將辦理「漢獎」的規劃,在他任內一定會盡力支持,期盼藉此持續傳承漢寶德在臺灣對土地、文化、歷史的重大貢獻。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洪世佑表示,漢寶德談美學包括他所關切的博物館、文化資產、建築等,他曾說過「書法是生動的建築,建築是立體的書法」,是將書法藝術與建築串連最徹底的一句話,建築裡的設計與布局融入在書法裡,也能在其中體會漢寶德對於美學的概念。
漢寶德家屬漢可凡表示,10年前史博館辦理「築人間-漢寶德八十回顧展」時,父親已親自挑選200多幅自己的書法作品,期待有一天能展出,今日展覽是為父親圓夢。近期全家人環島,在臺灣各地透過建築看得見父親的影子,也想起小時候,父親帶她在故宮裡玩捉迷藏,在其中漸漸認識許多重要典藏,這也是父親的美感教育,寫書法是父親工作壓力下紓解情感的方式,最終也成了他的藝術表現。策展人黃健敏也提及,漢寶德主張書法應融入生活,展覽也為此呈現他簡潔易懂且富有靈動的風格。
「書藝人間—漢寶德書寫之美」展出102件漢寶德書法精品,以漢寶德的書法觀念為出發,強調書法結合生活藝術,分為「循古」、「抒情」、「構成」與「新象」4大主題。循古,即是傳統碑版學習的面貌;抒情,是以書法內容傳遞內心意念;構成,為其對於畫面安排布置;新象,為其書法作品獨樹一格之處,呈現漢寶德從學習碑版、傳遞情感,到探索結構與創新風格的完整創作歷程。
展覽特別設置漢寶德生平簡介、書法創作影片播放區,藉由動態影像呈現他的書法如何將文字轉化為生動的藝術表現。觀眾可近距離欣賞漢寶德對筆墨細節的掌控,感受創作中「穩中求變化」的建築家思維,體悟藝術融合的深邃魅力。
史博館說明,「書藝人間-漢寶德書寫之美」特展即日起展出至明年2月23日止。此展不僅是對漢寶德書法創作的致敬,也是一場文化美學的對話,探索藝術表達的無限可能,帶領民眾看見藝術形式的交錯,感受漢寶德書法筆劃的力量和建築設計的美感。
此外,為追懷漢寶德先生對於臺灣建築、博物館及美學教育的貢獻,國立臺灣博物館也策辦了「形色質美:漢寶德的建築」特展,世界宗教博物館則推出「漢先生畫重點:從漢先生的視角看建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亦有「AI x 3D科博至『寶』-紀念漢寶德館長線上檔案展」,深入認識漢先生的美學世界。
國立歷史博物館官網:https://www.nmh.gov.tw/
「書藝人間—漢寶德書寫之美」特展
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4樓(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 41號)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2月23日(日)
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週一公休,遇國定假日或活動另行公告)
「形色質美:漢寶德的建築」特展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2樓迴廊(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2月23日(日)
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每週一、除夕及春節初一公休)
漢先生畫重點:從漢先生的視角看建築
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7樓世界宗教展示大廳(新北市永和區中山路一段236號)
日期:即日起至12月29日(日)
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週一休館,逢連假照常開館,順延至次日休館)
AI x 3D科博至『寶』-紀念漢寶德館長線上檔案展
AI版: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3/HptArchives/
3D版:https://web3.nmns.edu.tw/Exhibits/113/HptArchives/3D/
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家非枷、愛無礙」學術研討會 南大諮輔共探新時代家庭變遷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於11月29日舉辦學術研討會,主題為「家非枷、愛無礙—少子化世代下的家庭與親密關係」,著重探討多元家庭、多元性別與新生代的生命經驗。此次研討會吸引約2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針對少子化、家庭結構變遷及多元性別等當前社會議題進行交流,提出創新的研究觀點,並促進教育與諮商領域的對話與發展。
研討會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吳嘉苓教授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王翊涵教授進行主題演講。吳嘉苓教授以《人工生殖、多元性別與台灣新家庭》為題,剖析台灣當代家庭結構的多元發展與挑戰;王翊涵教授則以《少子化下的新活力—從優勢觀點來理解新住民家庭子女的生命經驗》為題,探討新住民子女的適應力與生命故事,呈現出少子化社會中的獨特生命視角。
研討會內容另涵蓋多場專講與壁報論文發表,討論主題包括聾父母之聽子女離家歷程、女性談性經驗、自我分化與幸福感及多元性別等,從理論到實務展現豐富的研究面向。與會者在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的交流中展開深度討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李素芬副教授與王翊涵教授擔任回應人,提供學術與實務兼具的專業建議,進一步豐富討論的內容。
南大諮輔系本次研討會藉由多元家庭與性別議題的討論,推動教育與諮商專業的整合與創新,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共同應對新時代的家庭與社會挑戰,並期望進一步提升臺灣在教育與諮商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影響力。
臺文館文學行動展前進馬祖 特製馬祖語導覽 訴說在地故事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
國立臺灣文學館與連江縣政府及馬祖高中、介壽國民中小學、東引國民中小學共同合作,在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下,首次將文學行動展運送到馬祖,並融合在地語言及在地故事,讓青少年更親近文學。今(29)日並於馬祖舉辦開幕典禮,國立臺灣文學館長陳瑩芳、連江縣政府秘書長張龍德、文化處處長吳曉雲、教育處處長王禮民、國立馬祖高中秘書林宇唐、介壽國民中小學校長吳健忠、東引國民中小學校長鄭子駿、連江縣立東莒國小校長劉碧雲等各界貴賓均到場共襄盛舉。
臺文館長陳瑩芳表示,文學就是生活,文學不僅是以文字表現,語言也是文學力的展現。臺文館努力突破地理空間限制,將精彩的文學主題展覽「外送」,並希望引入各地力量,共同創造地方特色。之後這些資源將轉給文化處,希望能在地扎根、共享合作。
連江縣政府秘書長張龍德表示,全國22個縣市,馬祖是唯一以閩東語為主要語言的。馬祖許多人是從連江、長樂等地來。納入臺灣管轄後,發現馬祖跟臺灣落差大,而馬祖則發展成特殊的閩東語,多年前也發展馬祖學。公部門著力於學校教育、繪本出版著力許多,努力將地方文化內容深入基層。這兩年閩東語列為國家語言,也開始推廣傳承語言。之後行動展除了至介壽、東引展出,連江縣政府未來也會全力支持在馬祖各地巡迴展覽。
臺文館表示,為了擴大文學推廣的觸及面向,近年逐步將本館策劃之大型文學主題展覽,以模組概念轉化為行動展,建立「即開即展」的佈、卸展模式,以更為靈活、便利地將展覽帶入校園、公共空間。申請者不僅可以自行組裝佈展,展出內容也可由申請者進行調整、補充,並搭配臺文館所建置的「文學五金行」網站等學習資源,線上線下整合使用,既能發揮在地特色,且更符合教學需求。文學行動展推動迄今獲得各界支持與肯定,每年申請踴躍,已累積全台至少250場以上展出,服務逾54萬人次。
本次行動展首次跨海到馬祖展出。展覽主題精選「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行動展」、「聽人說鬼話——臺灣妖魔怪文學展」,並納入馬祖在地文學與史料,更加入民俗、信仰等元素,透過何致和、謝昭華、李喬、笭菁等人的作品,希望能讓參觀者同時體驗臺灣與馬祖的文學、文化特色。
為推動「國家語言主流化」,本次活動更特別製作馬祖語語音導覽,由陳高志老師指導馬祖語發音、劉碧雲校長將文稿翻譯成馬祖語、謝寧擔任配音員,三代馬祖人通力合作完成,象徵也具體實踐了語言傳承的使命與精神。觀眾可以透過臺文館文學影音平臺及「文學五金行」聆聽語音導覽,作為學習馬祖語的延伸資料。用在地語言說在地故事,更能體會在地的情感,領略在地的風情。
「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常設展」、「聽人說鬼話──臺灣妖魔怪文學展」即日起至2024年12月27日於馬祖校園展出,其後並將在馬祖各地巡迴展覽,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持續關注「文學五金行」網站、臺文館官網及FB粉絲專頁。
「聽人說鬼話──臺灣妖魔怪文學展」
地點:國立馬祖高級中學(連江縣南竿鄉374號)
時間:即日起至113年12月12日(校外人士如欲參觀,建議先洽詢學校單位開放資訊)
地點:連江縣立東引國民中小學(連江縣東引鄉94號)
時間:113年12月16日至113年12月27日(校外人士如欲參觀,建議先洽詢學校單位開放資訊)
「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常設展」
地點:連江縣立介壽國民中小學(連江縣南竿鄉介壽村13號)
時間:即日起至113年12月12日(校外人士如欲參觀,建議先洽詢學校單位開放資訊)
地點:連江縣立東引國民中小學(連江縣東引鄉94號)
時間:113年12月16日至113年12月27日(校外人士如欲參觀,建議先洽詢學校單位開放資訊)
臺灣文學行動展馬祖巡迴相關資訊:https://reurl.cc/O5kqWA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學五金行網站:https://learn.nmtl.gov.tw/
國立臺灣文學館官網:http://www.nmtl.gov.tw/
國立臺灣文學館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mtlTainan
「臺灣工藝」頒獎典禮 以「一工.一藝」致敬「匠人之心」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今(29)日,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舉辦集結臺灣工藝重要獎項的年度經典盛會「臺灣工藝頒獎典禮」,其中最受矚目的「國家工藝成就獎」,由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頒贈予今年得主陳景林藝師,肯定其長期耕耘纖維染織領域與貢獻,典禮中邀請凡徒藝術、天創沙畫與臺灣竹樂團等表演團體,以描述工藝進程的「根於土地」、「精於技藝」與「築於永續」的精采3部曲,打造世代共融的工藝饗宴體驗。
今日出席頒獎典禮貴賓包含前故宮院長林正儀、臺灣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基義、財團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馬振華、臺灣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國家工藝成就獎得獎者陳三火與施鎮洋,以及人間國寶劉千韶等人共襄盛舉。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很榮幸代表文化部參與如此隆重的頒獎典禮,今年首度將3獎合一共同頒獎,旨在建構完整的臺灣工藝生態系,除肯定代表臺灣工藝成就的最高榮耀、呈現工藝人才生態系的臺灣工藝獎及認證臺灣工藝的品牌等,無論在工藝設計創意、跨界合作、文化傳承或國際交流合作面向上,這些獎項都將讓臺灣工藝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王時思特別向今年國家工藝成就獎得獎者陳景林藝師致上最高敬意並指出,國家工藝成就獎象徵在創作領域、人才培育到跨界合作的全面性貢獻,期盼這些成就未來成為臺灣工藝後輩的典範,讓更多人認同自我並厚實為臺灣文化的養分,藉此提升臺灣文化基礎,而臺灣工藝代表匠人的崇高技藝、文化的連結與累積,盼傳達給每個人,讓大家以臺灣工藝為傲,也向各位得獎者致上最高敬意。
2024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藝師致詞表示,從事染織領域創作已逾40年,感謝文化部及工藝中心長期推動臺灣工藝不遺餘力,以及一路提攜他與鼓勵他走上工藝創作道路的所有前輩與先進,讓他有機會在染織領域耕耘努力並獲肯定,因感念之心回饋自己所學予更多臺灣工藝後輩,在工藝傳承的道路上堅持不懈。陳景林現場並吟唱了一首工藝的自創詩,描述臺灣福爾摩沙的景色與天染色彩之美,期盼引領更多學子喜愛染織領域並投入工藝創作。
臺灣工藝獎協作獎得獎代表添興窯創辦人林添河指出,多年來積極將南投縣集集鎮打造為陶藝小鎮,除彰顯臺灣工藝特色外,盼更多人投入工藝領域共同推動工藝特色造鎮讓臺灣工藝綻放光芒;臺灣工藝獎創作獎工藝美術組一等獎得獎者游嘉萍至感言詞表示,希望更多人可以直接透過感官去體驗創作背後的文化元素與故事背景,期待更多人重視臺灣工藝讓工藝背後的許多雙手被看見;創作獎工藝設計組一等獎得獎者康怡茜則表示,手作工藝也可以成為精品,藉由臺灣特色工藝原料竹材創作的竹手提包來為臺灣竹材發聲,體現更多樣化竹材樣貌,感謝一起投入創作的工藝師們,更感謝工藝中心長期積極推動人才培育讓她有機會學習工藝成長而獲肯定。臺灣綠工藝認證廠商代表溪泉則感謝工藝中心的積極推動,在這世代可以接觸更多工藝領域,也感謝在臺灣工藝各領域付出的所有人。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今年欣逢工藝中心70週年,相關慶祝活動自年初起接力展開至「臺灣工藝頒獎典禮」為週年活動最高潮,整體活動以「活工藝.工藝活」倡議實踐臺灣工藝精神,盼為工藝70里程碑畫下完美句點。「臺灣工藝頒獎典禮」是聯合「國家工藝成就獎」、「臺灣工藝獎」及「臺灣綠工藝認證」等3大競獎,透過集結工藝世代凝聚的力量,彼此觀摩學習,提升創作能量。今年度典禮主題以「一工.一藝」為概念向臺灣工藝匠人致敬,所有來自臺灣寶島的百工百藝,每一項工藝都代表著一位工藝匠人的創作初心與「擇一事,執一生」的工藝頂真態度,他們獨樹一格,清晰可辨,肩負著承載歷史文化與技藝傳承的使命前行,不曾停歇。
「國家工藝成就獎」得獎者為陳景林藝師,陳景林為知名染織工藝師,嫻熟染織技法,初期創作如織錦畫、浮雕與立雕式纖維藝術,後期投入天然染料與染纈技藝領域研究與推廣,系列經典作品以關懷自然及展現臺灣土地風采為特色,獎項的頒贈是為肯定長年於纖維染織領域,所從事的創作、研究、技藝傳承、跨域合作、國際交流等成就與無私奉獻。
「臺灣工藝獎」旨在獎掖創作並設「協作獎」作為環狀支持,以建構工藝人才培育支持系統與健全臺灣工藝產業生態系為目標,共計414件參與競獎,擇選58件創作獎作品及5案協作獎案件,其中「創作獎」分為「工藝美術組」及「工藝設計組」,一等獎獲獎者分別為游嘉萍的金工創作「轉生I」及康怡茜的「竹藝六想」,精準完美展現作品的獨特理念與具量化生產及市場銷售潛力的發展可能性。「協作獎」獲獎案件則包含「社團法人臺南市竹會」、「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紅琉璃有限公司」、陶藝家林清河及纏花工藝家林佩瑩,他們皆是長期致力於活化傳統工藝價值,讓微型且專精的工藝轉化為更多人積極投入,並形成良善經濟循環和文化反饋的協作精神標竿。
「臺灣綠工藝Taiwan Green Craft」以「認證」制度鼓勵工藝品牌進入產業市場,以「綠活工藝.良品美器」為品牌精神主軸,遴選出美學與實用兼備、手感與溫度並融,具市場性及更貼近客戶需求的工藝品。共計47家品牌50組作品入選,涵蓋多元生活面向,包含家居家飾、餐食用品、個人穿搭及質感文具等風格,入選作品收錄於「臺灣工藝型錄」推介大眾,盼在日常生活發掘器用之美、提升質感生活。
雲門舞集北美巡演壓軸 蒙特婁《毛月亮》北美首度精彩呈現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
雲門舞集10月底攜舞作《十三聲》、《毛月亮》前進北美,展開美加9城13場巡演,其中唯3場《毛月亮》演出於加東時間11月28日至30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藝術廣場梅松納夫劇院(Théâtre Maisonneuve)舉行,也是該作的北美首演。舞者肢體與巨幅LED螢幕充滿視覺張力地相互對話,獲得滿場觀眾熱烈迴響,也為雲門舞集10月底以來長達1個月、橫跨9城市的北美巡演畫下圓滿句點。
駐蒙特婁辦事處處長陳珮瑩、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秘書張簡姍及多名蒙特婁當地政要與藝文界貴賓出席觀賞。陳珮瑩表示,蒙特婁藝術人文薈萃,作為雲門舞集本年北美巡演最終站及舞作《毛月亮》的北美首映地點,意義非凡;該作充滿能量及科技之美,讓觀眾深受震撼,親身感受到臺灣的獨特文化軟實力。
《毛月亮》由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2019年編創、國家表演藝術中心3館共同製作,靈感源自俗稱「毛月亮」的天文現象「月暈」,結合人文科技及未來議題,透過大型LED的光影變化烘托舞作狂野且奇異的氛圍,從舞者的肢體線條描繪出美麗、荒誕與奇異的小宇宙。
《毛月亮》過去在臺灣、英國、德國演出即獲佳評如潮,本次雲門團隊克服重重劇場技術挑戰,首登北美劇院舞臺,不少雲門粉絲特地從美國追星至加拿大,直呼「非常值得」。
本次邀演單位Danse Danse是加拿大規模最大的當代舞蹈組織,藝術總監馬雷(Pierre Des Marais)分享,雲門舞集作為一流當代舞團,從2004年起已多次受邀在蒙特婁藝術廣場演出。本次繼2014年演出創辦人林懷民作品《流浪者之歌》之後,暌違10年再度來訪,除維持一貫的高水準表現,帶來的作品也推陳出新,深受加拿大觀眾喜愛。
本年秋季雲門舞集在文化部的支持,以及美洲4個駐外據點紐文中心、駐美國代表處臺灣書院、駐洛杉磯臺灣書院、駐休士頓臺灣書院的在地協助下,順利完成為期1個月的馬拉松式北美巡演,所到之處廣受觀眾好評。許多應外館邀請前往聆賞的表演藝術專業人士,也對此次雲門表現再創高峰表示敬佩,並期待未來共同合作。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在巴黎遇見龍山寺 樂高搭建出傳教之路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與臺灣淵源深厚的巴黎外方傳教會(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 M.E.P.)自11月30日至2025年7月5日將舉辦亞洲地標樂高積木大展(Destination Asie, un voyage missionnaire en briques LEGO),在駐法國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的支持下,以歷史悠久的艋舺龍山寺做為代表臺灣參展的地標,躋身於亞洲各地知名地標模型中,與同樣由積木組建成的日本大浦天主堂、印尼馬順大清真寺、新加坡濱海灣花園等12國14件作品相映成趣,其中傳教會自身的模型高達2公尺。
為了向法語區的民眾介紹亞洲文化,此次積木大展以宗教、文化對話的觀點切入,沿著外方傳教會傳教之路,從巴黎到馬達加斯加,途經臺灣、韓國、印度,挑選計12個國家,邀請民眾遊歷亞洲,並由巴黎積木重建歷史團隊(Histoire en brique)製作14個亞洲地標樂高模型,涵蓋了泰國大城府的聖約瑟夫教堂、印尼的馬順大清真寺、新加坡濱海灣花園、印度恆河上的貝拿勒斯階梯和寺廟,以及臺灣艋舺龍山寺建築等。
駐法國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表示,艋舺龍山寺於18世紀落成,是臺灣最古老的廟宇之一,供奉觀世音菩薩及道教諸神,也是華人世界重要的信仰中心,展出的模型是以18,547塊樂高積木組建,歡迎法語區民眾從宗教入手接觸臺灣,並與其他亞洲宗教建築對照,比較各自的特色。
巴黎外方傳教會於19世紀開始造訪臺灣,傳教之餘著有許多臺灣地理、文化和語言的文獻,並編撰原住民語字典,為西方世界認識臺灣提供了重要資訊。巴黎外方傳教會如今依然活躍於臺灣,繼續致力於教育和慈善,例如為花蓮玉里弱勢奉獻良多的神父劉一峰,即為成員之一。
此次樂高積木大展期間,外方傳教會將搭配舉辦導覽、音樂會、研討會及趣味遊戲等文化節目,邀請觀眾身歷其境,踏上傳教會的亞洲傳教之路,感受、認識不同地區的宗教文化。
《亞洲地標樂高積木大展》
地點:巴黎外方傳教會「Mission 128」(128 rue du Bac, 75007 Paris)
時間:11月30日至2025年7月5日
展覽訊息:https://missionsetrangeres.com/evenement/destination-asie-un-voyage-missionnaire-en-briques-lego/
傳藝中心首屆「兒童布袋戲劇本創作徵選」 得獎名單重磅揭曉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為深化臺灣布袋戲的創作能量、拓展多元題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今年首度舉辦「兒童布袋戲劇本創作徵選」,以臺灣台語或臺灣客語為創作使用語言,徵集能啟發兒童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優秀劇本。經過兩階段專業評審的激烈競爭,總計選出特優、優選及佳作6名優秀作品,其中第1名特優作品由劇本類獎項常勝軍鄭玉姍以《小虎的實習歷險記》拔得頭籌。
傳藝中心主任陳悅宜表示,孩子是傳統戲曲未來重要的觀眾,為使傳統文化更貼近當代兒童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在生活中自然認識自己的文化藝術,傳藝中心從今年起推動一系列兒童布袋戲創作推廣計畫,力圖讓傳統布袋戲也能在新世代兒童的生命中大放異彩。本次兒童布袋戲劇本創作徵選揭曉的六部入選作品,皆是經過專業評審團兩階段嚴格審查、熱烈討論的結果,包括是否以兒童觀眾為主要創作對象,劇本是否具備成熟度、可搬演性、當代意識,以及語言的靈活運用等綜合評價,其中不乏高手,讓人看到了布袋戲創作的新希望。
此次獲選的3部作品,不約而同皆以臺灣民間有趣的傳說與故事為題,特優作品《小虎的實習歷險記》,透過土地公與虎爺的故事,向兒童觀眾傳達,只要願意盡心付出,就會有美好奇蹟發生的信念;優等作品2名,獲選者分別為知名編劇洪瓊芳《原來你佇咧》、知名劇評人蘇恆毅以《青瞑的龍蛇無青瞑》,兩人皆取材自臺南民間傳說故事,巧筆編寫為充滿童趣的作品;3名優秀佳作的得主及作品則分別是宋易勳《平凡中的不平凡-消失的神刀》、李奕賢《神奇的優曇花》以及郭昭伶《仙女小姐》。
為吸引各方創作好手參與首屆兒童布袋戲劇本創作徵選,傳藝中心8月舉辦劇本創作研習營,由經驗豐富的布袋戲師資引導,鼓勵更多人才投入兒童布袋戲創作。此次徵選,除了有布袋戲與戲曲領域的專業編劇,以及現代劇場編劇跨界嘗試以外,還有熱愛布袋戲的學校老師,首次挑戰劇本寫作的新興作者紛紛熱情投稿,多元的創作背景為兒童布袋戲注入了新的創意與可能性。
傳藝中心陳主任認為,此次獲選作品,不僅豐富了兒童布袋戲的多元題材,同時也力圖透過劇本帶領兒童觀眾親近本土文化,為傳藝中心推動兒童戲曲向下扎根奠下了美好的第一哩路。未來傳藝中心將接續啟動創作陪伴與媒合機制,透過媒合說明會及共識創作營等活動,媒合優秀劇本與專業布袋戲團隊,共同完成適合兒童觀賞的布袋戲作品,公開試演發表而後進入校園巡迴,讓傳統布袋戲以嶄新面貌進入兒童的生活視野,打造多元而友善兒童的戲曲環境。
首屆「兒童布袋戲劇本創作徵選」得獎名單
特優1名:鄭玉姍《小虎的實習歷險記》
優等2名:洪瓊芳《原來你佇咧》
蘇恆毅《青瞑的龍蛇無青瞑》
佳作3名:宋易勳《平凡中的不平凡-消失的神刀》
李奕賢《神奇的優曇花》
郭昭伶《仙女小姐》
臺文館文學走讀「灌溉理想種子:楊逵的文學花園」12/8登場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國立臺灣文學館為推廣臺灣文學,近年積極開發文學走讀路徑,透過小旅行來親近作家與作品。今年臺文館則再次協同走讀知名品牌「島內散步」,於年末共同推出「灌溉理想種子:楊逵的文學花園」全新企劃。這場走讀活動將探訪楊逵的生活軌跡,帶大家回溯臺中1920年代的樣貌、社會文化運動舞臺,以及那些赫赫有名的地景,活動將於12/8(日)正式登場!
國立臺灣文學館表示,文學小旅行今年邁入第四屆,臺文館與島內散步將文學與地景相連結,期待人們能在熟悉的生活風景中,了解曾經上演的文學故事,感受文學即生活、生活即文學。除了全新推出的臺中「灌溉理想種子:楊逵的文學花園」,今年還復刻兩條人氣走讀路線:臺南「集合吧!府城時空旅人」,以及臺北「尋找臺北的文青搖籃」。12月初連續三個週末,這些深藏在街區巷弄裡的文學故事,都等著觀眾一起來探訪。
談到楊逵,一般民眾最熟悉的可能是曾在國文課本讀過的〈壓不扁的玫瑰〉(〈春光關不住〉),這篇文章讓楊逵成為日治時期作家中,被選入教科書的第一人。不過楊逵在臺灣的痕跡,並不只有如此。農耕、文學創作、社會運動,是楊逵一生中長久奉行的三種行動;他對普羅大眾的高度關懷,成為他創作文學的重要動機。懷抱「人道社會主義」的楊逵,將農耕視為養活自己的經濟支柱,期待透過文學喚起眾人意識,並同步投入社會運動讓改變真實發生,開創出他嚮往的文學花園。現今臺中一中校門對面的停車場,正是楊逵與年輕學子們互動、討論本土青年文學的「一陽農園」;而在地人的共同生活記憶——臺中公園、中央書局,也都曾有楊逵的身影。
在文人淡泊的日常生活中,為何臺中知名酒家的雞肝經常出現在楊逵的餐桌上呢?原來那是來自楊肇嘉的好意。曾聘請楊逵撰寫《回憶錄》的楊肇嘉,為了患有眼疾的楊逵之子,請醉月樓每天送雞肝給楊家。當眾人疑惑「文人怎麼吃得起醉月樓雞肝」之時,不難看出楊逵的人際網絡,也能重新從互動中看見楊逵的行動與個性。
「臺灣文學」其實就是臺灣人的日常生活呈現。這一回,臺文館與島內散步將帶領讀者跟著楊逵的文字,回到殖民地時期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大時代。透過他和當時的文人、友人的互動與連結,重新看見楊逵在時代的浪潮上,如何從生活實踐理想,成為將創作結合社會運動實踐者的最佳典範。
北中南三場次即日起開放報名,歡迎喜歡藝文活動、熱愛拍照、鑽入小巷聆聽地方故事的觀眾參加。名額有限、售完為止,售價及報名詳情請上島內散步網站查詢。
臺中|灌溉理想種子:楊逵的文學花園
場次時間|12/8(日)14:00-16:00
報名詳情|https://walkintaiwan2.pse.is/6plgx7
同場加映經典人氣文學路徑小旅行
臺北|尋找臺北的文青搖籃
場次時間|12/1(日)14:00-16:00
報名詳情|https://walkintaiwan2.pse.is/6plgy3
臺南|集合吧!府城時空旅人
場次時間|12/15(日)14:00-16:00
報名詳情|https://walkintaiwan2.pse.is/6plgz4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114年「文化部鼓勵表演藝術台語內容產製計畫」開放申請 以表演藝術助力國家語言傳承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自即日起至113年12月27日止,開放114年「文化部鼓勵表演藝術台語內容產製計畫」徵件,歡迎各表演藝術團體踴躍提案。
為推動以表演藝術傳承臺灣語言文化,本計畫自112年起鼓勵表演藝術團體製作或演出以台語發音的表演節目,希望未來民眾想進劇場欣賞演出時,有更多元的語言節目選擇,也期待觀眾透過表演藝術認識台語文化,或進而成為日常語言。
113年計畫共支持78個團隊於全臺演出適合兒少及全齡型台語節目,創作題材來源廣泛,涵蓋傳奇故事、童話、歌謠、兒童繪本及IP動畫改編等,許多表演節目亦跳脫單一表演形式的呈現,而是融合戲劇、舞蹈、音樂、視覺、馬戲、多媒體等藝術元素,讓觀眾感受更具多樣魅力的台語表演節目面貌。
114年計畫採線上報名,歡迎團隊以多元題材創作或演出台語表演節目,共同透過表演藝術營造國家語言永續發展環境。詳情請至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grants.moc.gov.tw/Web/)查詢。如有相關問題,請洽聯絡窗口吳小姐(02-8512-6549)。
竹美館巢兼代季刊第16期「轉譯土地: 聆聽馬祖嶼, 魅力藝游島」出版 開放線上閱覽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的《巢兼代》季刊自2021年四月創刊號發行以來,已出版至第16期,從文資修復、青年返鄉、走讀臺灣、向海致敬、國家語言整體發展、地方創生飲食文化、文化體驗等不同的主題觀點切入,全面呈現在地豐富的人文地景資源。第16期主題為分享母語的聲音,「用本土語言說出土地的故事」。臺灣多種本土語言正瀕危,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更攸關身分認同,如果不把母語找回來,消失的不只是聲音,更是集體記憶的流失,需要有愈來愈多的團隊投入母語保存與轉譯的行動。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本期探訪的各個團隊,共同關心的是本土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惟有當本土語言自然地在多元場域發聲,我們才真正找回母語和自己的故事。其中『性別平權』專欄特別邀請林奠鴻老師談談社區營造中的女力,相當具有建設性及永續力。相信只要不斷走在母語路上,本土語言盛放和語言平權的未來將不再是夢。」
第16期刊物讓我們看見本土語言的推動,在各個場域都有機會用創新行動如田野調查、主持、戲劇、走讀、美術課,甚至老屋修建,創造無可取代的價值,創作時運用母語,每個語言獨有的氣口(khuì-kháu)都是創作養分,線上閱覽可至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網站https://www.nhclac.gov.tw/查詢。
南大126週年校慶開鑼 歡喜鬥陣走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為慶祝創校126週年,於11月27日上午在府城校區紅樓前舉行校慶開鑼典禮。活動特別邀請臺南市中西區區長蔡佳甫、前校長也是前教育部次長吳鐵雄校友、校友總會理事長吳東林先生及多位校友蒞臨,並由附屬中學、附屬啟聰學校、附設實驗小學的師生、南大聖火隊、畢聯會及學生會等共同參與,共同見證南大百餘年的辦學成果與蓬勃發展,以鳴鑼儀式象徵校慶活動的正式啟航,現場氣氛熱烈,充滿喜慶與期待。
活動以南大音樂系管樂團演奏韓德爾「所羅門」神劇中的選曲揭開序幕,優雅的樂聲為典禮注入莊重氛圍。緊接著,南大熱舞社以動感舞蹈炒熱現場,展現青春活力。附小幼兒園的小朋友帶來的舞蹈《祝福南大生日快樂》,活潑可愛的造形、精彩創意的演出,吸引現場賓客的目光,成為最吸睛的焦點。壓軸表演由南大民俗體育隊呈現,以鬥牛戲醒獅,輔以震憾鑼鼓,《歡喜鬥陣走》創意展演為校慶開鑼典禮獻藝,精湛演出,博得在場歡樂如雷的掌聲。
在精采的表演之後,開鑼儀式隆重展開。南大校長陳惠萍、附小校長楊怡婷、附聰校長郭勇佐、附中校長陳森杰、校友總會理事長吳東林,以及前教育部次長吳鐵雄校友,攜手學生代表,共同敲響六面大銅鑼12聲,象徵傳承百年歷史與開啟嶄新篇章的意義。伴隨著鑼聲響起,現場洋溢著歡欣與期待的氛圍,為126週年校慶揭開序幕。
南大陳惠萍校長表示,很高興能在每年透過這樣的時刻,讓全學園師生齊聚一堂,共同感受校園的歷史傳承與未來展望。她並特別感謝歷任校長及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南大將繼續以教育使命為核心,攜手推動更多創新與突破,攀登學術新高峰,持續在教育與社會發展中創造深遠影響。她也感謝校友與社會各界的支持,並邀請大家踴躍參加南大校慶系列活動,包括12月14日與15日的校慶運動會開幕典禮、慶祝大會、第37屆傑出校友頒獎典禮,以及校慶園遊會。南大126週年校慶活動匯聚各方祝福,展現學校對未來的期盼與堅定前行的信念。全校師生將以昂揚的姿態,續寫更多輝煌篇章。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2024「愛 無所畏懼」風信子聖誕公益音樂會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11月30日週六下午三點半,台南市風信子管弦樂團,將在台南文化中心假日廣場,舉辦「愛 無所畏懼」聖誕公益音樂會,將帶來樂團精彩的演出,以及為「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在關懷孩童與家庭與的需要上,盡上一份心力。
風信子管弦樂團是源自美麗的風信子花朵,它的花語是:只要點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豐富人生!面對世界時局的變化莫測,需要信心和希望來幫助我們面對困難和挑戰。而愛會點燃信心和希望,我們將因為愛,雖然面對艱難,卻無所畏懼!
在聖誕的佳節來臨,風信子管弦樂團帶來許多精彩曲目,有「鬼滅之刃組曲」、「雪落下的聲音」、「爵士組曲」、「歸來吧!蘇蓮多」、「無言花」、「彩虹深處」、「聖誕組曲」等,還有更多精彩曲目,歡迎前來聆賞。本次公益結合「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他們以「讓家庭關係更親愛,兒童生命更精采」為目標,設計許多對於孩童與家庭相當有幫助的課程、訓練,帶來許多生命改變的故事。
聖誕節是透過耶穌基督帶來祝福的節日,邀請大家一起來參加音樂會,透過音樂和溫馨的故事帶給大家聖誕的祝福。本音樂會免費入場,11月30日週六下午三點半,竭誠歡迎大家踴躍蒞臨參加「愛 無所畏懼」聖誕公益音樂會。
《春行》再獲西班牙青睞 登上三城院線放映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由新銳女導演彭紫惠、王品文執導的電影《春行》(A Journey in Spring),繼榮獲西班牙最重要的聖賽巴斯提安國際影展(Festival de San Sebastián)最佳導演銀貝殼獎後,11月29日起《春行》將陸續在西班牙馬德里、巴塞隆納與瓦倫西亞等城市的院線放映,向西班牙觀眾展現臺灣創作能量及國際實力。
《春行》刻劃一對跛腳夫妻相依為命的故事,由金馬影后楊貴媚、喜翔、藍葦華、張書偉詮釋故事中臺灣的傳統家庭日常,並探索生死課題。電影以超16毫米底片捕捉人物角色間的細膩情感,入圍今年第61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與新導演等獎項。
導演彭紫惠曾就讀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的藝術創作研究所,配合《春行》在西班牙的院線上映,她將親自出席大師講座、電影放映與映後座談,與當地影迷近距離交流與分享創作理念。彭紫惠表示,《春行》11月開始在臺灣、波蘭、墨西哥與泰國陸續放映,作品能重回當初獲獎及世界首映的西班牙播映,並且登上院線,實在感到愉快。
另外一位導演王品文在2019年的短片《軍犬》獲得了臺灣國際女性影展金獎,對此次《春行》在西班牙的院線上映,王品文提到,《春行》在贏得聖賽巴斯提安影展肯定的1年後,又回到西班牙,令人真的很感動,非常期待與西班牙觀眾介紹這部電影。
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組長張祐瑄表示,文化組1年前即開始協助彭紫惠、王品文接洽當地發行商與合作單位,最後敲定與當地莫伊拉影業(Moira Pictures)合作,讓更多西班牙觀眾能親自在電影院感受這部貼近臺灣日常生活,充滿憂鬱魔力、感情細膩豐厚的催淚作品。
聖賽巴斯提安影展每年底在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聖賽巴斯提安舉辦,是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證的競賽型影展,包括許多國際級電影大師,例如西班牙電影大師貝德羅・阿莫多瓦,以及2022年以《在車上》獲得奧斯卡最佳國際長片的日本導演濱口龍介,都曾入選過聖賽巴斯提安影展。
電影《春行》放映場次資訊(映後座談場次資訊請見各電影院網站)
*馬德里
時間:11月29日起陸續上映
地點:馬德里小型電影工作室(Pequeño Cine Estudio)、雷諾伊西班牙廣場電影院(Cine Renoir Plaza España)、大使電影院(Cines Embajadores)
*瓦倫西亞
時間:時間:11月30日起
地點:ABC公園電影院(ABC Park)
*巴塞隆納
時間:12月2日起
地點:馬爾達電影院(Cinema Maldá)
「114年全國美術展」徵件簡章公布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全國美術展」,以拔擢美術創作人才、鼓勵美術創作為目的,藉由每年的藝術徵件,發掘創作的無限可能性;並不斷的精進調整,完善競賽及評選的制度,致力於提供臺灣藝術家們一處能盡情發揮所長的展覽平臺。「全國美術展」自113年起首次辦理線上報名,提升參賽者的報名便利性,共吸引全國約千餘件作品參賽,共有109件入選以上得獎作品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
本屆「114年全國美術展」作品徵件除延續113年採用線上報名方式外,版畫類改以原件送審,參賽者除完成線上報名亦須於主辦單位規定時間內將作品原件送達至館。另因應科技時代潮流,本屆將AI技術使用相關規範納入簡章內容,其相關規定:「參賽作品若有使用AI技術者,須將其創作理念及AI技術使用內容詳述於作品說明資料」。簡章即日起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官方網站正式公布,12月起提供紙本簡章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各生活美學館、直轄市及縣市文化局供創作者免費索取。
「114年全國美術展」預定網路報名期間為明(114)年1月6日至20日止。本展以分類、分項的公開徵件競賽機制,共計以11類項進行徵件,分別為水墨、書法、篆刻、膠彩、油畫、水彩、版畫、雕塑、攝影、新媒體藝術、綜合媒材,以多元媒材來兼具傳統與創新,並反映當代藝術的創作趨向。希冀藉此提供各領域藝術家創作發表的平臺,並使民眾有深入認識臺灣各類藝術創作特色的機會。
為鼓勵創作者積極參與,「114年全國美術展」11類項分別設立有金牌獎(獎金新臺幣25萬元,獎座乙座,獎狀乙紙)、銀牌獎(獎金新臺幣12萬元,獎座乙座,獎狀乙紙)、銅牌獎(獎金新臺幣8萬元,獎座乙座,獎狀乙紙)及入選(發給入選證書乙紙)。此外,連續三年獲得同一類項前三名(金牌獎、銀牌獎、銅牌獎)者,得連續三年以「免審查」参與展覽展出,並發給「榮譽狀」乙紙。本展得獎及入選作品將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歡迎創作者們踴躍投件共襄盛舉,傳遞臺灣藝術的創作能量。關於本展徵件更多資訊請至國立臺灣美術館網站https:/www.ntmofa gov.tw下載,或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及相關單位免費索取紙本簡章。
梵音淨心 鼓動人生 西藏文化藝術節《天籟鼓韻》音樂會 臺灣戲曲中心登場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西藏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至今邁入第10年,今年特別邀請尼泊爾的天籟美聲「瓊英卓瑪」與臺灣享譽國際的「優人神鼓」攜手合作,於今明(26、27)兩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推出「天籟鼓韻」音樂會,以純淨梵音訴說西藏宗教文化的智慧與慈悲,以鼓聲帶來滌蕩心靈的震撼樂章,結合動靜之間精妙的覺知轉換,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與感受。
今日記者會在「瓊英卓瑪」的美聲與「優人神鼓」的鼓鳴中揭開序幕,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蒙藏文化中心主任高玉珍、藏人詠唱家瓊英卓瑪、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及藝術總監黃誌群等出席與會。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由於臺灣對自由、多元的堅持及守護,才有機會讓觀眾看到不同文化內涵的演出,「天籟鼓韻」音樂會跨越國界、語言與族群的藩籬,將臺灣與西藏的文化記憶轉化為富有震撼力與感染力的演出,從中理解愛與慈悲,進而洗滌身心靈,為藝術文化展演注入創新與活水,文化部也將持續關心西藏議題,並支持文化演出活動。
「天籟鼓韻」音樂會上,瓊英卓瑪將詠唱《大悲咒》、《藥師佛心咒》、《六字大明咒》等祈請文,祝禱眾生平安無罣礙,與「優人神鼓」攜手呈現臺灣與西藏藝術文化的交流,串聯世人對和平的共同期盼,以及人們心中豐富深厚的情感共鳴。
文化部表示,臺灣社會兼容並蓄,承載各族群的生命與故事,孕育出多元文化樣貌。「天籟鼓韻」音樂會透過臺灣與西藏藝術家的合作,開創音樂無國界的國際文化交流,昇華臺灣多元藝術能量。相關活動訊息請上「西藏文化藝術節」官網。
「西藏文化藝術節」官網:https://tibetanfestival.moc.gov.tw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走出校園、文化to go發車了!來趟穿越古今的旅行吧!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走出校園、文化to go」計畫首發車在今年9月26日發車囉! 2024-2025年「走出校園、文化to go」依不同主題特色,規劃10條路線,串聯臺南在地12座文化場館與文化部4座場館,於10-11月帶領28校、超過1,500名學童沉浸在「臺南新『食』器時代─史前美食雞蛋糕」、「看見台江古與今」二條路線的穿越古今之旅中。
「臺南新『食』器時代─史前美食雞蛋糕」路線結合考古與美食,帶著學子們在南科考古館的考古現場展廳中穿梭聆聽導覽、一窺研究員的日常工作,並透過實際操作史前的鑽孔工具,製作出貝殼項鍊,將觀展時的想像化為現實,另外在隆田ChaCha園區挖掘灰坑,了解遠古人類的飲食生活,驚嘆的「哇~」聲此起彼落,緊接著還以考古主題的模具製作「考古雞蛋糕」,真切感受到那些遙遠時空中的人們,曾經鮮活存在。
「看見台江古與今」路線帶領學童藉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擬真蠟像場景、互動多媒體裝置,體會台灣早期原住民農耕漁獵的生活,到現今工業化、民主化的日常,以一個半天,遊歷台灣百年風情,最後學生來到台江文化中心,欣賞文化部駐館團隊「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以在地文史結合現代偶劇的作品《赤腳門神》,在逗趣的門神尋鞋故事中,增進對臺南鹿耳門地區文史的理解,可謂寓教於樂的經典作品。
「走出校園、文化to go」的專車將持續帶領臺南的學子感受臺南多樣且豐富的文化樣貌,如想了解「走出校園、文化to go」詳情,請繼續關注臺南文化中心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