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篳路臺灣-經典雜誌攝影展 呈現一部更完整的臺灣史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綜合報導】《經典》雜誌於9/11日上午10時在臺中市民廣場舉辦「篳路臺灣-經典雜誌攝影展」揭幕,由文化局副局長施純福與《經典》雜誌副總編輯陳世慧致詞,並邀請民龍里、中興里、吉龍里、公民里里長及在地居民一起共襄盛舉。
        《經典》雜誌創刊至今邁入第21年,已走過上百個國家,登上45座島嶼、探尋15條大江長河的源頭、橫越10道海峽,留下上千則深度報導與上萬幀精彩影像,出版許多記錄臺灣豐富的自然山川與人文歷史足跡。2008年《經典》雜誌出版《臺灣脈動:省道的逐夢與築路》,團隊探訪11條經典省道,記錄下屬於福爾摩沙的公路史詩。
             時隔多年,有如道路報導的前傳,《篳路臺灣:島嶼歷史行道》除了把書寫的時間跨距,往前推移至史前時代,企圖藉著原住民的獵徑,還原最早道路的形成過程外,也試著藉由16世紀末至20世紀初,臺灣各式各樣各地的區域型、產業型、民間或官方出資興建的道路,描繪人與道路相依相生的故事。
              就首篇《沿岸海路》而言,描述臺灣早期交通運輸的發展,例如海路優於陸路是與島嶼原始的地形、地貌有關係;其次,臺灣道路在原住民的南島先民們踏出後,有些就此隨時光湮滅、有些仍以不同面貌留存至今。
                而目前以觀光步道面貌為民眾所熟知的金包里大道、淡蘭古道、太魯閣橫貫道等的前身,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乃至於,做為臺灣早期產業重要推手的縱貫線鐵道、糖業五分車、林業鐵道等,在臺灣初期的經濟發展中,扮演著何種角色都值得被記錄。
              此外,更設有《福爾摩沙拾遺》專題,蒐集一系列源自17至19世紀間的西方世界,而與臺灣的文化、宗教、政經發展有過影響的人物書寫,則透由不同角度的側記勾勒,提供非比以往的歷史觀點,讓這塊土地的歷史承載與積澱更加豐厚,披瀝出臺灣與世界各角落相關涉的歷史鉤沉。
            「篳路臺灣」經典雜誌攝影展,以豐富、多變的精彩影像、老照片、插畫等為主軸,自即日起至9月29日,在臺中市市民廣場紅磚步道展示區展出,歡迎大家踴躍前往共同分享一系列的經典之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