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姆工大在2月疫情爆發時,即向成大傳達希望將5名赴外的交換生轉送到安全的成大就讀,雙方從協調到訂機票等各種手續完備,前後只花費短短兩星期,危急時刻,凸顯兩校長遠情誼與信任。
從達姆工大來成大機械系交換的Marc Henneberger,回想第一次在台灣領口罩的情形,當時他到藥局,因為不知道需持相關證件才能購買,失落的正準備離開時,身旁熱心的民眾請他等一等,大家開始合力替Henneberger想辦法,有人上網搜尋外國人領口罩的步驟,有人替他查詢居留證號碼,有人詢問他是否有零錢可以購買,在眾人熱心的幫助下,Henneberger最終順利買到口罩。
談起這段故事,Henneberger讚嘆台灣人的熱心,願意犧牲寶貴的時間幫助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讓他感受到這片土地實實在在的人情味,備感溫暖。
交換生Caleb Mehari對台灣民眾強烈防疫警覺心格外有感,前一陣子去台北信義區的象山遊玩,旅途中請一旁的民眾協助拍照,對方起先一口答應,但在接過Mehari的手機後,突然想起要保持「社交距離」,大退一步外,也進一步詢問Mehari是哪一國人、何時來台、是否需要居家檢疫等。
Mehari說,當時費心解釋自己是在管制出入境以前就來台灣,身體並無不適等對方的提問,最後雖然拍到照片,但當時內心有點受傷。不過,事後回想那位民眾並無惡意,只是多了一點小心與謹慎。
Jens
Grunwald,現在成大資工系交換,他很感謝成大願意接納臨時改變交換學校的他,更讚許台灣有許多值得探索的美景,與台灣人的友善。他強調,以後一定推薦朋友到成大就讀或交換。
成大機械系交換生Elvira Khamenok對於台灣遠見的防疫態度持正向看法。第一時間採取的「激烈」防疫措施,大部分人覺得小題大作,但時間證明,台灣的判斷是正確的,在眾多國家停班停課之際,台灣社會幾乎不受影響的正常運行,令她相當佩服。
台灣與德國相距九千多公里,人文文化的體驗,交換生也明顯體會到雙方教育學制上也有很大的不同。Marc Henneberger說,德國大學大多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強調對自己負責,台灣則習慣以出席頻率、作業成績等實際制度來約束學生,因應不同的社會民風,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各有優缺。在成大建築系交換的Caleb Mehari則指出,德國大學的建築系幾乎都是四年完成學業,台灣的建築系設計組則大多是五年畢業制,因為學制上的不同,大學三年級的Mehari來台念書後,理所當然被分配到大三的班級,但是當遇到設計課程,則瞬間跳級,與大四「學長姐們」同班上課,也算是另類體驗。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看事情的視野與觀點也有所不同,交換生是這片土地的訪客,以前所未有的視角認識台灣。在疫情之下,他們看見台灣始終如一的人情味與熱情,不分國界的持續溫暖著所有人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