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高美講堂《細說臺灣美術史》三部曲 蕭瓊瑞邀您一塊聆賞臺灣美術的精彩動人!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高美講堂自106年5月開啟了嶄新的「跨領域藝術系列」概念,轉型成系列主題式的跨域講座。陸續推出《看見音樂》、《記錄藝術,藝術記錄》、《「感覺」建築》、《複數烏托邦:生命政治與非人的另類探尋》、《洪水的寓言(The Deluge):藝術與科技的對話》、《藝術與佳餚美酒的交流》、《身體與文化》、《走讀東南亞》、《TATTOO身之印-跨界尋蹤》等主題系列講座,並自《身體與文化》起,構思講座與特展的連結,提出特展主題的跨界思考。109年9月起,高美講堂也期望再開啟另一條支線,構思以「美術史」為主題概念的講座規劃,邀請藝壇名講蕭瓊瑞擔任講者,透過本(109)年9月20日〈山海傳奇〉、10月18日〈渡臺讚歌〉與11月1日〈深耕戀曲〉三子題,帶領大眾深入探索舊石器時代迄今的臺灣藝術發展歷程。
美術史系列講座規劃的想法,實受展覽《南方作為相遇之所》的啟發,也試圖與近年高美館提出的「美術館作為城市美好生活的存在」目標相呼應。《南方》一展主要呈現高美館館藏1930至1960年代的作品,展場中許多具歷史感,投射了藝術家對人、對土地的情懷之作,或是藝術家以畫筆繪下的日常,都讓生長在同一塊土地的我們特別有感,整個展場也猶如成為市民們共有的文化客廳,讓美術館不再是殿堂,而是你我都能享受恬適愜意、有溫度的美好生活場域。
時逢高美館「修館不休館」的時刻,大家共享的文化客廳雖然暫且隱身,等待蛻變‧新生之後再與大家見面,但我們對藝術、土地的有感,是能無停歇、不間斷的,展覽中於我們而言有感的創作,僅是臺灣美術史整個脈絡中的一小篇章,臺灣美術的縱深,屬於我們這塊土地的美麗故事,實有待我們深刻細膩地去了解與感受。有此思考,《臺灣美術史》系列講座的規劃構想先是應運而生,也讓高美館再想像「美術史」系列講座規劃的可能性,希冀再開闢另一條支線,推出扣合美術史概念的系列講座。
承接著這些想法,高美館很榮幸邀請到國內講述臺灣美術史的權威、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蕭瓊瑞,以《細說臺灣美術史》為題,為高美館的美術史講座開展出精彩的開端,帶領大家瞭解我們所站的這塊土地-寶島‧福爾摩沙,它經歷過的文化、美術活動,所蘊有的美麗故事!
蕭瓊瑞教授為國內知名的臺灣美術史研究者,以嚴謹史實考證、流暢優美的文筆和敏銳的作品圖像解讀而聞名學界,知名著作有《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台灣美術史綱》、《圖說台灣美術史》系列套書、《台灣近代雕塑史》……等。除了學術研究的專業,蕭教授還是知名的藝壇名講,極擅以幽默有趣、淺顯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觀眾親近藝術創作、認識藝術家,並建構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宏觀視野。本次《細說臺灣美術史》三部曲講座,蕭教授便將帶領大家步行於臺灣歷史發展的軸線,回訪各個時期的文化與藝術表現。
首部曲〈山海傳奇:從原住民到荷西〉,時間軸將涵蓋臺灣史前時代,以及臺灣開始有文字記錄歷史的時代。我們會倒轉時空到最早先仍看不太出實用功能外還具有美感意識的舊石器時期,到已能看到先民生活與美感表現的新石器時期、金石並用時期,以及欣賞在身體裝飾、飾物服裝、建築雕刻等各面向有多樣展現的原住民藝術。之後跨越到17世紀:歐洲人佔領臺灣,一層意義是臺灣進入了歷史時代,另一層意義是臺灣駛入大航海時代,這時歐洲人留下的海圖、地圖、版畫,可謂替臺灣留下樣貌與個性獨具的彩頁。
二部曲〈渡臺讚歌:明清與日治美術〉,從明鄭政權在臺灣說起。因鄭成功開啟的明鄭政權,為臺灣帶來了影響深遠的漢人文化傳統,之後,施琅打敗鄭克塽,終結了臺灣的鄭氏王朝,揭起臺灣的清領時期,漢人文化又接續著大規模移植,文人書畫、民間工藝、建築、圖像紀錄,各有迷人的展現。再隨著時序推進,進入時長五十年又九個月的日治時期,初期,漢人文化持續發展,到日治中期,臺灣美術又展開了新的一章。
三部曲〈深耕戀曲:戰後以迄當代〉,時代巨輪轉動到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並橫跨到當代,期間臺灣經歷了諸多轉折,政治、社會環境的許多轉變,也同步地影響了當下的美術活動、藝術家的創作與思考。從抽象狂潮到當代前衛,臺灣美術思潮與表現,在這個時代,碰撞出更加豐富多元的成果。
在臺灣,談到臺灣美術史整體架構的確立,一定會講到蕭瓊瑞教授,本次《細說臺灣美術史》系列講座,邀請大家把握機會,來高美館與蕭教授有約,跟著蕭教授「以土地為出發」的臺灣美術史建構觀點,聆賞發生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美感活動,有感地認識關於臺灣美術的精彩故事!更多活動資訊請至高雄市立美術館官網(www.kmfa.gov.tw)查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