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王子》雜誌創辦人蔡焜霖先生訪臺史博 重見臺灣經典老漫畫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白色恐怖受難者、也是《王子》雜誌創辦人蔡焜霖先生,今(8)日在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陳瑩芳司長、國家人權博物館陳俊宏館長陪同下,造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閱覽館藏《王子》雜誌等蔡焜霖先生曾參與創辦、編輯的漫畫文物。
蔡焜霖先生進入臺史博修護室,一看到館方鋪陳開來的漫畫文物,便表示感動得想哭,勾起許多過去與眾多夥伴一起努力克服難關推動漫畫出版、為孩子們描繪夢想的回憶。雖然已高齡91歲,蔡焜霖先生仍清晰記得當年創辦《王子》雜誌及其他漫畫出版的各種細節,例如:《王子》雜誌創刊號(1966年12月15日發行)封面照片中的二位兒童,是「黑橋牌香腸」老闆的一對兒女,當時在前輩攝影家柯錫杰先生的攝影棚拍攝;因為孩子們喜歡恐龍,創刊號就納入恐龍的內容,是臺灣少年讀本中的領頭羊。
現場館方另準備許多1960年代左右的漫畫單行本,為蔡焜霖先生在1966年創辦《王子》雜誌以前,曾任職的寶石出版社、《東方少年》雜誌、文昌出版社所發行的出版品。早期漫畫不一定會露出作者名字,漫畫家或以筆名行走江湖,後代研究者未必能確認作者實為何人。蔡焜霖先生見到館方蒐藏、文昌出版社的漫畫單行本《愛之道》,立刻指出作者「海龍」本名為廖修傳;出版社曾設置宿舍,讓外地來的漫畫家集中住宿,而當年筆名「藝南」的東立出版社社長范萬楠因年紀最大,還要負責管理年輕漫畫家們。
蔡焜霖先生也分享小時候看的日本漫畫角色「野良黑」(のらくろ),於月刊少年雜誌《少年俱樂部》連載,每逢出刊日便緊緊捏著5角銅板購入,同學間流傳分享這本熱門漫畫雜誌;還有關於戰後《漫畫週刊》、《漫畫大王》等週刊如何影響其他以文字為主的少年刊物存續、漫畫開本的演變等等。看著老漫畫、細數往事,蔡焜霖先生為大家娓娓道來一段戰後臺灣漫畫出版的重要歷史,透過其所描述的場景、人物與細節,讓那段已逝的時光更加鮮明、立體了起來。
蔡焜霖先生於白色恐怖期間曾遭憲兵刑求監禁,最後被判刑10年,成為威權體制下的犧牲者。他出獄後的第二份工作,就是到當時位於臺北市赤峰街的寶石出版社擔任中日文翻譯,而後於兒童雜誌《東方少年》擔任編輯。隨著《東方少年》停刊,他受邀進入文昌出版社,培育了多位臺灣重要的漫畫家。蔡焜霖先生也曾短暫轉行至廣告公司,但由於1960年代中期〈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的頒布及執行,臺灣漫畫產業進入寒冬、文昌出版社熄燈歇業,他在昔日戰友的求救聲中毅然退出廣告界,創辦《王子》雜誌,支持創作者生計,還僱用許多與自己處境相似的政治受難者,也讓《王子》雜誌不只是兒童讀物,更成為許多臺灣人的避風港。
臺史博館長張隆志表示,收藏《王子》雜誌、東方少年等漫畫,對於豐富完備臺灣漫畫歷史以及籌備國家漫畫博物館皆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王子》漫畫雜誌的內容豐富,是當年許多年輕讀者認識世界的啟蒙書籍。因此,像蔡焜霖先生這般漫畫產業從業者的經歷與故事、「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所購藏的漫畫文物,都將成為漫博館籌備過程中重要的養分。
目前臺史博從常民角度切入臺灣藝術史,除了長期耕耘臺灣在地歌謠及電影等面向,109年透過文化部的「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圖像史料文物購藏計畫」購入一批戰前、戰後臺灣的漫畫文物,包含許多與前述《王子》、《東方少年》類似的兒童雜誌,例如《學友》、《現代少年》等,內容多元豐富,有小說、漫畫甚至科普教育,編者群更可見臺灣重要的藝術家、文學家及漫畫家參與其中,反映戰前藝文人士在戰後的活動及文藝界的合作樣態。藉由典藏臺灣漫畫史料,臺史博期待重構常民文化與流行文化中的臺灣史,並開拓臺灣藝術史的多元論述。
*108-109年臺史博購入漫畫資料(尚無文物身分)5,380件
*臺史博「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購入漫畫文物809件
*《王子》雜誌1966年創刊,1969年因雜誌社財務吃緊,後由當時任職聯合報的唐達聰、趙堡夫婦接辦,一直出版到1983年10月,共出版400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