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12月2日 星期四

李遠哲院長諾貝爾獎章捐贈臺史博 12/2起於臺史博常設展出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今12/2日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稱臺史博)舉行了一場溫馨且獨特的捐贈儀式,由至今唯一、也是第一位在臺灣出身及成長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將其1986年所獲之諾貝爾化學獎證書及獎章捐贈給臺史博,並於常設展「大家的博物館」單元常設展出。在充滿當代共同記憶的展示牆中,增加展出李遠哲院長的諾貝爾獎章,實更加完整了臺灣歷史當代科學發展領域中最重要的關鍵紀錄。 儀式現場,臺南一中及臺南女中學生亦熱烈參與觀禮,象徵了臺灣科學教育精神傳承。李遠哲院長一路由新竹中學、臺灣大學化學系、至清華大學碩士、赴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博士,再至哈佛大學等校的研究歷程,並與赫許巴赫(D. R. Herschbach) 教授團隊,共同研發交叉分子束實驗技術之突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李遠哲院長致詞時表示,他從年輕時的兩個夢想,除了希望成為一位優秀的科學家,與志同道合的人一同讓世界變得更好,也期待為臺灣這座島嶼留下有人曾經努力、奮鬥的痕跡,他非常開心自己捐贈的物件能夠捐贈給臺史博,與常民文物在一起。臺史博張隆志館長表示感謝李遠哲院長捐贈研究成就之重要文物予臺史博,象徵臺史博努力完備國際關係連結與合作的能力,此外,臺史博新落成的湖畔圖書館訂於明年正式對外開放,屆時將舉辦李院長文物特展開幕活動,廣邀各界貴賓前來共同參與。張隆志說,今日邀請年輕學子前來參與捐贈儀式,不僅是文物入藏,更有世代交替與宣示的意涵。 李院長在交流會現場面對年輕學子有問必答,並且表示當年輕人能夠向前輩提出挑戰,並且證明自己的論點,科學才會進步,他鼓勵同學一定要「敢與別人不一樣」,勇於發問,挑戰現有的知識才能走入新的領域,通過專業的研究與世界對話,並且別忘記回饋家鄉;臺史博張隆志則鼓勵學生,走向世界是通往回家最近的一條路,面對全球知識競爭的處境,除了加強個別專業知識外,更要掌握大環境與時代變化,而臺史博正是大家面對世界最佳的途徑。 本次捐贈除1986年李遠哲獲頒之諾貝爾獎章、證書及受獎報導資料外,亦含院長歷年來獲獎及全球各地學術機構授予的榮譽博士等文物。其中諾貝爾獎章及證書今起於臺史博2樓「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出,除珍貴的諾貝爾獎章外,諾貝爾獎證書為瑞典藝術家為年度得獎者創作的專屬畫作,證書本身更是獨特藝術創作。即日起歡迎民眾至臺史博觀展,相關參觀服務資訊請上臺史博官網或臉書查詢。
【李遠哲前院長計畫捐贈文物說明】 本次捐贈文物可概分作兩大類,「學術獎章」共51組、「學位證書袍服」共41組文物。 學術獎章方面,為1975年李遠哲獲得「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開始,至2020年獲美國國家科學院表彰為人權有卓著貢獻諾貝爾獎得主,45年間,李遠哲先生獲得各國科學機構獎章。當中有諾貝爾獎(1986年)、獲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年)、美國總統科學獎章(1986年),及法國、巴拿馬、巴西等國頒定科學獎項等。 教育和學位方面,為李遠哲1959年至2015年間取得的41組學位證書、袍服等文物。李遠哲先生自臺灣大學畢業後(1959年),於清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61年)、美國柏克萊大學博士(1965年),1986年起陸續獲加拿大、美國、日本、中國等世界各國及臺灣知名院校的名譽博士,相關的證書、袍服也捐贈本館。 此批文物,為李遠哲學術歷程的代表性獎章,見證臺灣人對頂尖科學、人權普世價值的貢獻,彌足珍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