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
國立臺灣美術館「賦:袁旃個展」作品導賞 帶領觀眾進入袁旃中西美學兼併的藝術世界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賦:袁旃個展」展覽於4月23日開放參觀,今日(4/29)辦理媒體專場導賞暨策展人專訪,雖因國內疫情狀況嚴峻,藝術家袁旃本人及法籍策展人凱薩琳.大衛(Catherine David)不克出席,但策展人大衛女士仍透過視訊方式與會,並分享以西方藝術史學者策劃東方當代水墨藝術家袁旃創作的觀點。現場邀請媒體、誠品畫廊、寒舍集團等借展單位貴賓與會,現場更吸引許多關注及喜愛藝術家之觀眾到場,此次特別安排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黃建宏教授擔任本次作品導賞專家,黃建宏教授2020年曾受大衛女士邀請為袁旃於龐畢度中心個展座談會擔任對談人,本次規劃邀請黃教授進行約一小時之作品導賞,精彩分析並解說藝術家筆墨下的蘊意。
國美館長梁永斐表示,在這次展覽中,策展人凱薩琳.大衛女士以袁旃1958年到2021年創作生涯各階段的代表性作品作為展覽主軸,有將近1/3是第一次展示的近年新作,完整呈現袁旃60多年間的藝術創作脈絡。從現場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袁旃的創作由早期的習作臨摹、具有古典中國山水畫風格的作品,繼而開創了大膽用色、不執著於形體輪廓的階段,一直演變到現在隨心所欲,在作品中創造多元層次的內心空間,她的作品巧妙地結合了獨有的書法字、歷史文物、生活百景、家族歷史和人物等,內容相當精采豐富。
在本次專訪中,策展人凱薩琳.大衛女士特別強調,藝術家袁旃的學習生命歷程是現今她所呈現的作品中最大的影響力之一。袁旃出身書香世家,擁有國畫背景及藝術史、留歐後豐富的藝術品文物修護保存的學習經驗,回臺後進入國立故宮博物院工作,並任職於器物處、籌組科技室,開創臺灣以科技新觀念和技術應用於古老文物的保存維護先例,幾年後轉職於書畫處,在此段期間從未放棄勤習書法的習慣,同時將她對於東、西方藝術史的工作體會及觀察,融入她的創作思維中。在故宮工作期間,她開始將青花瓷器、西清古鑑銅鏡圖案以花、鳥等為範本,並且將研讀之歷代皇家使用之器物勾勒於畫面之中。而袁旃的書法文字,更是涵養她創作語彙的巨大能量,透過作品中可窺見如小篆、隸書、瘦金體、草書等不同字體與畫像結合,成為「書畫合一」之獨有畫面,似裝飾又有別於圖案,文字的涵義透過線條及色彩的掌控力傳達出另一種語境。
策展人凱薩琳.大衛女士專訪時,特別以《多寶閣》為例說明袁旃作品的特質,這件作品不是要呈現精緻漂亮的古董,更像是一種提問和隱喻,必須親臨作品前細細凝視,只是透過網路在電腦前觀賞,無從看見藝術家作品的細節及迷人之處。在2020年於龐畢度藝術中心,策展人曾稱袁旃為80歲的年輕藝術家,意指身體的變化及年齡上的增長,與藝術家心中天馬行空又有生命力的思想是不衝突的。今天專訪中,她則說,袁旃是以「擺渡人」姿態連結不同文化,但這種文化並非政治性的,而是在她的作品中可看見與過往的連結,但這連結又是當下的脈絡所產生的文化,因此她認為袁旃可說是非常當代且全球性的藝術家。
國美館說明,在生活、心境及環境中不段改變的世間當下,袁旃以一己之力,保留獨有的創作風格,外界的紛擾及世俗物慾皆無法動搖她對於創作執著的熱情。國美館很榮幸能於此疫情嚴峻之時刻,推出「賦:袁旃個展」,猶如藝術家袁旃永不屈服及專心致志的性格,不會於逆境中屈服,並且仍將創作作為心境思考的練習及內化身體的感受力,將人生的體悟透過作品向世人傳遞簡單又直接的訊息:專於自我。
「賦:袁旃個展」共展出68件作品,自袁旃1958年初入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五牛圖〉習作稿,到2021年最新系列作〈賦之一〉,是袁旃近年少見大型且具重要意義的回顧個展,完整呈現其藝術脈絡。袁旃在這60多年間持續不綴的創作旅程—從古畫的時空中走進當代的風景,從習古到不斷突破自我,為創作賦予新的靈魂生命。展覽將於國美館展出至7月24日,期待透過本次展覽,傳達出藝術家對於生命體悟的高度感受力,以及臺灣當代水墨的新語境。相關展覽及推廣活動訊息請參考國美館官網:http://www.ntmofa.gov.tw,歡迎各界蒞臨參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