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秧仔・栽仔・寮仔: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農人帶路》開展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 總爺藝文中心自5月14日(六)起至7月17日(日)於紅磚工藝館舉辦《秧仔・栽仔・寮仔: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農人帶路》展覽。本展由「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於2021年沿171市道啟動的「農人帶路」農業踏查計畫,及吳克威與蔡郁柔2018年起於官田累積的農業社群出發,聚焦從事稻米育苗的胡育旗、同時耕種友善及慣行稻米的陳鴻偉、種植友善菱角田的劉建福及菱角農陳露霞等4位農民,呈現與農民自身相關的物件、敘事及影像。 蓄積3年能量籌備的「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以曾文溪流域為主體,透過獵人帶路、農人帶路與漁人帶路3種途徑的踏查和調研,形成流域倡議的系列計畫,期以藝術為方法,形成流域共生對話平台為目標,帶領民眾走入曾文溪的萬物生命。本屆大地藝術季特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龔卓軍擔任總策展人並召集策展團隊,延續並承接2021年「松鼠的尾巴: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獵人帶路」展覽,2022年「秧仔・栽仔・寮仔: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之農人帶路」自上游進入中游,曾文溪水進入官田農耕灌溉地區,孕生特殊的稻菱輪作地景、農人耕種技藝與環境之間共存的關係。 本展參觀者將由農人堆放資材的資材間(俗稱寮仔)出發,感受到農業其實是一種關係的經濟學:一是關於各種堆放於資材間物件的投資以及對應處理環境議題的手法;一則是資材間同時做為農人們休憩、討論、建立情感的地方。由此,農業不僅只與產量及收益不斷擴增有關,更關乎農人與農人、農人與環境之間的情感。而主要的大展間內,則呈現官田最具特色的農業地景:稻菱輪作實際上在同一塊農田上施以完全相反的農作方式—水稻已全然的機械化;菱角則仍保持著手工,並隨著時代更迭,應用菱角船種植菱角的方式已逐漸消失,並以實際物件-育苗機、菱角船,以及藝術家陳伯義、林韋言、陳黎恆青、吳克威、蔡郁柔的靜態與動態影像呈現不同視角的官田農業面貌。 本次展覽並帶領參觀者進入農人精神世界與農業灌溉地景環境,透過錄像、攝影及聲音、裝置等,從水稻小苗(秧仔)、菱角小苗(栽仔)及農人收放農具、休憩與聚會場所(寮仔)3大主題出發,感受農人與曾文溪緊密交織著生計與生態的掙扎與情感。展示作品包括「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潛行攝影團隊林韋言大尺幅空拍作品,藝術家陳伯義及策展團隊吳克威、蔡郁柔對踏查及農事活動之影像紀錄,導演陳黎恆青關於水稻、菱角之種植過程錄像等。 此外,為呈現官田菱田風情,本展於紅磚工藝館外特別展出凡京設計《菱田裡・波光間》裝置藝術,將採收紅菱的船筏、生動浮葉簇擁成團團碧綠的場景,解構重塑過往樣貌,營造成現代感十足,層疊錯落奇幻的菱田景緻。已成記憶載體的船筏也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不忘這片土地曾帶給我們的富足榮景。 除了展覽本體外,本展相關計畫自4月中旬即開始招募「當我們共有一塊土地」的共耕者,5月15日並將於中山堂舉辦「土地想像論壇」以及未來一系列共耕者工作坊、菱角定植採收、水(https://tyart.tnc.gov.tw)或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sungYehArtsandCulturalCenter)了解最新消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