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文化部辦理「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傳承發揚原住民族文化資產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6/16日至6/17日一連兩天於花蓮光復糖廠辦理「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昨日開幕式,文化部次長李連權、立法委員高金素梅與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蒞臨出席,勉勵工作坊學員持續精進學習,落實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表示,期許透過四個方向保存原住民族文化資產,首先持續發掘潛在文化資產,並努力保存有消失危機的原住民族文化資產;第二,深化原住民族文化資產的內涵與深度;第三,透過在地化、多元化、特殊化推動原住民族文化資產的活化再利用,吸引民眾參與體驗產生認同;第四是跨領域合作,讓原住民族文化資產普遍被認識,共創美好。 立法委員高金素梅指出,2016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使原住民族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相關預算增加並專款專用,同時經由跨部會平台溝通合作,保存發揚原住民族文化的特殊和珍貴價值。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表示,透過在地第一線的族人、行政部門彼此合作與促成,更能持續推動原住民族文化復振。 工作坊首先由文化資產局專門委員洪益祥說明新修正「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的操作情形、相關保存議題檢討;原住民族委員會視察施忠禮講解相關輔導措施,分享如何落實原住民族文化資產及傳統智慧創作的保存、維護與推廣。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黃季平則說明原住民族無形文資的登錄程序、保存維護計畫及推動使命。 除了法規、政策與理論,並有實務案例經驗交流,嘉義縣文觀局分享推行「鄒族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現況;山美社區發展協會計畫主持人方敏全分享「鄒族傳統家屋」保存維護計畫,調查記錄其建築工法、推廣傳習活動;環太社區設計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林芳正建築師以「好茶部落石板屋」修復技術為例,介紹傳統知識與文化實踐對於有形文資保存的重要性、探討相關技術和挑戰;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潘朝成解釋噶瑪蘭香蕉絲編織技藝如何提報、登錄與保存維護的歷程;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分享「布農族佳心舊部落計畫」,敘述修復家屋、再造文化地景,以及佳心舊部落經修復後如何成為布農族教育基地。 今日工作坊學員則參訪花蓮縣政府於2008年登錄為文化景觀的「阿美族太巴塱kakita'an祖屋」,了解部落保存維護祖屋的過程;以及全臺唯一的林業聚落「林田山聚落建築群」,如何透過聚落活化、社區合作、住民與花蓮林管處共榮共管的方式,打造具濃厚歷史氛圍的體驗型園區。 文化部表示,原住民族多元豐厚的歷史記憶和環境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文化部以文化保存為基礎,致力推動原住民族文化發展,面對社會快速變遷及經濟開發對文化保存造成重大衝擊,更應強調連結土地與歷史以確保文化多樣性,推動執行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必須要尊重原住民族的思維、價值觀及文化性。 為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文化部2017年會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訂定發布「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並於2022年增修法規,以強化保障、協助原住民族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目前經指定登錄的原住民族有形文化資產包括古蹟、歷史建築和聚落建築群等達162案,無形文化資產含傳統工藝、民俗和口述傳統等達210案,總計372案。 文化部表示,本次工作坊邀集原住民部落夥伴、縣市政府文化局處與原民局處,實體與線上參與人數達百餘人,共同探討法規制定後,如何進一步傳承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讓原住民族文化記憶持續發揚。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是一條長遠的道路,文化部將持續推動原住民族有形、無形文化資產、文化資產保存技術與相關人才的培育,期望原住民族相關部會、部落與民間夥伴持續共同參與,讓原住民族各部落族人的空間記憶能夠有效地保存、傳承與發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