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公布完整參展藝術家名單、精彩活動預告 以「所有令人屏息的」為號召,重新想像世界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之第9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亞雙展)今(18)日公布完整參展藝術家名單,展覽將於2024年11月16日至2025年3月2日舉行。本屆亞雙展由臺灣獨立策展人方彥翔擔任召集人,邀請常駐法國的亞美尼亞策展人兼編輯安妮・戴維狄安(Anne Davidian)、菲律賓藝術家兼研究員墨夫.艾斯賓納(Merv Espina)、常駐新加坡的南韓策展人金海主(Haeju Kim),以及工作於土耳其與法國的策展人兼作家艾斯莉・西文(Asli Seven)共同組成國際策展團隊。
如同這支跨地域的獨特策展團隊,本屆亞雙展匯聚了來自東亞、中亞、西亞,以及太平洋地區20餘國,共35組多元背景的藝術家,共展出83組件作品,含19件全新創作,包括聲響、錄像、攝影、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共同向進步論和普世時間觀提出質疑,引導觀眾在過渡到不確定的未來之前,專注於當下時刻,深度思考關於世界秩序的另類想像和實踐。
本屆亞雙展主題「所有令人屏息的」(How to Hold Your Breath)反轉了英文諺語「別屏息以待」(don’t hold your breath)所指「別期望改變很快就會發生」的原意,藉此暗示著潛在的希望。受到全球資本主義影響下之文化與地理的遷徙,讓我們始終棲居於由多個世界共存並不停變動的多元宇宙中,此一現象持續改變著人類與非人的身份、意義與構成,新的連結與歸屬感亦逐漸浮現。屏息,作為重新想像世界的一種方式,則喚起了人們在崩解之中重構關係的潛能。
除了精彩的展覽,展期間亦將推出豐富的公眾計畫與策展主題相互呼應,包含:以「循環」(circularity)為概念,透過繞圓行走、旋轉舞動、音樂循環播放等元素展開的多場實驗演出;一系列藝術家座談聚焦挑戰既定的權力支配邏輯,藉由探討流離失所、想像中的未來和反烏托邦等議題,共同辯證替代方案的可能性;而預計自12月起展開的放映計畫「吐納之間」(How Breath Moves)則是將呼吸視為一種集體電影裝置,集結8部藝術手法迥異的作品,譜出共享的生命和韻律之源。
更多活動資訊請關注國美館及亞雙展粉絲專頁。
精彩活動預告:
希臘藝術家涅翡麗.帕帕迪穆里(Nefeli Papadimouli)將於開幕週呈現表演〈夢境大衣〉(Dream Coat),其創作靈感汲取自苦行僧的旋轉儀式,同時頌揚太陽週期和晝夜節律,藉此探索社群轉瞬即逝的特性及發展可能性。演出內容將在工作坊過程中由藝術家與參與者共同創作,表演者將分享反覆出現的夢境和他們對夢境的反思,有如參加一場連接了不同夢境的元宇宙聚會,最終形成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的投射。
同樣將於開幕週進行演出的布里亞特藝術家娜塔莉亞.帕帕耶娃(Natalia Papaeva),於水牛廳帶來表演〈這次圓圈會帶來什麼?〉(What will this circle bring this time?)啟發自布里亞特常見的宗教儀式「goroo」(繞寺廟或佛塔轉一圈),以及布里亞特婦女總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特點,因其經常穿戴重達四公斤的金銀珠寶。轉化到帕帕耶娃的表演中,行走的行為彷彿成為一個「在陷入沉默之前收集聲音」的累積過程。
放映計畫「吐納之間」(How Breath Moves)將分為四個主題單元,分別是「勞動遷移」(Displacement by Labor)、「誰是檔案所有者」(Who Owns the Archive)、「生與死」(Bridging Life/Death),以及「轉譯/變形」(Translation/Distortion)。包括努爾·阿布拉菲(Noor Abuarafeh) 〈難道我是博物館中的永存展品嗎?〉(Am I The Ageless Object in The Museum?)(2018)探討動物園、博物館與墓地之間的關聯,反映機構保存或展示的行為,與歷史記憶保存或被邊緣化的權力交織。你哥影視社(Your Bros. Filmmaking Group)的〈公園〉(Taman Taman (Park))(2024)全片於臺南公園拍攝,記錄了兩名印尼移民所講述流離失所和生存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