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小人物生命史 共寫常民歷史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臺史博自2,000年以來,長期接受民間常民文物的捐贈,至今20年,捐贈數量已達館藏的三分之一,高達4萬多件,且捐贈的數量從早期的單件漸漸發展為一整批,因而入藏了不少精彩的個人生命史重要物件與文書。「這就是我們:2020館藏捐贈特展」即是選輯了9個跨時代的人物,透過他們真實的生命故事與物件,反映出大時代的社會變動與常民歷史。 展覽故事主角分別為日本警察北浦義三(1897-1980)、臺籍教師柯天送(1900-1973)、留日醫生柯全鏞(1906-1998)、臺籍稅務人員黃崑燿(1910-1940)、菜頭伯謝天祐(1918-2017)等5位男性,以及助產士黃陳梅麗(1920-2018)、素人畫家謝招治(1929-2014)、毛線編織老師林何賽秋(1933-2016)、政治受難者家屬柯蔡阿李(1933-)等4位女性。這9位故事主角均出生於日本時代,生活在日本時代與戰後的臺灣,面臨過傳統與現代轉換的衝擊,以個人的經歷見證了這段歷史不同面向的轉變。例如北浦義三是1926年來到臺東里隴(關山)的日本警察,因具有電氣工程的專業,參與了里隴水道的設計與建設,拍攝了里隴水道興建過程等珍貴的歷史影像。住在台江安順溪頂寮的謝天祐則是典型的「做田人」,為了養活子女,買了臺可以載貨的菊鷹牌腳踏車,農閒之餘騎著鐵馬擺攤賣菜,曾經遠到臺南東山批貨龍眼,來回騎了將近120公里。林何賽秋是典型的傳統婦女,先生在農田水利會工作,薪水不多,為了貼補家用,學習了1960-1970年代婦女最流行的兼職手工藝—用針織機編織毛線,後來開設了編織補習班。如此日常的生命故事,穿過博物館策展的鋪陳,臺史博企圖以更貼近土地的角度,落實一座真正屬於人民的「大家的博物館」。 臺史博策展團隊表示常民生活、公眾史學一直是臺史博長期關注的主題與焦點,除了國家的「大歷史」外,臺史博重視從個人生命史、家族史、地方史與常民故事,提供「大歷史」所忽視的「日常」,以微觀的視角呈現出個體與地方的獨特性。所謂的史書、方志通常只為名人、偉人撰寫傳記,少見市井小民傳記,然而常民與時代互動的故事,因此本特展透過「小歷史」、「個人歷史」的角度,以「物」說「人」,藉由「人的物志」故事軸線,聚焦於9個人物生活物件的痕跡所刻畫出個人工作、家庭、重要生命歷程的印記,看似各自獨立的9個故事,交織成一幅跨世代、跨族群的臺灣常民歷史圖像 展覽即日起至110年5月9日於臺史博4樓第三特展室展出,歡迎觀眾踴躍參觀。展覽期間,將陸續推出相關教育推廣活動,歡迎關注官網(www.nmth.gov.tw)最新訊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