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小事報-曾文刊》 曾文溪流域6校小學「藝」齊發表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總爺藝文中心110年藝文教育扎根計畫「小事報編輯工作營」,串連曾文溪上、中、下游6所小學,編輯從小朋友視野出發、關懷流域小事的《小事報》,參與學員來自嘉義縣中興國小、茶山國小與本市大內國小、官田國小、安業國小、土城國小等17位五到六年級小朋友,在營隊駐校編輯及學校師長陪伴下,一同經歷1個多月的豐富課程,終於10月15日(上周五)完成《小事報─曾文刊》,並舉行「萬物大劇場」,邀請營隊各校成員交流發表。 今年小事報營隊期間為9月8日至10月15日,進行包括小詩創作、考古、食農、影像採集、人物採訪、文字編輯實務等15堂課程,一共發行6份報刊以及6部學童歷經踏查採訪後自製的訪談影片。6校學童將這1個月來的身體經驗化為文字與影像,精心編排製作報刊及影片,現場分送報紙,以讀報加上影片放映方式,展現小朋友們深入曾文溪探索流域知識的感動。 「小事報編輯工作營」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龔卓軍所長、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郭嘉羚助理教授團隊共同策劃,集結20多位不同領域專家的資源,以身體行動的方式帶領學童關懷家鄉、書寫在地,從上游的茶文化與鄒族文化,中下游水利與環境、食農教育、考古知識,到下游認識出海口生態及突堤效應等。 因疫情影響,今年小事報營隊首次採上游小學與中下游小學分開上課,隨著疫情趨緩,營隊終於在成果發表當天迎來6校大集合。活動開場發表新作營歌-小事之歌〈小視界•大世界〉,並由擔任小事報主編的龔卓軍所長為小編輯們授證,象徵小朋友們歷經營隊洗禮已足資擔任《小事報》編輯,成為曾文溪流域文化的小小種子觀察員,期待小編輯們能發揮小事報營隊習得的技能,將關懷流域的能量在生活中逐步擴大。文化局陳副局長及參與6校校長也都特別出席見證小朋友們的成長,給予滿滿的鼓勵與肯定。 另外,小事報營隊也邀請了文化局與官田國小合作、由陳姿華藝術家帶領的「青少年流域電影社」發表2部創作微電影交流分享,讓小編輯們在訪談錄影的採訪實務外,也認識另一種可結合採集紀錄技巧與想像力的創作模式,精彩內容為孩子們帶來新思維,看見彼此在不同營隊課程訓練可習得的重要能力。活動尾聲由上游學校於鄒族文化課程DIY的彈弓、趕鳥器,與中下游學校在大內考古課程蒐集的陶片進行交換禮物,展現6校真摯情誼,最後由茶山國小鄭佩茜校長領唱趙照的〈當你老了〉,讓孩子瞭解家長做為後盾的感恩之情。 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小事報」自2018年成立以來,年年獲文化部藝文扎根計畫經費支持挹注,規劃具在地藝文特色的共創活動,帶領小朋友們由一件小事累積成就大事,對學童及地方的影響力是持續性的,也讓學校教師在參與過程中看見孩子們在課堂學習外的可塑性。目前已有學校採用小事報營隊素材及操作模式融入校本課程及校刊編輯等工作,營隊精神「小事就是要緊的事」相當值得推廣與肯定。 「小事報編輯工作營」是「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校園推廣的一環,以藝文扎根教育培育關心流域生態人文的小小種子,期待小朋友們日後成為為溪流發聲的一員,展現溪流文化主體並傳遞關懷在地的精神,歡迎關注小事報主題網頁(https://is.gd/SDKgum)、臉書粉專及IG(@small_things_news),一起走入小朋友們的小世界,閱讀曾文溪生態人文風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