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0日 星期六

文化資產就是學習的教室 文化資產培力工作坊 譜出最具生活感的文資教材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與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榮芳杰副教授的教學研究團隊本年4月辦理「文化資產探究與實作教師培力工作坊」,邀請參與的教師們分別以市定古蹟「原臺南合同廳舍」及國定古蹟「原臺南測候所」為題材,合作研發出「穿越時空-1930千里眼」與「所長的秘密」2組別開生面的教案,實踐「文化資產就是學習的教室」的理念。 「穿越時空-1930千里眼」以電視劇《火神的眼淚》破題,讓學生以「穿越時空的消防員」視角,重回1930年代認識「原臺南合同廳舍」的相關歷史、地理位置與防災教育。「所長的秘密」則透過隱藏在《臺南測候所沿革史》背後的小秘密,引導學生在找尋秘密的過程中認識「原臺南測候所」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與氣象知識。 透過古蹟現場「現地教學」的方式,除了利用學校所學的學科知識,與現場的素材產生連結外,過程中也可提升學生對文化資產的認同及親近感。參與工作坊的老師們紛紛表示,運用學科知識去連結「文化資產」素材的現地教學,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既有別於傳統的導覽填鴨方式,又可以利用課程設計結合教學進度,希望有機會可以把這個方法有效運用到教學現場。 本次所產出的教案編輯後將上傳至臺南市文資處網站作為免費的教學資源,提供各界教師運用。未來文資處亦將逐步建立文化資產教學資源線上資料庫,建構系統性且符合實際教學需求的文化資產教育內容,銜接文化資產與學校課程,為教學現場提供更多元豐富的可能,落實校園的文化資產教育。

豪華朗機工首登日本大地藝術節 攜天氣鳥動畫展翅迎向後疫情時代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日本指標性國際藝術盛會「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2022」4/29日於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舉行開幕式,臺灣知名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在文化部駐日臺灣文化中心支持下,以藝術行動計畫「天氣好不好我們都要飛」應邀參展,這也是豪華朗機工首度赴日展出,意義非凡。 藝術節總監暨國際知名策展人北川富朗致詞時表示,感謝地方政府與藝術家的支持與理解,尤其是許多海外藝術家在疫情下,仍以遠端參與方式讓作品得以順利展出。北川富朗於開幕式後,也親自為應邀出席的克羅埃西亞駐日大使Drazen Hrastic、國立新美術館館長逢坂惠理子、日本國內參展藝術家及駐日臺灣文化中心主任王淑芳等人導覽展出作品。 豪華朗機工表示,本次透過工作坊的形式邀集越後妻有地區34所中小學校的學童進行天氣鳥的圖紙創作,將共計4千張圖紙掃描後製成動畫,於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展示。藉由藝術創作帶領想像力飛行,集結各方能量和祝福,表達不畏疫情與困境勇往直前的精神。 臺灣文化中心表示,近年因疫情導致跨國移動與藝文交流產生諸多限制,藝術家常無法親赴藝術節現場進行佈展或宣傳。為在日推廣臺灣當代藝術多元面貌,臺灣文化中心去(2021)年和日本具代表性的權威藝文媒體『美術手帖』合作辦理線上講座,邀請北川富朗與豪華朗機工成員陳乂對談進行前置宣傳;今年更由北川富朗主動邀請豪華朗機工成員張耿華與陳乂深度介紹本次參展作品、創作歷程與團隊其它類型作品,並將3部系列影片於藝術節官網公開,展現豪華朗機工的創作優勢與活力。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以三年展形式於新潟縣越後妻有地區舉辦,是世界最大型的國際戶外藝術節。自2000年創辦至今成功吸引世界各地逾264萬人次造訪,本屆展覽活動因疫情延期至4月29日至11月13日舉行,共計展出333件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作品,於當代藝術領域占有重要地位。

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

亞洲首展「整個世界就是包浩斯」巡迴展 4 / 30 日工藝中心登場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1919 年創立於德國威瑪的包浩斯,時至今日,已不僅僅是一所藝術學校的名稱而已,它是存在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一段精彩又短暫的傳奇(1919~1933),在現今社會中,也成了一種風格美學與生活態度。包浩斯是以人為本的體現,強調少即是多,以簡約、無過多裝飾為特色,主張忠於材質、形隨機能,融合純粹藝術與實用,帶動了創新及思考。包浩斯美學不時地出現在我們生活中,舉凡建築、家具、空間設計、字體、平面美編,它影響著廣大的世界。今日(4/29)邀請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院長 Theresa Hümmer(余德莎)及哈佛大學華人媒體實驗室策展人張晉維等貴賓參與盛會。 包浩斯學校創辦人華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曾發表《包浩斯宣言》(Bauhaus Manifesto)呼籲:「建築師、雕塑家、畫家,我們都要回歸工藝!」結合工藝與純藝術,意圖打破藝術家與工匠藩籬。威瑪時期的包浩斯,包含印刷、書籍裝幀、木雕、石雕、紡織、陶藝、壁畫、玻璃畫、木工/家具、金工、染織等工坊,可說是工藝教育與工坊制度都十分健全的一所學校。 工藝中心張仁吉主任指出,創立於 1954 年的工藝中心與包浩斯學校的任務相近,也是臺灣工藝人才培育的重要推手,目前設有木工坊、陶工坊、竹工坊、纖維工坊、漆工坊、石工坊及金工工坊,提供工藝人才深入學習及發展機會。課程內容不只在於各類媒材的技藝訓練,亦透過跨域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促進綜合性知識與技能培養以及創造力的激發。跨越了時間與空間,包浩斯教學制度中對工藝、工坊以及技藝的強調與重視,對應於工藝中心的設立目的和任務,兩者之間產生了聯繫與呼應。「整個世界就是包浩斯」於工藝中心工藝設計館展出,展館本身與隔街相對的工藝文化館,均是由當代知名臺灣雕塑家楊英風所規劃設計,其潔白俐落的造型堪稱是臺灣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經典之一,恰好符合了包浩斯最為人知的特性-理性、簡潔與實用。因此,在這個設立理念與展場建築風格相近的脈絡之下,「整個世界就是包浩斯」巡迴展來台於工藝中心登場,別具意義。 早 在 1968 年 ,「 德 國 對 外 文 化 關 係 學 院 」( Institut für Auslandsbeziehungen,簡稱 ifa)做為德國文化的推手,便已舉辦過「包浩斯 50 年」的世界巡迴展;到了 2019 年,在包浩斯成立一百週年之際,全球各地皆有慶祝活動。ifa 為迎接包浩斯百年,於 2017 年即著手籌備相關紀念展覽,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工藝中心)自 2018 年起便極力向 ifa 爭取本展來臺展出,在歌德學院(臺北)德國文化中心的推薦下,巡迴了阿根廷、墨西哥、美國、烏拉圭、德國與波蘭後,「整個世界就是包浩斯」(The Whole World a Bauhaus)這場展覽終於在今(2022)年 4 月底來到臺灣。「整個世界就是包浩斯」的展品含括照片、紙本作品、模型、文件、影片、文章與物件……等將近 500 件,展現了這所學校的緣起與組織,而這一切都成了後世撰寫歷史與現代主義大眾化的源頭。 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院長 Theresa Hümmer(余德莎)指出臺北歌德學院做為德國駐臺的文化機構,很榮幸可以促成這次「整個世界就是包浩斯」的展覽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展出。包浩斯是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學院之一,它徹底改變藝術、工藝及技術的面貌,這次的展覽涵概包浩斯實際存在德國14年間的文物及照片,透過八個不同的章節,針對包浩斯學派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提供引人入勝的見解。展覽中的照片、模型、文本以及物件,更呈現包浩斯影響現代的思維以及工藝美學。期待這次包浩斯的展覽以及12場演講能為臺灣的觀眾帶來更多的興趣和目光。 這場由德國藝術史學家暨作家波瑞斯•符利德瓦(Boris Friedewald)所策劃的核心展,將焦點放在 1919 年至 1933 年包浩斯在威瑪、德劭與柏林三地的內部觀點上,並分成八個篇章來敘述:在「清輕飄搖」這個章節中,我們看到了包浩斯對於研究無重力狀態的起心動念與投入。以保羅• 克利 1923 年的石版藝術作品《走鋼索的人》為例,走鋼索的人代表一個未來的現代人,想要擺脫重力的渴望將他帶到一個飄飄然的高度上—然而他的腳下仍舊需要一條鋼索,以及一根用來保持平衡的竿子。「實驗」這個章節中,展現了他們對於媒材與空間探討的成果。在德劭,馬塞爾•布魯耶以彎曲的鋼管打造家具《B5 椅》,反映出實驗、測試極限、打破常規,以探索新領域之首要精神。「整體藝術品」則是觀察了所有藝術的總和,不過也對藝術與科學以及藝術與日常用品做了一番檢視;在「社群團體」這個章節中,重要的歷史物件呈現了包浩斯學校的節慶活動與日常生活;「新人類」清楚顯示出包浩斯的世界性指標;「藝術、工藝與技術」介紹了包浩斯的工坊與產品,而「根本的教育」說明了包浩斯教學制度的建立,跨文化的聯繫則是在「邂逅交流」這個章節中有詳細的闡述。 包浩斯的意義不斷地被翻新、轉化,在今日社會、政治與藝術的意義上,它代表前衛、自由、進步與現代的態度。除了德國主辦單位 ifa 之外,特別感謝本次的合作單位「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的從中引介與支持,本中心與歌德學院雙方長年來的合作,已經為臺德的藝文交流建立起穩固且暢通的管道與橋梁。4月30日「整個世界就是包浩斯」於工藝中心正式展出,邀請大家來觀展,於本展中「以創造性上的不一致」 一起體驗包浩斯的精神。 展覽訊息 展覽日期:111 年 4 月 30 日至7 月 17 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工藝設計館 1 樓及 B1

國立臺灣美術館「賦:袁旃個展」作品導賞 帶領觀眾進入袁旃中西美學兼併的藝術世界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賦:袁旃個展」展覽於4月23日開放參觀,今日(4/29)辦理媒體專場導賞暨策展人專訪,雖因國內疫情狀況嚴峻,藝術家袁旃本人及法籍策展人凱薩琳.大衛(Catherine David)不克出席,但策展人大衛女士仍透過視訊方式與會,並分享以西方藝術史學者策劃東方當代水墨藝術家袁旃創作的觀點。現場邀請媒體、誠品畫廊、寒舍集團等借展單位貴賓與會,現場更吸引許多關注及喜愛藝術家之觀眾到場,此次特別安排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黃建宏教授擔任本次作品導賞­­­專家,黃建宏教授2020年曾受大衛女士邀請為袁旃於龐畢度中心個展座談會擔任對談人,本次規劃邀請黃教授進行約一小時之作品導賞,精彩分析並解說藝術家筆墨下的蘊意。 國美館長梁永斐表示,在這次展覽中,策展人凱薩琳.大衛女士以袁旃1958年到2021年創作生涯各階段的代表性作品作為展覽主軸,有將近1/3是第一次展示的近年新作,完整呈現袁旃60多年間的藝術創作脈絡。從現場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袁旃的創作由早期的習作臨摹、具有古典中國山水畫風格的作品,繼而開創了大膽用色、不執著於形體輪廓的階段,一直演變到現在隨心所欲,在作品中創造多元層次的內心空間,她的作品巧妙地結合了獨有的書法字、歷史文物、生活百景、家族歷史和人物等,內容相當精采豐富。 在本次專訪中,策展人凱薩琳.大衛女士特別強調,藝術家袁旃的學習生命歷程是現今她所呈現的作品中最大的影響力之一。袁旃出身書香世家,擁有國畫背景及藝術史、留歐後豐富的藝術品文物修護保存的學習經驗,回臺後進入國立故宮博物院工作,並任職於器物處、籌組科技室,開創臺灣以科技新觀念和技術應用於古老文物的保存維護先例,幾年後轉職於書畫處,在此段期間從未放棄勤習書法的習慣,同時將她對於東、西方藝術史的工作體會及觀察,融入她的創作思維中。在故宮工作期間,她開始將青花瓷器、西清古鑑銅鏡圖案以花、鳥等為範本,並且將研讀之歷代皇家使用之器物勾勒於畫面之中。而袁旃的書法文字,更是涵養她創作語彙的巨大能量,透過作品中可窺見如小篆、隸書、瘦金體、草書等不同字體與畫像結合,成為「書畫合一」之獨有畫面,似裝飾又有別於圖案,文字的涵義透過線條及色彩的掌控力傳達出另一種語境。 策展人凱薩琳.大衛女士專訪時,特別以《多寶閣》為例說明袁旃作品的特質,這件作品不是要呈現精緻漂亮的古董,更像是一種提問和隱喻,必須親臨作品前細細凝視,只是透過網路在電腦前觀賞,無從看見藝術家作品的細節及迷人之處。在2020年於龐畢度藝術中心,策展人曾稱袁旃為80歲的年輕藝術家,意指身體的變化及年齡上的增長,與藝術家心中天馬行空又有生命力的思想是不衝突的。今天專訪中,她則說,袁旃是以「擺渡人」姿態連結不同文化,但這種文化並非政治性的,而是在她的作品中可看見與過往的連結,但這連結又是當下的脈絡所產生的文化,因此她認為袁旃可說是非常當代且全球性的藝術家。 國美館說明,在生活、心境及環境中不段改變的世間當下,袁旃以一己之力,保留獨有的創作風格,外界的紛擾及世俗物慾皆無法動搖她對於創作執著的熱情。國美館很榮幸能於此疫情嚴峻之時刻,推出「賦:袁旃個展」,猶如藝術家袁旃永不屈服及專心致志的性格,不會於逆境中屈服,並且仍將創作作為心境思考的練習及內化身體的感受力,將人生的體悟透過作品向世人傳遞簡單又直接的訊息:專於自我。 「賦:袁旃個展」共展出68件作品,自袁旃1958年初入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五牛圖〉習作稿,到2021年最新系列作〈賦之一〉,是袁旃近年少見大型且具重要意義的回顧個展,完整呈現其藝術脈絡。袁旃在這60多年間持續不綴的創作旅程—從古畫的時空中走進當代的風景,從習古到不斷突破自我,為創作賦予新的靈魂生命。展覽將於國美館展出至7月24日,期待透過本次展覽,傳達出藝術家對於生命體悟的高度感受力,以及臺灣當代水墨的新語境。相關展覽及推廣活動訊息請參考國美館官網:http://www.ntmofa.gov.tw,歡迎各界蒞臨參觀。

蔣勳畫展臺南文化中心首次登場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臺南文化中心自73年10月6日啟用至今已37年餘,蔣勳老師多次前來演講,但辦理畫展為首次。因疫情的影響,蔣老師感受眾生的驚恐,希望以金剛經來為大眾祈福。因此,特別安排蔣勳「還至本處」畫展,自4月29日(五)至6月12日(日)假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2F展出,配合畫展也規畫於5月10日(二)19:30辦理【還至本處——金剛經關於「衣缽」的故事】大師講座,喜歡蔣勳老師的市民朋友們一定要把握機會,與老師有約。 本次畫展及講座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蔣勳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臺南市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谷公館協辦。蔣勳老師「還至本處」的展覽是從2021年底跨至2022年中的系列巡迴展覽。由2021年底台東池上開始,到2022年1至2月於台中展出,3至4月於台北展出,4至6月於台南展出。此次展覽是一個面向社會大眾的展覽,展出4幅作品,由兩件大尺幅油畫與兩件書法組成,其中包含「還至本處」四字的書法作品,以及描繪「還至本處」僧人托缽畫面的油畫畫作。 蔣勳老師表示:「2021大疫流行,我棲居池上龍仔尾。每日看世界各地眾生染疫、死亡、驚慌,遵守隔離,息交絕遊,閉門畫畫、誦經。金剛經開頭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唸誦再三,「乞食」的畫面越來越清晰,動念畫這幅「還至本處」。曾經在清邁隨僧侶「乞食」,日照高林,綠蔭婆娑,一行隊伍,絳紅袈裟,手中持缽,我深深震動。跟隨乞食隊伍,心中自問:要把自己放在多麽低卑的位置,才能乞食?自己身上還有多少放不下的傲慢和矜持?「著衣」「持缽」是金剛經第一個功課。回到生活,也就是做好「穿衣」、「吃飯」兩件根本大事吧⋯⋯兩千年來,「衣」「缽」仍在傳承,大疫蔓延,用一年多的時間畫這張畫,與眾生一起走在修行的路上,一起「還至本處」。「還至本處」從池上到台中,再到台北,最後一站是台南。一路祈福,希望疫情已是尾聲。同時,安排5月10日晚上七點半在臺南文化中心進行一場演講,談金剛經,講「還至本處」及「衣缽」,度過大疫,眾生平安。」 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李怡寧董事長表示:這次畫展及講座能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蔣勳文化基金會及谷公館一起辦理感到非常的榮幸,更感謝蔣勳老師能來臺南與大家分享,藉由老師的慈悲及金剛經帶來祥和穩定,祈望疫情趕快平息,恢復往日生活作息。盼望這次的活動能讓我們的生活時時充滿「怡然自若、寧靜美好」。 本次講座,採索票入場,索票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服務台及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歡迎大家踴躍參與,5月10日(二)晚上7:30一起相約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祈願你我常感歲月靜好,日日無驚。 畫展|還至本處 04.29.2022 - 06.12.2022 展覽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2F (臺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三段332號) 開館時間:週三至週日 09:00~17:00 (週一、週二休館) 演講|還至本處——金剛經關於「衣缽」的故事 活動日期:05.10 (二) 19:30 主講人:蔣勳 演講地點: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主辦單位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蔣勳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臺南市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 / 谷公館 索票地點: 臺南文化中心服務台 06-2692864*9 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三段332號 和通文化藝術基金會 06-3315558*133 南市東區裕農三街148號

2022年4月28日 星期四

《臺灣工藝學刊》創刊 啟動工藝學知識體系建構與發展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中心)於今日(4/28)舉辦《臺灣工藝學刊》創刊發表會,《臺灣工藝學刊》為工藝學門學術性專業期刊,乃形成「工藝學」之啟動,以建構整體臺灣工藝知識體系。工藝學將以工藝為主體,系統化連結材料、技術、設計、歷史、文化、藝術、社會、產業等多種面向的專業知識。而《臺灣工藝學刊》為工藝研究交流平台,以提升工藝學術地位,並期許成為有一本論述、思想與系統的臺灣工藝實踐方案。 本次發表會邀請創刊號專文作者雲林科技大學黃世輝教授、臺北藝術大學林承緯教授、清華大學江怡瑩教授與工藝中心張仁吉主任座談交流,分享從歷史脈絡、產業振興、時代價值、跨域共創四個面向觀點,探討臺灣工藝過去、現在及未來性發展,引導讀者瞭解工藝生態系與工藝價值的社會實踐,並提出工藝學知識經緯架構方向。 在這次創刊號中,張仁吉主任發表〈臺灣綠工藝之價值與實踐〉一文,從梳理臺灣工藝的起源,論述工藝的價值,並探究目前台灣環境背景變遷所產生的趨勢發展,像是產業人力老化、體驗經濟商機、電子商務交易模式等。以「綠工藝」涵容九大價值思維,包含本質面的「自然」、「循環」、「平衡」、「寬容」、「生命力」,以實踐面的「頂真精神」、「工作倫理」、「愉悅勞動」、「生活美學」,並提出臺灣工藝價值的實踐方向。張主任指出,以健全臺灣工藝生態系以及工藝價值的社會實踐為目標,從生態系的視野出發,結合社會分工來落實與推動,讓工藝為所有人服務,創造利他的社會價值。 工藝中心創刊《臺灣工藝學刊》,以臺灣在地工藝為主軸,從過去的發展到現在以至未來的趨勢,連結跨域的視野與內容,整合臺灣工藝知識資源;以宏觀的視野,著眼於工藝主題性學術研究整合,結合多元領域發展之社會創新。透過價值性論述與學術研究交流,提升臺灣工藝的位能、格局以及學術研究能量與水準,並得以應用為國家級工藝政策、法規及相關措施推動之智庫。《臺灣工藝學刊》創刊,希冀喚起社會大眾關注工藝研究,共同參與建構工藝學知識體系。未來,此知識體系將是支撐臺灣工藝生態系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歡迎各界踴躍投稿,投稿相關訊息詳見工藝中心《臺灣工藝學刊》網站:https://www.craftology.com.tw/web/index/index.jsp

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南大藝術學院大師講座―邀請英國藝術家約書亞•沙發兒線上傳藝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於4月27日舉辦藝術學院大師講座,由藝術學院林玫君院長和戲劇系王婉容教授共同邀請英國資深戲劇和跨領域創作藝術家約書亞•沙發兒(Joshua Sofaer)進行大師講座,以「何謂將觀眾放置於當代藝術和表演的中心?」為題進行線上分享,雖然因疫情由實體演講改為線上講座,還是吸引超過百位師生、校友參與,把握難得機會與大師學習。 這次講座除了由擅長融合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的跨領域藝術家Joshua Sofaer擔任講者外,並特別邀請和Joshua Sofaer老師合作多次的創作者原型樂園的負責人及編導製作人貢幼穎老師擔任翻譯老師。Joshua Sofaer一開始先引用來自法國視覺藝術領域藝術家Robert Filiou的一句話「藝術讓生活比藝術更有趣(Art is what makes life more interesting than art.)」,說明自己在創作時的思想宗旨即為藝術是為了增加生活中的趣味,而非只是為了藝術而做藝術。 Joshua Sofaer進一步闡述觀眾的參與可分成六種:積極的參與、個人的參與、意外的參與、有意的參與、致意型的參與、同理式的參與。他分享自己的六個創作,分別運用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音樂藝術的跨領域多元創作形式,而這六作品恰好可以看見其分享的六種觀眾參與形式的不同之處與特色,讓師生們親自感受觀眾的參與會如何影響藝術。 Joshua Sofaer的作品從單一社區跨越到全球各地的城市,展演的場域也從藝廊、博物館轉為非典型展演場地的夜市等。Joshua Sofaer表示,藝術來自於日常,除了常利用一些唾手可得的用品,使展出的藝術可以更貼近觀眾的生活情境外,也曾試著將演出者的人生境遇交錯在音樂演出中,利用漣漪效應產生觀演之間的交融反應。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觀眾從不一樣的角度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也讓觀眾在參與的過程中探索出了平時不易察覺的自我內心。 演講最後,有學生提問「對於老師而言,藝術的意義為何?」Joshua Sofaer以演講最開始所提的創作核心回應「藝術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用好玩的方式跟世界有所連結」,並以此與參與師生共勉。

早鳥優惠 整個5月10點前免費逛臺史博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配合2022年全球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力量」,特別推出多元豐富的線上線下體驗,讓民眾輕鬆樂遊,518當天全館免費參觀外,更加碼整個5月10點前免費遊臺史博,在即將入夏的時刻,早起的民眾可以免費入館,更有精彩展覽、音樂表演、戲劇演出及主題講座,讓觀眾元氣滿滿! 臺史博因應數位科技及不同族群的需求,努力增進觀眾家庭之參與,推展歷史文化不餘力,疫情也同時推動了重大的創新變革,近年來臺史博積極以數位化轉型和文化體驗與傳播發展新的觀眾體驗,民眾可以透過全新線上博物館,遠距欣賞,以720度的視角看臺史博的常設展和最新ON檔的特展,也可以回顧以前精彩的主題特展,來一場虛擬體驗之旅。 到場參觀的民眾,別錯過與德國日耳曼博物館合作的「算․命 - 歐洲與臺灣的占卜特展」,此展即將在5月29日卸展,把握時間,欣賞難得一見的國際展,還有「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豐富的場景與內容,瞭解文化協會時代的世界,或是以「記憶中的畫格世界 –漫畫在臺灣特展」,追尋不同世代臺灣人與漫畫相關的記憶,了解漫畫的特質與樂趣。 除了精彩的展覽,也可以用心聽見臺史博!5月14日由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臺灣青年交響樂團帶來小提琴、中提琴及大提琴青年音樂家演出弦樂四重奏,5月29日則有成大藝術中心曼陀林樂團合作分別於及於館內1樓大廳演出月夜愁、雨夜花、望春風等臺灣民謠搭配法國香頌、馬德里之夜,臺灣民謠與西方曲調的美好交融,樂聲飄揚。 此外,5月3日及5月15日有「小人物說歷史」戲劇演出,帶領觀眾在各種角色及情境變換中,展開不一樣的對話及想像。還有親子隨時可以趣味共遊的「AR仙怪歷險記」,另5月22日推出特展講座「馬雅人的曆法與末日預言」,兼具互動與知性人文。 除了館內活動,館外將於5月21日與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合作「寵物作伙來」寵物闖關活動,並讓民眾瞭解臺灣歷史博物館園區為寵物友善場域,及建立正確寵物飼養觀念,強化本館友善平權、生命及生態教育的目標,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至臺史博藝文活動平台報名。 臺史博表示,臺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臺灣人民最重要的力量,臺史博始終致力於提供社會創新並重視社會責任與合作,透過各種展示及體驗活動,希望能推動正向價值與社會發展。 歡迎民眾5月到臺史博參觀並持續關注官網(www.nmth.gov.tw)及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MTH100)最新訊息。另有關入館防疫規定請依據官網最新消息與中央防疫公告。

藝如春風走透透 - 善化區左鎮區登場囉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為將藝術帶回日常生活,文化局規劃「藝如春風走透透」,以行動舞臺車巡迴臺南各區演出,讓民眾重回享受藝術的日常。繼上週演出後,本周4月29日(五)19:00在善化區文康育樂中心旁空地、4月30日(六)16:00在左鎮區左鎮北極殿廣場,邀請「身聲劇場」帶來《老鼠娶親》,與現場居民同歡! 「身聲」,是一個綜合多元藝術領域的表演藝術團體,創辦人吳忠良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表達能力,透過整合音樂、戲劇、舞蹈、美術等不同領域專長的夥伴,發展出表演者從演戲到擊鼓全方位的劇場美學。1998年成立「身聲劇場」,創作當代實驗與親子戲劇的作品;而後延伸出具身聲特色的「身聲擊樂團」、藝術推廣課程課程為主題的「大地樂器館」,以及以街頭、高蹺與廣場藝術為特色的「身聲跨劇場」。《老鼠娶親》描述鼠王國裡的老鼠公主成年囉! 國王的得力助手小帥,接獲任務,要找到全世界最厲害的與公主結婚… 到底誰是全世界最厲害的?究竟誰會是公主的Mr.Right? 一趟奇幻的冒險旅程就此展開!身聲劇場融匯肢體、歌唱、現場音樂、戲偶與戲劇,重新詮釋經典民間寓言故事《老鼠娶親》,結合以回收物創意改造的樂器與道具,多元的表演形式「手工」打造出一台具魔幻與趣味的親子劇場作品。 因應防疫期間,每場活動現場將實施單一出入口,進場體溫量測、酒精消毒,須全程配戴口罩、禁止飲食,戶外座位維持社交距離,第一排觀眾席距離舞台前緣至少3公尺,表演者須配合於演出前三日進行篩檢或提供施打疫苗證明,演出時將不進觀眾席、與觀眾分流動線及空間使用,讓市民在享受藝文活動的同時,也保障市民安全。 活動詳情及最新動態,請見文化局「藝遊臺南」官方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rtsTainan

北區社造學院 暑期青年學子職涯見習5/1開放報名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辦理北區社造學院暑期青年學子職涯見習計畫,5月1日起開始受理報名,歡迎關懷土地、對社區營造有興趣的青年學子報名,探索以創新思維傳承推廣在地文化、風土民情及人文工藝、發現另一種在社區家園實現理想,營造地區發展又能創造產值的職涯選擇。報名資料表及計畫簡章詳情請參閱網址https://reurl.cc/NAXppm。 北區社造學院所安排的4個見習單位都是長期在地方經營,運用創新方式解決問題的優秀團隊。「星濱山共創工作室」由一群熱愛在地文化、藝術和設計相關的青年組成,以「體驗經濟」、「文創產品」、「設計服務」作為創意行動主軸,透過「藝術共創」向土地尋根,致力提升地方生活有感,創造永續創意家園。桃園「日日田文創工作室」從2014年開始在大溪深耕,創辦文創市集、翻修歷史老厝成立藝文空間、結合社區營造擾動在地,積極投入活絡在地產業,「日日」以每一天的日常凝聚出一種好生活的設計態度,回到「田」這塊土地耕耘。 「睦晴文創有限公司」(蘭子) 是苗栗苑裡知名的藺編文創品牌。創辦人廖怡雅,在大學時期的設計專案接觸藺草產業,畢業後投入當地的社區發展協會協助產業推進。因目睹職人失業,而立志投身藺編產業,以「傳承美好技藝」及「給工藝師更好的就業環境」為初心踏上創業之路,同時也讓大家重新看見了藺草的故鄉-苑裡。新竹縣峨眉鄉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是見習單位中唯一的社區型組織,從96年起租借「峨眉天主堂」,將峨眉天主堂從閒置教堂活化成峨眉鄉重要的景點與地方產業窗口,經營柴燒窯烤麵包,提供峨眉地區中高齡或弱勢居民就業機會,並積極整合地方資源,拓展未來的發展方向。 為促進青年學子認識社區營造,深化對土地的關懷,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北區社造學院暑期青年學子職涯見習招收對象為18歲(含)以上至35歲之學子或待業青年,錄取的學員將進行為期240小時的見習,以每日6小時,每月120小時為原則,由見習單位規劃見習內容,並安排導師帶領指導,完成見習時數及任務後,將獲得見習實作津貼3萬元。

前北美館館長林平 接任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林平教授接任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新任執行長。由文化部設立之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於去年五月起接手執行文化部「藝術銀行」計畫,並於今年三月中旬邀請前北美館館長林平教授接掌執行長一職,期對基金會及藝術銀行業務進行提升與拓展。 臺灣美術基金會以保存美術文化財產、推廣美術教育、研究美術學術為宗旨,協助藝術人文相關單位團體舉辦藝術相關展覽、活動,並執行文化部藝術銀行政策。為順利推展基金會及藝術銀行業務,林平執行長甫到任便對整體業務及環境空間進行全面盤點,為回應社會對臺灣美術基金會之期許,將內部組織革新及外部服務提升作為現階段首要任務。林執行長表示,保存及推廣藝術文化,促進全民美學的涵養為基金會成立宗旨,會內現階段承接文化部藝術銀行政策,以及代管國家藝術收藏進行推廣,具有重要使命;同時,期能透過有效的行政管理及創意經營,提升自籌能力,使基金會永續經營。 首先在內部組織革新的部份,林平著手更新基金會組織架構,期以責任制及人性化管理進行業務調度,讓團隊成員有更多跨業務的合作及彈性成長空間;亦針對基金會空間進行內部改造,除將辦公與展示空間因應業務需求強化更新,並規劃增設典藏庫房以利未來面對多元型態的藝術作品進行完善的保存維護。同時面對後疫情時代可能發生的產業衝擊與危機,積極強化團隊面對災害危機處理的訓練,並完成建立緊急應變機制,以確保團隊成員及大量藝術藏品的安全與業務順暢運作。 對外的服務提升,林平主要著眼於藝術銀行租賃機制及徵件計畫的改革。她認為藝術銀行扶植臺灣潛力藝術家的初衷,首先應透過徵件購藏與租賃機制來回應作品的市場價值,規劃建立合理的評估機制,並在業務拓展上尋求共創分潤,才能真正扶植初出道但尚未有足夠公共平台和商業畫廊推介的藝術家。於此同時,租賃機制須因應市場的變動與發展,進行服務優化以及收費機制的調整,包括今年因應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更新,使藝術銀行租賃業務增加多元的合作業態。臺灣美術基金會因而得以針對藝術銀行政策,持續創新服務功能,增加媒合機會,提供更多分潤機制,創造三贏(客戶端、藝術銀行、藝術家)的可能。 文化部將藝術銀行業務委由運作更具彈性的基金會執行,本就期待在制度改進及營運靈活的面向上,介接起政府政策和臺灣視覺藝術產業生態中的支持機制,讓藝術作品的經濟價值,落實在國民休閒生活之中。 林平原為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曾任第八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近六年,現受邀擔任財團法人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專長藝術創作、獨立策展、藝術教育、藝術管理及藝術生態研究等,亦歷任多項政府、民間及國際評選獎項委員,並曾協助規劃公辦、民間的藝術獎項,如南島美術獎、首屆中信當代繪畫獎,以及甫完成策劃第十屆「臺南新藝獎《苔蘚說》」等,涉獵多元且全面,不僅活躍於當代藝術領域,在組織及行政能力上亦具豐富歷練。

臺灣工藝攜手休閒觀光產業 成立「工藝文化休閒產業跨域聯盟」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4/27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中心(簡稱工藝中心)與休閒觀光產業包含中華民國旅館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中華民國溫泉觀光協會、中華民國民宿全國聯合會、臺灣觀光遊樂區協會、臺灣觀光協會聯合總會、臺灣工藝聯盟總會、靈知科技等全國性公協會組織與產業參與者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成立「工藝文化休閒產業跨域聯盟」,齊力推動以工藝為核心的文化深度旅遊路徑(工藝行旅)。 工藝中心張仁吉主任表示,疫情時代人際關係緊張、國際移動受限成為常態,希望以「臺灣綠工藝精神」自然、循環、平衡、寬容及生命力的本質,規劃以工藝精神為核心的文化深度旅遊,透過體驗、手作的溫度,實現「Craft for All」,共創工藝美學生活與經濟。本次邀請全國具代表性的休閒觀光產業共同參與工藝旅遊單元共同簽屬合作備忘錄,工藝領域部分則是以串聯全台約12,000個工藝單元、150個社區工藝、160多個臺灣工藝之家等,包含各種豐厚的工藝物件及工藝符號資源等,鏈結休閒觀光產業的多元通路(觀光景點、旅宿、遊樂區、溫泉…),再導入靈知科技的智能休閒平台,提供100條工藝行旅路徑供大眾選擇,以定點、深度以及友善環境的工藝行旅,紓解疫情的緊張,也同時提振地方經濟。 工藝界代表臺灣工藝聯盟總會總召集人陳啟村指出,工藝來自於生活,透過觀光旅遊業的帶動提昇工藝發展,同時也能豐厚觀光旅遊的深度;旅遊業代表靈知科技董事長林吉財則說,將工藝物件匯集到旅遊行程中,以工藝介入旅遊得到心靈慰藉與紓解生活上的壓力,期望更多旅遊業者投入參與工藝行旅路徑,提昇旅遊品質讓台灣引以為傲並蔚為風潮;而旅遊住宿業協會代表理事長洪崇元、蕭博仁、李吉田及張心盈等,皆表示臺灣富有多元文化,透過以工藝融入旅遊、以工藝慰藉疲憊心靈,藉此提昇旅遊品質,共好共享,創造無限可能,比如溫泉泡湯可用陶瓷澡桶取代,飯店旅館內可擺放令人心曠神怡的工藝品、旅遊行程中融入工藝體驗活動等。觀光旅遊業理事長廖俊斌及聯合總會理事長余紫菱則共同表示,觀光景點與工藝單元皆可緊密結合串聯,從觀光遊樂區的寓教於樂初衷,再以工藝旅行走入觀光遊樂區而寓樂於教,透過工藝融入更放鬆心靈,體驗不一樣的深度旅遊。 後疫情時代,源於風土、人文以及手作的工藝,深具療癒人心特質,工藝的產出,無論是工藝物件、工藝體驗、工藝景觀及工藝展演等多樣形態,讓工藝介入旅遊成為深度旅遊的特色之一,發展為未來的觀光趨勢。「工藝文化休閒產業跨域聯盟」以永續觀光為目標,促進工藝文化與休閒產業共好,並提供社會大眾富含自然人文與工藝文化體驗的多元遊程,除了達到休閒娛樂、放鬆身心的目的,也能讓參與者更加了解臺灣,更加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亦企盼藉由臺灣特色工藝文化旅遊,未來吸引更多國際遊客到訪,讓工藝行旅成為行銷臺灣的新亮點。

策展人柯念璞、藝術家吳建興、李穎軍、美國駐村發表階段成果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正在紐約駐村的臺灣策展人柯念璞、藝術家李穎軍及吳建興參加紐約布魯克林區「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s)活動,發表駐村創作階段性成果。因疫情停辦兩年實體活動的Dumbo開放工作室,4月23至24日重新回歸,蓄積已久的藝術能量,吸引眾多民眾前往參觀。 柯念璞和李穎軍從4月起在紐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駐村,與同期間來自38國28位的駐村藝術家共同參與為期兩天的開放工作室活動。柯念璞展示原住民自治運動領袖高一生的相關文獻資料,這是她長期關注的議題,引起紐約視覺藝術學府New School策展人的關注和興趣;李穎軍的創作方式結合傳統玻璃工藝與當代藝術,目前專注於錄像作品,拍攝玻璃現象與狀態,置入故事元素與效果以呈現她的「情慾流動」作品主題,她找到吹製玻璃和製作手工霓虹燈的Brooklyn Glass專業工作坊,在駐村空間完成作品的拼接和實驗。 由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與駐村機構三角藝術協會合作選送之藝術家吳建興,3月中抵達紐約駐村,並趕在開放工作室前,完成現地製作作品《Local Brew- One Beer One Friend 》。他找到布魯克林當地釀酒廠,以台灣啤酒配方釀製啤酒,以「一瓶啤酒交一位朋友」的創作理念,期待以酒會友。吳建興現場特別展出從臺灣帶來的鋼刀裝置作品,經由三角藝術協會的安排,與紐約策展人對談。吳建興說,策展人的提問與世界發展情勢緊密結合,也重新挑戰自己的議題思考及應對方式。 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表示,紐約受疫情重創,過去藝文活動幾乎停擺,這次駐村單位再度舉辦開放工作室日,明顯感受到觀眾的回流。紐約三角藝術協會(Triangle Arts Association)是1982年創立的視覺藝術駐村機構,地點位於布魯克林藝文新興區,提供藝術家進駐、舉辦工作坊、展覽、公共活動;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The International Studio & Curatorial Program)亦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區,創立於1994年,迄今已接待來自85國約1,400名的全球新銳藝術家及策展人。

當洪通遇見西洋三鳳凰:穿越時空的藝文邂逅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為促進後疫情時代藝文交流,5月7日(六)特別邀請資深收藏家張惠華教授於涴莎藝術展演中心永華藝術館舉辦「從國際看洪通-洪通與國際大師的對話」講座。張教授是病理學和毒理學權威,非常熱愛藝術,收藏有包括張大千、齊白石、吳冠中、畢卡索Picasso、米羅Miro、達利Dali、巴斯奇亞Basquiat、哈林Haring、班克西Banksy等許多國內外藝術作品。他希望透過與社會大眾分享藝術,對臺灣藝術文化做出貢獻。 立足國際看臺灣藝術圈 解碼「洪通藝術」的生命、人性及內涵 在臺灣,「洪通」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相反地卻是臺灣藝術界上最具傳奇性的大師。這位全然素人的「大師」,畢生沒有經歷專業美術教育,只以自己的興趣塗鴉,用繪畫描摹出他的心靈世界,為臺灣美術史添上一筆最傳奇神秘的色彩。濃厚的在地鄉情,映現洪通的內心世界,沒有模仿與抄襲,亦無外來文化的汙染與影響,單純畫出自己的想法。 為提供更多元藝評視野,本次講座邀請張惠華教授就其對藝術領域的獨特見解,透過淺白的分析,讓大家更易於深入欣賞洪通的畫作。張教授並以國際藏家的角度,探析洪通畫作在未來的潛在價值及可發展性,讓聽者全方位瞭解洪通在國際市場的定位及角色,也讓臺灣民眾得以重新認識洪通、瞭解洪通以及洪通藝術的生命與內涵。 從「西洋三鳳凰」到本土素人畫家 藉畫作闡述人生旅途中的情感交疊 放眼國際上知名素人大師,巴斯奇亞(Basquiat)、哈林(Keith Haring)、和班克西(Banksy)皆榜上有名,他們的風格與心境皆受成長過程及生活環境深刻影響,層層堆疊與相扣,融合發展出屬於個人的專屬特色,例如巴斯奇亞面對著70-80年代的種族歧視和嬉皮文化;他的好敵友哈林則直面80年代的同志歧視壓力;班克西對社會不公義以及戰爭、人權等議題抒發不滿。張惠華教授的講座將把上述國際素人藝術大師與臺南洪通聯結起來,指出其共通、相似及迥異之處,透過分析、比較和討論,讓幾位素人大師進行「對話」。活動現場並將展示洪通畫作及張教授個人藏品,演講內容豐富精彩,有得聽、有得看、有得談,講座結束後並將開放現場嘉賓提問交流。 講座內容精彩絕倫,名額有限即刻開放報名 本次講座將於5月7日(六)下午1時30分假涴莎藝術展演中心永華藝術館舉辦,活動線上報名、免費參與,名額有限,歡迎全國熱愛洪通作品、西洋作品的粉絲們把握難得機會、填寫正確聯絡方式手刀登記搶票!提醒各位貴賓,講座現場為密閉式場合,務請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嚴禁喧嘩,伴有5歲以下幼童者請斟酌參加。 報名網頁:https://forms.gle/VCDDjW27f5S3HjDG7

唱出你的新時代 音樂無所不在 2022臺南Sing時代之歌原創音樂競賽徵件開跑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2022臺南Sing時代之歌」原創音樂競賽報名開跑!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為鼓勵詞曲創作者延續民歌創作精神,承載時代的聲音,開創出屬於這個世代的臺南印象,邀請全國創作者結合文學書寫,為臺南寫一首歌。本年度報名自即日起至8月15日止,邀請全國創作好手共同角逐首獎新臺幣20萬元與總獎金38萬5千元的高額創作獎勵! 市府文化局自2017年首度辦理「臺南Sing時代之歌」原創音樂競賽,至今已邁入第6屆,徵件數屢創新高,決賽音樂會成為每位音樂創作者所期待參與之盛宴,得獎作品更是年年唱出新高度。2021年首獎「思慕少年人」,以原創音樂作品〈返去的車票〉,唱出離鄉遊子的思念之情,詞句中描述的臺南記憶與影像,化成動人的曲風旋律令人動容,獲得評審一致高度肯定。 今年活動以「唱出新時代之歌」、「唱出我們的歌」及「土地之歌」為主軸,參賽作品分「原創作品」與「為詩作譜曲」兩類。「原創作品」主要以「臺南」的人文、地景、情感、故事、生活、歷史、記憶之任何原創音樂題材,亦可搭配「2022臺南文學季」主題,發揮文學與音樂跨界的流行新創歌曲;「為詩作譜曲」則以歷屆「臺南文學獎」得獎詩作進行詩作譜曲。 今年市府同樣邀請多位重量級評審,決賽暨頒獎演唱會預定將於9月17日(周六)於南紡購物中心A2館1F南紡廣場舉行;邀請入圍決賽的參賽者,共同唱出屬於在地臺南的原聲原味!今年的競賽有許多知名的臺南在地企業共襄盛舉,包括大員皇冠假日酒店、南紡購物中心、賓士KTV,都熱情贊助提供住宿券與禮券等豐富獎品,鼓勵全國音樂好手們踴躍報名來到臺南競賽爭取佳績,同時也邀請民眾共襄盛舉這場音樂盛事,只要參與都有機會獲獎! 市府文化局提醒,欲報名本屆參賽的創作者,請於8月15日前線上報名,填寫報名表及上傳參賽音樂檔案;也歡迎所有喜愛音樂藝文活動的朋友加入「臺南Sing時代之歌」臉書粉絲專頁掌握最新訊息,專頁每週皆推出主題活動與音樂新訊,更有多項好禮回饋給粉絲好友!更多活動詳情可至「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與「臺南Sing時代之歌」臉書粉絲專頁或IG查詢。

明華園總團《海賊之王》移師臺南 重現壯闊海上戰役 4/30、5/1 臺南文化中心震撼開演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 明華園總團《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2021年獲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受到疫情影響巡演整整延後了一年,由臺灣傳統戲劇無敵小生孫翠鳳領銜主演,特邀永遠的美猴王朱陸豪跨刀,明華園總團培養的青年演員陳子豪、陳昭婷、吳米娜以及跨界合作的演員韋以丞等堅強演出陣容,本周末4/30-5/1將在臺南文化中心磅礡登場。 用做戲人的樂觀面對疫情 歡迎大家做好防疫措施來看戲  明華園總團長陳勝福表示:這兩年很多演出行程都受到疫情的影響,這幾天確診人數屢創新高,影響觀眾進劇場看戲的意願,但我們還是用「做戲人」的正向、樂觀態度來面對;這次在「文化部辦理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影響積極性藝文紓困計畫」補助下,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合辦,排除萬難把旗艦大戲的巡演壓軸場,帶回明華園的發源地臺南跟鄉親分享,特別要感謝臺南地區的六大宮廟支持我們長期推動的「文化教育推廣」計畫,邀請偏遠地區的中小學師生進劇場看表演,落實「文化平權」。 從書生到海上霸王 孫翠鳳扮鄭芝龍 展功夫  臺灣傳統戲劇無敵小生孫翠鳳表示:在舞台上演了一輩子的戲,生旦淨丑各個行當都演過了,也演過「山賊」就是沒演過「海賊」,這次演到了鄭芝龍,覺得我的表演生涯已經沒有遺憾了!她認為一個成熟的演員必須隨時接受不同角色的挑戰,而這個角色也許是「生」、也許是「旦」、也許是「丑」甚至於是「淨」歌仔戲稱之為「粗行」,即便是同一個角色隨著劇情的發展,在短暫的三小時要縮時展現「鄭芝龍」的一生,怎麼樣細膩的詮釋創造出不同的表演層次,就是「展功夫」的最佳時機。 世紀海戰 機關變景升級 超吸睛  在歌仔戲黃金內台時期就以「機關變景」著稱的明華園,除了劇情緊湊、演員陣容堅強,也重視舞台設計、視覺特效等,旗艦大戲《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明華園總團不惜重金打造了「旗艦舞台」將三艘戰艦駛進舞台,並設計精彩的海底世界等場景等,讓看過的觀眾驚呼連連,不禁大讚「唯有明華園才能超越明華園」。由明華園第三代陳昭賢擔任製作人帶領年輕的創作團隊,現代劇編導黃致凱與王瓊玲教授共同創作,傳統與現代的大融合,是一齣難得以大航海時代為背景,從海洋史觀來看臺灣這片土地的跨界大戲,歡迎大家做好防疫措施,進劇場來看戲! 【演出資訊】 明華園總團《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 臺南文化中心 演藝廳 (臺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三段332號) 4/30(六)下午2:30、晚上7:30 5/01(日)下午2:30 購票請洽: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虛實之間打造遺址現場 涂維政個展前進法國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臺灣藝術家涂維政在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推出的「現在的未來:國家博物館的卜湳文明」個展,已在4月中旬結束;在文化部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的促成下,4月27日起至7月3日移師法國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départemental des Arts Asiatiques)展出,其中最大型的作品《魂遁之舟》將放置在展廳最醒目之處,成為該館最新亮點。 本次展覽同樣呈現《魂遁之舟》、《繁花似錦1號》、《BM0803》及《BM7005》4件作品,以融入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常設展的方式與館藏進行對話;同時也以投影形式,呈現出涂維政所虛構的「卜湳文明遺跡」現場,讓參觀民眾對涂維政的作品及創作理念有更深入的瞭解。 文化部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表示,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長Adrien Bossard 5年前即開始關注涂維政的作品,因此在展覽期間也將邀請荷蘭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王靜靈先生,以及尼斯考古博物館(Musée d’archéologie de Nice)館長 Bertrand Roussel先生,共同舉辦一場有關涂維政作品的圓桌論壇。 涂維政受網路虛擬世界的啟發,自2000年開始以大量的石膏、水泥、泥土等材質,以手工方式雕刻「遺物」,創作出大量的偽古物,虛構出一個偽古文明「卜湳文明遺跡」,並以此題持續打造系列作品。以挪用考古機制,模擬文明遺址現場,操作媒體,偽紀錄報導等方式,對臺灣一度盛行的古文明特展現象作出批判,並企圖挑起觀眾對於展示策略的批判思考力。 1998年開館的尼斯亞洲藝術博物館,主要收藏亞洲傳統藝術,亦有部分當代創作品。涂維政4件作品與該館藏品不僅將在虛實「遺物」之間創造展覽體制的對話,也可讓臺法文化交流產生有趣的連結與互動。
照片:涂維政提供

以設計驅動跨領域創新 促進產業及社會永續發展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4/26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辦首次結合虛擬影響力投資機制的「設計驅動跨域整合創新計劃Demo Pitch」成果發表活動,由文化部所支持的14個團隊進行發表,並廣邀政府機構、企業、民間團體等具資源的投資代表現場與團隊交流。透過虛擬影響力投資體驗,不僅能提供團隊測試市場反應的機會,未來更有望對接企業資源,開啟更多跨領域合作的契機。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致詞時表示,本計畫以公共利益為導向的設計,透過參與及創新手法,打造經濟社會的支持系統,感謝各團隊投入社會創新、公共服務領域的付出與努力,並肯定產出成果。李連權表示,設計要有價值、有產業、有市場,公共及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缺一不可,期盼未來透過與文化內容策進院合作,讓設計後續有發光發熱的機會,更希望科技、創新及設計美學能夠滲透至每一個行業,建立設計產業鏈。 文化部說明,設計不僅能打造感官體驗,更是肩負擘劃美好願景的責任與使命。文化部自109年起投入設計驅動跨域整合創新,將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導入社會關注議題,結合文化擴散與科技應用,於社會創新、公共服務創新二大面向,建構可永續營運的生態系解方。 為推動公共服務創新體驗與社會涵容價值翻轉,自110年起計畫共徵選14案團隊連結在地文史工作團隊、地方企業、NPO或NGO等組織進行跨域協作,產出具科技涵量的創新機制,並藉由資源整合、公眾參與及在地連結等方式,提出具公益性且呼應社會期待、平衡地方發展的策略解方,建構跨域共好生態系,已成功串聯超過150個單位參與跨域協作,公私協力投入規模達逾5,000萬元,引動超過300萬人次的觸擊和參與。 本次活動現場同時展出落地發酵的專案成果,在社會創新領域,有發源於澎湖海線的美感循環、延伸至部落的永續觀光體驗,從田間到餐桌的訂閱機制、融合聲景文化的府城意象、倡議綠色消費的透明島行動、解放身障設計靈魂的文創平臺,以及以老街商社為核心的數位文化故事館。在公共服務創新領域,則有新北泰山充滿活力的棒球學校、串聯三重傳產聚落形成的創新實驗場、位於花蓮豐田的農村體驗訂閱一站式入口、座落新北坪林茶鄉的創生聚落、匯聚在南島聚場的鹽水戰士們、活化傳統祭儀閒置老屋的部落故事屋,呈現不同以往的體驗感受。 本計畫團隊及專案介紹及產出成果詳見社會創新平臺(專案介紹網址:https://ppt.cc/fe8Qnx,成果展示櫥窗網址:https://ppt.cc/fApNLx),歡迎有興趣的企業至該平臺瞭解並給予支持,期許民間匯聚力量、讓社會自發地去激盪解方,讓社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