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老少女奇遇記》時隔一年再回臺南 《無言的山丘》30周年全美感動重映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桂田文化藝術基金會出品楊貴媚、鍾欣凌、嚴藝文主持的公視、八大、CATCHPLAY+影音平台網路獨播的實境節目《老少女奇遇記》上週播出第四集,成功完成第二趟的台南之旅,三人在本集中奉獻出從影以來最大尺度,初次在螢幕前展現赤裸裸的美背按摩秀,讓嚴藝文喊:「好害羞!」,但不料在旅途尾聲時遭遇全台三級警戒,時隔一年才成功回到全美戲院舉辦《無言的山丘》重映,台南市副市長趙卿惠、台南市文化局局長葉澤山也特別蒞臨出席支持重映會,導演王童、演員陸弈靜、陳仙梅更驚喜現身擔任重映會神秘嘉賓,讓被蒙在鼓裡的主持人楊貴媚喜出望外,看完電影後楊貴媚更感動落淚,飆出本週的最高收視。楊貴媚分享:「時隔30年看到《無言的山丘》真的有很多感觸湧上心頭,當你有一些生命的累積在身體裡面,在回過頭去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才會了解當時那個年代人們為了生存、為了活下來、為了家園努力的那種心情。很高興我能參與那個年代一部這麼重要的作品,也很高興這麼重要的作品有被保留下來。」 《無言的山丘》此次透過保存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檔案,完成了時隔30年的感動重映,為《老少女奇遇記》的台南站旅程劃下完美句點。楊貴媚也透露在劇照看板上的紅布揭下時,有瞄到王童導演眼角的一絲淚光,看得出來王童導演是十分興奮與感動,深深覺得此趟旅程十分有意義。王童導演分享:「如果電影是一個藝術的話,它就沒有時間跟空間的問題。每一個時代,歲月在過,整個大的環境進來,變成新的美學,不能強用我們時代的美來灌注你,但過去的美還是美的,因為美感的東西很難講,但是永恆的東西有個真理,它就是耐看!」身負重任一肩扛起重映任務的領隊嚴藝文也分享:「在台南站的心情其實一直很複雜,因為要重映媚姐演的《無言的山丘》,還要邀請導演及演員,中間又碰上疫情耽擱,難免有一些壓力,還好最後沒有漏氣讓媚姐失望,辦完重映後心情有放鬆不少,但更開心的是接下來我不用再當隊長了,可以好好去玩了!」 《老少女奇遇記》去年在台南拍攝期間剛好碰上三級警戒,時隔一年才重回台南完成拍攝,但沒想到讓三人感觸的並不是時間,而是疫情過後的「體重」變化。鍾欣凌就坦言三級警戒期間在家過得太放肆,每天在家就是吃,當開工要回來拍攝時才驚覺來不及減肥了,她分享:「其實回到那個地方還滿奇妙的,怎會會一晃眼就一年過去了,看到節目的畫面出來,看看我跟嚴藝文兩個,回來身材多麼不檢點啊,一看到自己的畫面都馬上尖叫不敢看。」嚴藝文也笑說:「我們當時真的就停在一頓火鍋晚餐,那頓吃完後隔天一早就因為三級警戒停止拍攝回到台北,當節目剪接出現一年後的畫面時,如果不解釋觀眾應該會以為是那頓火鍋讓我們食物中毒,整個人都腫了一圈,真的嚇死人。」 下集《老少女奇遇記》將前往第三趟旅程——台東,領隊轉交到實境節目經驗豐富的楊貴媚手上,將拜訪發願要蓋南迴醫院的「超人醫生」徐超斌醫師。《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的小媳婦黃姵嘉也將在台東站擔任小幫手現身,與婆婆鍾欣凌準備來趟婆媳之旅,究竟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鍾欣凌也預告:「不要看姵嘉是個漂漂亮亮的小女生,她真的放很開,當你以為我們三個主持人已經夠瘋了,黃姵嘉是可以再瘋好幾倍的那種,她就是一個瘋子。」曾與黃姵嘉演過母女的嚴藝文也開玩笑說:「雖然我一開始知道這一站的小幫手是女生沒有小鮮肉很不爽,但黃姵嘉真的很可愛,她不是那一種會在那邊裝模作樣、假鬼假怪的人,她就是那種很『阿莎力』的女生,下集黃姵嘉登場後大家電視音量記得要關小一點,不然會可能會被鄰居嫌太吵敲門。」實境節目《老少女奇遇記》每週四晚間9點於公共電視首播,每週六晚間9點於八大第1台播出、CATCHPLAY+影看看我跟嚴藝文兩個,回來身材多麼不檢點啊,一看到自己的畫面都馬上尖叫不敢看。」嚴藝文也笑說:「我們當時真的就停在一頓火鍋晚餐,那頓吃完後隔天一早就因為三級警戒停止拍攝回到台北,當節目剪接出現一年後的畫面時,如果不解釋觀眾應該會以為是那頓火鍋讓我們食物中毒,整個人都腫了一圈,真的嚇死人。」 下集《老少女奇遇記》將前往第三趟旅程——台東,領隊轉交到實境節目經驗豐富的楊貴媚手上,將拜訪發願要蓋南迴醫院的「超人醫生」徐超斌醫師。《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的小媳婦黃姵嘉也將在台東站擔任小幫手現身,與婆婆鍾欣凌準備來趟婆媳之旅,究竟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鍾欣凌也預告:「不要看姵嘉是個漂漂亮亮的小女生,她真的放很開,當你以為我們三個主持人已經夠瘋了,黃姵嘉是可以再瘋好幾倍的那種,她就是一個瘋子。」曾與黃姵嘉演過母女的嚴藝文也開玩笑說:「雖然我一開始知道這一站的小幫手是女生沒有小鮮肉很不爽,但黃姵嘉真的很可愛,她不是那一種會在那邊裝模作樣、假鬼假怪的人,她就是那種很『阿莎力』的女生,下集黃姵嘉登場後大家電視音量記得要關小一點,不然會可能會被鄰居嫌太吵敲門。」實境節目《老少女奇遇記》每週四晚間9點於公共電視首播,每週六晚間9點於八大第1台播出、CATCHPLAY+影音平台台灣與新加坡網路獨家上架。

國美館2022國際科技藝術大展「科技斡旋•亞洲觀點」隆重開幕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科技斡旋•亞洲觀點」,是國美館每年度的國際科藝大展,今(31)日特別辦理開幕式,由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主持,國美館長廖仁義、策展人曾鈺涓、韓國藝術家吳珠榮(Joo Yoong OH)、臺灣藝術家徐瑞憲、林其蔚、李紫彤出席,同時邀請多位臺灣科技藝術界前輩蒞臨參與這場年度藝術盛事。 國美館指出,特別邀請的美國策展人古納蘭•納德拉罕,現為密西根大學斯坦普斯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兼教授,也是國際知名藝術理論家與策展人,與臺灣新媒體藝術先驅暨策展人曾鈺涓教授,共同從「Mediating(斡旋)」的視角切入,引介包括虛擬實境、擴增實境、AI人工智慧、深度學習仿真模擬軟體、社群、錄像等科技作品,同時呈現基礎科技衍生之聲音裝置、人聲創作與動力機械雕塑等創作,不但呈現手法多元,豐富的題材更囊括代表亞洲獨特的文化背景及語彙。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表示,國立臺灣美術館前身為臺灣省立美術館,1999年精省改隸文化部,當年即因集集921大震館舍結構受損而休館進行整修。在文化部指導下,國美館於2002年即確立以建構臺灣美術發展脈絡、鼓勵臺灣當代藝術創作及支持數位與科技藝術發現為主要的定位方向。蕭宗煌指出,依此定位,國美館於2004年重新開館時,即開始籌辦系列國際性數位與科技大展,延續至今。2007年創立「DigiArk數位藝術方舟—數位創意資源中心」,作為臺灣首座數位與科技藝術創作的孵化器。2008年建置360度環形影音空間,包括之後的時光天井及全館各展埸,都是國內外數位科枝藝術家創作展示的實踐埸域。2015年在行政院科技計畫辦公室及文化部支持下,進行「科技融藝創新計畫」、「數位藝術創作、策展徵選計畫」、建置「臺灣數位藝術」主題網站,並藉由跨界創作、國外駐棧等機制,強化國內藝術家數位科技創作的量能及拓展國際合作共創的契機。 國美館長廖仁義表示,在文化部的強力支持下,國美館是國家科技藝術與交流的重要平臺。這次展覽是非常重要的科技藝術大展,本展精挑細選來自東北亞、東亞、東南亞及臺灣的優秀作品,透過不同層次的科技創作,相信將開啟一場精彩可期的亞洲科技對話,也讓我們得以看見臺灣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科技藝術潛力。他認為本展作品是「科技詩學」的表現,參展的亞洲12個國家作品中可以看到探討宗教、生死、情感等內容,令人動容。他說,「我個人深受感動與佩服」。 美國策展人古納蘭•納德拉罕教授(Gunalan Nadarajan)因故無法來臺,特別以預錄影片表達對策展的理念與對展覽團隊的感謝,他曾於20年前造訪過國美館,對於良好的展示空間及展覽印象深刻,他認為,這次展覽是幾十年來針對亞洲媒體藝術發展的研究結晶,期待透過本展讓亞洲媒體藝術的文化特質相互對話,他說,「在挑選藝術家的過程中,努力做到兼容並蓄,也就是盡可能包含亞洲的豐富多樣性」。因此他特別強調,「本次展覽呈現了亞洲人在文化上,對於媒體科技反應的不同方式。」 臺灣策展人曾鈺涓提到,與美國策展人古納蘭•納德拉罕共同策展的淵源來自2004年,當時她是交通大學的博士生,古納蘭•納德拉罕教授是當時交大所辦理研討會的講者,也因此開啟兩人的緣分,並且展開共同策辦本展的契機。 國美館表示,藉由文化部賦予的力量,秉持讓「臺灣走出去,世界走進來」的精神,辦理年度國際科技藝術大展歷經數年之久,不但盡全力發掘國內創作者的藝術實力,同時透過國際交流合作,推出許多極具深度與研究價值的策展議題,讓國際社會看見臺灣豐富的藝術價值與貢獻。2022年夏天,這個展覽的開幕代表國美館在兼顧重建臺灣藝術史的重責大任之際,亦能回應時代的趨勢,以獨特的亞洲觀點,引領國內藝術家及社會大眾,走向科技藝術的國際舞台。 「科技斡旋•亞洲觀點」展期自即日起至10月16日止,於國美館202展覽室展出,誠摯邀請大家蒞臨觀展。 「2022國際科技藝術大展「科技斡旋•亞洲觀點」」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202展覽室、時光天井二樓(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時間:即日起至10月16日,週二至週五09:00-17:00、週六、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 官網:https://www.ntmofa.gov.tw

松本清張與臺灣推理小說特展臺日三地同時開展 日本推理大師京極夏彥談臺灣文學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駐日臺灣文化中心、國立臺灣文學館及日本松本清張紀念館合辦「遺留下的指紋─松本清張與臺灣推理小說特展」,即日起在東京、北九州及臺南等三地同時開展。昨(30)日駐日臺灣文化中心邀請日本知名推理小說家京極夏彥,暢談臺灣推理文學魅力,吸引眾多粉絲出席。曾擔任松本清張編輯的日本文藝春秋出版社文藝部長田中光子,以及KADOKAWA出版社「怪與幽」雜誌總編似田貝大介特別出席活動,向日本民眾介紹展覽亮點。 京極夏彥表示,近期臺灣推理文學在日本出版的作品越來越多,也都很有趣,推薦日本讀者閱讀,或許會有驚喜的發現。臺灣有許多推理小說尚未翻譯成日文版,希望往後有更多書籍能翻譯出版,造福廣大的日本讀者。京極夏彥指出,本次展覽在臺日三地同時開展,書迷們可以同時看到相同的展覽內容是非常難得的,尤其臺日推理文學交流歷史的展覽,幾乎可說是前所未有。他鼓勵日本民眾日後可前往臺灣文學館參觀,進一步認識臺灣文學。 駐日臺灣文化中心表示,松本清張在日本是無人不知,一般人可能會好奇松本清張和臺灣推理小說之間的關係;日本推理小說在臺灣一直很受歡迎,臺灣80年代曾掀起閱讀松本清張推理小說的風潮,而臺灣推理小說的創作至今仍受松本清張的影響。本次展覽重點便是介紹這段在日本少為人知的「臺日推理文學交流故事」,藉由臺日共同走過的歷史,讓日本民眾深度認識臺灣文學的歷史和臺灣文學作品。 國立臺灣文學館長蘇碩斌為展覽特別錄製致詞影片並表示,展名「遺留下的指紋」為閱讀推理小說的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懸疑、推理、破案。松本清張的社會派推理小說帶給臺灣推理文學的影響不只是推理的手法,更重要的是社會的關懷,這些現在都變成臺灣的資產。 29日展覽開幕式邀請北九州市長北橋健治、松本清張紀念館長古賀厚志及駐福岡辦事處長陳銘俊等,於松本清張紀念館共同見證臺日推理文學交流盛事。駐福岡辦事處長陳銘俊致詞時表示,今(2022)年適逢松本清張逝世30周年,臺日雙方合作舉辦聯展,共同見證巨人松本清張在臺灣推理小說界遺留的指紋,印證臺日友情堅定深厚,期待未來吸引更多日本讀者到訪臺灣,實地感受臺灣豐富多元的文化。 為擴大行銷臺灣文學,臺灣文化中心與日本最大書店街神保町的東京堂書店合辦臺灣文學書展、臺灣文學館建築照片展及本展覽精華展,提供日本書迷更多認識臺灣優質文學的管道及享受閱讀臺灣文學作品的樂趣,也藉此協助將去年升格為三級機構的國立臺灣文學館介紹給日本各界。 「遺留下的指紋─松本清張與臺灣推理小說特展」資訊 駐日臺灣文化中心:即日起至8月19日 (https://jp.taiwan.culture.tw/information_34_146439.html) 松本清張記念館:即日起至10月23日(https://www.seicho-mm.jp/specialexhibition/) 國立臺灣文學館:即日起至10月30日(https://reurl.cc/Qb3o3p)

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文化部打造國家隊前進「愛知三年展」 黃心健、許家維、余政達首次獲邀參展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2022「愛知三年展」7/30日正式開展,本屆以「STILL ALIVE」為主題,邀集日本國內外共100組藝術家作品展出,展期至10月10日止。文化部駐日本臺灣文化中心以國家隊形式參與,積極促成黃心健、許家維與余政達共三位臺灣藝術家參展,讓臺灣的藝術力量在國際舞臺上發光發熱。 本屆主題「STILL ALIVE」是由愛知出身且享譽國際的觀念藝術家河原溫,自1970年起以電報為媒介持續傳遞自身生存狀態的系列作品《I Am Still Alive》得到啟發,在跨國移動因疫情大幅受限的此刻,重新思考當下所處的環境與世界連結的方式。 「愛知三年展」藝術總監暨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於29日開幕式致詞表示,本屆展覽因疫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感謝組委會會長大林剛郎、愛知縣知事大村秀章的大力支持,以及策展與執行團隊的全心投入,得以克服製作成本提高、溝通協調和佈展作業都較以往耗時等困難,最終呈現優秀的作品。希望將這份感動和大家分享,也期盼觀眾能透過走訪分佈於不同地區的四個會場,發現愛知各地的多元魅力。 臺灣文化中心表示,本次參展的三位藝術家雖因疫情無法訪日,但仍發表各具特色的精彩作品,讓臺灣的藝術軟實力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黃心健與美國藝術家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共同創作的體驗型作品《登月(To the moon)》展現在人類登月五十週年之際,讓觀眾從神話、文學、科學與政治的發想,利用VR重回登月現場的旅程。 許家維以結合虛擬實境與現實空間的體驗裝置新作《土的工藝》,展現愛知縣的城市規劃、窯業發展和近代化歷史,呈現人類與土地共生的主題;另同步展出錄像裝置《礦物工藝》,從金瓜石地理樣貌和礦業發展敘事連結到銅在人類歷史、現今與未來的緊密關係。 余政達與新加坡藝術家黃漢明合作的《西瓜姊妹》系列,則透過結合音樂錄影帶、表演錄像、3D互動裝置和3D列印雕塑,揭示更為開闊的性別想像與積極的酷兒聲音,宣揚臺灣在性別議題的深度與包容性。 「愛知三年展」為日本具代表性的大型國際藝術展會,透過邀集國際間新銳藝術家與知名創作者的作品,展現全球藝術動向與當代策展思潮。自2010年辦理至今,總參觀人次已逾245萬,在當代藝術領域占有重要地位。

2022臺灣文學獎創作獎贈發 共享文學盛宴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唯一國家級文學獎項「臺灣文學獎」,創作獎贈獎典禮7/30日在臺灣文學館舉行,並同步線上直播,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臺南市副市長戴謙、國立臺灣文學館長蘇碩斌、評審委員代表林孟寰、吳明倫、陳豐惠、葉國居、多馬斯(李永松)等各界貴賓出席,共享文學盛宴。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致詞表示,母語因過去特殊政策流失快速,如今以母語創作更是艱難、寂寞的道路,感謝參賽者選擇此重中之重的文字載具來書寫,並對耕耘不輟的創作者、評審委員致上最深的謝意與敬意。 臺文館館長蘇碩斌表示,臺文館除了是博物館,也具有優化當代創作環境的責任,期待國家語言帶來更豐富、有彈性的作品,一步步奠下根基,進入市場,並且更大量被其他媒介改編。 臺文館指出,臺灣文學獎創作獎期待找尋母語文學創作的璞石,鼓勵各文類本土語文的原創單篇作品書寫,包含劇本、台語、客語及原住民華語文學創作獎。今日頒贈台語新詩首獎1位、台語散文首獎1位;客語新詩首獎1位、客語小說首獎2位;原住民華語新詩首獎1位,6位得獎者各獲贈獎金10萬元及獎座1座。 台語新詩首獎由黃明峯〈所在──寫予「玫瑰古蹟」佮蔡瑞月老師〉奪得,其書寫技巧純熟,讀來猶如看一齣令人感動的歷史短劇,獲評審團肯定;台語散文首獎由林美麗〈院之囚,籠中鳥──觀察室五日〉奪得,林美麗表示,生病讓她的氣魄多了一個縫,卻也因此多了生活體驗,即使母語創作道路荒僻,但也深深體會用台語書寫才是最美的聲音。 客語新詩首獎由謝明瑾〈跈龍〉獲得,謝明瑾笑說這是第一次以客語書寫作品,歷經許多困難,很開心這艘創作的紙船飄到了臺灣文學獎,希望看到這篇作品的人都能得到祝福。 客語小說今年選出二名首獎,吳餘鎬〈講真話〉以諷喻手法描寫世人追逐名利,故事布局巧妙,成功營造趣味氛圍。吳餘鎬表示,此作主要是想探討「人心」,希望透過戲劇化的奇遇,發人深省;王興寶〈鬼貓仔〉描寫失去雙親的達印在山溪遇見聽得懂人話,又知道人間事的雲豹,以此發展出曲折虛幻、有滋有味的故事。 原住民華語新詩首獎為邱立仁〈外婆的bunun〉,評審團代表多馬斯說,此作解構以漢人中心視角看原住民的世界,也忠實於母語文化的原始語意來呈現一連串對話,讓人能以這樣的節奏、排列、語調回到他們的心靈世界。 評審團表示,本屆劇本整體作品反映青年創作者對社會脈動的觀察,題材寬廣豐富,令人驚豔,然而寫作技巧、劇場性稍有不足,期待能為此獎項樹立品質高標,因此決議劇本創作獎首獎從缺。 臺文館表示,臺灣文學獎創作獎鼓勵各母語及劇本創作,臺文館將持續透過辦理營隊等方式扎根並推廣臺灣文學,期能發掘更具創造性、突破性的寫作人才,延續臺灣文學獎自由、前衛、奔放的精神,接軌國際。

「111年全國美術展」頒獎典禮暨開幕式 邀請大家同為得獎者恭賀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7/30日舉辦「111年全國美術展」頒獎典禮暨開幕式,由文化部長李永得主持,透過公開儀式恭賀、肯定並鼓勵所有得獎者。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立法委員黃國書、國立故宮博物院長吳密察、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全國美術展評審委員,以及獲得金銀銅獎與入選獎等得獎者皆出席。 本展經過縝密而繁複的初、複審評審作業,評選出11類別的金牌獎、銀牌獎、銅牌獎各一名共33件,以及入選作品92件,總計125件得獎作品,並邀請歷屆免審查獎作品6件,全部共131件作品展出。國美館表示,展覽除呈現脫穎而出的精彩作品外,亦可微觀近期臺灣美術創作的表現趨勢。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兩年多的疫情嚴重衝擊臺灣藝文產業,但是今日全國美術展近1000件的徵選作品,讓我們看到,藝術家在疫情中持續埋首創作,在疫後展現豐沛的創作能量。為了更支持所有的創作者,李永得也當場宣布,「下一屆的全國美術展將提高獎金,並同時頒發入選者獎金」。 此外,李永得也帶來另一個好消息,各界期盼已久的文化發展基金,在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拍板定案下,「將於明(2023)年正式開始運作」。初期以公有建築物及重大公共工程興辦機關繳納辦理公共藝術經費收入為財源,首年預算規模約2.5億元,將用於視覺藝術、工藝、文物等購藏;並規劃透過藝術銀行機制,由原4000萬規模擴增至1億元,擴大視覺藝術品的購藏、流通及能見度。李永得強調,文化部一定會持續爭取資源,並以各項政策支持所有的藝術家。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緊接致詞時也打趣回應李永得帶來的好消息,「有關提高獎金,當場三讀通過」。蔡其昌表示,做為全國最高的美術類競賽,獎金本應逐年提升,相信各界都會全力支持,「臺灣整體藝文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 國美館長廖仁義致詞時說,特別感謝李永得部長的支持,李部長在百忙之餘主持「111年全國美術展」7月27日的臺北記者會,以及今日的頒獎典禮暨開幕式,並且明年將提高本展的獎金、文化發展基金將用於藝術購藏之事,皆代表文化部對國美館與臺灣藝術家的支持。其次要感謝全國美術展的55位評審委員,全國美術展共有11個類別,每個類別各有5位委員。尤其今年共有990件作品投件,評審委員在這半年間歷經初、複審等流程,貢獻相當的時間與精力。他說:「最辛苦就是這55位評審委員。」廖仁義認為,國美館應是臺灣藝術家進入的第一個舞臺,因此他期許國美館應該扮演支持者的角色,「讓臺灣藝術家在嶄露頭角過程中得到國家的支持。」 評審委員蘇憲法表示,很開心聽到李部長說每年將有2、3億的藝術作品購藏基金,「國家重視藝術是我們的福氣。」同時,他勉勵所有得獎者持續創作,落選者再接再厲,「國美館作為國家級的美術館,獲得全國美術展的肯定是得獎者重要的資歷,並自此列入藝術家之林,本展也是藝術家進入商業畫廊的墊腳石,可說是藝術家築夢的舞臺。」 國美館指出,「全國美術展」除以拔擢美術創作人才、鼓勵美術創作為宗旨,更重要的價值在於提供藝術創作者一個相互觀摩、切磋的平台,使不同形態的創作理念得以相互激盪、對話。本屆共分為11類別徵件,包含水墨、書法、篆刻、膠彩、油畫、水彩、版畫、雕塑、攝影、新媒體藝術及綜合媒材類,吸引全國各地藝術創作者的熱情參與、競逐切磋。總計徵得990件參賽作品,其中以油畫類、攝影類、水墨類投件最為踴躍。 經評審後,共有125件作品脫穎而出,其中篆刻類劉冠意女士及版畫類黃得誠先生,連續三年獲得同一類項前三名,榮獲「免審查獎」殊榮;另外還有6位受邀參展的「免審查獎」得主作品,總共131件作品,將於本展精采呈現其創作語彙的獨特性,以及豐沛的創作動能與內涵。 國美館提到,雖然今年疫情仍有所影響,但國美館傾全力辦理實體頒獎典禮暨開幕式活動,邀請評審委員出席與頒獎,得獎者報名出席也相當踴躍,同時國美館也特別拍攝精彩的得獎者簡介影片於頒獎典禮暨開幕式呈現。期待全國美術展未來能持續在當前臺灣藝術競賽展的豐富地景中,借鑒交融,貫徹以拔擢美術創作人才、鼓勵美術創作為目的之宗旨,並持續匯聚各領域的創作能量,成為滋養藝術創作、獎勵創作風氣的沃土。最後期許藝術創作者再接再厲,持續為臺灣藝術的多元生態注入更多新生命。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今(30)日舉辦「111年全國美術展」頒獎典禮暨開幕式,由文化部長李永得主持,透過公開儀式恭賀、肯定並鼓勵所有得獎者。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立法委員黃國書、國立故宮博物院長吳密察、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全國美術展評審委員,以及獲得金銀銅獎與入選獎等得獎者皆出席。 本展經過縝密而繁複的初、複審評審作業,評選出11類別的金牌獎、銀牌獎、銅牌獎各一名共33件,以及入選作品92件,總計125件得獎作品,並邀請歷屆免審查獎作品6件,全部共131件作品展出。國美館表示,展覽除呈現脫穎而出的精彩作品外,亦可微觀近期臺灣美術創作的表現趨勢。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兩年多的疫情嚴重衝擊臺灣藝文產業,但是今日全國美術展近1000件的徵選作品,讓我們看到,藝術家在疫情中持續埋首創作,在疫後展現豐沛的創作能量。為了更支持所有的創作者,李永得也當場宣布,「下一屆的全國美術展將提高獎金,並同時頒發入選者獎金」。 此外,李永得也帶來另一個好消息,各界期盼已久的文化發展基金,在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拍板定案下,「將於明(2023)年正式開始運作」。初期以公有建築物及重大公共工程興辦機關繳納辦理公共藝術經費收入為財源,首年預算規模約2.5億元,將用於視覺藝術、工藝、文物等購藏;並規劃透過藝術銀行機制,由原4000萬規模擴增至1億元,擴大視覺藝術品的購藏、流通及能見度。李永得強調,文化部一定會持續爭取資源,並以各項政策支持所有的藝術家。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緊接致詞時也打趣回應李永得帶來的好消息,「有關提高獎金,當場三讀通過」。蔡其昌表示,做為全國最高的美術類競賽,獎金本應逐年提升,相信各界都會全力支持,「臺灣整體藝文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 國美館長廖仁義致詞時說,特別感謝李永得部長的支持,李部長在百忙之餘主持「111年全國美術展」7月27日的臺北記者會,以及今日的頒獎典禮暨開幕式,並且明年將提高本展的獎金、文化發展基金將用於藝術購藏之事,皆代表文化部對國美館與臺灣藝術家的支持。其次要感謝全國美術展的55位評審委員,全國美術展共有11個類別,每個類別各有5位委員。尤其今年共有990件作品投件,評審委員在這半年間歷經初、複審等流程,貢獻相當的時間與精力。他說:「最辛苦就是這55位評審委員。」廖仁義認為,國美館應是臺灣藝術家進入的第一個舞臺,因此他期許國美館應該扮演支持者的角色,「讓臺灣藝術家在嶄露頭角過程中得到國家的支持。」 評審委員蘇憲法表示,很開心聽到李部長說每年將有2、3億的藝術作品購藏基金,「國家重視藝術是我們的福氣。」同時,他勉勵所有得獎者持續創作,落選者再接再厲,「國美館作為國家級的美術館,獲得全國美術展的肯定是得獎者重要的資歷,並自此列入藝術家之林,本展也是藝術家進入商業畫廊的墊腳石,可說是藝術家築夢的舞臺。」 國美館指出,「全國美術展」除以拔擢美術創作人才、鼓勵美術創作為宗旨,更重要的價值在於提供藝術創作者一個相互觀摩、切磋的平台,使不同形態的創作理念得以相互激盪、對話。本屆共分為11類別徵件,包含水墨、書法、篆刻、膠彩、油畫、水彩、版畫、雕塑、攝影、新媒體藝術及綜合媒材類,吸引全國各地藝術創作者的熱情參與、競逐切磋。總計徵得990件參賽作品,其中以油畫類、攝影類、水墨類投件最為踴躍。 經評審後,共有125件作品脫穎而出,其中篆刻類劉冠意女士及版畫類黃得誠先生,連續三年獲得同一類項前三名,榮獲「免審查獎」殊榮;另外還有6位受邀參展的「免審查獎」得主作品,總共131件作品,將於本展精采呈現其創作語彙的獨特性,以及豐沛的創作動能與內涵。 國美館提到,雖然今年疫情仍有所影響,但國美館傾全力辦理實體頒獎典禮暨開幕式活動,邀請評審委員出席與頒獎,得獎者報名出席也相當踴躍,同時國美館也特別拍攝精彩的得獎者簡介影片於頒獎典禮暨開幕式呈現。期待全國美術展未來能持續在當前臺灣藝術競賽展的豐富地景中,借鑒交融,貫徹以拔擢美術創作人才、鼓勵美術創作為目的之宗旨,並持續匯聚各領域的創作能量,成為滋養藝術創作、獎勵創作風氣的沃土。最後期許藝術創作者再接再厲,持續為臺灣藝術的多元生態注入更多新生命。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今(30)日舉辦「111年全國美術展」頒獎典禮暨開幕式,由文化部長李永得主持,透過公開儀式恭賀、肯定並鼓勵所有得獎者。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立法委員黃國書、國立故宮博物院長吳密察、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全國美術展評審委員,以及獲得金銀銅獎與入選獎等得獎者皆出席。 本展經過縝密而繁複的初、複審評審作業,評選出11類別的金牌獎、銀牌獎、銅牌獎各一名共33件,以及入選作品92件,總計125件得獎作品,並邀請歷屆免審查獎作品6件,全部共131件作品展出。國美館表示,展覽除呈現脫穎而出的精彩作品外,亦可微觀近期臺灣美術創作的表現趨勢。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兩年多的疫情嚴重衝擊臺灣藝文產業,但是今日全國美術展近1000件的徵選作品,讓我們看到,藝術家在疫情中持續埋首創作,在疫後展現豐沛的創作能量。為了更支持所有的創作者,李永得也當場宣布,「下一屆的全國美術展將提高獎金,並同時頒發入選者獎金」。 此外,李永得也帶來另一個好消息,各界期盼已久的文化發展基金,在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拍板定案下,「將於明(2023)年正式開始運作」。初期以公有建築物及重大公共工程興辦機關繳納辦理公共藝術經費收入為財源,首年預算規模約2.5億元,將用於視覺藝術、工藝、文物等購藏;並規劃透過藝術銀行機制,由原4000萬規模擴增至1億元,擴大視覺藝術品的購藏、流通及能見度。李永得強調,文化部一定會持續爭取資源,並以各項政策支持所有的藝術家。 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緊接致詞時也打趣回應李永得帶來的好消息,「有關提高獎金,當場三讀通過」。蔡其昌表示,做為全國最高的美術類競賽,獎金本應逐年提升,相信各界都會全力支持,「臺灣整體藝文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 國美館長廖仁義致詞時說,特別感謝李永得部長的支持,李部長在百忙之餘主持「111年全國美術展」7月27日的臺北記者會,以及今日的頒獎典禮暨開幕式,並且明年將提高本展的獎金、文化發展基金將用於藝術購藏之事,皆代表文化部對國美館與臺灣藝術家的支持。其次要感謝全國美術展的55位評審委員,全國美術展共有11個類別,每個類別各有5位委員。尤其今年共有990件作品投件,評審委員在這半年間歷經初、複審等流程,貢獻相當的時間與精力。他說:「最辛苦就是這55位評審委員。」廖仁義認為,國美館應是臺灣藝術家進入的第一個舞臺,因此他期許國美館應該扮演支持者的角色,「讓臺灣藝術家在嶄露頭角過程中得到國家的支持。」 評審委員蘇憲法表示,很開心聽到李部長說每年將有2、3億的藝術作品購藏基金,「國家重視藝術是我們的福氣。」同時,他勉勵所有得獎者持續創作,落選者再接再厲,「國美館作為國家級的美術館,獲得全國美術展的肯定是得獎者重要的資歷,並自此列入藝術家之林,本展也是藝術家進入商業畫廊的墊腳石,可說是藝術家築夢的舞臺。」 國美館指出,「全國美術展」除以拔擢美術創作人才、鼓勵美術創作為宗旨,更重要的價值在於提供藝術創作者一個相互觀摩、切磋的平台,使不同形態的創作理念得以相互激盪、對話。本屆共分為11類別徵件,包含水墨、書法、篆刻、膠彩、油畫、水彩、版畫、雕塑、攝影、新媒體藝術及綜合媒材類,吸引全國各地藝術創作者的熱情參與、競逐切磋。總計徵得990件參賽作品,其中以油畫類、攝影類、水墨類投件最為踴躍。 經評審後,共有125件作品脫穎而出,其中篆刻類劉冠意女士及版畫類黃得誠先生,連續三年獲得同一類項前三名,榮獲「免審查獎」殊榮;另外還有6位受邀參展的「免審查獎」得主作品,總共131件作品,將於本展精采呈現其創作語彙的獨特性,以及豐沛的創作動能與內涵。 國美館提到,雖然今年疫情仍有所影響,但國美館傾全力辦理實體頒獎典禮暨開幕式活動,邀請評審委員出席與頒獎,得獎者報名出席也相當踴躍,同時國美館也特別拍攝精彩的得獎者簡介影片於頒獎典禮暨開幕式呈現。期待全國美術展未來能持續在當前臺灣藝術競賽展的豐富地景中,借鑒交融,貫徹以拔擢美術創作人才、鼓勵美術創作為目的之宗旨,並持續匯聚各領域的創作能量,成為滋養藝術創作、獎勵創作風氣的沃土。最後期許藝術創作者再接再厲,持續為臺灣藝術的多元生態注入更多新生命。

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國美館X雲門X聲暉攜手啟動Yah Yah藝想派對 共同推動文化近用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一直以來連結不同領域與藝術,並長期關注有特殊服務需求的族群,推動文化近用。今(29)日國美館、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及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共同攜手啟動「Yah Yah藝想派對」,藉由肢體律動引導聽障孩童,以共創方式無限延伸及擴張創意,讓聽障孩童在大畫布上創造出藝想世界的各種可能性。 Yah Yah藝想派對辦理之目的是為了推廣今年開幕的臺灣兒童藝術基地,該空間的英文名為「Taiwan Children’s Art Cave」,以臺灣兒童藝術基地品牌的洞穴(Cave)概念,及其logo「C」,將品牌的特色、價值、個性與觀眾建立連結,以開放美術館出發,設置洞穴意象,運用品牌輔助圖形花、鳥、魚及昆蟲等,邀請大小朋友共同探索與探險,在大畫布上盡情共同創作,讓大小朋友體驗一個可以盡情塗好、畫滿的美術館,共同創造一個共融的藝想派對。 派對一開始,由國美館廖仁義館長及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江以文秘書長化身探險隊隊長,引領小小探險家穿過山洞,以魔法鑰匙,打開孩子們的靈魂之窗,共同探索藝術的秘密基地。廖館長、江秘書長與聽障孩童以品牌「C」繪製創意圖像,共同參與創作,廖館長繪製潛水艇,象徵各位探險家的創意是無邊無界的,江秘書長繪製配戴助聽器的耳朵,助聽器在手語中也是C的手型。緊接著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結合肢體律動及音樂、舞蹈,運用臺灣兒童藝術基地品牌「C」,畫畫C、彎彎C、用身體呈現漂亮弧線C,享受肢體的伸展,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構築屬於自己的藝術世界。 國美館長廖仁義表示,臺灣兒童藝術基地已開始試營運,這是一個屬於兒童的空間,整合國美館兒童軟硬體服務,強化兒童參與的深度與廣度,鼓勵各種「跨」界與「越」限,打開兒童探索學習的藝術天地。首場開幕派對邀請聽障兒童一起來開場的意義,即在宣揚國美館推動友善平權的理念並不侷限在特定展間、空間及時間的。這次與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合作,嘗試以身體律動結合藝術,透過視覺及動覺的感官刺激,啟發孩童創意,實踐每個人皆有自在享受文化的權利。 今日Yah Yah藝想派對啟動之後,也將持續推出系列主題活動,除了針對3~8歲小朋友,邀請藝術家巫雲鳳(Dodo)在8/7舉行「洞洞∞塗鴉」派對、8/14舉行「洞穴裡的小宇宙」派對、8/21舉行「洞穴的秘密基地」派對;並將再度邀請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在8/28舉行「身體彎彎派對 動出C引力」,歡迎小朋友們跟國美館共同參與Yah Yah藝想派對。

長輩藝術家揚芬於藝海 創作不輟 竹美館出版紀錄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辦理「藝海揚芬-百年公會堂人物影像民族誌-影像與刊物發表會」,繼7月27日新竹場後,另於7月29日下午3時假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為北部地區三位高齡藝術家-黎蘭老師、胡達華老師及陳次雄老師辦理影像暨刊物發表會,展現其不同的創作記錄與精神,現場親友群聚,溫馨滿堂。 活動當天貴賓雲集,除了三位藝術家及其親友親臨現場,另有前新北市文化局長林泊佑、苗栗縣文化觀光局表演藝術科巫宇軒科長、宜蘭縣粉彩畫會前理事長也是名畫家林興老師、前新竹縣教育局局長鄭飄、葉敏芳校長及多位藝文人士到場,活動一開始由紅樓樂團帶來懷舊樂曲的音樂表演,緊接著邀請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館長于正與計畫主持人鄭飄致詞,並由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館長于正頒發感謝狀與獻花給藝術家黎蘭、胡達華及陳次雄三位藝壇前輩,感謝他們在藝術領域孜孜不懈的耕耘,給後輩帶來學習的典範。接著是播放主辦單位為三位藝術家拍攝紀錄的影片,現場觀眾在欣賞完影片後與藝術家交流,場面溫馨熱鬧。 「藝海揚芬」計畫,屬於影像民族誌方法論,採訪、拍攝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服務範圍北部九縣市內接近九十歲左右之資深傑出藝術家,進行史料蒐集整理、編輯出版品及影音資料,為百年公會堂留下動人的人物影像民族誌,驅動社會創新。繼去(110)年訪問、記錄三位年齡高達90歲以上藝術家,今年持續拍攝書寫高齡藝術家,紀錄其心路歷程與生命故事,提供後輩學習。黎蘭老師受李澤藩、李石樵等藝術家的啟蒙,承襲石川欽一郎寫實畫派的脈絡,以風景為主題,加以其生命經驗、對大地戀戀之深情,一筆一畫創造出如真似幻的唯美意境。胡達華老師自創「釘畫」,透過剪刀、釘子與鐵鎚,敲出堆疊在心中對家鄉的濃烈情懷,其重疊陰暗展現出「縫的哲學」,並在快速向前延伸的時間軸上,用繽紛色彩定格了印象裡的流金歲月。陳次雄老師透過與自然的對話,將自我感動內化轉譯成光影語言,凝結為生命寫成的結晶,更自創「暗部加光法」的攝影技巧,不藏私地與後學者分享,豐富攝影藝術的創作美學。三位藝術家皆為視覺藝術界之翹楚,作品專注於再現自然與寫實記錄,細膩且耐心的創作精神令人敬佩。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藝海揚芬-百年公會堂人物影像民族誌」計畫,延伸去年訪談工作,今年將觸角延伸到連江縣、宜蘭縣、基隆市、新北市、臺北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及苗栗縣,發掘更多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拍攝、進行史料蒐集整理、編輯出版品及影音資料,以推動生活美學與社會藝術教育發展,積累豐碩的臺灣藝術藝文資產,為百年公會堂留下人物影像民族誌。

南大聯手織品設計職人做背袋,響應南臺南家扶中心暑期課輔活動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執行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透過「南瀛紡織 鑑古知今」子計畫邀請南方設計、草頭黃工作室,共同辦理織品公益活動。由業界設計師設計適合學童用的外出斜背袋,並指導南大師生縫製完成50個斜背袋,於7月26日致送南臺南家扶中心,與學童進行暑期課輔營隊的絹印活動。 本次製作的斜背袋,是由草頭黃工作室黃宥琳設計師設計、打版;南方設計江玉婷設計師提供丹寧布與拉鍊、背帶等輔料,一同為學童們設計可以放置水壺、小錢包、筆記本等隨身物品的斜背袋。兩位設計師同時擔任南大師生們的指導業師,進行為期四週的縫紉培訓課程後,接續三週的正式縫製,完成50個斜背袋成品。活動當天,學童們開心的拿著斜背袋,在濤人絹印朱鴻祥老師指導下,小朋友們興奮地利用自己先前設計的圖稿網版,在背袋上印製出屬於自己設計獨一無二圖案,期待帶著專屬的背袋,背起大家滿滿的祝福與自己的理想,大步探索這個世界。 參與活動的南大師生幾乎都是裁縫新手,但對織品設計、製作具有興趣,利用每週三下午到工作室進行實作學習,逐步從布的質料、纖維紋理、打版、剪裁、縫紉機台結構的認識、到實際操作縫製,具體了解紡織產業的供應鏈與生產作業方式。也和設計師們共同發想,討論創意織品製作的可能性,交流消費者的需求或使用習慣。大家期待未來有機會持續合作,共同開發具創新實用的跨域作品,並能再次擴大織品工藝與社會實踐的影響力。 黃宥琳設計師表示,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期許透過裁縫把作品推廣出去,也希望能夠將裁縫的樂趣分享給更多人體會。感謝臺南大學邀請參與這次的織品公益活動,過程中除分享織品製作技術外,也與同學互動中得到啟發。希望這些作品能夠帶給小朋友們不只「物件」的使用價值,也能讓大家了解背後整個製作過程的意義,進而珍惜並感謝更多身旁的人事物。 江玉婷設計師表示,過去覺得響應公益最快的方法就是捐錢或捐物資,但在這次的活動裡,我們捐獻出的是心意,一種共同參與的心意。從南大師生培訓到製作量產,最後交到小朋友手裡,過程中充滿了滿滿的心意,並因為參與其中而獲得了分享的快樂。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2022臺南市管樂季高水準重奏團各展強項 堅強演奏實力歡迎免費欣賞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2022臺南市管樂藝術季本週7月30日(六)、7月31日(日)兩日下午3點,由曼斯特低音銅管合奏團、韋瓦笛室內樂團及長笛團帶來精彩演出,兩場活動皆免費憑活動DM入場!有趣的是,兩場演出正好分別以銅管樂器、木管樂器作為其樂團主軸,樂迷們一起來一探究竟銅管與木管之間不同的樂音特色與魅力! 7月30日(六)演出由曼斯特低音銅管四重奏與其附屬子團S曼斯特低音重奏團,共同組成13人編制的低音合奏團,期望為管樂季的樂迷們帶來更為驚豔的低音饗宴。曼斯特低音銅管四重奏匯集國內四位優秀的低音號/上低音號演奏家,加上一位擊樂演奏家所組成。除了低音銅管四重奏的原創曲目之外,演出曲風更橫跨古典、爵士、流行音樂。本場演出曲目特別挑選鄧麗君「夜來香」、鳳飛飛精選、洪榮宏「一支小雨傘」、黃品源「你怎麼捨得我難過」、江蕙「家後」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以高水準的低音重奏重新演繹耳熟能詳的懷念金曲! 7月31日(日)則是由韋瓦笛室內樂團及長笛團緊接上陣。韋瓦笛室內樂團由一群充滿年輕活力、勇於挑戰各種可能性的長笛家族組成。擅長各種短笛、長笛、中音長笛、低音長笛等長笛家族樂器,風格橫跨巴洛克至當代音樂等多種時期,也涉略傳統和流行歌曲。他們足跡遍佈台北、高雄、屏東、臺南等正式音樂廳、藝文園區戶外演出以及各種場域,也曾出版過聖誕專輯與長笛五重奏樂譜。本次管樂季他們將帶來韓德爾「皇家煙火」、「哈利波特」集錦、新井滿「化為千風」、星野源「戀」、鄭宇泰「擊敗節拍」等多樣風格的曲目,絕對讓樂迷們耳目一新! 本週2場活動皆免費憑DM入場,歡迎至新化武德殿、楊逵文學館、新化區公所、新化區圖書館、臺南文化中心等處索取活動DM,或可於當天至新化演藝廳現場索取。 2022臺南市管樂藝術季更有集章活動與繪圖創作大會,還有豐富的期間限定紀念好禮等你拿!全季活動時間6月至8月28日期間每週六、日下午3點,在新化演藝廳週週精彩音樂會不間斷,8月7日在臺南市立新總圖的哇劇場也有一場演出,喜愛管樂的樂迷們一起來欣賞不同樣貌的管樂演出吧! 【演出資訊】 【曼斯特低音合奏團—低音狂潮】 活動時間:7/30 (六)15:00 活動地點:新化演藝廳(臺南市新化區信義路142-1號) 票 價:免費憑DM入場(DM可於當日現場索取) 【韋瓦笛室內樂團及長笛團—長笛吹起來!】 活動時間:7/31 (日)15:00 活動地點:新化演藝廳(臺南市新化區信義路142-1號) 票 價:免費憑DM入場(DM可於當日現場索取)

從無到有-張晉嘉無彩影像創作個展 在台南文文中心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作品屢獲國內外設計及攝影大獎的藝術家張晉嘉,定於111年7月29日至8月14日,在臺南文化中心第一藝廊展出近年來創作的無彩影像作品,歡迎愛好藝術民眾前往欣賞。 張晉嘉1970年出生,畢業於臺師大設計學系研究所,作品屢獲國內外設計及攝影大獎的張晉嘉,獨創「數位影像之金屬版畫製作方法」,呈現獨有的無彩攝影藝術風格,它是一種整合科技、攝影、藝術三者融合的媒材創新方法,透過數位攝影技術結合版畫藝術,展現他長期創意工作而投射出深厚的影像創作功力,在攝影本質上試圖傳遞「題材」與「媒材」兩者之間的對話關係,也是平面攝影藝術之外的另一種反思。 他認為:萬物一切從無到有,當沉浸在自然世界中欣賞那美麗風景;體驗大地之美時,有多少景色可以重來,短暫出現後也許就是永遠的别離,身邊的景物不能永久暫停,更不可能讓時間倒轉在它特定的運行軌道中,創作可以讓流逝景色定格在腦海裡,珍惜造物者的巧手,流浪的定義是身歷其境虛實調和探索,是智慧的積累足跡無盡踏尋,透過觀看直達內心一切創作的共鳴。 他的作品都源於一種寧靜而簡約的筆墨風格,使人保持簡單的感受並對自然美的熱愛,透過減法影像哲學;去繁為簡,有時人們需要一個安靜的空間來思考和放鬆心靈,像似簡單的音符、和弦,就能譜出不凡的樂曲,無彩影像藝術,減去色彩的紛擾、減去複雜事物的負擔,減去色彩帶來的舉棋不定,減去複雜無章的貪圖慾念,凝望著永無止境的風景,是一幅能讓我們放慢腳步的作品。 在這樣的人生體認與思維下,張晉嘉創作了無彩影像,他不僅展出作品,還訂於7月30日(六)及8月13日(六)下午2:00(六)進行現場導覽,讓參觀民眾更能了解及創作。
設計獎項 2021 TAIWAN TOP STAR 視覺設計獎/平面設計/優選 2021 TAIWAN TOP STAR 視覺設計獎/視覺設計/優選 2020 TAIWAN TOP STAR 視覺設計獎/海報設計/金獎 2019 德國紅點品牌傳達設計獎/廣告/Winner 2019 四十二屆時報金像獎/電子產品/平面/Finalist 2019 TAIWAN TOP STAR視覺設計獎/海報設計 金獎 2019 金門國際和平海報獎/入選展覽 2018 台灣金點設計獎/傳達設計類/廣告 2018 斯洛伐克海報三年展/入選展覽 2018 莫斯科金蜂獎海報雙年展/入選展覽 2018 三十六屆桃源美展視覺設計類/第二名 2018 金門國際和平海報獎/入選展覽 2000 第九屆時報廣告金犢獎/年度最佳廣告/金獎 2000 第九屆時報廣告金犢獎/企業形象項/金獎 2000 第九屆時報廣告金犢獎/飲料項/金獎 2000 第九屆時報廣告金犢獎/資訊項/金獎 2000 第九屆時報廣告金犢獎/食品項/銀獎 1999 第八屆時報廣告金犢獎/個人用品項/金獎 1999 第八屆時報廣告金犢獎/企業形象項/銀獎 攝影獎項 2019 IPA國際攝影大獎Special-Special Effects專業組/榮譽獎 2019 IPA國際攝影大獎Nature-Other專業組/榮譽獎 2019 IPA國際攝影大獎Fine Art-Abstract專業組/榮譽獎 2019 IPA國際攝影大獎Nature-Aerial/Drone專業組/榮譽獎 2019 mifa莫斯科國際攝影獎 Nature/Aerial專業組/銀獎 2019 mifa莫斯科國際攝影獎 Nature/sunsets專業組/銀獎 2019 mifa莫斯科國際攝影獎 Nature/Aerial專業組/榮譽獎 2019 mifa莫斯科國際攝影獎 Nature/Aerial專業組/榮譽獎 2018 PX3攝影獎 Nature/sunsets專業組/銀獎 2018 IPA國際攝影大獎 Architecture-Cityscapes/Urba 專業組/榮譽獎 2017 IPA國際攝影大獎 Fine Art/Abstract 專業組/榮譽獎 2017 IPA國際攝影大獎 Fine Art/Other 專業組/榮譽獎 個展 2022 從無到有 張晉嘉無彩影像藝術創作個展-台南文化中心 • 台南 2020 從無到有 張晉嘉無彩影像藝術創作個展-高雄文化中心 • 高雄 2019 從無到有 張晉嘉無彩影像創作個展-屏東美術館 • 屏東 2018 從無到有 張晉嘉無彩影像創作個展-青田十六 • 台北 聯展 2022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暨國際海報邀請展-德群藝廊・台北 2020 當代攝影與錄像藝術沙龍展-世貿一館台北收藏交易中心 • 台北 2020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師生聯展-台北・台中・雲林・花蓮 2019 德國紅點品牌傳達設計獎-柏林音樂廳 • 德國 2019 台中藝術博覽會-日月千禧酒店 • 台中 2019 中華攝影教育學會會員聯展-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 台北 2019 航向威尼斯 台灣當代藝術家創作展-威尼斯 • 義大利 2018 斯洛伐克海報三年展-特爾納瓦當代藝術中心 • 斯洛伐克 2018 莫斯科金蜂全球雙年展-中央藝術家大廳 • 莫斯科 2018 金門國際和平海報獎-高雄 • 台北 2017 喜舊吟新・兩岸設計邀請展-高雄 • 台北 • 蘇州 發明 2018 數位影像之金屬版畫製作方法/中華民國發明第:I641507號 出版 2019 Achromatic Photography Art張晉嘉 從無到有無彩影像藝術專輯

卑南族部落歌謠揚聲國際 《獵人歸來》MV獲多項國際獎項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國際獎牌寄到臺灣了!」由臺東卑南族「跪父樂團」傳唱演繹卑南族部落歌謠《獵人歸來》,並由臺東縣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在地培力的「阿藜漾文創工作室」所拍攝《獵人歸來》MV,今(2022)年陸續榮獲紐約國際聲音未來獎(International Sound Future Awards)「最佳亞太音樂錄影帶」及「最佳首次導演音樂錄影帶」獎、義大利羅馬音樂錄影帶獎(Rome Music Video Awards)「最佳亞太音樂錄影帶」獎、布拉格國際音樂錄影帶獎(International Sound Music Video Awards)「最佳亞洲音樂錄影帶」榮譽獎等國際獎項殊榮,用音樂讓世界看見臺灣。 《獵人歸來》MV亦入圍洛杉磯第五屆音樂節(5th Music Film Festival)、德國慕尼黑音樂錄影帶獎(Munich Music Video Awards)、倫敦國際音樂錄影帶獎(International Music Video Awards)、巴黎歐洲音樂錄影帶歌曲獎(Euro Music Video Song Awards),以卑南族部落歌謠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音樂作品共同交流。 文化部表示,臺東縣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美哉Pinuyumayan唱自己的歌:卑南族『經典部落歌謠』採集活化計畫」,自2018年起至2021年連續4年獲文化部「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補助,進行採集與記錄部落傳統歌謠,並以當代編曲方式重新演繹,透過音樂MV的拍攝與流傳,重新詮釋與呈現經典部落歌謠背後的文化。卑促會致力組織跨部落青年的工作小組,讓更多年輕族人透過計畫學習一展所長,讓族人、耆老們看見文化的傳承有更多的方式及可能,此次在原村計畫輔導老師臺東大學教授張育銓及族人朋友的鼓勵下,以《獵人歸來》MV作品報名參加多項國際影展及音樂節,獲國際肯定。 「美哉Pinuyumayan唱自己的歌」各年度計畫執行內容共採集部落歌謠27首,拍攝部落歌謠MV 3支(版圖歌、抬椅歌、獵人歸來),並於臺東鐵花村辦理4場次部落歌謠交流,在臺東卑南族部落之文健站辦理19場次部落放映活動,每年跨部落工作小組青年參與人數累計超過200人次,自2018年9月設立「美哉 Pinuyumayan 唱自己的歌」YouTube頻道至今,頻道累積觀看次數達20餘萬人次。 文化部表示,為落實多元平權,促進文化多樣發展,賦權原住民族因應族群文化發展之議題,自2016年起推動「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鼓勵各界結合青年,體現自發行動,掌握社區營造、在地智慧、知識與文化、善用社會設計及公民科技、共享互助精神,推動有助原住民族都市及原鄉文化傳承發展計畫,持續關注當代族人對於土地及生態復育、傳統領域及遷移路線、歌謠古調、織繡服飾、母語傳承、祭典、獵人文化、傳統空間、族群故事、在地各種知識系統之建構保存等多元議題,整合思考規劃有助於促進在地長期發展之策略,創造更多改變及擴大正面影響力,期盼各界共同協力及關心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保存發展。 「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ipvculture/ 《獵人歸來》MV:https://youtu.be/pHCOXm70fCw

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駐日代表處促成黃土水作品返鄉 臺日共譜文化交流與歷史新頁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駐日代表處在歷經兩年多的協調與奔走下,成功促成臺灣第一位留日學習美術並入選東京帝展的藝術家黃土水作品〈山本悌二郎銅像〉返臺,物歸原址由高雄市典藏。昨(27)日佐渡市與高雄市進行友好交流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駐日代表謝長廷與佐渡市長渡邊龍五皆到場見證這段文物返鄉的佳話。 駐日代表謝長廷表示,〈山本悌二郎銅像〉經駐日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及現居佐渡市的臺灣舞蹈家若林素子女士積極促成,終於獲得佐渡市政府同意將銅像送回高雄市。特別是7月23日在臺灣屏東縣舉行二峰圳百年紀念活動,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蘇貞昌、屏東縣長潘孟安都出席,非常盛大;而「二峰」這個名稱是山本悌二郎的號,可見臺日長年以來關係密切,親如一家,這都歸功於百年前先人播下的美好種子。黃土水創作的〈山本悌二郎銅像〉是象徵臺日友好的珍貴禮物,本次能順利返鄉歸功於臺日官方與民間的善意與熱情,對此向佐渡市長及市民表達感謝之意。 渡邊市長渡邊龍五表示,佐渡出身的山本悌二郎對於臺灣的近代化有所貢獻,他感到十分光榮。本次經過對外公開徵求市民意見,最終順應民意促成佐渡的重要文化資產返臺,包含著對臺日未來友好發展與深入交流的期許,希望能藉此傳承給臺日未來的世世代代,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歷史記憶。 文化部長李永得指出,文化部近年持續促成散落在海外的重要藝術資產返鄉,落實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文化工程。繼2020年促成黃土水作品〈山本悌二郎胸像〉返臺由國立臺灣美術館進行修復及翻製,再接再厲推動〈山本悌二郎銅像〉返臺,可謂尋回臺灣文化記憶圖像的一塊重要拼圖。 臺灣文化中心表示,未來銅像返臺由高雄市立美術館進行修復後,原件將保存於高雄市立美術館,並翻製1尊贈與佐渡市置於真野公園、1尊置於高雄市橋頭糖廠的銅像原址處、1尊則交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黃土水為臺灣近代重要雕塑家,作為首位赴東京美術學校(東京藝術大學前身)深造的臺灣留學生,在校期間即以作品〈山童吹笛〉成為史上第一位入選帝展的臺灣人,其後更蟬聯三屆帝展,作品反映出嚴謹的雕塑專業養成和濃厚的鄉土關懷,為當時臺日藝文界的藝術新星,深獲日本皇室和政商名流的賞識,多次受委託製作人物雕像,〈山本悌二郎銅像〉即為其中之一。山本悌二郎為出身佐渡市的政治家,曾擔任內閣農林大臣,也曾參與規劃臺灣製糖株式會社(臺糖前身)的設立並擔任社長,可謂與臺灣淵源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