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 星期三

「文薈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得獎作品巡迴展 打開心靈的窗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薈獎—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由文化部指導、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主辦,第21屆得獎作品巡迴展今年6至7月間將於臺南、臺中、臺北舉辦三場,首展臺南場次6月2日起在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隆重展開。 第21屆文薈獎主題「打開心靈的窗」,傑出的得獎作品59件,包含圖畫書類34件、文學類22件、心情故事類3件,自參賽作品756件中脫穎而出。創作者透過文字和圖像,將自己生命經歷和感悟,淬煉成優秀的藝文作品,展現充滿生命力的獨特風采。 文學類作品分享情感與觀點,內容豐富多元,例如大專社會組第一名林家宇〈不落的綠葉〉,以經典文學作品〈最後一片葉子〉故事,映照自身魚鱗癬罕見疾病,用落葉對比角質層滋生掉落的皮屑,疾病也阻隔一道有形之窗,在病房與教室都分隔了窗內/窗外世界,乃至於文末感知身邊親友情感的生命之窗,筆觸深刻衝擊人心。 圖畫書類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令人驚豔,繪畫的構圖筆觸搭配文字的繪本形式,於短短數頁間完成餘韻無窮的作品敘事。例如高中職組第一名陳禹均〈雲朵看世界〉,繪畫部分畫風鮮明,文字部分除了字義內容外,也運用橫書直書及字體大小賦予形象意義,並中英文對照,十分精彩。 展覽內容規劃文學類作品牆和圖畫書類作品閱覽區,以及多元感官體驗、動態影像展示區。為展現作品轉譯的更多可能性,將陳禹均的〈雲朵看世界〉平面繪本改編為動態影片,搭配音樂及角色配音,提供另一種藝術體驗。 巡迴展首場6月2日至6月13日在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第三展覽室展出,臺中場次從6月17日至6月26日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雅堂館C展出,臺北場次將於7月4日至7月23日於國立國父紀念館文華軒展出,歡迎各界蒞臨參觀。 今年度第22屆文薈獎徵件已經開始!本屆主辦單位無設定徵件主題,由參賽者自定訂題目發揮,比賽項目分文學類、圖畫書類、心情故事類三類開放投稿,歡迎各位盡情揮灑、恣意創作。 投稿時間從即日起至112年9月9日為止(以郵戳為憑),總獎金高達101萬,簡章詳細資訊可上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文薈獎主題網站查詢(https://enableprize.chcsec.gov.tw/)。

歡樂冒險啟程 2023管樂季重頭戲《只管冒險尋寶趣》親子音樂劇台南新化演藝廳精彩上演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2023臺南管樂藝術季主題活動《只管冒險尋寶趣》親子音樂劇將於本週6月4日(日)下午3點在新化演藝廳盛大登場!本場演出由地主團隊臺南市管樂團與兔耳朵音樂戲劇表演家、紫騰舞集合作呈獻,將以歡樂互動的方式,帶領爸爸媽媽與孩子們一同享受音樂、戲劇和互動遊戲的美妙時刻,展開一場精彩的冒險之旅。 臺南市管樂團積極探索管樂更多元的表演模式,這次與兔耳朵音樂戲劇表演家和紫騰舞集等團隊攜手合作,更邀集新化在地小學1-6年級20位小朋友親自參與讀本與排練,於當天實際登台演出。有別以往傳統管樂音樂會的演出模式,以管樂演出作為主線,「天空之城」組曲、「神隱少女」組曲、「獅子王」組曲等經典曲目穿插結合活潑有趣的互動式戲劇與舞蹈,引領觀眾們跟隨主角們的腳步,一同尋找劇中關鍵的「音樂盒」,一步步隨著劇情帶領觀眾進入管樂冒險的世界。 現場也特別為每位進入劇場的小朋友準備氣球,讓小朋友在欣賞演出的過程中一起跟著台上的演出者進行歡樂互動。另外也會同時發放兌換券,於觀劇結束後可憑兌換券至大廳兌換今日限定的限量小禮物,要讓踏進劇場的各位小朋友們滿載而歸。當天更邀請許多神秘嘉賓一起登台與民眾互動,精彩節目千萬不要錯過!本場次為免費索票入場,可至新化演藝廳、臺南文化中心服務台等處索取,索完為止。已索票的觀眾請提前於開演前30分鐘排隊入場,入場15分鐘後將視狀況開放現場所有觀眾入座。 除了豐富的精采節目以外,本次管樂季也與當地商家合作推出「大目降管樂探險趣」集點活動與解謎遊戲,多重好禮要回饋給所有樂迷!觀眾到主場館新化演藝廳觀賞節目可獲得點數,集滿點數就可兌換獎品。此外管樂季活動期間(5/6-8/13)至合作商家消費出示活動卡即可享有店家優惠;解謎遊戲則是提供民眾商家地圖,到店家尋找密碼,湊足4字密碼即可至新化演藝廳兌換禮品。邀請民眾循著尋寶地圖深入探索、認識新化老街及周邊區域的特色店家。其他詳細資訊歡迎至臺南市管樂團臉書粉絲專頁及管樂季活動網站查詢。 臺南市管樂團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sbandsh/。 管樂季活動網站:https://twbf.apdc.com.tw/

以小說訴說祖先故事及臺灣女人的觀點 凃妙沂將於馬德里書展辦理西譯新書《烏鬼記》簽書會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與迷宮筆記出版社(Editorial Cuadernos del Laberinto)合作,配合作家凃妙沂新書《烏鬼記》剛於西班牙出版上市的契機,將於6月4日馬德里書展舉辦簽書會,並於6月5日在馬德里Mario Vargas Llosa市立公共圖書館辦理新書講座,更藉此機會增加西班牙文學界及民眾對臺灣本土文學及作家的認識。 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長張祐瑄表示,考量《烏鬼記》出版時間恰逢馬德里一年一度的書展盛會,現場將有包括出版社、書店及文化機構等單位響應,並有大批文化界人士及當地讀者匯集,因此特別邀請作家凃妙沂親自訪西舉辦簽書會及辦理新書講座,增加臺灣文學能見度及日後與西班牙文學界交流的機會。展會現場同步分享文化部外譯補助計畫訊息、《Books From Taiwan》網站及臺灣歷年西文翻譯出版書籍等資訊,以強化推廣臺灣作品。 身為西拉雅族後裔的作家凃妙沂說,「西拉雅族群故事是一個重新了解臺灣的起點,她努力的原點」,並表示能夠將祖先故事翻譯為西班牙語出版,讓她倍感榮幸。凃妙沂從小習讀中國歷史,一直到大學畢業才知道自己是西拉雅族,近30年來為尋找祖先歷史費盡心思,也發現很多外國人誤解臺灣人是在1949年戰敗後才跟隨蔣介石來到臺灣,卻不知西拉雅族生活在臺灣已超過5,000年。凃妙沂希望以小說訴說祖先故事,藉由西拉雅族母系社會的傳統,闡述臺灣女性看待歷史、社會及政治的觀點。 凃妙沂為臺灣臺南人,中興大學中文系畢業,是詩人、小說家,也是譯者。曾任職出版社、《民眾日報》藝文組主編、《台灣時報》副刊編輯,參與柴山自然保育運動十多年,目前專注於自由寫作和畫畫。曾獲南瀛文學獎現代詩首獎、林榮三文學獎、台北文學獎 、打狗文學獎、葉紅女性詩獎,以及孟加拉卡塔克文學獎(2018)、厄瓜多·惠夜基國際文化推廣獎(2022),作品曾被翻譯為英語、西語、波蘭語、阿拉伯語、阿爾巴尼亞語、孟加拉語、印度語、土耳其語及馬其頓語等,並入選十多國的世界詩選。 《烏鬼記》2020年獲得文化部的外譯補助,共收錄極短篇、短篇小說與台語小說三輯,以小說記錄詩人以其詩眼所窺望的人生及社會百態,是凃妙沂繼散文與華台語詩創作之外,另一項對歷史與土地的深沉探索,創作時間跨越女性的青年至中年歷程,是女性自覺的創作呈現。 馬德里書展為西班牙出版界年度盛事,各參展單位如書店、出版機構及文化機構,都將配合於書展期間舉辦新書發表會、簽書會、座談會、講座及研討會等相關活動,規模盛大。今年第82屆馬德里書展於5月26至6月11日在雷提洛公園(Retiro)舉行,藉本活動推廣臺灣作家及作品,將有助提升臺灣文學作品在西班牙出版界能見度及擴展合作契機。 「作家凃妙沂西譯新書《烏鬼記》推廣活動」資訊: 6月4日(日)10:30馬德里書展簽書會-雷提洛公園(Retiro)書展會場108號Editorial Cuadernos del Laberinto出版社攤位。 6月5日(一)18:30新書講座-馬德里Mario Vargas Llosa市立公共圖書館(Calle Barceló 4, Madrid)。

2023藝如春風走透透-台南大內登場囉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為將藝術帶回日常生活,台南市文化局規劃「藝如春風走透透」,以行動舞臺車巡迴臺南各區演出,讓民眾重回享受藝術的日常。接續上周佳里開幕,本周6月3日(六)19:00在大內區大內區青果集貨場,邀請「豆子劇團」帶來《好嚴肅的農場》,與現場居民同歡! 豆子劇團創團於民國 89 年,至今 25 年,共推出近百齣以上原創作品,吸引超過數十萬人走進劇場,累積作品如繁花繽紛瑰麗,豆子劇團自成立以來,雖然屢屢面臨資源不足的窘境,仍然堅持製作兒童劇,單純的只是因為孩子都喜愛聽故事,更喜歡看到故事被搬上舞台演出,豆子希望透過一齣齣為兒童而演的故事,讓表演藝術在幼小的心靈紮根茁壯,為仍需奮鬥努力的南部藝文環境,培養更多未來的觀眾,期許小小觀眾朋友們在成長之後仍能持續喜愛表演藝術。 《好嚴肅的農場》描述一隻牛、一頭豬、一隻小羊、一隻報時的母雞,還有一位農場主人菜頭粿,他們通通都~很~嚴~肅~~~。『蘿蔔,沒什麼好笑的』、『蕃茄,一點也不幽默……』這是農場主人菜頭粿的口頭禪,直到有一天,生性活潑的動物們決定要來改變農場氣氛,小牛站上屋頂,學母雞大聲啼叫…。菜頭粿有笑嗎?動物們還會耍出什麼好笑招式呢? 活動詳情及最新動態,請見文化局「藝遊臺南」官方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rtsTainan

李淑德、黃俊雄及吳靜吉獲第42屆行政院文化獎 行政院長陳建仁親授獎章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第42屆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5/31日於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辦,由行政院長陳建仁親授文化獎章予本屆文化獎得主李淑德、黃俊雄及吳靜吉等3人。3位得主在我國音樂教育、傳統藝術及表演藝術領域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積極提攜後輩,對於臺灣文化的維護與發揚,具備鼎足貢獻。 今日適逢立法院會期結束,行政院長陳建仁因赴立法院致意而由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先行代表致詞。鄭文燦致詞時說,行政院文化獎代表的是國家對文化的重視,今年三位得獎者的共同特色都是注重文化平權、文化近用權,將文化教育作為終生使命,期盼讓文化學習與欣賞沒有距離。鄭文燦說,在獎項頒發以外,政府也透過增加文化部預算表達對文化的支持。鄭文燦透露,除了近日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修法,增加投資抵減優惠,鼓勵民間投資;文化部長史哲也正提出「文化內容產業4+1年發展計畫」,希望獲得行政院、國發會長期支持,促成臺灣內容產業成為文化黑潮,溫暖全世界。 由於此次得主李淑德、黃俊雄因身體因素無法親自至現場受獎,文化部長史哲特別於5/30日赴臺北李淑德、21日至雲林黃俊雄家中探望,代表行政院頒予獎章及證書,並與李淑德外甥沈浩亮、代領人陳沁紅聊起李淑德早年以音樂麵包車南來北往授課,教育學子無數;以及與黃俊雄兒子黃立綱、女兒黃鳳儀就布袋戲的傳承、創新、發展,表達政府全力支持心意。 史哲表示,行政院文化獎是政府頒贈給文化藝術工作者的最高榮譽,性質等同於「終身成就獎」,表揚維護、發揚臺灣文化有卓越貢獻的文化藝術工作者。辦理至今,已累積42屆93位得獎者,得獎人除了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傑出表現外,對於臺灣文化的扎根、傳承、推廣及交流,都有無與倫比的貢獻,也正因為有這麼多藝文界前輩在不同文化藝術領域的共同努力,臺灣文化才能呈現如此自由奔放的多元性與獨特性。 史哲指出,行政院文化獎評選過程公開、公正且嚴謹,此屆經過全國各界公開推薦40名候選人,書面審查後有24人進入決審,決審會議13位評議委員全數出席,並以3/4以上同意,選出李淑德、黃俊雄及吳靜吉等3位獲獎。對於日前親自代表政府、行政院長至李淑德、黃俊雄家中頒贈獎章,史哲表示,除了感到榮譽,更能深刻體會得獎者在臺灣呈現美麗和多元文化當中的身影、貢獻及風範。 李淑德,「小提琴家們的老師」 李淑德女士專注於音樂教育與傳承,教學生涯至今五十餘載,早期赴美深造,取得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小提琴音樂碩士。返臺後即長期投入教學工作,門生不可計數,如陳沁紅、林昭亮、胡乃元、陳太一及辛明峰等人,都是她的學生,因而享有「臺灣小提琴之母」讚譽,為臺灣弦樂教育發展和邁向國際舞台的重要推手。 引言人沈浩亮提到,阿姨李淑德在2017年二等景星勳章記者會發表感言時說,「我什麼都不會,我只會教小提琴」,李淑德一生教導的、培養的都是小提琴家。期盼這些學生未來獲獎或受訪時,也能提到「我是教小提琴的」,將李淑德一生奉獻於小提琴教育的精神延續。 代表李淑德領獎的陳沁紅表示,李淑德不僅擁有音樂的才華,她曾經學習美術、也是運動選手,也因此她總是鼓勵學生多去接觸不同的領域。李淑德常說,「音樂不能只是關在房間裡,必須要去體會生活、多看書,從寬廣的生活中開發潛能,這些都能成為未來學習的調色盤、成為音樂的養分。」陳沁紅說,李淑德常說自己不是個很會講話的人,但是他總是鼓勵大家挑一件有興趣的事情持續不斷堅持地做下去,「學生在音樂上的表現是她一生最引以為傲的成就」。 黃俊雄,「五音一口盡,乾坤一掌中」 有著「人間國寶」之稱的黃俊雄先生,是臺灣布袋戲操偶、口白和戲劇製作師,亦為布袋戲「通天教主」黃海岱的次子。15歲起,隨父學習布袋戲,並以《雲州大儒俠》開創了「電視布袋戲」的表演形式,讓布袋戲成為專業節目製作系統,對布袋戲文化推廣有著無可抹滅的貢獻。 引言人林茂賢分享,所有的臺灣人應該都看過布袋戲,而大家最熟悉的布袋戲大師就是黃俊雄,黃俊雄及父親黃海岱的布袋戲,創下看布袋戲要買黃牛票,布袋戲也能拍電影、出唱片一定要有布袋戲角色才會紅的紀錄。而臺灣電視布袋戲始祖《雲州大儒俠》,更創下連續播出583集,每當播出時,屢屢見到民眾不上班、學生不去學校、計程車停在路邊的景象,看布袋戲成為全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史豔文可以選總統,一定可以高票當選」。 黃俊雄的兒子黃立綱代表領獎表示,父親超過一甲子的演藝歲月,深深體會「戲劇是不能墨守成規,執意不變的」。尤其臺灣是多元文化的國度,國民所受的是多元教育,如果戲劇本身無法呼應它的多元性,久而久之就產生了疏離感,戲也就沒人愛看了。黃俊雄說,一定會秉持著恆久不變的藝術情操和信仰,讓臺灣布袋戲薪傳永續、發光發熱。「觀眾的掌聲是我一輩子演藝生涯最好的收穫,哪怕是只有一個人鼓掌,我都會繼續努力,為本土藝術布袋戲付出而無怨無悔,做一個永遠的布袋戲演藝者」。 吳靜吉,「傳遞文化薪火的擺渡人」 吳靜吉先生可謂臺灣劇場、表演藝術的歷史擺渡人,是教育工作者、文字創作者,也是表演藝術工作者、文化事務管理者。對當代劇場發展、文化藝術環境、臺美藝文學術交流、表演藝術團隊經營等範疇皆有卓越貢獻的成果,是臺灣文化的重要推手。 引言人于國華說,在臺灣表演藝術界,講到博士都是指同一個人,就是吳靜吉。從吳靜吉的《青年的四個大夢》看見他的智慧、幽默;成立蘭陵劇坊,則是進行了一場臺灣表演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實驗。于國華憶起自己擔任記者時曾經寫過「博士的眼淚」一文,記下吳靜吉接任兩廳院董事長時所流下的眼淚,「因為這個工作,所以很多工作要辭退」,直到讀到吳靜吉的傳記時才懂得這個眼淚的意義,因為吳靜吉始終將自己作為「擺渡人」的角色,吳靜吉是永遠的擺渡人,他的人生使命就是要把人從此岸帶到彼岸,完成他們人生的夢想。 吳靜吉致詞時提到,20年前自己受政大EMBA賦予設計「領導與團隊」課程,當時即把戲劇帶進課程中,期盼藉由戲劇讓大家投入課程,而這課程到20年後仍存在,也擴散到IMBA、MBA都還在教。除了將戲劇帶入高等教育,吳靜吉也期盼將戲劇帶進青少年及兒童的學習中,藉由戲劇讓青少年及兒童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培養創造力,認識自己、自己及別人、家鄉的關係。吳靜吉當場宣布將100萬的獎金捐給紙風車繼續進行反毒計畫,希望大家能夠共襄「藝」舉完成這件事。「這個獎不是我個人的,是給那些曾經在臺下或背後努力將他們時間、精神、金錢付諸於公益的活動,而且透過藝術讓臺灣亮起來的所有人」。

國美館廖仁義館長拜訪資深藝術家廖修平 邀請舉辦個展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國立臺灣美術館近年來致力於重建臺灣藝術史理念,持續辦理臺灣重要藝術家的研究個展,並結合出版研究及教育推廣等多元面向,使社會大眾接觸並了解臺灣藝術史的內涵與價值,現已辦理黃土水、李梅樹、陳銀輝、何肇衢、謝里法、袁旃等前輩與資深藝術家個展,均獲得社會好評。延續重建臺灣藝術史的使命,廖仁義館長5/31日與同仁親訪藝術家廖修平,洽談近期展覽合作。 廖修平1936年出生於臺北,是臺灣現代美術的重要領導者。於臺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出國深造,留學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與法國國立巴黎美術學院,並在巴黎著名的「十七工作室」學習金屬版畫技巧,曾旅居法國巴黎、美國紐約。廖修平除了在國際藝壇上備受矚目,亦是臺灣版畫藝術的關鍵推手,1973年自美返臺,任教於臺灣師大美術系,並巡迴演講示範,積極推廣版畫,提攜眾多青年藝術家,享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的美譽。他也積極推動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的創作平台,讓臺灣的版畫藝術創作者得以穩定和國際交流,與世界接軌。 由於幼年居住在臺北龍山寺附近,廖修平的創作起點深受東方廟宇祭儀圖騰等民俗符號影響,並且成為他創作中重要的文化元素與內涵,其作品中對稱均衡的構圖、用色,獨樹一格,具有東方精神和臺灣民族特色,塑造出獨特的文化特徵和個人語彙。雖以版畫著稱,但其創作不拘於版畫領域,歷年的大型個展中,也可見其不同時期和媒材的創作。 本次拜訪,廖館長除了關心廖修平老師的身體狀況,也對其豐沛的創作能量以及致力於推動版畫藝術的熱忱表達敬佩之意,特別邀請廖老師2025年在國美館舉辦個展,除了呈現精彩創作,亦傳承其強大的創作精神與影響力,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豐厚紀錄,並擴展新的創作篇章。

【 2023青春嶺‬】藝術新星聯展 6/3-6/24科元藝術展出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延續著多年的傳統,科元藝術很榮幸於初暑時分再度推出「青春嶺」聯展,並於本次展覽中邀請林君晏、黃少葳、朱凌萱、陳曉瑩、楊智傑等五位青年藝術家,以各異的媒材表現、不同的藝術學院背景,聚焦同一世代的集體關懷、共譜世代之聲。「青春嶺」是科元藝術耕耘長達24年的系列展覽,藉此機會引薦傑出的青年創作者,而多年來畫廊與藝術家緊密的互動,記錄著彼此共同成長的經歷,也成為台灣藝術史中極為少見的一隅風景。 本次展覽期間為2023年6月3日至6月24日,並於6月3日下午3點設有開幕茶會及座談會,誠摯邀請愛好藝術的朋友們蒞臨。 這五位參展藝術家共帶來約60件的平面創作,其中媒材涵蓋油彩、鉛筆素描、版畫及複合媒材。作品中有時揮灑著濃烈的情感而不忍直視、有時平淡輕描如同考古學家所遺留的挖掘現場,其中創作的主題則大多圍繞著內心世界的運作、日常生活剪影的快拍、旅居海外期間而積累的思鄉情緒,又或者是對繪畫本質的探問,與創作展開一場猶如精神層面上的近身搏擊。 藝術家林君晏擅長以油彩描繪身邊的景物,並以獨特的窺探視角紀錄她的生活,從後照鏡的反射到巷弄頂樓的俯瞰,她在繪畫中回顧過往的觀看經驗,並將浮光掠影的日常速寫下來,在畫面中還原成一個個模擬事件。 藝術家黃少葳的油彩繪畫,則是以奇幻的色調營造氛圍,主題聚焦在個人與生活周遭的連結,他以手機拍攝的零碎影像作為素材,刻意突顯而出的塗抹筆觸,宛如藝術家自然流露的情感,形塑他在自述中所言「某種無法言明卻撫慰人心的遮蔽物」。 藝術家朱凌萱則主要創作版畫,以抽象的線條與色塊,描繪出生活的剪影和未明的情緒,她以線條勾勒出一個個萌生的圖像,刻意留下宛如拼圖般的線索,而這些謎團與密語,藝術家認為,正是「無法用話語說出來所以需要抽象表達的」。 藝術家陳曉瑩則常年旅居德國,擁有豐富的國際展覽及駐村經驗,她以細密的鉛筆筆刷隱晦地表現人與內在地景的心理連結,創作主題圍繞著集體及個體的記憶,並以超寫實的畫面布局再現記憶場所、反映心理圖像,述說一個未明的夢境。 藝術家楊智傑筆下的人物總有著清楚的輪廓,他刻意在畫面保留木板的質地,使綺詭多彩的畫面帶有木刻板畫的敘事性。他認為他的繪畫行動是一反身的叩問與凝視,是直視赤裸的自己與挖掘內在傷疤的過程,畫面中總是揭露出難以直視的疼痛。 本次展出的五位藝術家,分別來自各個不同的藝術教育學院及不同的成長背景,他們的學經歷遍及東海大學、清華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台灣藝術大學,以及德國的藝術學院。從這些1985至1998年期間出生的年輕藝術家身上,我們得以看到他們如何展現各自的關懷與表現方法,以多元的媒材與纖細的情感,面對當代並展開一場關乎自身的詰問。期待本次展覽能夠帶給大家更多元的觀看角度與思考,讓我們一同聆聽屬於年輕世代的世代之聲。 科元藝術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六,上午11時至下午6時,週日及週一休館。更多相關訊息請洽科元藝術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alleryKeYuan)、或官方網站(https://www.keyuan.com.tw/)。 ◢ 【 2023 青春嶺 ‬】 聯展 藝術家 │ 林君晏,黃少葳,朱凌萱,陳曉瑩,楊智傑 日期 │ 2023 / 6 / 3 - 2023 / 6 / 24 茶會 │ 2023 / 6 / 3 (六) 15:00 地點 │ 科元藝術 Ke Yuan Gallery / 台中市清水區中山路126-8號3-4樓

日本偶戲大師沢則行、「無獨有偶」 邀您與遊行巨偶同行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日本偶戲大師沢則行(Noriyuki Sawa)首次蒞臨台江文化中心,帶領在地學校、民眾、國際偶戲職人學校等學員,從5月開始,進行一連串「遊行巨偶工作坊」,成果將於6月4日星期天下午3時於台江文化中心台江埕帶來精彩的大偶演出! 當天展現互動的遊行大偶,是在地社區與學校輪番接力,花費整個月的製作成果。大偶以台江內海的文化生態為脈絡,取材於具豐富生態的台江沙洲風景,生活在沙洲上的招潮蟹、彈塗魚與濕地生物,在眾人的合力協作下,化為醒目鮮豔的大偶,在台江文化中心榕樹廣場,帶給大朋友、小朋友耳目一新的感受。 沢則行(Noriyuki Sawa)是享譽全球的日本「人形劇大師」,長期於歐洲偶戲圈耕耘,也曾巡迴世界超過25個國家。近年參與捷克及日本多項跨域創作計劃,並在各大藝術院校、藝術節中開設大師班課程。本次特邀其來臺,希望藉其豐富經驗,與臺灣無獨有偶創作團隊的合作,帶領台江社區民眾一同設計,將台江地區豐富的歷史人文,製作成各式吸睛的特色大偶,透過全程戲劇的參與,與台江土地產生更緊密的連結與認同形塑。 今(2023)年進駐台江文化中心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The Puppet & Its Double Theatre),後續也將推出一連串精彩的活動。6月10日(週六),也將在台江劇場帶來精緻偶戲「王爾德文學劇場《自私的巨人》」,歡迎各位一起感受偶戲魅力。售票資訊詳情請洽OPENTIX售票系統。 活動名稱:「遊行巨偶」巡遊台江 活動時間:6/4(日)15:00 活動地點:台江文化中心台江埕 報名方式:現場免費參與

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6/10日臺南文化中心 向全天下母親致敬 「南」以置信!《叫我林彩香!》終於來了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叫我林彩香》(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 前傳)將在6/10 於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由郎祖筠執導,高玉珊、呂曼茵、鍾瑶、陳漢典、楊小黎、吳怡霈共同演出。 本劇為公共電視授權改編,是公視劇《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的前傳,《叫我林彩香!》將回到婆婆的年輕時代,那個經濟起飛的年代,透過母女之間的相處,刻畫台灣女性在社會轉變過程中的角色與地位,「林彩香」是個代名詞,每個自我意識覺醒的女生,都是可敬、可愛的林彩香。 本劇為了向全天下的母親致敬,加碼推出了家庭套票方案,只要一次購買4張票,便可享有8折的購票優惠,歡迎各位攜帶婆婆、媽媽與家人們一起進戲院來看戲! 婆婆、母親、女兒;三種身分,一種人生 有看過《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電視劇的觀眾們已經非常熟悉彩香的婆婆身分了,但在《叫我林彩香!》中,各位將見到的是不同於以往的女兒或母親的身分。 作為女兒,要面對的事情與需要做的決定,與婆婆時期可以說是大相逕庭。年輕時期的彩香比起待在家中,維持家庭的和諧,似乎更嚮往外面世界的自由。談戀愛、享受青春,似乎是少數能讓彩香開心的事,而從女兒成為了母親,又從母親變成了婆婆,彩香的重心似乎又從外界,慢慢的被拉回家庭中,在這些過程中,她也開始慢慢思索,究竟自己最需要、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叫我林彩香!》此劇的名稱由來,便是林彩香對著整個世界的一聲吶喊,不管現在是什麼身分,她最希望的便是可以讓自己被所有給認可。 《叫我林彩香!》突破主流框架囚限 以女性視角來詮釋歷史 春河劇團團長郎祖筠表示,創團初衷之一,便是希望打造一個能以女性為主的創作展演舞台,為了破除女性僅能作為綠葉陪襯的既定印象,春河不斷嘗試不同角度的創作,來豐富並多元化這個社會的價值觀認同,並期許每個人都能在戲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聲音。 而《叫我林彩香!》也是定基於此所完成的。一齣以女性視角剖析傳統台灣家庭、社會的主題劇本,在其中,除了可以看到當時代人們對於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外,也可以一窺台灣當時的時代樣貌,在當時的大家族裡頭,婆婆是如何咄咄逼人、母親一個女人如何隻身照養一大票小孩,而作為一個女人到底又該如何面對整個社會呢? 春河劇團團長郎祖筠表示,創團初衷之一,便是希望打造一個能以女性為主的創作展演舞台,為了破除女性僅能作為綠葉陪襯的既定印象,春河不斷嘗試不同角度的創作,來豐富並多元化這個社會的價值觀認同,並期許每個人都能在戲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聲音。 而《叫我林彩香!》也是定基於此所完成的。一齣以女性視角剖析傳統台灣家庭、社會的主題劇本,在其中,除了可以看到當時代人們對於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外,也可以一窺台灣當時的時代樣貌,在當時的大家族裡頭,婆婆是如何咄咄逼人、母親一個女人如何隻身照養一大票小孩,而作為一個女人到底又該如何面對整個社會呢? 豪華卡司齊聚一堂 一套前所未有的夢幻陣容 《叫我林彩香!》這次的編導演陣容相當之豪華,由春河劇團團長郎祖筠親任導演來導戲,聯手金馬優良電影劇本獎柯志遠編劇,保留原著《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溫馨喜劇風格,舞台劇版的《叫我林彩香!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前傳》劇情更加緊湊,扣人心弦,時不時讓人 會心一笑,讓觀眾在一連串不由自主的大哭大笑之後,依稀彷彿看到了自己母親的身影,展現台灣傳統母親形象的強韌,堅毅、可敬又可愛。 演員陣容更多亮點,請到了演藝界的新秀—鍾瑶,這也是她首度出演舞台劇,其中演出角色便是主角林彩香,彩香母親則是由資深演員呂曼茵來擔任,而彩香奶奶的飾演者,則是曾受過金鐘獎肯定過的歌仔戲演員—高玉珊。其他一些重要角色則有陳漢典、吳定謙、楊小黎、吳怡霈、徐淳耕、等劇場及影視優秀演員一齊共同參與演出。 春河劇團這次帶來的演出《叫我林彩香!》將在6/10於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希望所有來欣賞演出的觀眾們都可以找到自己與彩香有共鳴的地方,並且能在未來面對困難時,能成為自己心裏頭那個最堅強的林彩香。 若想知道更多演出資訊歡迎追蹤春河劇團的臉書粉專,購票請洽: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官網。

南大口述歷史《不標準答案》歡迎一起找答案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二年級同學,在該系王婉容教授與林禹緒老師的共同指導下,將於6月2日(星期五)晚間七點半、6月3日(星期六)下午兩點半與晚上七點半,於南大榮譽校區D203多功能實驗劇場進行口述歷史《不標準答案》劇展展演,歡迎線上索票蒞臨觀賞。 《不標準答案》包含三齣小品,分別是《音你而在》、《結家》及《破繭》。三齣戲的原始構想和故事皆來自演出大學生們的真實生命經驗,歷經約七個半月的集體創作及改編重組而成。《音你而在》講述一對高中生情侶,在愛情還屬於探索的階段,對彼此患得患失。當不安感逐漸累積時,又遇到了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那他們會怎麼做出選擇?《結家》諧音結痂,在家庭會產生結痂,是因為不願意去溝通,不願意去理解所造成的嗎?那身為家中的一份子又該如何解開名為家的無名之結?《破繭》中的女主角是從小被養在溫室裡的花朵,未來已經被家中安排好,直到上大學,經歷一場比賽的挫折,讓她對未來感到迷茫,那她會怎麼做出選擇呢? 除了校內演出,南大師生更走入社區,將於6月4日(星期日) 假灣裡活動中心進行人文藝術成果展覽及戲劇展演。當日上午十點半至中午十二點為人文藝術成果展覽,下午二點至五點為口述歷史戲劇演出。展覽部分,融合一百多件南大跨領域課程成果,呈現南大學生原創的灣裡在地文化風土特色之多元藝術作品,包括超過100件的版畫熱轉印作品,在南大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高實珩教授和吳鴻滄老師的版畫創作課程指導下,充分展現青年藝術學子的創意和濱海豐富的文化與繽紛亮麗的色彩及想像活力!此外,還包括葉政忠老師指導的灣裡社區多元文創作品,以及董維琇老師指導的大學生與中學生合作創作的在地風光攝影作品展覽。這是疫情解封以後南大首次在社區舉辦大型文化藝文展覽,請在地朋友不要錯過。 本次戲劇演出各場次皆為免費索票觀賞,除了6月2號(星期五)晚間七點半已索票一空,其餘場次皆開放中,歡迎有興趣觀眾線上索票(https://forms.gle/yWZusDdS9GRY62uh9)。演出當日現場另有提供限額票卷,歡迎蒞臨觀賞。演出相關訊息請上網搜尋「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口述歷史劇場FB」,或洽南大戲劇呂小姐(06-2606123分機7606)、總執行製作周同學0910348457、曾同學0932095921、E-mail:114oralhistory@gmail.com。另,因應近日疫情有回溫趨勢,入場觀賞須全程佩戴口罩,會場提供酒精消毒,敬請配合。

百合花、春艷前進西班牙開唱 「春之聲音樂節專業單元」熱力登場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西班牙春之聲音樂節專業單元(Primavera Pro)將自5月31日起至6月4日於巴塞隆納舉辦,文化部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和貴人散步音樂節、九踢文化合作引介臺灣新生代台語創作樂團「百合花」、特立獨行的嘻哈樂人「春艷」登台開唱。兩組風格強烈的音樂人,將於巴塞隆納CCCB當代文化中心廣場的Day Pro舞台及巴塞隆納論壇公園(Parc del Fòrum)的Night Pro舞台演出,帶來共計4場表演,用音樂撼動當地樂迷。 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表示,西班牙富有盛名的春之聲音樂節(Premavera Sound)以尖端音樂品味及優美的海港景觀聞名,每年約銷售20萬張門票以上,樂迷眾多。「百合花」及「春艷」所參與的春之聲音樂節專業單元,是特別針對全球各地音樂產業買家規劃,票價不斐,今(2023)年專業人士票種已提前售罄,可見其受矚目程度。期待透過「百合花」及「春艷」多元曲風及各有風格的舞台魅力,讓臺灣音樂在國際舞台上向世界發聲。 「春艷」為臺灣知名嘻哈廠牌顏社旗下音樂人,以魔幻怪奇造型和獨特風格演出聞名,曾獲金音獎最佳嘻哈專輯獎。「百合花」為全台語創作樂團,音樂元素多元,擅長以北管、南管等傳統樂器,與搖滾、藍調、放克等各種樂風作結合,在臺灣新世代樂團中備受矚目,曾獲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獎。 春之聲音樂節為西班牙最具指標的流行音樂節,不僅可作為臺灣流行音樂進入歐洲的管道,也是前進拉丁美洲市場的重要跳板。今年春之聲音樂節專業單元邀請各界頂尖講者參與,開設一系列音樂產業專業論壇,也聚焦於音樂在影音平台如Netflix的應用,並邀請眾多音樂影集和電影商業應用音樂總監參與Primavera Pro單元。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持續與國內流行音樂業者合作,希望藉由參與春之聲音樂節專業單元的論壇及演出,建立聯繫管道,擴展未來更多合作交流的可能性。

We ART together! 我們在藝起! 文化部「第五屆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會」以藝文串起新南向連結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揮別疫情影響,睽違3年的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會議實體交流活動,5/30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小白宮回歸登場。今年邀集臺灣、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緬甸、寮國、菲律賓、越南、印度及紐西蘭共10國15名諮詢委員到場參與,在後疫情時代再度用藝文力量凝聚,並串起新南向的連結。 文化部次長王時思表示,感謝各國委員在疫情期間用藝術力突破藩籬,共同執行16項交流計畫,包括以線上駐村方式串接臺灣及泰國多組藝術家,創作成果在泰國金湯普森藝術中心(Jim Thompson Art Center)及鳳甲美術館展出;催生中、英文版臺灣與菲律賓藝術史與當代藝術策展書籍,建立跨國藝術檔案;並促成臺灣和越南的傳統音樂交流。 今年活動主軸以「We ART together」(我們在藝起)為題,策辦4場次文化論壇,邀請第5屆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談論「疫後文化交流之展望」,除請委員分享疫情期間提案成果及邀請北藝大「傳音越南才子樂團」現場演出外,並從「傳統藝術的推廣」、「變動時代下的敘事」、「藝術節國際串連」等主題進行講座,期藉由各式討論及活動,深化未來與新南向各國藝文交流,希望用藝術(ART)與文化的力量再次打破國界限制,深化臺灣與東南亞、南亞及紐澳各國的交流網絡,增進彼此的理解,鼓勵共創互利互惠的藝文成果。 王時思指出,配合新南向政策,文化部積極推動與新南向國家在藝文人才、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影視音、文學翻譯出版等雙向交流。包括陸續推動新南向地區交流補助計畫,迄今共補助219組藝文團隊赴東南亞、南亞及紐澳地區進行雙向文化交流;近3年輔導國內業者攜帶1,112部電影作品與新南向地區買家接觸;鼓勵臺灣文學外譯為泰語、越南語、印尼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等。此外,為擴大臺灣在印太地區的文化影響力,繼馬來西亞、泰國後,接續於2020年在印度、雪梨設立駐外文化單位。 文化部安排各國委員於5月29日至6月2日期間參與各式主題活動,包括文化論壇、藝文參訪、沙龍影展座談等,期待藉由面對面的交流活動,共同探索臺灣與新南向各國疫後藝文交流的新常態,並促進更多跨國合創、藝術進駐等合作關係。另臺北科技大學、政治大學及臺北當代藝術館亦邀請本屆委員辦理相關系列座談,報名資訊請至活動網頁(https://nsp.moc.gov.tw/home/zh-tw/registration)查詢。

傳藝中心舉辦「2023夏日生活週」劇展 獻上破百席專屬青年席位 鼓勵全國青年善用文化幣作伙來眠夢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 為鼓勵青年朋友善用文化部「成年禮金」,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在即將舉辦的「2023夏日生活週:眠夢之時」劇展,特別為18歲至21歲青年,獻上逾百席專屬的青年席位,搭配票價5折優惠,邀請青年走入劇場,用文化幣作伙來眠夢。本屆夏日生活週以「眠夢之時」為主題,匯集布袋戲、京劇及歌仔戲共5檔適合全年齡觀眾一同入門戲曲的節目,從7月14日至30日,於臺灣戲曲中心構築出最真實的夢境,獻給觀眾綺麗繽紛的奇幻時光。 傳藝中心副主任鄒求強表示,受疫情影響三年,今年口罩禁令終於解除,演出場次大量增加,可說是傳統戲曲文藝復興的一年。傳藝今年特別規畫「夏日生活週」,以輕鬆活潑、生動有趣的節目,吸引親子家庭、青年族群共同欣賞傳統表演藝術,歡迎大家大手拉小手,一起來作眠夢。 臺灣戲曲中心開幕以來首次於大表演廳迎來掌中戲。新勝景掌中劇團以華麗光雕投影結合3D動畫,由許正宗、陳冠霖、陳憲忠、周川富等北中南老中青三代演師集結演出《伏魔英雄帖之再現白光劍》,彷彿親臨一場武俠英雄夢,在動盪亂世之中一決雌雄。挽仙桃劇團《紅喙鬚的少女》以歌仔調改編京劇《辛安驛》,帶來性別改扮的顛倒之夢:旅店看板娘為復仇穿起男裝、戴上「紅喙鬚」,卻意外愛上仇家。在他面前,究竟要當「巾幗」還是「鬚眉」?誤會及巧合層層串聯,以輕盈節奏訴說女性成長喜劇。真雲林閣掌中劇團與香港浪人劇場合作,推出人偶共演的《千年幻戀》,透過科幻及古典兩條故事雙線並行,相互交織,共造出虛實交錯、人偶難辨的迷離世界,模糊夢境與現實的邊界。 在眠夢之時,除了向外遨遊,同時也進行向內的意識探索。栢優座《花豹京劇鑼鼓諮商課》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寓教於樂,隨著諮商師的腳步,潛入京劇鼓師的內心宇宙,在前世今生中穿梭,品味鼓佬生涯的酸甜苦辣。如果世界上出現一個更好、更乖的自己,怎麼辦?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推出兒童歌仔戲《我的風神寶寶與風神寶寶》,真假風神寶寶一起摸索人格的不同面向,也探索親子之間愛的本質。 「夏日生活週」五檔節目現於Opentix售票系統熱烈售票中,青年專屬席位將於6月6日起開放購買,也有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使用的「任選3檔7折」優惠。更多細節請上臺灣戲曲中心官方網站查詢。

洪瑞麟捐贈作品整飭完成 國美館邀請家屬檢視成果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於2019年獲得前輩藝術家洪瑞麟長子洪鈞雄先生捐贈父親1467件作品,交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代管。為紀念洪瑞麟在臺灣美術的重要貢獻,及感謝洪氏家族的慷慨無私,國美館除於去(2022)年舉辦「做工的人:洪瑞麟與臺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展,並完成洪瑞麟捐贈作品的整飭工作。國美館5/30日辦理「作伙回國美-打開典藏珍寶盒」系列活動,邀請洪瑞麟家族代表洪柏信先生與張芳錱女士伉儷,偕同家族好友藝術史學者白雪蘭、林宗興伉儷一同回到國美館參觀,並將作品維護現況完整呈現,展示這份臺灣珍貴藝術資產的典藏保存維護成果,且再次向洪氏家族致上深忱的謝意。 洪瑞麟家屬捐贈文化部的作品,創作年代從1936至1990年,時間縱線橫跨近60年,題材包含礦工、動物、風景至人物的各種形態樣貌,是臺灣早期少有以勞工勞動關懷題材創作的藝術家,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重要的歷史軌跡。國美館2021年代管後即著手為作品進行整飭作業,包含除塵維護、狀況檢視紀錄及數位化掃描,並依據作品類型製作不同形式的無酸保護夾與保護盒,也專為素描冊訂製無酸四摺翼,使作品獲得完善的典藏保存措施。此批捐贈內容媒材多元,大量的紙質材質的速寫作品,除了水彩、彩墨、鉛筆等,亦使用油畫顏料繪於紙上創作,家屬在參觀後表示,洪瑞麟老師作品所使用的紙材很多都已有將近百年的歲月,藉由本次活動瞭解國美館針對不同媒材修復整飭的過程,並觀看已經恢復良好狀態的作品相當令人感動。 國美館廖仁義館長表示,在2023年的後疫情時期再次啟動「作伙回國美」活動別具意義,因當年疫情處於最嚴峻的時期,洪瑞麟作品的歸鄉路充滿許多的變數,最終克服萬難得以回歸故鄉臺灣,更應對這份得來不易的珍貴寶藏竭盡心力。國美館一直以來對於藝術品的保存與維護不遺餘力,在守護這些珍貴美術資產與文化記憶的同時,持續對藏品進行全面狀況檢視、數位化與修護等文物典藏管理作業,並藉由精良先進的儀器與科學檢測分析,建置完善的藝術作品資料庫,為這些重要美術作品的存續盡心盡力。廖仁義館長在活動中也再次向蒞臨本館的家族代表表達至誠謝意,並且肯定同仁在藝術作品保存與修護的專業表現,讓這位以「勞動美學」著稱的前輩藝術家作品重現在臺灣民眾眼前,不僅讓臺灣美學的歷史價值深耕傳承,更為臺灣藝術史的研究提供充分的素材。 國美館從2020年起辦理的「作伙回國美-打開典藏珍寶盒」系列活動,不但拉近藝術家家屬與美術館的距離,且有機會得到藝術家家屬分享藝術家創作及生活的故事,增加作品深度的內涵。經由本次活動辦理,期能讓外界瞭解國美館為臺灣藝術資產的保存與修護所做的努力,並為下一代建立更加完整的臺灣文化面貌。

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設計+」南大舉辦視覺藝術與設計學術研討會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於5月29日在府城校區文薈樓J106演講廳舉行「設計+2023視覺藝術與設計學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主題為「設計+」,希望藉由研討會讓設計與視覺藝術相關研究者,能夠有共同的平台,進行討論與分享交流研究成果,達到加乘效果。 本次研討會獲得各界相關研究學者踴躍投稿,經研討會審查委員會審稿後,遴選出18篇論文進行口頭發表,並邀請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與談評論,現場與會者充分交流意見,激盪多元藝術觀點。此外,邀請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教授兼創藝學院院長許和捷教授進行專題演講,許教授以「化有限為無限/創新設計與藝術事務」為題,暢談對於當代藝術與設計創新的實務經驗及看法,不僅讓與會者收穫良多,也回應分享自身經驗與創新看法,交流氣氛熱烈。 南大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陳建發主任表示,本研討會獲10所大專校院研究生、教授的關注與投稿,從研討會中熱烈的討論及精彩的發表,可見設計與視覺藝術研究蓬勃發展。本校研究生亦踴躍投稿,共有6篇論文入選口頭發表,其中包含學士班大四的張玲翎同學發表「魯凱族植物神話傳說之研究創作」之研究,著實難得。本校積極培育視覺藝術創作者及設計領域之研究專業人才,不論在獨立創作或理論之人才培育皆有亮眼成績,未來將持續辦理學術及展演活動,培育臺灣優秀藝術人才。

人間國寶翁水千、莊西勢及李清海 聯手傳授精湛絶學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為向金門三位人間國寶-翁水千、莊西勢及李清海無私傳授獨門絕學致敬,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今(29)日於朱子祠遵循古禮舉辦敬師儀式,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金門縣文化局長呂坤和及國立金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吳志衍校長蒞臨參與,以感謝人間國寶保存傳承文化資產傳統技術,為文資修復產業培養繼承生力軍,共同努力永續保存國家珍貴的文化資產。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表示,全國傳統匠師人數有900多人,而實際從事傳統建築修復現場的人數僅有300多位,金門傳統建築數量超過5,000棟,古蹟歷史建築達241處,具修復古蹟歷史建築之傳統匠師資格者僅54位。因此,文化部特別要求提高傳統匠師的薪資以及提升尊榮感,得吸引新一代的年輕人加入文化資產保存行列。對於人才整體培育計畫,去年也特別邀請金門農工及臺灣本島的技職學校一起參與,配合人間國寶引領之下,對有興趣加入文化資產保存行列的學員提供傳習課程,讓技術沒有斷層,使修復產業生態得以永續。 金門縣文化局長呂坤和提到,金門文化資產保存技術的傳承及產業接軌,有其迫切性與重要性,特別感謝文化部與金門縣傳統建築匠師協會傾全力協助推動傳習計畫,結合中央、地方、民間三方資源共同合作,今年難得邀集三位人間國寶聯手教學,翁水千教授大木作、莊西勢教授瓦作,李清海教授土水作,帶領學員從實際傳統建築的頹屋修復案例做中學,依循傳統工法,鉅細靡遺、逐一傳授,同步達到傳習及修復的雙重目標。 敬師儀式遵循古禮於朱子祠舉行,由全體學員向三位人間國寶行鞠躬禮後進行奉茶、行禮,完成簡單隆重的敬師儀式。莊西勢匠師擅長尺寸規劃、砌牆鋪地、抹壁蓋瓦、作脊等土水、瓦作技術,專司宮廟、祠堂及一般傳統民宅;翁水千匠師專精於宗祠、宮廟、傳統宅第的大木匠師,兼做小木作,對於空間規劃設計及寸白禁忌尤為熟稔;李清海匠師對於磚石牆身的砌築能力高,風格樸實沉穩,灰漿運用亦遵循古法,瓦作鋪設、脊頭圓規線條和緩圓融,翹脊曲線簡潔明快。三位人間國寶對金門地區傳統建築風貌維護貢獻甚大,參與傳習計畫,無私傾囊相授,國寶精神也激勵學員共同肩負繼承文化資產傳統技術的重要使命。 文化部文資局進一步表示,111年啟動第一期「重要土水修造技術(瓦作)莊西勢保存者及重要大木作技術翁水千保存者傳習計畫」,培育19位學員,其中5位學員已通過文化部傳統匠師資格審查,為人才已然斷層的金門文資修復產業帶來一批生力軍,傳為佳話。112年度更增添一位新科人間國寶—重要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李清海加入傳習陣容,賡續辦理「人間國寶翁水千、莊西勢及李清海傳習計畫」,除了延續前次傳習成果,亦是我國首度結合3位國家級重要保存技術保存者精湛之傳統建築營造技術為傳習主軸的實作課程,本期共招收19位學員,完成為期14週300小時的學術科課程。 今日適逢金門傳統建築匠師協會成立大會,協會為金門首次以傳統建築匠師為主體成立的民間團體,成立宗旨辦理傳統建築修復及相關人才的培育工作。文化部文資局也藉此機會感謝並肯定金門傳統建築匠師協會積極投入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傳習工作,支持文化部扶植民間團體參與文化保存維護之政策目標。期許傳統建築匠師協會為金門古蹟修復產業培育更多傳統技術人才,讓我國珍貴的文化資產永續保存。

《臺灣漫遊錄》作者楊双子東京開講 2023臺日作家交流講座起跑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作家楊双子於5/28日下午與日本《深夜咖啡店》小說作者古內一繪在日本紀伊國屋書店新宿本店對談,現場擠滿讀者,並透過Youtube同步直播,讓線上線下的粉絲共同聆聽楊双子第一本日譯作品《臺灣漫遊錄》的創作歷程,帶給日本讀者一場美食饗宴。 文化部駐日臺灣文化中心為推廣臺灣文學日譯作品,深耕日本讀者市場,今年與日本最大連鎖書店品牌之一「紀伊國屋書店」合作辦理臺日作家交流講座,楊双子是疫情解封後,第一位受邀赴日本與讀者面對面的臺灣作家。 楊双子創作文類多元,包含小說、散文及漫畫原作,近年獲得金鼎獎、Openbook年度中文創作及金漫獎的肯定。《臺灣漫遊錄》講述日治時代兩位在不同文化教養下成長的日本及臺灣女性,因機緣巧合進行了一趟縱貫鐵道美食之旅,彼此交流了文化與思想。 座談會圍繞著書的創作構思、人物設定、兩位主角的交流、時代背景及故事走向、臺灣人的歷史記憶等問題進行。古內一繪盛讚《臺灣漫遊錄》是一本很有趣的書,並詢問楊双子創作的契機及歷程。楊双子表示,成長的時代很少有人談到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歷史,直到大學時才對這段歷史有所認識,便從物質的細節切入,以自己喜歡的昭和時期的臺灣、鐵道及美食等元素寫成小說,讓讀者可以身歷其境回到過去。她特別提到《鐵道便當之旅》、《黃金神威》及《姐嫁物語》這三部日本漫畫讓她得到啟發,因為內容都是對當代人而言看似很近,但細究起來卻不甚了解的歷史文化,提供她在描繪時代上很多參考。 此外,古內一繪好奇書中出現那麼多美食,楊双子是否都有品嚐過?楊双子指出,在書中出現的料理,雖然都儘可能去吃過,但有些食物現在很難找到,例如生的葵花瓜子,只能從口述資料中了解它的味道。楊双子也注意到古內一繪的《深夜咖啡店》提到許多外國料理,是她覺得很有趣的地方。古內一繪表示,這本書是以她之前任職電影公司的經驗及背景所創作,那時公司下班時間大約在晚上10時,步出公司外只有拉麵店及居酒屋,想吃點對胃不會有太大負擔的輕食,因此才以此構思《深夜咖啡店》出現的料理。從兩位的對話中,可以看到臺日作家在創作發想時的不同。 楊双子表示,其實她一直定位自己大眾文學的創作者,用娛樂的手段處理嚴肅的命題,希望讓更多人加入討論。但有趣的是,她自以為創作的是直木賞路線的作品,卻總被看成是芥川賞路線的作品。

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熱帶複眼」點亮日本六本木藝術之夜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睽違4年的日本城市藝術節「六本木藝術之夜」,5月27日由東京都副知事潮田勉、森美術館長片岡真實、參展藝術家與藝術界人士開啟序幕,活動持續至次日。文化部駐日本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今年與日本森美術館合作,邀請去年獲第59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作品《熱帶複眼》於六本木之丘北棟廣場展出,《熱帶複眼》創作者張徐展也親赴日本與觀眾及各國藝術家互動。 《熱帶複眼》運用臺灣喪葬祭典傳統紙紮文化技法進行製偶,揉合臺灣藝陣舞蹈,重新演繹東南亞民間故事《鼠鹿過河》,並拍成逐格動畫。企圖透過影像,引導觀眾從蒼蠅的複眼視角,探索在地文化的世界性。 藝術家張徐展表示,《熱帶複眼》於2020年在橫濱三年展展出時,因逢疫情無法參與現場,本次展出的動畫增加了之後陸續於德意志銀行年度藝術家獎展覽與臺北市立美術館「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裡展出的動物故事系列影像,很榮幸能帶著如同電影規格的完整影像動畫回到日本展出,彌補了2020年無法到場的遺憾。 駐日臺灣文化中心表示,2020年與橫濱三年展合作邀請張徐展來日參展,因正值疫情爆發,張徐展以視訊方式與日本橫濱美術館人員連線佈展,展出後大受好評。張徐展隨後於2021年獲選德意志銀行美術館年度藝術家獎,2022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複眼叢林-張徐展個展》,《熱帶複眼》也接連獲得第59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第45屆不分類金穗大獎、影評人推薦獎,更入圍今年臺北電影獎、臺新藝術獎等。本次與森美術館合作邀請張徐展參展六本木藝術之夜,結合民俗與臺灣傳統技藝的影像創作極具文化特色,讓位處精華地段的展示空間,吸引許多民眾駐足欣賞。 六本木藝術之夜今年主題為「都市生物圖鑑」,於六本木美術館、大型商業設施、公共空間的城市角落展出各種藝術作品。本屆邀請各國共45組藝術家參與,舉辦繪畫、裝置藝術、音樂、表演、座談等70項展演活動,為日本東京最大的國際城市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