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特將編號661666小行星命名為「陳澄波(Chenchengpo)」,以表彰其藝術成就與精神風範。
頒贈典禮以金曲歌王謝銘祐及臺灣戲曲專家游源鏗聯手為此案創作的自創曲「畫一粒星」演出揭開序幕。
文化部長李遠、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博物館長陳登欽、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國立中央大學副校長陳文逸、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葉永烜、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長張隆志等各界貴賓共同出席。
文化部長李遠即席引用「畫一粒星」歌詞「風景來來去去,人生難免透支」,形容自己「透支」抱病前來,李遠說,「今天無論如何我都要來」,能在70多歲時,認識陳立栢並看見他無私的將陳澄波作品捐贈給國家,「是我生命中最大的榮耀」。
李遠提到,他本身是學生物的,所以始終認為富有想像力的藝術與實事求是的科學,兩者間應該進行溝通,正如臺博館正在展出的「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就呈現藝術及科學對話最好的示範。
此次,4年才能看到一次的陳澄波小行星的發現,加上臨時編號為「2005EW228」的巧合,也再一次見證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命中註定。「臺灣的歷史經過許多的苦難,相信陳澄波小行星會保佑臺灣一路走到更好的地方,謝謝陳澄波」。
今年適逢陳澄波誕辰130週年,「走揣・咱的所在」特展開展迄今觀展人次已超過7萬人。臺博館長陳登欽提到,在特展中,我們將畫作轉化成一封封島嶼的情書,用風、用山、用海、用記憶,交換著關於臺灣的情感,也跟所有觀展的人相遇,這場相遇還會延續,透過環景實境線上展,結合超高畫質影像,以及華、台、英3種語音導覽內容,讓大眾在線上也能接觸陳澄波所描繪的「咱的所在」。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代表陳澄波家屬受贈小行星銘板,除了對相關單位表達感謝,他也承諾未來將會更認真思考行星命名的意義,並與基金會全體更努力發揚陳澄波精神。
中央大學副校長陳文逸表示,小行星是唯一可以由發現者而命名的物體,中央大學長期致力透過行星命名權,表彰對臺灣有深遠貢獻、深厚貢獻的個人或團體,陳澄波以畫筆記錄臺灣,為這片土地留下眾多感人至深的作品,在大時代下具有高貴的靈魂,很榮幸以陳澄波之名命名小行星。
小行星從發現到國際命名確認往往需時數年,陳澄波小行星於2007年8月6日由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林啟生及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葉泉志共同發現,隨後由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葉永烜提議命名為「陳澄波」,最終於今年1月獲永久編號「661666」,並取得正式命名。陳澄波小行星直徑約2.2公里,繞行太陽一圈4.63年(軌道週期),預估今年6月中旬最接近地球,但一般人如果想看「陳澄波小行星」,必須透過較大的望遠鏡攝影長時間曝光才能拍到。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即日起至5月11日展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同場加映「陳澄波小行星微型展」。民眾憑臺博館鐵道部園區門票票根,於8月31日前至臺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看「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還可享免票優惠,活動詳情請上臺博館官網查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