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南大師資生化身國小老師 導覽七股生態之美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院為執行「為偏鄉而教─打造七股偏鄉教育補給站」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於10月25日辦理戶外教育實務工作坊。南大打破過往老師導覽、學生聽講的方式,由師資生化身國小老師,親自設計戶外教育課程,帶領校內師生及南大附小老師一行26人,走訪臺南七股潟湖及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品嚐七股烤蚵、鹽味霜淇淋及鹽鹵豆花,探索不同於都市的生態與人文氣息。 位於台江國家公園的七股潟湖,湖上盡是滿滿的蚵架,至今養蚵人家仍賴以維生,就連高齡92歲的阿公,都還在湖上討生活。這裡的蚵對他們來說不只是鮮嫩肥美的大餐,更是能支撐一家支出的重要所得來源。可惜的是,蚵棚也是海飄廢棄物之一,尤以塑膠製品及保麗龍為甚,盼望政府協助蚵民以環保材質替代傳統型竹架及保麗龍浮具,避免海洋受到汙染。 網仔寮汕是七股潟湖其中一處沙洲,有著豐富的海濱植物,像是馬鞍藤葉是最天然的吸油面紙;海茄苳的葉背有鹽腺會泌鹽(吐鹽),參與師生舔了一口葉背,直呼「鹹鹹的」,若不是參加工作坊的走踏,可能沒想過自己也有舔樹葉的一天。此處同時也有大批的潮間帶保育生物—和尚蟹,他們圓球狀藍紫色的身軀在陽光照耀下如同透明光亮的和尚頭,因而得名。每到退潮時便大量結群移動覓食,亂中有序的行進方式實在可愛。 活動下半場來到了北門區井仔腳瓦盤鹽田,一堆又一堆金字塔形狀的小鹽山各自坐落在如棋盤格的結晶池裡,放眼望去如馬賽克拼貼般的藝術裝置,引人入勝。此次課程講師特殊教育學系洪明正同學表示,早期製鹽過程頗為繁複,要先在海邊興建鹽埕,在埕上鋪上碎瓦片,然後引水到鹽池,經過大小蒸發池的沉澱工序,最後經由日曬成瓦上的結晶鹽。因為參與此次活動,親身體會原來一小顆鹽也是承載著滿滿農人辛勞的食品界鑽石。 南大教育學系歐陽誾教授表示,透過本次課程讓師資生學習戶外教育的教學技巧,從前行規劃、踏查、備課、導覽到檢討反思,過程雖然辛苦,但更能深刻體會到「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的真諦,此次戶外教育經驗讓師資生印象深刻,畢生難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