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高美館「美術高雄2.0」第二展《野放途》9/17登場! 11位高雄藝術家聯手呈現南方當代藝術的質樸純真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高雄市立美術館(下稱高美館)9月17日起至12月18日推出《野放途》一展,在延續高美館大南方多元史觀的主軸下,今(2022)年接續推出「美術高雄」系列展覽《抽象高雄》與《野放途》。本(9)月登場的《野放途》邀請11位與高雄深具淵源的在地藝術家,以繪畫、立體、裝置以及觀念行為等多元創作手法,共同構築出南方當代藝術的多重面貌。高美館今日下午舉辦開幕式,高雄市副市長史哲、高雄市文化局局長王文翠、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小野一彥伉儷、外交部南部辦事處副處長劉昶成以及眾多藝術界專業人士等皆到場共襄盛舉,會中並由策展人及參展藝術家進行展場巡禮分享創作理念。
史哲表示,高美館此次推出的《野放途》深具南方當代藝術的氛圍,高美館法人化後,他鼓勵美術館思考如何讓愛好藝術的市民朋友多多回到美術館,在面對嫁接網路社會的大環境裡,大膽放手策展正是一座新世代美術館所肩負的重要任務;於此同時,隨著即將開通的輕軌建設,高美館透過周邊交通發展,將由「點」串連輕軌成「線」,再擴及全高雄文化機構而成「面」。史哲更提到,法人化使得美術館公共化達到進一步的提升,而未來座落於美術館園區西側的內惟藝術中心,更將打造有別於美術館的策展、觀展體驗,讓展出內容融入市民生活,期許帶動市民對藝術文化的關注與互動,也讓高雄文化藝術更被看見,在彼此相互加乘之下同享榮耀。
高美館李玉玲館長表示,美術館近年致力發展「大南方South plus」的全新專業品牌定位,期望以多元史觀的論點提出不一樣的藝術價值判准,讓高美館所典藏、展出作品,能有連結全球、讓國際看見的新能量。延續「大南方同心圓」之主軸,今年再次規劃推出「美術高雄」系列正是希望彰顯多元關照在地創作能量的精神;今年夏季首發推出的《抽象高雄》一展作為精神性的出發,呈現藝術家心中所感受的高雄,展覽自推出以來也持續受到觀眾喜愛。李玉玲並說,此次接續推出的《野放途》由高美館內的資深策展人吳慧芳策畫,以全然迥異的面向,透過多元觀照的方式來觀察和呈現各個層面的發展現況,邀請大家前來欣賞這群在地藝術創作者自然生猛並深具爆發力的創作。
《野放途》從「漫遊」、「蔓生」、「蔓蕪」三個子題出發,邀請王武森、王國仁、李明則、林純用、林慶芳、柳依蘭、張恩慈、莊明旗、陳云、黃法誠、劉秋兒等11位藝術家,他們由50世代橫跨至90世代,以多元的創作面向,帶出每位藝術家的生活經歷和創作歷程,講述一則則吸引人去閱讀的創作故事。參展藝術家之一的王國仁說,從小期待自己作品有一天能進到高美館展出,如今他磨刀霍霍40年終於實現夢想之一,他也指出,高雄藝術家自然、易親近、親民的創作風格,呼應展覽以《野放途》作為命題,更恰好地呈現了創作者們質樸純真的創作精神。
展覽《野放途》反映和揭示「創作來自於生活」這一概念,參展的藝術創作者或漫遊於市井,或踏查田野,或從日常勞動中轉換為藝術創作,兀自埋頭孜矻於創作的天堂路。「野放」,讓環境中的生物自由互動而生產出的自然物,自然單純,有著從土地和環境中長出來的味道;「途」則有「在途中」的進行式之意,希冀藉此引喻和觀察藝術家的創作發展現況與其中蘊藏的能量。更多展覽資訊請詳高美館官網(www.kmfa.gov.tw)。
《美術高雄2023:野放途》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2022.9.17 - 12.18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401~405展覽室
參展藝術家(依姓氏筆畫排序):王武森、王國仁、李明則、林純用、林慶芳、柳依蘭、張恩慈、莊明旗、陳云、黃法誠、劉秋兒
策展人:吳慧芳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協力單位:文藻外語大學傳播藝術系 & 創意藝術產業研究所
指定木作除醛:聚和生醫
參展藝術家與創作介紹
中生代藝術家王武森,以獨有的「人的原型」的圖像成為個人繪畫鮮明風格;李明則從小愛看漫畫愛畫漫畫,創作雜揉了現實生活所見所感,展現常民文化豐富的層次;黃法誠的創作常以無厘頭、幽默感的方式反映人與自然、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現任「魚刺客」會長的王國仁,以結合早期街頭塗鴉技巧以及高彩度的色彩,呈現自然狂野的「原生感」;15年前以「台客」系列、「檳榔西施」一度引領風騷的林慶芳,沉寂數年後,從童年的尪仔標找回自己,再度出發,這次展出從2015年開始發展的《台風之戀:尪仔標》系列創作;藝術頑童莊明旗創作慾幾近狂熱,創作形式及媒材完全不設限,造型天馬行空,強烈色彩與用繁體字填滿作品的風格,讓人印象深刻;林純用的創作經常表達對環境、生態議題的關注,這次展出《野蓮出庄》系列版畫,緣起於受邀生祥樂隊同名專輯,此系列版畫創作分「野來上菜」及「食物在庄」兩子題,帶領觀者進入食物種植、料理、保存時的情境。
30多歲以前的人生幾乎都在市場賣筍干的藝術素人柳依蘭,從2008年獲得高雄獎第一屆觀察員特別獎開始,高辨識度的自敘式肖像作品以及傳奇的人生經驗,引起藝術界關注,之後受邀為電影《血觀音》繪製主視覺的跨界經驗,更高度吸引媒體話題;高雄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獎者陳云,長年家中堆積著父親收藏的老物,是陳云想像世界的起源,發展出以傳統紙紮人偶的表現形式和「做自己的心情」來表達和敘說;慣用布料、線材、棉花、羊毛等柔軟媒材的張恩慈,以其看似柔軟實則「暴力」的創作探詢童話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劉秋兒在高雄經營豆皮文藝咖啡館15年,長期投入社會思考與藝術行動,搞抵抗藝術,這次展出的是從2012年開始發表的「圖抗系」,它是指對日常生活裡的物件或物件所隱含的訊息加以塗抹的行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