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顧食小舖」葉杏珍╳「臺菜詩人」林祺豐 設計倒風內海飲食 點亮臺南在地餐桌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臺南綠色餐廳「顧食小舖」(原湯食家)創辦人葉杏珍聯合「臺菜詩人」林祺豐廚師,於11月12至19日在小舖工作室,推出「味覺的複層地景-倒風內海」成果展,以地理風土為概念,重探在地風土飲食文化並賦予當代的呈現。 風土飲食工作者葉杏珍認為臺南城市歷史近400年,飲食文化遠源流長,儘管未能獲得米其林評委青睞、一舉摘星,但獨特的在地食材、烹調料理方式,在在奠定臺南美食之都的深厚底蘊。他參考成大歷史系謝仕淵教授所提出「味覺的複層地景」觀點,產生探索「味覺的複層地景-倒風內海」構想,於是邀請曾在星級餐廳執掌、同時也有進行多年飲食田調經驗的林祺豐師傅,一起探索記憶中的臺灣味,希望讓臺菜與土地,不管是在視覺與味覺體驗上,都更為交織,透過這一系列的食物探索過程,將臺南菜推廣到國際。 兩位美食研究者特別以蘊含豐富水、陸資源的「倒風內海」做為研究主題,從9月份開始走訪北門、鹽水、學甲、佳里、麻豆、下營及新營等地,拜訪農戶並採用鹽地的根莖菜蔬菜,用扒碗(倒扣)工法去堆疊蒸熟,以北門蝦子煉出高湯,再以內海地景中僅存的產業餘緒-嘉義布袋洲南鹽場的鹽來調味。倒扣出來真有屬於土地的顏色和深度,裡頭發現隱藏的實蔬,味道上有海與陸、鹹(鮮)與甜的撞擊。 在尋訪風土飲食的過程中,他們也發現臺灣是全世界唯一把「破布子」用來入菜的地方,還發現芒果和破布子多半生長在夏季的白堊土淺山區,果樹共榮共生,果實則相生相剋。以古法製作破布子醬時,製醬人不能吃芒果、也不能把芒果放在旁邊,以免破壞破布子醬的美味;在造訪破布子達人劉素珍時,他表示會選用楠西梅嶺、果膠水分多的樹子,再以手工蔭油製作破布子,才能提味出破布子的甘甜。兩人從劉女士製作破布子得到創作靈感,林祺豐師傅並以此研發出「養海」這道菜餚。肉品來源則選用麻豆出產的羊肉,因過去麻豆靠海,土質較黏,可能讓牧草風味更好,而有更好品質的羊肉,因而利用麻豆羊肉研發出「火湯一畝田」。 文化局表示,整個計畫陸續舉行了2場食物設計工作坊與1場食材品評會,內容皆是透過新菜色的發表,牽引出菜餚中每道食材的在地來源與歷史淵源,增加更多在地的知識與涵養。食材品評會緊扣「食物設計」精神,藉由仿古的料理工法「煙嵐頭盤、養海、菜園香、打開土窗、火湯一畝田、溫單尾」製作出兼具有歷史與永續的六道菜(如附件),讓每道菜餚有更深刻的意義。 相關的菜餚開發成果與生產者與田野紀錄基礎,最後皆會在「味覺的複層地景-倒風內海」成果展中呈現,歡迎大家於11月12至19日來顧食小舖工作室(中西區樹林街2段89號)參觀,一同走進食物設計的魅力! 附錄:六道菜說明  煙嵐頭盤:在工作坊版本的煙燻版本中,先是肉汁原味,再來是慢慢在口中滲透出溫潤的蔗香甜味綻放於味蕾。  養海:破布子醬的鹹(口味),提魚蝦的鮮(食材),鹹與鮮之間的鏈結,是學甲油蔥煎煮法(技法),展演食材+口味+技法三者結合後的新創料理。  菜園香:花生油脂先是溫潤了芥菜銳利的口感,也讓茄色定住在最好的時刻。再用年輕農人生產的皮蛋來製醬,加上燒過的甜椒,複雜了醬的組成,但也調和住皮蛋特殊的味道以及蔬菜澀味。  打開土窗:這道「開場菜」,展演了「複」與「層」的雙重概念。「什菜」是食材的統稱,這次,師傅刻意將食材分切、包裹,利用這樣手法,也呼應了葉杏珍一直以來關心的土地問題──「土」與「地」。  火湯一畝田:寒冬夜晚的藥膳羊肉爐,天氣不夠冷還吃不了,藥頭躁、羊肉也熱,常常要加上解熱的白菜頭燉煮。師傅改用燥性低、臺灣常見的青草,一樣是燉,還斟上58高粱久浸的鹿茸酒。秋季,吃起來微溫不躁。  溫單尾:紅豆甜湯是臺菜常見的甜點尾盤,除了打成泥,更複雜的味道來自於用俗稱「火油」的豬油,不只煎出香蕉的甜,打成泥之後還能保有蕉味的「氣口」。花生「土豆泥」是另一項和「土地」緊密相連的食材,也讓個性強烈的紅豆和香蕉,留有味覺的緩衝地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