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立足石門,放眼國際」 文資處與石門國小攜手合作打造專屬「考古」校本課程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 隨著2024年臺南400年的到來,考古工作在安平地區如火如荼地展開,並且取得豐碩成果。本次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與石門國小共同合作開發的課程便是利用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設計一套從基礎概念到動手實作、從文字圖片到親臨現場的考古推廣教育。為期一學年的課程,由文資處以教師增能方式培力一、二年級老師自行授課,三到六年級則進班上課,計約650人次參與,讓位處於歷史場域中心的石門師生更認識屬於自己家鄉的歷史! 本次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文資處與石門國小不斷地來回討論雙方目標,將考古內涵融入校本課程中,期永續推動文資教育。所幸努力沒有白費,本次課程首次採完整一學年上下學期的方式進班上課,針對不同年級分別設計專屬的教案內容。低年級從認識考古工具、項目、步驟等展開,讓學生對考古有所概念。中年級則是藉由分辨文物、模擬考古工作等,培養學生認識文化資產。而高年級則是利用考古的視角重新審視生長的環境,圍繞考古成果走讀熟悉的市街,讓學生從考古的視野重新認識臺灣歷史。 文資處表示,本次考古校本課程,老師與學生的反應十分熱烈,以五年級為例,將人類學、地質學的概念與小學社會科結合,戶外課程則帶領學生運用所學以全新視角探索安平古堡園區!過程中學生以平板紀錄下各個時期、不同族群共構而出的歷史場域,同時見證了400年的時代堆疊。當詢問小朋友什麼最能代表安平古堡園區的特色時,除了戰後修建的瞭望台外,也令人欣喜地得到如荷蘭時期的城牆遺構及鐵剪刀、清代的大砲等多元回饋。 六年級課程則讓學生實際接觸史前的石器,學習分辨何為文物。同學們也驚呼連連:原來在臺南這塊土地,看起來稀鬆平常的石頭,如果仔細觀察,可能會發現上面有史前人類使用過的磨耗痕跡,就有可能是史前石器呢! 另外,戶外課程也引起當地居民的注意與好奇心!課程利用成大建築系黃恩宇教授對《1643年熱蘭遮新地籍登記簿》手稿的研究,以及考古所劉益昌教授團隊所發掘的大員市鎮遺構等成果,以電腦繪製出大員市鎮可能的輪廓,與今日的Google Map街道圖疊合,在地圖上重現大員市鎮!透過疊圖的指引,帶領學生在今日安平老巷弄中,重走昔日的寬街(今效忠街)、觸摸荷蘭時期的磚牆,體驗400年前先民走過的路,感受臺南這段風起雲湧的歷史。 在臺南與世界歷史交匯的400年之際,文資處與石門國小合作,除了以考古為核心豐富石門國小的校本課程以外,同時也希望培養學生文資保存利用的觀念。從在地走向國際,達成石門國小「立足石門,放眼國際」的辦學宗旨。文資處表示,本次課程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將更深化歷史、人文、考古等課程,透過考古與校本課程的結合,長期推動文資保存與再利用的觀念,實踐向下紮根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理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