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南大駐校藝術家杜忠誥教授 引領師生享受書藝美感盛宴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駐校藝術家臺灣書藝大師杜忠誥教授分別於324日和325日在南大進行三場次的講座,杜教授以「書藝中的心靈美感」、「一代書篆大家-王壯為」以及「賞、述、作、忘-道法四階論」為題,帶領南大師生走進書藝世界的視覺饗宴,並分享自身書藝創作的四層次。
    第一場「書藝中的心靈美感」,杜老師從學書動機談到自己一開始並非立志成為書法家,乃因在習畫時,自覺落款字醜而發憤練習書法。他說「書法」是融漢字符號、氣韻與遊戲為一體的毛筆書寫活動,只要肯花時間和工夫,寫字的過程之中即是變化氣質。一開始,學的或許像別人,但透過技術、技法和技巧的錘鍊,將自身之性格融入以後,便是品牌的建樹和自我風格的呈現,只要願意打開生命中的視野,就能建立屬於自己人生中美的自我品牌。
    第二場「一代書篆大家-王壯為」,杜老師說道,能夠被稱之為「一代大家」,必定是學盡了各種門路和法門,擁有圓融剔透之本事。南宋詩人陸游云:「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真正的好詩,並非在格律、平仄、形式上雕琢,乃須有真正的內涵,詩人的情操、敏銳、感受皆有精準的表現力,抱持著終身學習的態度。而王壯為先生之藝術精神也正是如此,其作品充滿氣骨雄毅之風格,其書篆涉獵之廣,取材之富,也是古今少有,是繼吳昌碩、齊白石之後的篆刻巨擘。
第三場「賞、述、作、忘-道法四階論」的演講中,杜老師認為任何學門之入門都需要先通過文本的閱讀,亦即讀帖為觀「賞」的理解,猶如儒家所言「格物致知」;接著,論「述」的描繪,正如說一場精彩的故事,越去論述,越能藉由精準的文字來達到最接近所欲傳達之文辭。而「作」,是我法之轉換與樹立。藉由學習後,在沒有範本臨摹之下進行自運和創作。但同時「忘」的功夫也不容小覷,若太過鑽研於形貌上的「像」,便失去自己的主體性,需一步一腳印地貫通自己所習之碑帖。
杜教授勉勵與會之聽眾,事前作準備,不要怕失敗,藝術領域的精進,是隨時打掉自己重新淬鍊的過程。三場演講,皆使聽講的南大師生與書法同好,獲益良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