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奇美醫院攜手奇美博物館 共推「藝術治療」 幫助思覺失調病友 穩定心情 覺察自我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案例:『66年次的阿國(化名),是奇美醫學中心樹林院區的日間留院學員,當參加奇美博物館修復藝術治療時,原本是以『看』的心態參加,當奇美博物館的KIKI老師介紹雕塑的歷史後,才發現原來自古希臘羅馬時代就有這項工藝產生,而從木雕、石雕、金屬雕、到現在的大理石雕,都各具每項不同的特色。
阿國體驗了藝術修復體驗一系列的課程後,除了讚嘆之外,更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也知道修復雕塑的重要性,不但充實了自己,對雕塑也更有新的認識!』
藝術在創造與分享的同時,不僅傳達美感,也使個人思考與情緒得以沉澱,其獨特性被用以發展成近代的藝術治療。藝術治療提供一種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安全不具威脅性的表達空間,協助個案表達自我、內在溝通和自我成長的機會,成為「身、心、靈」全人醫療最佳的整合觸媒之一。「藝術治療」近年來被廣泛運用在各種疾病的治療上,其中以精神疾病最為常見,此次醫院與博物館的合作計畫,即以備受關注的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病友為對象。
該合作計畫緣起於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的提議,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某次看見奇美博物館設計的國小藝術修復課程,便主動接洽館方,討論能否合作推出藝術治療課程,提供思覺失調症病友學習的機會,雙方一拍即合。從去(108)年9月開始發想、討論,並承蒙奇美醫學中心院內全人照護計劃的支持,中途受疫情影響,直至今(109)年7月真正落實。此次課程共有「藝術修復、摺紙創作、繪畫」三大主題,從7月起至12月為期半年、共17堂課。負責課程安排的奇美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專員林雅琦表示,為了增強病友信心、減少挫折感,課程設計上皆為病友做了特殊調整,例如簡化操作步驟、拉長練習時間等,讓病友可以一步步在藝術創作中得到療癒。同時,透過奇美醫學中心臨床心理師的引導,讓病友學習情感表達、活化記憶與覺察自我。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