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史前館3D工作坊首度移師台南舉辦!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在文化部的補助支持下,成立國內博物館第一個3D實驗室,可自行針對各類型文物進行3D數位化、3D資料編修、全彩3D列印等作業,並設置有「考古文物3D資料庫」(https://3d.nmp.gov.tw/),目前已公開將近400筆高精度文物3D資料。為有效推廣與發展3D科技於文化資產保存維護之應用,今年第4度舉辦3D工作坊,於12月6、7日首度於南科考古館舉行。
南科考古館正式開館甫屆一週年,除了常設展廳外,特別設置博物館的秘室,藉由開放觀眾參觀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文物整理工作的過程,來認識文化資產保存維護作業的細緻與重要。南科考古館也成為史前館進行考古科普轉譯推廣的重要基地,因此在本次的3D工作坊特別在過去以「文化╳科技」的主題加上「╳共享」,即史前館將目前掌握的3D技術與資源與公眾共同分享,藉此也期望大家一起來利用3D技術保存下重要文化資產的數位資料,並且可以更便捷與有效益透過網路進行共享。
「文化╳科技╳共享 攝影測量技術3D工作坊」不同於過去由講者於台上進行學術性質的3D技術演說,將主要的內容聚焦在讓學員能在工作坊期間,有效學習與掌握攝影測量的技術,並且由史前館提供雲端3D運算平台,讓參與人員皆可自行於雲端平台進行3D建模。
史前館葉長庚助理研究員表示:「透過我們所建置的雲端3D運算平台,使用者僅需藉由網路上傳進行攝影測量作業過程所拍攝的照片,即可自行進行運算,個人電腦上無需安裝任何3D建模軟體,也不要高規格的電腦硬體,只需等待雲端系統的運算結果,再上網瀏覽建模完成後的3D模型。相較於一般單機版的3D運算軟體,不用使用高規格工作站、無需購買昂貴的3D軟體、運算過程中也不用擔心影響電腦使用的效能,十分的便利,特別是本次參與工作坊的人員,皆可以獲得相當的帳號權限,以便針對自己有興趣的物件進行3D數位化工作。」
近年來,史前館不僅利用3D技術進行文物數位典藏,也進一步應用在文物修復、實物展示、AR與VR數位應用或友善平權推動上;最近,在考古遺址的調查上,也利用空拍進行遺址環境的3D建模,另外,在南科考古館亦針對人骨或墓葬使用3D掃描後的列印品,作為展示的手法,可以相信未來3D科技的應用會在博物館有更多發揮的機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