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在地材質x工藝創作x永續循環 拾鱗計畫翻轉臺南在地漁業廢棄物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物嶼哲概念有限公司執行以及荷蘭Material Experience Lab合作之「國際材質試驗研究室交流合作計畫-「拾鱗計畫Project FS」,目的在轉化臺南在地漁業的第一批廢棄物-「魚鱗」,尋找更多的創作應用機會點,使得魚鱗能夠透過材質試驗、工藝創作應用,以不同的視野進入文化層面,開啟新的生命循環。 臺南可說是全臺公認的美食及文化之都,其小吃的豐富性及多樣化使各地饕客趨之若鶩,而其中「虱目魚」相關的品項,不論是魚皮、魚肚、魚肉等…,更深受大家的喜愛,在美食文化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臺南也是虱目魚最重要的養殖區域,其在地性及與當地文化的聯結非常密切。 在虱目魚收魚過程中,打鱗(去除鱗片)為上岸的第一步驟,魚鱗廢棄物也大量產生,傳統的處理方式都是當作垃圾丟棄,在自然分解的過程中,未經處理的魚鱗易散出惡臭,成為影響空氣的一大問題,成為沿岸養殖漁業的「第一批廢棄物」。但事實上魚鱗富含豐富之膠原蛋白、鈣質及磷等礦物質,洗淨後的透光性、韌性等,可看到應用在工藝創作的潛力,「拾鱗計畫Project FS」便應運而生,邀請五位不同背景之臺灣創作者一同參與創作計畫,前期由Elvin教授引入Material Driven Design 材料經驗驅動設計方法,創作者透過設計思考及科學方式探索、翻玩魚鱗,挖掘魚鱗在情感經驗、文化、材質特性等潛力,整合各自的專業背景將魚鱗應用在陶藝、食物設計、藝術表現、建材、紙藝裝置,翻轉臺南在地產業的廢棄物,使魚鱗能夠以新的樣貌重新被看見。 在循環經濟的概念之下,世界各地仍有屬於該處的地理環境、文化脈絡,因此「在地性材料的循環利用」具有其探討之重要性,針對當地的條件做材料的探索及應用發展,一方面能有效減少於世界各地移動、運送材料所造成的碳足跡,另一方面在地材料能夠對應當地背景,包含產業、加工技術、人文、工藝文化,使得材料能夠更具有共鳴性及廣泛應用的可能。 工藝中心許耿修主任表示:「此計畫由國家級研究單位發起,連結國際材質試驗專家、臺灣在地創作者,將工藝創作、科學方法、循環概念導入在地材質,相信這樣的串連,使此示範專案對工藝產業能帶來創新影響,以達拋磚引玉之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