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南大邀請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曾翌碩總幹事分享草鴞保育工作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於5月2日邀請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曾翌碩總幹事蒞臨通識博雅教育講座,以「東方草鴞的生存困境和保育對策」為題,帶領同學認識草鴞,同時也說明在保育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及對策,為同學們上了一堂重要且寶貴的環境教育課。 曾翌碩總幹事畢業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現職為臺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總幹事。曾總幹事長期投入野生動物的生態保育研究與工作,並執行多項相關計畫案,著有許多科普書籍與期刊論文,最新著作《草鴞保育工作手冊》於今年3月出版。 曾總幹事先向同學介紹貓頭鷹的骨骼構造,以及其身為食物鏈上層的生態重要性,並指出全臺灣只有12種貓頭鷹,但是他們的棲息地卻遍布平地與高山,其中草鴞是一種地棲型貓頭鷹,在人類還沒過度開發以前,草鴞遍布平地,現代只能在河川旁的高灘綠地、丘陵崩塌地及農業生產地區,或是在草比人多的軍事基地等才能尋找到牠們的蹤跡。由於草鴞活動多在夜晚,所以人類並不容易觀察到,也因此對其感到陌生,但不可否認的是草鴞對於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為一隻草鴞一天可吃掉3隻老鼠,一年則可以吃上千隻老鼠,如果沒有草鴞,鼠類的數量銳增就會造成人類極大的危險與麻煩。 草鴞的數量日漸減少,最主要原因是受到生存環境的威脅。曾總幹事表示,影響草鴞生存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棲息環境的變化、中鳥網、環境毒物、遊蕩犬隻、人為活動干擾及惡劣氣候等。雖然要解決草鴞的生存問題是極具困難的任務,但是保育學會透過進行各項實驗與具體措施,希望能夠恢復草鴞數量,包括傷病個體的照養、收集資訊、對棲地或巢區的保護、降低意外傷亡以求達到提高族群數目,更重要的是透過正確的環境教育推廣來幫助草鴞生存。 曾總幹事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追求更好的收入與生活的同時也可能造成環境的破壞,以各個角度來說,有的人想追求環境的完整、有的人想追求生活品質的完善,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但希望能在多面向中取得平衡。希望同學們能多對環境生態有所認識,讓野生動物獲得應有的生存和友善環境的對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