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策展人朱峯誼、藝術家黃奕翔、張文菀參加開放工作室活動 展現紐約駐村創作成果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臺灣策展人朱峯誼、藝術家黃奕翔及張文菀3月初赴紐約駐村,並在上週末參加布魯克林區藝文機構串聯、為期3天的開放工作室活動,發表駐村創作階段性成果,除與各國藝文同行交流外,也吸引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參觀。 朱峯誼和黃奕翔正在紐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駐村,與同期間來自27國35位的駐村藝術家展開5個月的駐村計畫。朱峯誼展示近期有關宗教與神祕學的策展研究,探討從日治時期至今的臺灣藝術史中,各個時期藝術家如何藉不同的神祕學概念與元素,表達當時社會及藝術家對各種議題的態度與感受。他也邀請藝術家陳瀅如、梁廷毓、姚睿蘭的錄像作品共同參展,透過臺灣當代藝術家嶄新的技術與觀念,探究神祕學的技術本質。朱峯誼覺得紐約是一個充滿機會與資源的國際藝術之都,希望能在此探討不同的神祕學策展觀點,延伸其策展研究的多元性。 黃奕翔展出近期的紀錄影片及正在紐約進行的新作品,他以影像紀錄去年在個展《沉默練習曲》中,邀請展場藝術行政人員們參與的身體工作坊,透過記憶共享,展開屬於這名角色自我對話的過程。此次到紐約駐村,他延續過去對於身體的關注,將焦點從藝術體制內轉向社會場域,把目光放在「性工作者」身上。他從藝術史中畫家對於性工作者的描繪,結合與性工作者的訪談,製作錄像作品及衍生創作,前期研究成果及作品草圖即於這次活動展出。黃奕翔表示,在紐約看到非常多的機會,甚至可說是一種誘惑,促使他更想積極與世界連結,開創藝術家職涯的道路。 張文菀在紐約三角藝術協會駐村,以雕塑製作與紐約日常有關的物件,就地取材,訓練自己成為生活的觀察家。她在開放工作室活動展出作品集、創作構想、以及現階段「駐村生活採集」的創作模式,觀看不同觀眾對自己作品的反應。張文菀說,「我要求自己在紐約期間每天外出,盡量走不同的路線回家,想看到更多不同的景色,收集每日隨手的拍攝,並為影像留下一句話。有的是談文化差異,也有調侃自己的語言能力。兩天的開放工作室得到許多紐約觀眾共感的迴響,感覺紐約客都是藝術家。」 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The International Studio & Curatorial Program)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區,創立於1994年,是紐約市知名的非營利當代藝術駐村機構,迄今已接待超過1,800位來自90國的全球藝術家及策展人。文化部與ISCP有長期合作關係,支持52位臺灣藝術家/策展人於ISCP駐村。 紐約三角藝術協會(Triangle Arts Association,TAA)為1982年創立的視覺藝術駐村機構,地點位於布魯克林藝文新興區Dumbo。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自2018年開始TAA駐村合作計畫,提供臺灣藝術家進駐,舉辦工作坊及公共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