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傳承與創新—霹靂布袋戲跨界IP展」東京盛大登場 霹靂與寶塚聯手展出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駐日臺灣文化中心及霹靂國際多媒體合辦「傳承與創新—霹靂布袋戲跨界IP展」,昨(20)日在臺灣文化中心登場,首日即吸引眾多霹靂粉絲朝聖。展覽除展示傳統掌中偶、金光偶及現今電視偶,呈現臺灣布袋戲百年來的演變外,也介紹臺日合創的奇幻武俠布袋戲《東離劍遊紀》,更特邀日本知名的寶塚歌劇團,展出與霹靂合作跨界改編音樂舞台劇的珍貴服裝,展期至7月29日為止。 駐日大使謝長廷、霹靂國際多媒體總經理黃亮勛、《東離劍遊紀》編劇虛淵玄、《東離劍遊紀》合作單位NITRO PLUS社長小坂崇氣、GOOD SMILE COMPANY會長安藝貴範皆出席昨日開展記者會。開場時由2位操偶師演繹各類型戲偶,搭配精心配置的影片及音樂,帶大家踏上臺灣布袋戲的歷史軌跡。 駐日大使謝長廷表示,臺灣和日本向來都是友好的鄰居,在各種領域的舞台上相互合作及扶植,也都很重視知恩圖報,像311大地震、今年1月的能登半島地震,日本人為回報臺灣的援助,不僅在疫情期間伸出援手捐贈疫苗,今年4月臺灣花蓮地震時,更是有許多民眾踴躍捐款。臺灣文化中心及霹靂也在展覽中特別製作立牌,感謝日本民眾對於花蓮震災的協助。他也再次感謝眾多日本朋友對臺灣的幫忙,希望這樣善的循環能永不止息。 開幕日下午也特別邀請催生《東離劍遊紀》的2位靈魂人物,霹靂國際多媒體總經理黃亮勛與編劇虛淵玄座談,分享創作秘辛及幕後花絮,並且深入分享臺日合作的經驗。 黃亮勛表示,他原本是虛淵玄的粉絲,與老師一拍即合,但在合製期間仍有許多需要磨合之處,例如原本布袋戲的女性角色戲偶的眼睛會比較小,但《東離劍遊紀》的女角丹翡則是跟日本動漫的女性角色一樣,有大大的眼睛。此外,丹翡的手腕有別於傳統戲偶以男性為主、較為粗壯,特別訂做較為纖細的手腕,或許5年後看到布袋戲偶的眼睛及手腕的改變,可能就是跟日本合作的影響。 虛淵玄則分享,遇見霹靂布袋戲可說是在他人生中數一數二最戲劇化的事,被其精采的表演所吸引,因此希望能將霹靂介紹到日本。日本以製作委員會的形式製作動畫、影集十分普遍,但臺灣並沒有類似概念,因此也花許多時間跟霹靂溝通權利歸屬於製作委員會的觀念。 展覽共分為「臺灣之心」及「文化之橋」2個展區,前者展出霹靂布袋戲的經典傳奇人物素還真、一頁書、葉小釵,以及生旦淨末丑雜等傳統掌中戲偶;後者展出《東離劍遊紀》實際拍攝時所使用的戲偶本尊,以及霹靂布袋戲與寶塚歌劇團跨國文化交流的IP創作成果,特別情商寶塚出借當時跨界改編音樂舞台劇的角色服裝道具。

南大聯電課輔中心舉辦感恩結業式與歡送畢業生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聯電課輔中心於6月20日晚上辦理「感恩結業式與歡送畢業生」,邀請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及課輔學童、家長、師長、志工、校友們一同與課輔師生歡聚一堂,見證課輔學童的學習成長與進步,大家帶著感恩與祝福的心,歡送畢業生與回顧學期精彩紀錄。 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與南大自2006年合作迄今,在地深耕協助中小學教育活動與希望家庭學童,平假日與23所公私立國小、幼兒園及10所國中,自中午放學至晚上8點共同輔導143位學童,另外,週六幼幼活力班、桌遊班、雙語班、多元智能班、體適能班、手作班與樂活團康班,也陪伴著來自高雄與臺南八十多位幼兒、國中小與高中職學童,利用週六樂學及增能;另外學期間支援15校與社區進行校外公益服務像是晨光輔導、社團指導、偏鄉課輔、學習扶助、校慶活動、讀經檢測、品德教育闖關、臺南市語文競賽、全國科展、暑期營隊等社會責任實踐及提升服務團隊教育專業知能與理論實務之連結,與協助課輔師資生圓夢教職已錄取38位正式教師後續持續輔導至七月,朝在地生根深耕、永續經營再進。 南大陳惠萍校長、師培中心李郁緻組長與南大附小楊怡婷校長特別蒞臨現場,為課輔師生與志工校友們勉勵與祝福,感謝課輔團隊的無私付出,並為努力學習的課輔學童加油打氣。活動中,課輔學童展現動靜才藝表演,並神采奕奕領著專屬個人獎狀與祝福語、看著學期滿滿回憶的回顧影片,課輔團隊分享著相關校內外公益、課程活動與最難忘的經驗與對畢業生的祝福,讓與會來賓、親師、志工與校友們看到課輔學童的改變與成長,透過親師交流,分享學童在家、學校與課輔中心的學習及互動情形,齊心協力讓學童在學習與成長之路上獲得更多專業的支持與陪伴。最後,課輔學童齊聲與在場的師長與志工校友們說聲感謝與珍重再見,為結業式與畢業生送上暖心的祝福。 南大陳惠萍校長表示,非常感謝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長期對教育的支持以及課輔團隊們的用心,讓課輔學童有溫暖的學習環境;計畫主持人師培中心吳純萍主任表示,課輔中心將持續整合校內外資源,創造更多的教育公益合作機會,透過教育的力量,幫助更多的學童;聯華電子科技文教基金會杜光凱處長與何蕙萍經理表示,希望能夠透過跨界持續合作,播撒教育希望種子,實踐教育愛!

藝術家黃才郎首度回鄉個展在南美館 臺灣藝壇斜槓的臺南囡仔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臺南市美術館成立五年多來,一直致力於建構在地美術史。而臺灣美術史的梳理不僅是藝術品創作的呈現,或藝術發展的歷史脈絡,更重要的是,在這長河中以各種不同型式耕耘、奉獻的藝術工作者們。曾任臺灣四座公立美術館館長的黃才郎,多年致力於藝術行政工作,並投入藝術教育推展。臺南市美術館全新展覽「黃才郎:臺灣藝壇斜槓先驅」,是藝術家黃才郎首度回鄉的個展,向眾人展現與美術生活了一輩子的他,在公務之餘豐沛的創作實力。 黃才郎是出生於臺南佳里鹽分地帶的臺南囡仔,臺南市美術館以「追尋熱點」、「建一座橋」、「初心不變」三大子題,串聯藝術家的經典作品、重要文件、物件和影像等,推出「黃才郎:臺灣藝壇斜槓先驅」展覽,藉此呈現黃才郎對於藝術的赤忱之心,和他豐富動人的藝術故事。展覽於6月11日開放民眾觀展,並於今(20日)舉辦開幕,現場與會嘉賓雲集,除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臺南市副市長葉澤山、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趙卿惠、前臺南縣文化局長葉佳雄、有臺灣版畫之父之稱的藝術家廖修平老師等特地與會出席外,全臺各大美術館館長以及在地重要的藝術家等,皆蒞臨祝賀。南美館林秋芳館長表示,黃才郎的生涯發展所涉領域包含了藝術行政、藝術教育、藝術史研究和藝術創作,身兼多重角色,以偌大的眼界,身先士卒地跨域與開拓;更以不同的身分及角度理解臺灣藝壇中的人事物,為臺灣藝術發展造橋開路,就如同他常說:「願為藝術行政與公部門之間的橋樑」。 1950年出生的黃才郎在「斜槓」這個詞彙出現前,就已成為藝術領域中的斜槓青年。黃才郎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創作之外,他編輯過《美術雜誌》、《西洋美術辭典》,而後在文化建設委員會擔任科長。他更是知名的「四冠王」,曾經擔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及臺北當代藝術館長等文化單位要職。黃才郎始終堅守自己藝術家喜愛創作的初心,縱然在不同崗位,卻從未放下畫筆。在參與臺灣藝術發展的每時每刻,就連國外出差身負繁務,他也利用自己睡前和忙碌間隙,繪畫自己的模樣與所見所聞,這次展出的許多幅自畫像,便可以看到他公務生活相關的題材和當下感受。2015年退休後,黃才郎有更多時間投入創作,畫作題材從臺灣的甘蔗田,到日常中的蔬果等,用畫筆傳達他對生活的感受。 「希望能培養臺灣土地上肥沃的土壤,讓藝術文化的種子都能自在生長、開花結果」,是黃才郎投身藝壇之前的一個願景。本次展覽透過其創作與文獻等,帶領民眾走進黃才郎投身藝術領域的精采人生。「黃才郎:臺灣藝壇斜槓先驅」展即日起至10月20日在南美館2館3樓展出,歡迎大家把握時間踴躍前往欣賞。 【展覽資訊】 「「黃才郎:臺灣藝壇斜槓先驅」」 展出時間:2024年6月11日至2024年10月20日 展出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三樓展覽室K-M 展覽介紹: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525

新樓醫院愛的醫療起程在龍崎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新樓醫院於6/20日至龍崎地區義診,展現醫院對於偏遠區域整體健康的關懷,不僅注重身體疾病的治療,也重視心靈層面的滋養。以串聯心靈與醫療的服務模式,不僅是對於病人個人的幫助,更著眼於整個龍崎地區的醫療與健康。 活動假龍崎區石嘈里活動中心辦理,感謝龍崎區公所陳新澈區長、龍崎衛生所以及龍崎教養院,號召在地民眾一起檢視自我健康,新樓醫院團隊召集家醫科、牙科、社區健康中心一同前往,劉啓擧院長授旗給予社區醫學部紀鈞齡部長,由他領軍前往,開往龍崎義診之路。 龍崎區公所區長表示對新樓醫院的感謝,關懷在地居民,前置作業用心規劃,為的是將健康帶給民眾,在本次活動也結合了衛生所C肝扎指尖血報告能現場得知的衛教宣導,將龍崎區的居民聚集在一起看診、律動,也藉此機會對自己健康進一步了解,在此也代表龍崎居民對新樓醫院的感謝。 新樓醫院劉啓擧院長提及,新樓醫院的使命不僅僅在於治療疾病,更在於用耶穌基督的愛和福音的力量,為病人帶來心靈上的撫慰和希望,讓每一位走進醫院的人,甚至社區民眾都能感受到上帝的恩典和愛。在龍崎區發現在地醫療有所匱乏為加強不足之處,也特別派任本院家醫科醫師、中醫科醫師、身心內科醫師以及牙科醫師共同為長者把關,再由社區健康中心衛教師帶來律動,帶領在地長者一同伸展,活動結束後,下一站至龍崎教養院,帶來簡單的律動,與孩子們一同互動。 這樣的醫療傳道精神和服務理念,就是本院愛心服侍盼望的宗旨,將無疑成為社群的一股溫暖力量,帶來健康和希望,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關懷和溫暖,這是義診的啟始站,自此開啟醫療傳道之路。

竹美館社區up培力工作坊 提升社區營造續航力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於6月19日舉辦一場「社區up培力工作坊」的活動,協助社區夥伴深入了解社區營造的概念,並學習社區營造的實踐方式,活動圓滿結束。工作坊藉由社區營造專家進行專題演講,分享他們在實際案例中的經驗和見解,提供社區寶貴的洞察和啟發。也提供一個整體框架,讓社造夥伴了解社區營造的重要原則和方法,再透過案例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討成功的社區營造案例,了解到這些案例背後的故事、策略和成功要素,有效幫助社區在實際執行計畫時獲得靈感和指導。 主辦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新竹生活美學館在文化部的支持下,致力於推動北臺灣社區營造工作,透過一系列社區培力課程、委員訪視輔導、線上問題諮詢等,給予地方的社區營造工作計畫多元化的資源支持。今年的整體培力課程以達成提升「參與公共事務」、「點線面社造行動」、「說故事能力」、「行政、核銷能力」等核心目標,透過培力工作坊,減少社造夥伴從提案到結案遇到的困擾,並從專業講師提供的意見中獲得個別化的支持和指導。 這一次課程總共約有30位學員參與,有親自到現場聆聽,也有利用線上的方式互動,學員很熱切地特別撥空參加。對於計畫案核銷實際操作的課程踴躍提問,達到課程交流、解惑的效益。另外對於社區營造與城市美學建構與想像的課程,也引發學員反思討論自身家鄉的生活美學特色,如何逐步提案計畫再加以實行,參與的學員們都覺得受益良多。竹美館預計在8月21日再辦理1場培力工作坊,期望透過多面向的課程,持續提供社區夥伴助力,提升社區營造續航力。報名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官網https://www.nhclac.gov.tw/公告。

臺灣影人閃耀瓜林巴駐村計畫 榮登義國報紙頭版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由義大利流動電影院文化協會(Associazione Culturale CinemAmbulante)主辦的第9屆基諾瓜林巴電影駐村計畫(Kino Guarimba Film Residency),6月10日於南義卡拉布里亞省阿曼泰雅市(Città di Amantea)展開為期12天的活動,臺灣影人張均瑜、韓婕、黃式佳、李鈺婕及楊智淳,在文化部及駐義大利代表處的支持下赴南義參與。 此次駐村登上義大利南方日報(il Quotidiano del Sud)頭版及內頁整版的報導,5位臺灣影人成為駐村焦點。駐村期間臺灣影人除積極參加協會舉辦的電影、音樂等活動,並與當地社區和其他國際影人合作,記錄南義阿曼泰雅市的獨特文化和風景,也參與聲音、剪輯或攝影等專業課程及研討會,並完成5部短片,將於21日在Il Terrenito放映,免費開放觀賞。 導演張均瑜指出,拍攝獨立電影常面臨預算不高,大家正在經歷產業革命,努力減少工時,而她此刻藉著計畫吸收這座城市的能量。導演韓婕表示,「計畫主辦人曾說我們的電影不會改變世界,雖然是徒勞,但眾人卻把它當成最重要的事情去做,這樣的衝突感,是駐村最美好的獲得」。 編導黃式佳提到,能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令人興奮,整個城鎮都參演在作品中,看起來就像個龐大的場景。演員楊智淳分享自己好像被重新啟動,找到新的方向看待很多事情;演員李鈺婕則認為「電影拍攝製作常受限於資金,在這裡可以不受預算限制,尋找可運用的素材,拍自己想拍的影片,也讓自己勇於做不同嘗試」。 基諾瓜林巴電影駐村計畫是2018年義大利籍的朱利奧.維塔(Giulio Vita)與委內瑞拉籍的薩拉.弗拉蒂尼(Sara Fratini)共同成立,訴求推廣社會包容與融合相關議題的電影作品,並提供國際影人交流平台,促進文化多樣性與創意發展。 今年駐村計畫共有來自50個國家影人參與,在駐村期間相互學習,參與培訓和研討會,並合作完成短片創作。創辦人維塔表示,駐村目標不是創造傑作,而是讓參與者有機會學習和發現新文化,透過合作了解他人的視角。 駐義大利代表處文化組長鄧美容表示,文化部積極扶植臺灣電影產業,提供多項輔導措施,除了經費支援,也透過各種政策支持。此次推薦臺灣新生代導演、編導及演員參與駐村,開啟與國際影視產業界的專業對話及合作,幫助臺灣影視專業從業人員累積創作及表演的養分,並建立跨國合製的人脈網絡,相信臺灣影人的傑出表現,為活動增添亮點,並為未來國際合作奠定基礎。 第9屆KINO GUARIMBA 電影駐村成果發表資訊: 地點:Il Terrenito(via Mazzini 32 ad Amantea CS) 時間:6月21日晚上9點 活動網頁:http://cinemambulante.com/kino/

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2024夏至藝術節正式開跑 「移動劇場」完售倒數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2024夏至藝術節於今(20)日在嘉義縣政府舉辦四縣市聯合開幕記者會,為今年夏至藝術節揭開序幕。今年夏至藝術節推出6大主題,涵蓋親子劇、音樂、戲劇、舞蹈與布袋戲的夏季嘉年華會,臺南市7月13日起將在新營陸續推出「移動劇場」「藝劇場」「藝間店」「藝工隊」「藝市集」共17場精采活動,邀請大小朋友來新營享受夏至藝術盛宴!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臺南市自2016年號召嘉義縣市、雲林縣等四縣市共同發起夏至藝術節活動,今年邁入第九年,已是南臺灣具代表性的跨縣市藝術節品牌。2024夏至藝術節,臺南市以【移動劇場】拉開在地展演序幕,因觀眾好評迴響【移動劇場】從去年2場增加為今年4場演出;7月13日至14日委託「斜槓青年創作體」以肢體戲劇為主,運用小丑表演技巧針對兒童及青少年族群,打造親子版移動劇場,兩場票券均已完售;7月20至21日由臺南傑出團隊之星首獎「雞屎藤舞蹈劇場」繼去年《再會啦!黃昏發的尾班車!》今年推出2.0版增加車廂內樂手及與觀眾互動橋段,邀請民眾來搭火車體驗這段結合南管戲、日本童謠與珍珠奶茶時空重組的幻夢時光。意者請上opentix兩廳院售票購買,套票任選3場節目享75折,車廂座位有限,欲購從速! 為讓民眾有觀賞多元展演機會,7月13日至9月1日期間,臺南市在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及廣場,特別安排「如果兒童劇團、盛保羅魔幻劇團、金喇叭銅管5重奏、古意唸歌團及風神寶寶兒童劇團」帶來9場【藝劇場】多元演出,類型包含戲劇、音樂、魔術等;演藝廳售票場次均提供文化幣青年席位指定席及5折自由座專屬優惠,鼓勵青年觀眾積極參與藝文活動。 除了展演活動外,臺南市也規劃【藝間店】媒合新營特色店家「弎弌和茗園」與雲林表演團隊「樂耕農室內樂團」跨域展演交流以及【藝工隊】新營兒童夏令營,引導孩童表演學習及故事創造;另有【藝市集】搭配戶外廣場演出,在綠川廊道規劃夏夜文創「絆伴市集」邀請民眾在夏日午後,帶著全家大小一起來新營感受熱鬧的夏至嘉年華氛圍。 2024夏至藝術節更多活動詳情,請上「雲嘉嘉營劇場連線」官方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yaccttheater 或新營文化中心官網查詢

《羽人》首次進軍美國 美國舞蹈藝術節演出佳評如潮翃舞製作舞團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在文化部支持下,駐美國代表處臺灣書院與美國舞蹈藝術節(American Dance Festival, ADF)合作,邀請翃舞製作(簡稱翃舞)參與藝術節演出,6月14、15日在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Reynolds Industries Theater帶來代表作《羽人(Birdy)》8人編制版本,兩晚演出均爆滿、佳評如潮,為翃舞首次登上美國舞台劃下圓滿成果。 翃舞在ADF的演出獲得熱烈迴響,1小時節奏緊湊的表演中,觀眾時而吃驚、時而讚嘆,著迷於編舞安排、舞者肢體、配樂及燈光,與舞作背後蘊含的文化特色。翃舞總監賴翃中也在演後座談中說明他如何透過「太極」導引舞者的當代舞蹈動作,形成多元融合的詮釋,就如同編舞中使用的傳統戲曲道具「翎子」,除象徵舞者的脊椎、筆及武器,並可作為肢體與情緒的延伸。 《羽人》自賴翃中2017年完成及推出以來,屢獲國際各編舞獎項青睞,並受邀赴外亞維儂藝術節等知名藝文節慶及場館演出。舞作融合東、西方元素,富有詩意及獨特肢體語彙。此次翃舞也和ADF合作大師班活動,帶領32名ADF夏令營學員體驗《羽人》的舞蹈拆解動作,學習舞作細膩的肢體表情,並深入認識臺灣當代舞蹈的精髓。 本次為翃舞首度進軍美國,文化部也偕團隊邀請美加各地表演藝術專業人士前往觀賞,共有12名來自美國紐約、休士頓、達拉斯、丹佛,以及加拿大溫哥華等地的藝術節、表演場館的節目總監及機構代表出席,眾人皆對《羽人》的編舞及演出表現印象深刻,成功增進團隊在北美市場的口碑及曝光。

南大戲劇攜手幼兒園 貼近「心」的距離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陳晞如老師帶領大學部與碩士班學生,於6月18日下午在南大榮譽校區多功能劇場,推出《當代兒童劇場》期末呈現,邀請威斯康辛幼兒園前來觀賞。全體修課同學共同創作、演出《糖果屋》、《紙袋公主》、《鼠寶貝找快樂》、《找尋真實的臉孔》、《阿姆阿姆~探險隊!》等五齣劇目。 第一齣劇目以《糖果屋》揭開序幕,藉由耳熟能詳的故事,搭配活潑歌舞,以輕鬆又帶有寓意的故事,帶領觀賞的小觀眾們進入兒童劇的奇幻世界,緊接著登場演出的《紙袋公主》結合光影呈現,故事改編自加拿大作家的作品,顛覆既有世界的「成見」,找尋真正的幸福!上半場最後一場演出《鼠寶貝找快樂》,藉由鼠寶貝逃離舒適圈,相遇各式各樣的動物,面對迷茫與渴求快樂的拉扯,引領孩子一同探索快樂的意義,觀察並欣賞簡單的平凡幸福。 下半場《找尋最真實的面孔》以愛為主題,故事風格由灰暗詭譎到繽紛明亮,暗喻成長過程中必定會受傷,鼓勵孩童面對與接受,希冀與現場孩童觀眾一同踏上尋找勇氣的幸福之旅。最後演出《阿姆阿姆~探險隊!》為自創劇本,場景在森林的一棵大樹上,生活在樹上的昆蟲、螞蟻們組成探險小隊,打擊森林中各種反派,在探險過程中收穫獨一無二的成長啟發。 本次演出在陳晞如老師的帶領下,修課同學運用課程中所學的兒童戲劇技巧,結合創造力與美感能力,引領孩子們漫遊在奇幻的劇場裡,並藉由劇場內的碰撞,迸發不同世代間的能量,開拓孩子們「心」的視野。

臺灣文化品牌征戰國際 藝起前行 法、英、德藝術盛會嶄露鋒芒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國際知名藝術盛會「外亞維儂藝術節」、「愛丁堡藝穗節」、「杜賽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即將在7、8月陸續登場,今年共有9組臺灣團隊獲選參與。今(19)日行前記者會,外亞維儂及愛丁堡藝穗節8組團隊搶先演出作品精華片段,為海外展演提前暖身造勢。文化部長李遠表示,看到許多優秀團隊將啟程到歐洲演出,將讓世界更認識臺灣,「我的內心感到非常喜悅及驕傲,民間擁有非常強的生命力,文化部的角色就是幫大家完成夢想」。 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時說,今天一次看到琳瑯滿目的表演團隊聚集,許多團隊成員都比自己孩子年紀還年輕,「真的是驚喜連連」。李遠表示,文化部長期以國家隊形式支持優秀團隊登上國際,今年臺灣團隊準備的創作,涵蓋偶戲、舞蹈、特技、肢體、新馬戲及戲劇,題材囊括生命、性別、環境、社會及身體的探索,除了展現臺灣與歐洲擁有共同關注的議題,也要將臺灣最獨特、多元的文化及創作力帶到國際。 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將於7月3日至21日舉行,今年臺灣獲邀擔綱首屆主題國,臺灣代表團隊包括「創造焦點」以當代馬戲身體為媒介,嘗試掙脫傳統社會價值觀桎梏、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Since1994》;「曉劇場」《羅丹計畫—馬克白夫人》以羅丹的雕塑巨作〈地獄之門〉出發,引領觀眾探索欲望、權力和後果的複雜交匯;「滯留島舞蹈劇場」將舞台由靜止不動轉變為左右平移的平台,《In Factory》映照人們在社會中生存的窘境;「君舞蹈劇場」《關於身體的書寫》將畫布、飄扇、裙擺延伸舞者的肢體,化為水的各種樣態,並引用瀑布、溪流、海浪,反映生命各個階段與歷程。 8月2日至26日登場的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Taiwan Season)作品包括「嚐劇場」以去語言的偶戲,透過回收及再製物件進行現場擬音,打造開啟環境永續及社區對話的親子作品《小雨滴》;「種子舞團」《低著的世界》以低頭族為創作概念,舞蹈動作結合手持式光源呈現滑手機的樣貌,反映現代人自我沉溺、社會抽離的社會現象;「身體處方」的《㒩》音同「裸」,以3名舞者肉身的纏繞及形塑,探究重生與生命循環的天性;「0471特技肢體劇場」二度出征,帶來今年初在澳洲阿德萊德藝穗節大獲好評的當代馬戲《誰是老大?》,以順暢的特技堆疊、精巧動作展示人體力學美感,演繹手足間的日常歡樂逗趣。 德國杜賽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則於8月28日至31日舉辦,由衛武營組團以「Taiwan Move!」為名參與,將在展位上推薦臺灣20個完整創作,主題皆呼應大會策展關鍵字「移民文化」、「身份認同」、「社群建造」及「肢體當代與異質性」。其中,獨立藝術家余彥芳以《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Ⅲ》獲選官方節目,將在展會中演出,作品透過自己身體承載已逝父親的呼吸,以舞蹈提取記憶裡深藏的思念,也以個人生命經歷,回應當時社會的歷史面貌。 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穗節及德國杜賽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向來列入藝術專業人士及藝術愛好者必看清單,同時也成為各國表演團隊競演、專業社群交流及劇院挑選節目的文化舞台。文化部支持各表演團隊成為傳播臺灣藝文內涵的信使,持續搭建並強化全球表演藝術圈的關係網絡,深耕國際市場,拓展未來邀演不可限量的平台。

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春河劇團《把我娶回家》當老外遇到冥婚 7/6日臺南文化中心巡迴熱賣中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春河劇團今年年度製作《把我娶回家》是以「已逝未婚女性待嫁」的冥婚為創作題材,加上外國男子撿到紅包的設定,發展出一連串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故事。台北首演完,各界好評如潮。藝人曾國城表示:「 《把我娶回家》讓你非常輕鬆,沒有煩惱地看完整齣戲。」,藝人白冰冰表示:「錄影再忙也要來看的舞台劇。」,藝人莊凱勛表示: 「生猛、暢快又過癮,讓人捧腹大笑的同時,眼睛也不自覺的轉動著感動的淚水。」,藝人鍾瑤表示: 「我後面就是眼淚濕了,就濕了眼眶,然後又收回去,濕了眼眶又收回去,讓我覺得心情又起伏很大。」 春河劇團提供《把我娶回家》文化幣青年席位優惠:原票價1600元之票券,青年席優惠價300元,每場次限量30席。票價2100元以下,提供5折之青年席位,歡迎大家購買。《把我娶回家》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時間為7月6日(六)14:30,購票請洽TixFun售票系統或上春河劇團官方網站及臉書粉絲專頁,邀請7月6日臺南鄉親相揪一起來看戲。 《把我娶回家》故事源起自團長郎祖筠與她的外國先生,有次他們閒聊到:「如果是一個外國人撿到冥婚紅包會發生什麼事?」團長郎祖筠便開始有了這個故事的構想,一個外國人因緣際會下撿到了紅包,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信仰與不同的價值觀之間激烈碰撞,產生出許多趣味橫生的「文化衝突」。《把我娶回家》故事描述一位隻身旅行的老外,撿起路邊的一只紅包袋,竟開啟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這只紅包來自一個頗富盛名的老茶行,茶行家中寶貝孫女因意外早逝,一年後,竟託夢給阿嬤討要姻緣。虔誠保守的一家人決定以傳統冥婚丟紅包的方式來完成寶貝孫女的心願。三姑六婆躲在暗處窺探,靜待有緣人。只是,經過無數個過客,每每期待又次次落空,最後被孫女認定的「夫婿」竟然是個老外。 《把我娶回家》以「冥婚」為創作基礎,半喪又喜的弔詭情節,展現出臺灣民眾喜歡討論靈異話題的習慣,融合「異國戀」的文化差異、「人鬼戀」的價值差異,各種充滿衝突、荒謬的元素,意外引爆許多幽默歡笑的情節,讓民眾釋放生活壓力。除了笑聲不斷,故事也蘊含著台灣人最為稱道的人情味,充滿對生者與死者的關懷與溫暖。 演員郭子乾在《把我娶回家》劇中飾演茶行老闆,是繼電視劇《茶金》後再次飾演類似的角色。郭子乾表示:「《茶金》裡面的老闆是大老闆,是那種營運整間公司的企業家。《把我娶回家》裡的茶行老闆是製茶師,是一個有職人精神的角色。這個角色的兒子與孫女意外死去,他封閉自己,內心滿是自責跟悔恨,深層地展現出對家人逝去的痛苦。」演員王琄飾演茶行老闆娘,一心想要完成孫女的心願,積極促成冥婚的進行。王琄表示:「這個角色對孫女一直很愧疚,後來發現過世的孫女與還活著的女兒好像喜歡上同一個人,她要成全誰變成一個矛盾的選擇。」郭子乾與王琄老夫老妻之間的拌嘴逗趣,實質掩飾了對家人逝去的痛苦,在心情,面對親情與愛情、家庭與事業、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擺盪與掙扎,相信很多人會很有同感。」演員法比歐飾演一位隻身來台旅遊的法國人,竟然會因為一個茶罐跟紅包,就要開啟一段奇特婚姻。法比歐表示:「在台的外國人其實對冥婚這個台灣民俗十分了解,因為在農曆過年領紅包的同時,我們也會被告知『地上的紅包』不能亂撿,會娶到鬼新娘。」法比歐與楊千霈之間似有若無的異國戀,一邊是親情一邊是愛情的左右為難,文化與信仰之間的衝突考驗著他們。 演員蕭志瑋飾演茶行第三代,備受長輩疼愛,但對於父親的過世始終感到內疚,他也是默默陪伴著家人的小暖男。蕭志瑋表示:「自己家裡有八個兄弟姊妹,但沒有像劇中三代同堂的經驗,有阿公、阿嬤、有姑姑等長輩,可是那種家人之間的親情羈絆還是有的,加上最近當上了爸爸,更能體會家人之間的情感。所以,劇中的哭戲演起來很有感覺。」蕭志瑋意外成為《把我娶回家》劇中的眼淚擔當,有數場落淚的戲,成功詮釋出角色內心深層的情感。 春河劇團提供《把我娶回家》臺南藝友(限購臺南.雲林場)購票享9折優惠。文化幣青年席位優惠:原票價1600元之票券,青年席優惠價300元,每場次限量30席。票價2100元以下,提供5折之青年席位,歡迎大家購買。《把我娶回家》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時間為7月6日(六)14:30,TixFun售票系統熱賣中,劇團洽詢專線 02-2377-1116。

2025「臺南新藝獎」徵件將於7/15起跑!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 高森信男接棒本屆新藝獎策展人 一起尋找下一個藝術新星! 2025「臺南新藝獎」徵件起跑!臺南新藝獎作為國內新銳藝術家嶄露頭角的重要搖籃,本屆特邀榮獲第21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的知名策展人高森信男擔綱策展。高森信男過去多關注於發掘臺灣與東南亞各國間的隱性連結,並曾參與策劃「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海洋與詮釋者-詮釋者放映計畫II:神秘之島」與「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等重大展覽,期望透過高森信男的規劃,促使國內優秀新銳藝術家能運用此藝術獎平台,與國際藝術領域產生更多對話及可能性。 臺南市文化局長謝仕淵表示,臺南新藝獎即將邁入第13屆,過去以媒合畫廊、邀請策展、參與地方節慶等串聯「產官學」的連貫機制,培養逾百位藝術新銳,十三屆以來投件數成長率高達242%。如2024年臺南新藝獎多位得主皆獲亮眼成績,吳建興獲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鄭勝華推薦、傅寧的創作受邀至日本東京藝廊展出,關渡美術館、新竹鐵道藝術村則分別展出吳尚洋個展和林君達個展,再再呈現臺南新藝獎已成為臺灣最受矚目的視覺藝術獎項之一,藝術新秀在歷經新藝獎各階段的歷練與磨合後,也邁向更為純熟的藝術創作之路。 文化局說明,臺南新藝獎的10位得主須經過專業評審共同選出,將搭配新藝獎的邀展藝術家,共同於臺南在地10家藝廊聯袂展出。藝術家與畫廊等產業夥伴的互動與對話,不僅有助其未來更瞭解藝術相關產業的運作,為臺灣新銳藝術家扎下更為穩固的發展基礎。且新藝獎得主同時也有機會獲得臺南藝術博覽會的參展機會,與國內、外藝術家共同在3月的藝博展會中大放異彩。 2024新藝獎獲獎藝術家宋相邦也分享,新藝獎提供創作者多元且具層次的對話機會,與策展人、創作者、畫廊及觀眾交流,藝術家不僅獲得獎項肯定與展出機會,也開啟未來下一步的方向,可說是高CP值的當代藝術獎項,推薦大家踴躍報名投件。 「2025臺南新藝獎」徵件自7月15日(一)零時起至8月30日(五)下午5時30分止,凡於1984年1月後出生,無畫廊專屬經紀合約,且具有中華民國「國籍、居留證或合法居留權」者均可報名。報名簡章與報名詳情請上新藝獎官網https://next-art.tainan.gov.tw或「Next Art Tainan臺南新藝獎」FB粉絲專頁查詢。歡迎全國熱愛當代藝術的年輕創作者把握一年一度的盛會,綻放最耀眼的藝術光芒!

南大室內樂集6/21「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歡迎大家蒞臨欣賞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音樂系南大室內樂集,將於本週五(6月21日)晚間七點三十分在雅音樓音樂廳舉辦「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美國中央阿肯色大學&國立臺南大學南大室內樂集教授聯合音樂會」,期盼與所有喜愛音樂的朋友們,分享莫札特和葛利格感心動耳的音樂,感受莫札特音樂中的澄淨、純真與喜悅,以及葛利格作品中壯麗的自然景物與民族風格。 「南大室內樂集」由南大音樂系黃琡珺教授於2011年冬季成立,至今已邁入13個年頭,致力於推廣古典音樂,團員皆畢業於歐美各地傑出的音樂學院。多年來除接受各方邀約演出外,也定期舉辦室內音樂會及慈善公益演出,傳遞古典音樂的美好,讓更多人都能受到音樂的滋養,體會不同的生命意義。 為促進國際音樂與學術交流,此次音樂會特別邀請美國中央阿肯色大學音樂系小提琴教授、康威交響樂團首席徐亞萍(Linda Hsu)擔任客席藝術家。黃教授與徐教授合作多年,也與阿肯色大學大提琴教授三人組成跨國室內樂,演奏足跡遍佈美國、墨西哥、上海及台灣等各地。這次參與演出的音樂家還包括小提琴張群、中提琴莊孟勳與大提琴陳廷瑋,五位音樂家合作多年,默契絕佳,台上台下皆充滿真誠,透過音符傳遞和諧與融合。 除了週五晚間在臺南大學雅音樓的演出外,週六(6月22日)也受邀至南國墾丁-O'GLAMPING貓鼻頭露營莊園戶外音樂會演出,當日前60名進場觀眾,將獲贈精美紀念品及飲料。兩場音樂會皆為免費入場,誠摯邀請您親臨豐富動人的音樂饗宴。

顧廣毅《蝙蝠祭》倫敦國際戲劇節演出大受好評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臺灣藝術家顧廣毅及英國藝術家羅伯特.強森(Robert Charles Johnson)共創的作品《蝙蝠祭》(Bat Night Market)於6月11至15日在倫敦國際戲劇節(The London Festival of International Theatre, LIFT)演出順利落幕,諸多場次票券一掃而空,獲得觀眾熱烈迴響,而專業表演藝術媒體「The Stage」及「London Theatre 1」也給予4星級的評價。 《蝙蝠祭》是個以科學為基礎的沉浸式演出,觀眾身臨其境,以時空旅人的身分體驗未來蝙蝠滅絕時的夜市場景,藝術家顧廣毅與羅伯特.強森邀請多位倫敦設計師和表演者、BAO London、小島車輪餅、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學生、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以及倫敦國王學院頂尖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創作,試圖讓觀眾透過聲音、飲食、氣味及視覺等不同感官去感受蝙蝠,並圍繞在與這個物種相關的科學、科技、文化爭議及生態議題。 戲劇節14日舉行酒會,駐英國代表處大使姚金祥及文化組長陳斌全、荷蘭駐英國大使館文化參事Astrid de Vries、英國文化協會節目策畫Chantal Harrison-Lee等贊助單位代表皆出席,並聆聽顧廣毅、羅伯特.強森在講座中分享的創作歷程與概念。 駐英大使姚金祥指出,《蝙蝠祭》不僅是件引人深思優秀的藝術創作,其跨國、跨領域的協作模式,也驗證人類在面對生態危機議題時,合作解決問題的創造潛能。 「蝙蝠祭」是LIFT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合作委製的作品,獲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及臺灣文化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支持,6月10日在倫敦舉行全球首演,8月將在臺北藝術節演出。

強強聯手推動文化教育合作! 臺南市文化局與成功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為強化教育及行政研究應用,今(18)與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簽署合作交流備忘錄,未來針對雙方教職員專業交流、共同舉辦學術教育應用課程及相關培訓、互訪共學、學術資源交換等面向,進行為期3年的合作。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謝仕淵表示,臺南是臺灣歷史悠久的城市,擁有多元且獨特的文化內涵,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裡,每個時代的先人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生活印記,並積累形塑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國立成功大學作為全國頂尖高等教育學府,座落臺南且創校近百年,孕育無數傑出校友,在各領域貢獻所學。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下,本局透過與成大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辦理課程講座、文化活動、專書出版等方向的緊密合作,為在地文化工作注入新力,推動文化創新的無限潛力。 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高實玫表示,成大首創「踏溯台南」為全校大一必修通識課程,每學期於週末安排數條實際踏查路線,範圍從成大校園、臺南舊市區延伸到整體大臺南,目前已規劃43條路線,導入臺南的文化資產及歷史傳統來提供學生最佳學習場域。路線主題多元並結合人文、歷史、科技、自然與工業等不同領域,部份場域與文化局合作讓整體課程內容更加豐富。教師帶領甫入學的本地及國際新生以雙腳走踏台南,鼓勵學生主動探尋臺南的歷史軌跡,跨域體驗在地生活,透過互動和對話模式發掘當地人文及都市發展脈絡,實踐多項SDGs永續發展目標以善盡教育單位的社會責任。除了學生課程導覽支援外,本校去年與文化局合作辦理隆田Cha 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志工培訓研習活動,期待未來三年的合作模式能共同開創臺南多元文化的推廣能量。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特別指出,文化業務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而無論是文化資產、文化研究、文化節慶、創意設計、藝文場館營運……等各方面,成功大學皆有非常優質的學術資源作為市府政策擬定與推展的堅實後盾,未來合作項目預計包括:1.臺南400文化路徑設計規劃;2.藝文場館志工培訓;3.博物館文物3D掃描數位典藏計畫;4.活動課程師資交流及鼓勵學生參與等,倚重南部首屈一指的學術資源,提升文化局各項計畫執行與活動辦理的品質與文化厚度,讓在地文化可以向下扎根、百年傳承。在這別具意義的一年,雙方簽署合作交流備忘錄,期許我們共同努力,以臺灣文化首都之姿邁向下一個百年。

原著授權改編,香港劇場空間演映華語音樂劇《螢火蟲之墓》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只想活著有錯嗎?由香港劇場空間劇團帶來的全華語《螢火蟲之墓》音樂劇即將來台巡演,7月13日(週六)14:30、19:30,7月14日(週日)14:30將在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演出,臺南文化中心會員及青年席皆有優惠。 大家過去熟悉的螢火蟲之墓,是1988年在日本出現的一部足以刷新動漫歷史紀錄的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內容敘述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一對兄妹為了在戰火中求生,忍受他人現實、世道的殘酷,拚盡全力想要求生的悲慘故事。劇中飾演原著中小女孩「節子」的小演員賴睿妍,雖然年紀尚小,但優異的演技、唱功,讓相同一首歌曲,隨著故事的推進,唱出三種完全不同的氛圍、三種不同的心態處境,這也讓香港獨立媒體評論人何俊輝大加讚賞。本次也將隨團來台。 近幾年國際情勢緊張,利益衝突再起,不少地方再次發生無情的戰爭,「劇場空間」希望能用藝術的方式,提醒世人「戰爭的殘酷」與「親情的可貴」。劇場空間藝術創作總監余振球表示,希望透過音樂歌舞的方式,更加深入詮釋《螢火蟲之墓》劇中主角兄妹的內心世界,以音樂來放大兄妹們在殘酷現實中的細膩情感,用歌舞來詮釋兄妹倆多舛的命運。同時也能讓觀眾更細緻深入的融入原著故事中。 為了製作此音樂劇,劇場空間花費數年取得《螢火蟲之墓》原著小說野坂昭如半自傳小說《火垂るの墓》的授權,於2022年與日本新潮社策畫合作,在香港推出《螢火蟲之墓》粵語音樂劇。在香港的演出,不僅反應熱烈,甚至加場演出、場場爆滿,更入圍2023年香港舞台劇獎之最佳原創音樂。 香港劇場空間擅長製作各式音樂劇,多次獲得香港重要戲劇獎項,也曾二度受邀至台南藝術節演出《三張明信片的三種風景》、《雙城紀失》等,這次將帶來全新的華語音樂劇《螢火蟲之墓》,演出由「劇場空間」成員演出,以2022粵語版本加以精進,同時考量台灣觀眾對粵語較為陌生,本次演出將全程以華語演出,也適合親子共同觀賞。劇團也特地推出周邊優惠,凡購買任一場次演出,可至臺南榮寓冰室兌換港式飲品,也可至北部指定餐廳兌換叉燒飯等,讓觀眾除了觀賞演出,還能體驗正港美食。

右武衛兒童合唱團「你~去哪兒了?」音樂劇 天籟美聲令人驚艷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小天使與魔法村居民的冒險奇幻旅程,生動有趣的情節,右武衛兒童合唱團「你~去哪兒了?」音樂劇,6月23日(日)下午3點於新營文化中心演出,將帶給您一場愉快美妙的音樂旅程。 「你~去哪兒了?」音樂劇,是右武衛兒童合唱團重磅回歸,再次精讚演繹英、日、中、台經典合唱曲目,如:我要給風加上顏色、龍貓主題曲、覓幽蘭、快樂的囝仔兄、when you believe等,感動人心的歌聲,帶著滿滿的愛與勇氣,與你一同展翅飛翔。孩子們天真的笑容,清脆嘹亮天使般的歌聲,如天籟一般撫慰人心鼓舞生命,喚醒人們心中的愛。 右武衛兒童合唱團由廖智慧老師於2004年臺南市下營區創立,帶領著熱心有愛心的家長義工及一群愛好唱歌的兒童所組成,自成立以來,每年都有正式演出,也曾受邀與國內外團體聯演,如克羅埃西亞合唱團、日本東京小歌手、台灣青年合唱團、兩廳院歌劇訓練…等共同演出,成果亮麗屢獲佳評。 純淨嘹亮的美妙歌聲,童真歡樂的樂音,將帶給您一場美好的音樂饗宴,誠摯邀請您來聆賞。更多精彩活動歡迎至臉書搜尋「新營文化中心」。

2024年6月17日 星期一

韓國釜山外國語大學率團訪南大 深化校際學術合作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國立臺南大學與韓國釜山外國語大學於2021年簽訂成為姊妹學校,6月17日與本校國語文學系師生進行論文交流,並由前來本校之韓國京畿大學交換學生尹希程同學分享在國文系交換之心路歷程和台南的生活點滴。 兩校過去曾有多次合作交流,去年12月,釜山外國語大學中文系中國地域通商專業戴恒副教授,蒞校擔任通識講座主講人,以「韓國文化教育與臺韓差異比較」為題,讓同學們對韓國文化及教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共同辦理韓中翻譯研究所線上說明會。 雙方學校鼓勵學生進行交換學生計畫,透過不同文化交流與學習,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6月論文交流會之後,預計於明年2月由南大選送首位交換學生至釜山外國語大學進行為期一學期的交換學習,希望透過不同的合作方式,開拓同學的國際視野與生活體驗。

花藝新體驗:南大創新育成中心舉辦法式花藝工作坊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研發處創新育成中心於6月14日下午舉辦「法式鮮花提籃入門」認證課程,特別邀請到專業花藝工作室「Nana’s角落時光」分享多年花藝經驗和各式花藝技能。 在這次課程中,講師分享了許多花藝的基礎知識和技巧,從選擇和處理鮮花,到插花技巧,包括三角形、高低差異等。課程中強調,花藝提籃需達到鮮花覆蓋整個提籃,看不見底下的海綿,才算完成一個標準的法式花藝提籃。每個步驟都充滿創意巧思和挑戰。在講師的專業指導下,每位學員都能創作出獨一無二且富有專業水準的花藝作品。 這次課程不僅聚焦於專業的花藝知識與技巧的學習,參與課程的張同學表示,專注於當下的創作,動手修剪和實踐,像是一段心靈的休養旅程。學習花藝不僅提升了學員們的審美能力和手工技巧,還幫助他們釋放壓力,展現個性與創意。 南大研發處創新育成中心主任林琲琪表示,除了專業課程的學習外,學校也非常重視學生在其他領域的自我展現和多元發展。隨著多元課程的開設,學生們能夠探索自己的興趣,並在各個領域大展長才,不斷探索未來職涯發展的可能性。 南大表示,很高興能夠為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學習和創作的平台,讓學生享受花藝帶來的寧靜與滿足,並從中學習到相關的花藝技巧。希望通過這類活動,讓學生們找到內心的熱情,並在未來的生活和事業中持續發展這些技能,未來將繼續支持和推動這類多元化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