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博物館表示,「負載-孫運璿赴美實習資料特展」, 一方面是取電力相關的名詞,一方面代表孫先生在民國31年至32 年之間,負載著國家期許赴美,也負載著滿滿新技術回國。 特展位於博物館1樓S2展間,以行前、旅途、實習、滿載4大主軸 ,規劃包括日記、實習報告、珍貴老照片等展品, 又特別設計曲折的捲軸展示區, 設計者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兼任老師李孟倫說, 此設計特意隱喻孫先生這段時間旅程的曲折以及人生的轉折。
「負載-孫運璿赴美實習資料特展」7月1日下午開幕, 成大校長蘇慧貞,前校長馬哲儒、工學院前院長李克讓、 前代理校長翁鴻山,博物館館長劉益昌、前館長褚晴暉教授、 前館長陳政宏教授等都出席, 孫運璿女兒孫璐西女士更特地南下出席。
蘇慧貞致詞指出,台灣戰後電力快速修復, 孫先生是舉足輕重的重要人物,而成大也參與其中, 一起承載時代艱鉅任務。 特展宣誓成大要繼續長久以來所負載的時代使命, 學習孫先生的理想以及對國家與社會的抱負。
孫璐西女士指出,「父親曾說赴美實習是人生最值得紀念的生活。 父親當年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恨不得一天有48小時, 每天都很用心學習,也知道國家花很多經費, 因此每筆支出都很小心謹慎,身為子女一直覺得爸爸很了起。」 她感謝成大舉辦特展,呈現父親在美實習的學習歷程。她也透露, 父親對於能帶領「臺灣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成大前身) 等學校的學生,在短時間修復台灣8成電力一事非常驕傲, 對成大充滿感謝。
民國31年政府開始為戰後建設做準備,在全國挑選31名專業技術 人才到美國實習,孫先生獲選為電力部門實習人員,先後在TVA( 田納西流域管理局)、西屋、奇異等公司實習, 每個月都寄回詳盡的實習報告, 其中也有當時政府委託研究的電力相關報告,實習期滿後, 孫先生認為所獲的助益「遠超過初來時的願望」, 之後又獲准在美國進修。獲得的技術與經驗, 成為臺灣電力接收復原及國家經建設的重要資產。
孫運璿先生赴美實習正是二次大戰期間,飛機無法直接飛越太平洋, 從重慶到美國前後花了2個半月,繞經印度、中東、非洲、南美等1 5個國家,戰亂時搭飛機有所謂的優先乘機權,文人被排在最後, 有時只是候機就等上40天,途中還染上瘧疾住院, 光是這段長途旅程已經是辛苦莫名。好不容易抵達美國後,他寫道「 此後寸陰勝於寸金,余當努力研討,冀實有所得,貢獻祖國, 萬勿眩於美人之物質享受,而不知自抑,勤儉兩字應時時掛心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