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南大駐校藝術家杜忠誥教授書藝分享獲好評 12月將再訪南大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駐校藝術家臺灣書藝大師杜忠誥教授於10/3日在南大進行第三場次及第四場次講座,分別進行面對面問答的「與大師有約」及「行書的臨摹與創作」,杜教授除了在討論中一一解答提問者的疑惑,也分享了自身於書法藝術多年的見解與實踐,提供參與者有更加宏觀的視野。
    「所有的學問都必須去實踐」!杜教授強調所學知識若不去親證,都無法成為自己的東西。他以自身為例,在十六歲到七十歲所做的準備功夫中,關注於「身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這個生命的大哉問,如莊子所言︰「大惑者,終身不解」。人最大的迷惑是一輩子都搞不清楚的,而人在世間最終即是為了明白生死的問題,若弄不清楚,心就會不安,不安則不定,不定,則智慧不發。
       杜教授並將實踐的重要性帶入書法,舉凡一流的藝術家必定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等楷書大家,從早期到晚期各有不同的書法風格在轉換,他們不會停留在過去的舊我,而是不斷地翻轉、自學、轉入。另一方面,談到法度在書藝中扮演的角色,杜老師表示沒有法度是不行的,就楷書而言,沒有通過楷書的法度,就無法進入楷書的世界,但法度愈深刻,卻又愈難掙脫囹圄,進而開創自己的新意,因此能入能出是為最高境界,如歷代著名的書家:懷素、米芾、徐渭和王鐸等人;在西方藝術家中,杜老師特別提到畢卡索,指其自二十歲成名,成名後不管外頭名氣如何大,他始終忠於藝術 和自己的感覺,一旦感覺偏移自我,就立刻丟開,在整個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轉動,隨時解構自己、又 結構自己。
       最後,杜忠誥教授向在場聽者傳授寫書法的秘訣,以六次臨帖的過程為例,由對照、修正、背臨、再修正的循環中,運用自己心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來使其進步,如古人曾言「整部易經歸納後即四字︰改過遷善」,書法如此,生命也如此,並以鄭板橋「學一半,撇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期勉在場聽眾,不須執著於表象的十分,而應在學成七八分後,將此內化為自我的養分,依據感受來落實最後的兩三分。
       杜忠誥教授將於12/13日(星期五)再次蒞臨南大,當日下午2點至4點進行揮毫示範,晚間7點至9點舉行書法講座,以及12/14日(星期六)南大校慶當天上午進行現場揮毫。南大歡迎各界書法同好蒞臨參與,活動相關資訊請洽南大國語文學系楊小姐(06-2133111分機6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