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國美館「拼湊時光 拾回記憶」影片 敘事呈現「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成果及動人時刻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在年末之際完成「拼湊時光 拾回記憶」影片,以生動的敘事手法和豐富的視覺元素,展示國美館6年來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成果。國美館自107年起執行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透過典藏、研究、展覽及推廣等,讓大眾更認識屬於臺灣的藝術史發展,讓臺灣美術史的故事逐步存在日常之中。而該影片帶領觀眾回顧6年來在藏品捐贈、藝術修復、藝術史主題展的重要時刻,也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的重要性。
「拼湊時光 拾回記憶」涵蓋國美館6年來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期間的許多重要事件與展覽,邀請專家參與訪談及實地拍攝,探討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特色與影響。「重建臺灣藝術史」中的「重建」隱含重新找回疏漏、遺忘部件的意思。國美館在文化部前瞻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經費的挹注下,得以入藏更多臺灣早期前輩藝術家、以及各個年代的經典畫作,並在作品入藏後,經歷檢視、整飭、修護,而後透過展覽與大眾見面,並以不同類型的活動及出版品,讓各界可以用不同的角度認識臺灣美術史,體會藝術之美。
在這6年的執行過程中,國美館跟社會一起經歷了許多動人時刻,例如2019年迎回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的藏品,或2022年黃土水〈甘露水〉的入藏,以及許多前輩藝術家家屬的捐贈。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找回了臺灣美術史上佚失的拼圖,讓臺灣美術史的故事更臻完整,也讓這些成果成為贈予未來世代的重要文化資產。
國美館期透過「拼湊時光 拾回記憶」影片讓大眾更能了解「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執行成果,也希望帶動每一個時代的人,賦予歷史新的觀點、書寫屬於大家的集體記憶,讓臺灣美術史可以更完整、更有系統。影片即日起可於國美館官方Youtube觀看,除「拼湊時光 拾回記憶」外,另製作兒童版影片及短影音,將陸續於國美館官網及官方社群媒體披露,邀請更多人一同透過影音作品,認識「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對背後的歷史與情感。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北勢街金華府歲末祝福 『慈心廣行』社會關懷活動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臺南市定古蹟「金華府」, 113年歲末寒冬送暖『慈心廣行』社會公益愛心活動,已於12月22日於南區新興里活動中心舉辦完成。北勢街金華府一直以來,秉持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濟弱扶傾精神,已連續十二年持續關懷台南各區低收入戶家庭及南台南家扶、瑞復、蘆葦、創世、德蘭、人安、華山、重症兒童等社福單位。
此次歲末送暖活動,金華府除捐獻急難救助金給8個單位外,同時也捐出1000份愛心代用餐券給南台南家扶中心的扶助家庭,更於當日同步於永福捐血站舉辦捐血活動,感謝民眾前往捐血,為補充醫療血庫增添一份心力。
「金華府」在名譽主委許倍瑞先生連續十二年大力支持下,結合大昶貿易行、許炳煌先生紀念慈善會、林芳烈先生仁愛慈善會等社會資源,持續不間斷地關懷設籍台南市各區低收家庭,又連續兩年發起愛心捐血活動,為社會注入良善力量,善心懿行為地方所樂道稱讚。
南台南家扶李保良主任有感於「金華府」十二年來持續關懷弱勢不間斷,藉寒冬送暖活動及捐血活動,以帶動社會善良風氣之舉,深表感謝與敬佩,並期盼各界扶幼濟弱敬老大家一起來。
《巨龍台江》日畫廊展覽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巨龍台江」展覽旨在以藝術的角度深度探索和呈現台江地區豐富的地理環境和深厚的人文歷史。台江,作為台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不僅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更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豐富的文化積澱。這次展覽匯集了多位本地傑出藝術家的作品,通過他們的創作,展示台江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
8位藝術家以台江國家公園地結合好玩聖誕藝術作品拍賣的《巨龍台江》展覽即將於12/18(三)~元/5(日)探索台江國家公園的藝術盛宴。
展覽集結了8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將共同呈現台江國家公園的地理環境與台南的文化魅力:
吳瓊文:以其細膩描畫生活週遭景物著稱,此次以台江浩瀚天空描繪台江之美。
吳念懋:陶藝家,以其特殊釉燒雲朵聞名。
吳忠政:書法家,以其力道與優雅並重的書法作品見長。
黃亞梅:抽象作品充滿想像與情感的表達。
林享郎:用抽象解離台南景點重構藝術境界。
梁香:西畫家,寫生四草隧道漫遊與創作。
林中信:小島美術館藝術家,創作當地特色木麻黃防風林創作唯美台江浪漫畫作。
梁璥韓:創作台江潟湖紅樹林與鳥樂園浪漫相會。
展覽地點:日畫廊:台南市安南區大眾路634巷5號,為觀眾提供感受台江國家公園及台南景點的文化與自然之美。
[巨龍台江]開幕式將於2024年12/21(六)中午12點舉行,屆時將有一場藝術家與觀眾的共餐活動,讓藝術愛好者與創作者面對面交流,分享靈感與創意。
這些藝術家們通過繪畫、雕塑、陶藝和書法等多種形式,生動描繪了台江國家公園的自然風光與台南的歷史文化。他們的創作既是對自然的敬畏,也是對人文風景的深情讚頌。
臺南文化中心四十週年特展「展場誌:觀看者-維護者-空間的對話術」重探臺南文化中心的當代意義與未來想像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2024年,臺南文化中心迎來成立四十週年,特別邀請策展人楊佳璇策劃臺南文化中心四十週年特展—「展場誌:觀看者-維護者-空間的對話術」。展覽於113年12月21日至114年1月19日,在臺南文化中心文物館盛大展出。
臺南文化中心作為城市中的重要文化場域,承載的不僅是展覽與表演的空間,更是市民休憩、親近藝術的重要場所。本次展覽以臺南文化中心為核心,將其視為一個長時間發生於臺南的藝術事件。從文化中心的歷史與場域特質出發,延展至當代生活與未來的多元想像,試圖重新定義臺南文化中心在城市中的角色與意義。展覽以文化中心建立於夢湖(竹溪源頭之一)水塘之上的歷史與地理意義為起點,帶領參觀者深入探索這座場域。透過藝術家的視角,觀者得以穿梭於前臺與後臺間,揭開行政人員、舞台技術人員、展場志工與清潔人員等多元角色的日常。
在臺南文化中心同仁的協助下,藝術家們實地走訪文化中心的前臺與後臺的場域,並以各自的創作視角,展現文化中心的多重面貌。藝術家劉紀彤以其自2019年與河流相關的計畫為延伸,以水為連結,擴展文化中心與城市之間的關係,連結其在四十年間無法被具象描繪的時間與歷史紋理。藝術家陳為榛則以充滿與現場空間場域相關聯的元素,並取用臺南文化中心內的現成物,創作立體裝置,開啟文化中心建築與展場空間的內部對話。此外,機構的探討亦為此次展覽所欲關注的面向,藝術家蔡明岳、黃奕翔,分別以「藝術機構/機制」為創作對象,透過偽研究計畫,以及與視障劇場工作者共同合作的身體表演型創作,探究一個機構背後,照料展覽空間的「行政」職員與展覽日常之外,背後各項不可見的部分。藝術家林玉婷則從文化中心作為「民眾美學教育」推介的角色,將其過往藝術的教育實踐,轉化為此次展覽的藍曬創作,過程亦著重與臺南文化中心職員的協作。
此次展覽希望描繪一份文化中心四十年的隱性展場日誌,並透過具體的前臺與後臺關係,開啟行政職員、觀看者與場域間的多層次對話。展覽不僅重新詮釋文化中心作為展演機構的定位,也邀請參觀者參與藝術家的創作,共同探索這座文化地標在未來的更多可能性。「展場誌:觀看者-維護者-空間的對話術」展期由民國113年12月21日至114年1月19日,在臺南文化中心文物陳列館展出,歡迎民眾踴躍前往參觀。
展覽:展場誌:觀看者-維護者-空間的對話術
Exhibition Space Diary: The Dialogue among Viewer, Caretaker, and Space
策展人:楊佳璇
參展藝術家:林玉婷、蔡明岳、劉紀彤、陳為榛、黃奕翔
開幕:2024/12/21(六) 14:00
展期:2024/12/21 ─ 1/19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 文物陳列館一、二樓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2024耶誕在南科 一起攜手與愛同行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2024耶誕在南科」耶誕晚會於12月20日(星期五)在臺南園區宿舍區璞馨公園舉辦,南科管理局邀請園區夥伴與周邊民眾提前歡度溫馨耶誕夜,晚會活動提供耶誕特色美食,在夜晚裡溫暖著大家的心,今年的表演節目豐富多元,有南科實中國小部管樂團、合唱團及直笛團帶來的音樂盛宴,還有來自屏東來義鄉部落的合唱團隊-台灣世界展望會屏東望嘉文化隊的精彩演出,最後由熱力四射的火舞秀,帶給大家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饗宴。除了一連串精彩的表演節目外,應景的冰雪奇緣小火車親子遊樂設施,是本次晚會的亮點,讓大小朋友們一起同樂,在充滿歡笑聲中留下難忘的耶誕回憶,帶領大家迎接新年。
今年迎來南科愛心月活動第十年,南科管理局在耶誕晚會中向大家宣示一年一度南科愛心月活動正式起跑,邀請園區夥伴們一同實踐愛心公益。以「在地關懷,讓愛紮根」為宗旨,給予園區周邊資源相對匱乏家庭之扶助與關懷,提供醫療急難救助、孩童早期療育,協助解決生活困境,南科管理局自2015年起與公益團體及園區廠商攜手合作,匯聚南科人的愛心,共同募集愛心捐款,每年受到園區廠商熱烈響應,迄今累計募得新台幣2,300萬餘元的愛心善款,幫助超過逾4,531人次、1,496戶兒童家庭,南科管理局持續與「台灣世界展望會」、「財團法人天主教臺南市私立蘆葦啟智中心」、「臺南市政府社會局」及「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共同合作推動愛心公益,在耶誕晚會活動現場,另有啓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科廠、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南科廠設置的公益攤位,並捐出義賣所得,期待南科人一同支持公益、共創在地美好生活。
南科管理局另佈置光彩耀眼、璀璨奪目的主題燈飾在熙來攘往的道路幹道上,為園區營造活潑氣息,在夜晚中點綴臺南、高雄園區的每個角落,陪伴通勤打拼的員工夥伴們一起歡慶耶誕節及迎接璀璨2025年的到來!所有燈飾布置將繼續閃亮至2025年2月12日(星期三),歡迎您與家人朋友來臺南及高雄園區賞燈打卡拍照,共同記錄燈飾下美好溫馨的感動時刻!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臺南大學獲教育部肯定 通識微學程深化學習成效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在教育部推動的大學通識教育提升計畫中,臺南大學因「通識微學程」制度的創新與成效,獲肯定為「優良實務學校」。自108學年度起,臺南大學整合全校通識課程,依主題分為多個模組,學生完成單一模組的課程達8學分,即可申請通識微學程證書。這一制度讓學生重新認識通識課程的重要性,並結合系統提示機制,鼓勵學生探索學習興趣。截至目前,申請通識微學程證書的學生數持續快速增長,展現制度推行的成效與影響力。
隨著制度逐漸成熟,臺南大學在113學年度優化通識微學程,將原本的16個模組整合為9個,避免課程重複並提升課程效益。同時針對資訊科技類課程,如「人工智慧與運用」等課程,實施學生分流策略,為非相關背景學生提供更多修課機會,並增強教學資源配置,確保學習品質。現行的微學程中,最受學生歡迎的包括「英文閱讀與口語溝通微學程」、「綠色能源與環境永續微學程」以及「法律與生活微學程」等,皆反映學生對職場需求及校園特色的高度關注與認同。
教育部的肯定突顯了臺南大學通識教育的創新價值與學生的積極參與。同時,通識微學程制度也為學校提供觀察學生學習需求的重要視角。通識中心主任曾繁絹表示,透過統計學生的選課偏好,學校可以調整專業課程設計,或由通識課程補足需求,形成專業與通識教育的良性互動。例如「藝文敘事力微學程」的課程,結合戲劇與文化資產系所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在地社區,透過口述歷史與社區劇場,探索地方產業與環境的變遷,呈現通識課程與社會連結的多元面貌。
此外,臺南大學持續創新,積極推動學生「自主募課」制度,已於本學期正式啟動。此制度不僅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也為學校課程設計注入新視角。曾繁絹主任指出,臺南大學通識教育致力於讓學生在均衡的基礎上,發掘潛力並深化學習成效。通識課程不僅是學分的累積,更是一生的養分。南大希望通識教育能成為學生未來的助力,陪伴同學迎向更多可能性。
北區文化體驗113年成果分享暨114年徵件說明會 藝團師生齊聚動手創藝術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北區文化體驗計畫113年成果分享暨114年徵件說明會,12月20日9:00-12:00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松曦坊舉辦,活動邀請足夢舞人藝術總監楊宗儒帶領新北市民安國小學生開場表演,展現孩子學習踢踏舞的熱情成果。現場聚集了多位關心藝術教育及文化體驗的人士,包括:鄭正鈴立委辦公室吳文雄副主任、文化部藝發司林怡君科長、新竹市文化局王翔郁局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余昕晏教授、新竹縣政府陳濬培顧問、新竹縣校長協會理事長柯幸宜校長、計畫主持人曾仰賢教授、協同計畫主持人王健旺校長、輔導團團長張淑芳教授、輔導員葉敏芳老師,還有許多藝師藝團、國中小學校長等人齊聚一堂,並一起參觀113年北區16個藝師團體的文化體驗成果。
今天辦理的114年徵件說明會,會中詳細說明計畫撰寫技巧、媒合學校的策略、經費編列的注意事項。此外在美學館園區也進行今年度16個團隊的成果展示,每個團隊都展示出今年的教學成果。現場更邀請桃園市龍星國小、新竹縣芎林國小、苗栗縣五穀國小等三所國小師生到館一起體驗文化藝術課程,包括:植物槌染、隧道書的製作、皮影戲體驗等活動。看到孩子們專注地進行皮影戲體驗、演出自己作品的興奮表情,或者用力地搥打樹葉、展現自己藝術作品的自信,真實地感受到文化體驗教育在孩子身上產生的感動力及創作力。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感謝北區研發中心及輔導團的專業輔導及陪伴,讓16個藝師團體的教學設計能量益發精進與專業、設計出來的課程不僅符合媒合學校的課程教學目標、同時又讓國中小學生獲得難得的體驗機會、為國中小藝術課程注入新學習視野及管道,讓孩子們在藝文領域的學習面向跨域課本的限制、與在地特色深切的連結,透過親身體驗或動手作的過程中,深刻的感受到六大領域藝術美學的豐沛學習資源與動能。」
有興趣提案114年文化體驗教育計畫的團隊,敬請留意文化部獎補助系統之公告、或至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官網資訊。相關訊息歡迎關注「113-114北區文化體驗教育計畫」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s://reurl.cc/kOzeLd,亦可致電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03-5263176分機204呂小姐洽詢。
社造30 第2屆社區營造獎頒獎典禮 文化部長李遠:臺灣社會最有力量的就在社區營造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今(20)日舉辦第2屆社區營造獎頒獎典禮,由文化部長李遠頒發「社造貢獻獎」、「社造創新獎」、「青年行動獎」、「社造行政獎」及「評審團獎」等獎項。開場、中場分別由謝銘祐帶來《行》及農村武裝青年的《望水》,感謝長期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者,為地方帶來豐富多元的社造成果,每一個社區的故事,每一步的過程,都讓大家看見臺灣這塊土地的多元與韌性。期盼藉由獎項頒發,傳承社造經驗與價值,持續創新實踐,推動臺灣社會永續前行。
李遠致詞時表示,「1994年是一個新的社會開始的一年」,在此之前,臺灣是個由上而下,沒有真正民間存在的社會,直到1994年臺灣展開社區營造及教改,才真正開始一個由下而上、充滿討論的社會。李遠細數自己從社造開始之初就陸續參與社造活動,包含與吳念真一起主持「TAIWAN 368新故鄉動員令」,跑遍全國各地社區;18年前展開全臺手作千里步道的工作;直至擔任文化部長第一個拜會的行程就是宜蘭的社造點大二結社區,以及近期的雲林螺陽社區、花蓮牛犁社區等,「我親眼看到臺灣社會最有力量的就在社區營造」。
李遠提到,目前展開徵件的「百大文化基地」是他參與社造及拜會社區後最想做的事,希望讓社區營造連結近年再造歷史現場、地方文化館及藝文場館升級、補助獨立書店等計畫成果,從點到線,進而到面,讓基地中除了有產值,「更重要的是有文化」。百大文化基地除了將投注文化部的資源,也將結合行政院「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規劃,並邀請各部會共同加入,期盼達成「部部都是文化部、日日都是文化日、人人都是文化人」願景。
第2屆社區營造獎共有11位(組)獲選者,將各獲得獎金20萬元、獎座及得獎證書。「社造貢獻獎」計有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雲林縣螺陽文教基金會、基隆市大壯觀願景發展協會理事長蔡秋霖共3組獲選,皆為長期投入人文、社福、生態及文化資產保存等社造工作,串聯整合地方社造資源,成效及貢獻顯著。
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執行秘書游雅帆表示,牛犁社區跟著社造發展30年,文化部就像是娘家,陪伴著社區在社會關係不斷地分解當中,找到社區工作的方法及生而為人的價值。過程中,各部會及民間資源的挹注,「讓社區可以一起互助共生,並與國家同行,成為國家一環的重要角色」。
雲林縣螺陽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何美慧說,雖然螺陽只有8個工作人員,但是螺陽是由一群地方民眾自發性一起努力支持而成長的。她經常勉勵所有夥伴,螺陽成立最重要的價值是發現社會的問題、解決問題,並且補充政府的不足,「我們要當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基隆市大壯觀願景發展協會理事長蔡秋霖則提到,大壯觀以有別於其他社區的集合式住宅形式獲獎,是所有人的努力,「讓一個社區從社區營造做到城市行銷」。他說,社區營造靠的是一群人願意一起學習、成長,並且一起前進,「我非常堅信社區營造一定要一群人一起合作,才能走得長遠」。
「社造創新獎」由高雄市旗山尊懷活水人文協會、彰化縣二水鄉源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賴昭旭榮獲,以跨世代的創新思維,帶動音樂或工藝等創作,讓傳統和現代潮流相互結合,為社區帶來源源不絕的活力;「青年行動獎」則由南投縣中寮鄉漳平溪文化藝術協會、大山北月有限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莊凱詠、七喜廚房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楊七喜獲獎,以熱忱、理念及專長積極協助社區活化,凝聚青年參與社區的認同感,為地方注入成長動能。
「社造行政獎」共有2組獲選,苗栗縣獅潭鄉公所透過審議民主的方式,鼓勵居民參加公共事務的決策討論,為地方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約聘人員莊鵬燁扮演社區支持者角色,並規劃跨局處社區輔導及青年參與等措施。
本屆評審委員特別頒發「評審團獎」予日本千葉大學榮譽教授宮崎清,他於臺灣推動社造初期,積極協助培育社造種子人才,30年來亦持續促進臺日交流,對臺灣社造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與特殊貢獻。目前高齡逾80歲的他,仍然偕同夫人特地來臺受獎,並與社造夥伴們共同討論未來努力方向。
宮崎清致詞時說,他從學生時代就一直思考設計是什麼?最終發現「設計是從生活中學習」。他也從設計的思考開始,加上1993年他來到臺灣走遍許多社區,進而帶回與日本比對交流後,讓他理解社區營造也必須從生活中學習,「社造的原點就是生活,有社區才有生活」。宮崎清提到,今天看到許多小朋友一起參加頒獎典禮,讓他深深感受「臺灣社區營造有代代傳承的感覺」,他將會把在臺灣學習、實踐的經驗帶回日本。
本屆社區營造獎頒獎活動以「榮耀30,韌性世代」為核心,同步舉辦專題座談、議題市集及線上青村成果展。其中,議題市集劃分為「療癒世代」、「乘載地方記憶之河」、「用青春玩轉創意與挑戰」、「臺灣島、文化花、青村蝶」共4大展區,展示當代社造青年主要關心議題,並呈現跨越世代合作的多元文化內涵。包含「地方對談X療癒音樂派對」,邀請現場觀眾進行聲景創作,使用自己的人聲Vocal,搭配鼓聲成為美妙的旋律節奏;象徵多元族群的「村落蝴蝶」裝置藝術,民眾可以自由繪製翅膀,吊掛在蝴蝶花園中,就像一群努力在地方展翅高飛的蝴蝶,透過跨世代、跨族群的合作,突破既有的框架,攜手編織出屬於臺灣多元族群在土地共生共榮的故事。
第2屆社區營造獎系列活動今明兩日在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及臺北文創文化廣場舉行,歡迎大眾一同見證社區營造的豐碩成果,攜手開創下一個未來。相關得獎資料及活動訊息請見「文化部社區營造獎」網站(https://cea.moc.gov.tw/home/zh-tw)。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楊牧書房結盟文學館家族 攜手臺文館拓展花東創作及推廣能量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由國立臺灣文學館、楊牧文學研究中心合作辦理的文學館家族結盟儀式,18日於東華大學圖書館一樓楊牧書房舉行。本場儀式溫馨深刻,在校內外貴賓以及各界文學人士的見證下,楊牧書房正式締連為全臺第37間文學家族館舍,由臺文館長陳瑩芳代表致贈楊牧文學研究中心主任許又方教授結盟館舍專屬畫作一幅以資紀念。
楊牧書房典藏詩人楊牧所捐贈的1200冊私人藏書,內容涵蓋詩手稿、絕版詩集及相關文物。書房格局仿效楊牧位於臺北及西雅圖家居的藏書書目,除收藏歷年手稿、史料,還增設電子典藏區,並規劃「納.藏.讀.景」四大主軸,建構數位資料庫。除了提供閱讀,也期盼能讓讀者更貼近文學與詩人,並為定居與造訪花東縱谷的人,提供一個從容徜徉詩與文學的空間。
作為花東第一座文學館家族館舍,東華大學校長徐輝明於致辭時肯定本場儀式之重要象徵意義,認為作為東部文學創作與研究重鎮的東華,楊牧書房的結盟能對東部各地起有積極性示範意義。本場儀式主持人華文文學系主任楊翠表示,受中央大學「百花川文學步道」所啟發,作為多位文學創作者育籃的東華,期待未來能以奇萊為意象,闢建專屬於東華的文學之徑,鑲刻東部的文學字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吳冠宏也以「復甦」為概念,期待災後待癒的花蓮,能藉由結盟,引入更多的創作與文藝活動的舉辦與交流,讓外界能看見花蓮、看見東華。名譽博士吳晟老師則勉勵楊牧書房作為花東第一座文學館舍,未來要多與西部館舍連結與互動,互相輝映與多多書寫,一齊為臺灣文學努力。此外,在地作家陳列老師、豐田地方文創工作者楊富民校友以及第48屆金鼎獎得主華文系梁莉姿同學亦出席同賀,齊同見證這個文學串連的動人時刻。
國立臺灣文學館多年致力於臺灣文學的典藏、研究、展覽,成果頗豐,近年也積極拓展文學領域,特別是外譯與改編的部分。臺文館長陳瑩芳表示,臺文館為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自2015年起搭建起「文學館家族」的合作平台,以「大館帶小館」及「增能、培力、交流、共創、共享」為核心精神,串連全國公私立文學館舍共同推廣文學,至今已有36個成員,而楊牧書房的加入,將讓花東的創作及推廣能量更加強大。中心主任許又方表示,楊牧文學研究中心除了穩定且持續推動中心既有的文學活動之外,在結盟之後,將以文學館家族一員的身份努力,期待以「根於花蓮、立足臺灣,進而展望世界」的楊牧學的討論作為推廣目標,將東部文學,擴至國家文學,並推至世界文學。
《輝彩鄉土情—陳輝榮油畫個展》 台南文化中心12/20登展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輝彩鄉土情—陳輝榮油畫個展」將於113年12月20日至114年1月5日,在臺南文化中心第二藝廊舉辦。並於12月21日(六)10:00於臺南文化中心第二藝廊舉辦開幕活動。此次展覽作品質精而美且各富特色,展覽內容精彩可期,歡迎民眾蒞臨參觀。
此次展出的近五十幅作品中,陳輝榮老師以定居的府城安平為中心,向外延展取材,描繪包括億載金城、四草綠色隧道、草山月世界等景點,以及臺灣各地的自然地貌與人文景觀。他的作品中不僅重視寫生,更注入深厚的情感與意念,如相伴、親情與鄉情,期盼觀者能在欣賞中感受到共鳴。
陳輝榮老師曾任臺南市公園國小輔導主任,對繪畫懷有深厚熱忱。早年於臺南師專選修美勞組,展現對繪畫的熱愛。退休後因緣際會重拾畫筆,專注於油畫創作,並積極參與各類畫會與聯展。其作品屢次於各縣市文化中心展出,深受好評。曾獲第70屆南美展徵選西畫入選,以及日本NPO第23回國際書畫交流展東京都美術館金賞,並應邀於南區國稅局與安平區公所舉辦個展,創作成果豐碩。
策展人許旗成表示,陳老師的畫作主題來自府城與臺灣各地景觀及風土民情的細心觀察,取景每個動人角落,畫風精緻嚴謹,光影分明生動。大從鳶嘴山暮色雲海,山林名勝,小到人物與臺南老古蹟新建築的存在互動,都是他此次展出的畫作重點。陳輝榮老師近年來有感於畫友一句「寫實莫媚俗,抽象勿欺世」,乃嘗試運用多媒材與畫具,接觸現代抽象藝術,期盼未來能有所突破,讓畫作功力更展現成熟的底蘊。
「栩栩如生、如臨現場」是欣賞陳輝榮老師畫作時最直觀的感受,陽光與微風彷彿從畫中拂面而來,令人沉浸其中、心靈共鳴。113年12月20日至114年1月5日,誠摯邀請大家踴躍前來,共同探索陳輝榮老師筆下的臺灣風情。透過他細膩的筆觸與深情的詮釋,讓我們一同感受這片土地的廣度與深度,體會畫作中流露的愛與眷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