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518國際博物館日」 全臺博物館、地方文化館精彩響應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自1977年訂定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以「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為主題,強調博物館在提供學習體驗和促進知識理解面向的重要性,期待推動一個更永續、包容的世界。文化部今年也與教育部、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等合作,串連全臺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共同響應,邀請大家一起參與博物館多元的展覽及活動。文化部長史哲也在記者會宣布,「即將增加一個博物館」,倡議多年的建築文化中心將於2026年以「展覽先行」正式開幕啟用。 文化部長史哲、立法委員吳思瑤、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李毓娟、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洪世佑、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朱銘美術館副館長鄭力偉、各博物館代表等出席,宣布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啟動。 文化部表示,今日記者會開場特別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戲遊時光・小人物說歷史」戲劇導覽揭開序幕,除了帶領現場觀眾回到100多年前的臺灣,從文化協會新青年的角度,理解民眾如何接觸與學習新知;也呼應今年博物館日主題,讓大家看見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正藉由豐富的展覽資源、多元的主題策展內容及創新推廣活動,親近民眾的日常,使民眾可以更深刻地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土地。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時表示,「博物館是國家文化力最重要的基礎」,相較於文化部作為政策機關,民眾真正面對的是博物館,所以博物館數量、質量等於一個國家文化力的指標。「博物館是一個時空膠囊」,人類的生命有限,但卻可以因為博物館變成無限,當大家對臺灣、對國家有感情,願意將最珍貴的創作、故事交給博物館,歷史就將能永遠傳續。 史哲也特別帶來「即將增加一個博物館」的好消息,史哲特別感謝立委吳思瑤長年對於籌設建築文化中心的倡議及協助,在多年波折後,文化部經徵詢建築界並實際會勘過後,擇定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20號建物作為建築文化中心基地,預計投入1.6億元,進行內部展場空間規劃、裝修及策展,以「輕量出發、展覽先行」模式,在2026年正式對外開放。史哲說,「建築可說是社會裡面最大型的雕塑」,代表著臺灣社會空間的美學,期盼從建築文化中心開始,完整的研究、述說臺灣的建築脈絡,讓國人及世界看見臺灣精彩的建築美學。 立法委員吳思瑤致詞時透露,從選舉出身的自己,每4年經過煎熬的選戰後,投開票日當天一定會去到美術館或博物館,「這是很重要的儀式感」,藉由藝術給人強大的能量,沈澱自己。吳思瑤說,過去長期待在教文會,也與文化部長史哲為文化工作的長期戰友,共同開創了許多重要政策,雖然自己現在不在教文會,但仍然會在文化政策、法案、預算持續支持文化界。 故宮副院長余佩瑾特別引用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長井上的演講內容,提醒所有博物館經營者,在不斷面臨質量考驗及追求效率同時,仍然要思考透過博物館教育及研究,提升觀眾觀賞的層面。 文化部指出,如國立臺灣博物館今年與旅宿業者推出博物館主題房,並加入文化觀光巴士的路線景點,為遊客提供結合知性、便利、趣味的文化探索,在觀光的同時,也能對臺灣的人文歷史與自然風土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文化部也從去年開始推動校外文化體驗活動,期望在藝文場館裡的美好參觀經驗,能在同學們心中撒下種子,讓大家更踴躍走進博物館。 文化部表示,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適逢周末,全臺各地的博物館和地方文化館將辦理多樣活動,如國立故宮博物院規劃專題座談及博物館日兒童特別活動;國立臺灣博物館以「Get到博物館!」系列活動呈現教育推廣多元量能;國立臺灣美術館「給日常的舒心處方」系列活動邀請觀眾透過作品賞析、自我學習及創作引導認識美術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透過「樂學探索在科博」帶領民眾穿梭展館,探索植物、星際、標本及先人智慧的奧秘;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的「海科館藏巡禮活動」,讓民眾透過集章來尋找海科館的寶藏等。更多活動資訊請至「518國際博物館日」臉書粉專,或至各館所官網查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