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工藝70 讓日常生活轉身藝世界 實踐「活工藝・工藝活」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工藝之於人的生活,如同空氣之於人的生命!」就是這麼純粹的理念,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今(28)日舉辦70周年啟動大會,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分享「活工藝・工藝活」精神代表70周年的概念與重要意義,期許人人生活有工藝,重新激活工藝,讓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會上也介紹後續相關的精彩系列活動,並為創作的工藝70形象「工藝之樹」雕塑模型進行揭幕。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農業部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前故宮院長林正儀、臺灣工藝聯盟總會長陳啟村、臺灣工藝之家協會榮譽理事長林國隆、臺灣工藝發展協會理事長劉武、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張憲平、粘碧華及李秉圭等各界貴賓參與,共同見證臺灣工藝。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從1954年南投縣工藝研究班開始,工藝中心至今70年,而工藝的歷史更久遠,從人類需求、實用開始,一直發展到與美學、在地風土人文及在地故事結合,融入新的創作力後,有了不同面貌,但工藝不變的核心精神是「活工藝・工藝活」,只有在生活裡看見、使用、運用工藝,工藝才有新的生命。今年工藝中心特別進行臺灣繞境活動,把工藝帶回到它原來生長的土地,重新回到創生出工藝的風土人文故事中,非常有意義,文化部也將持續支持工藝的各項活動,與工藝老師、夥伴合作,讓工藝文化源遠流長,持續傳承。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指出,未來將持續一整年的「工藝遶境」活動,透過重新爬梳工藝中心70年來的發展,以遶境活動巡遊全臺,帶著工藝中心典藏之寶回到在地,考掘工藝中心典藏及在地工藝人與工藝物,以及所交織成的工藝故事,探究連結各地工藝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從南投工藝中心起跑陸續移師至臺北、彰化、臺東、臺南、新竹等地。此外,年底將舉行臺灣工藝界的最高殿堂—金巧工藝頒獎典禮,透過盛大儀式頒發「國家工藝成就獎」、「臺灣工藝獎」及「臺灣綠工藝認證」獎項,共同表彰工藝創作者的卓越成就與貢獻。 臺灣工藝聯盟總會長陳啟村表示,工藝來自於生活,在人類發展裡,工藝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適逢工藝中心70週年之際,我們見證了臺灣工藝的進步與蓬勃發展,謹代表所有工藝家感謝文化部及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舉辦如此有意義的活動,期待未來臺灣工藝有更多精彩的舞臺,臺灣工藝傳承綿延不斷。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則說,非常榮幸受邀參與今天70週年盛會,工藝中心無論在臺灣工藝傳承與產業發展上皆扮演著重要角色,過去曾與工藝中心合作過多項計畫,包含今年4月辦理的2024竹博覽會與論壇活動,感受到工藝中心的專業與認真積極的態度,期待在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的帶領下,引領臺灣工藝走向下一個繁華的70年。 開場表演由舞者以大鐵環和布扇,展現剛毅與柔和之美,象徵著剛柔並濟的工藝風貌,工藝中心今同時推出由「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粘碧華設計的刺繡名片夾與雷雕木質搭配光山行漆藝胸章紀念品,期待讓傳統技法結合現代化技術,讓工藝品小量生產,成為貼近生活的小飾品、小配件,逐步建構完善臺灣工藝產業體系,把工藝的美好帶入日常生活。 工藝中心表示,象徵「工藝70」精神的形象影片今日首播,影片中一位上班族女性注視著瓷茶杯上的美麗蝴蝶後,猶如愛麗絲夢遊仙境一般進入工藝的奇想世界,與童話人物共進悠閒下午茶;工坊裡,時髦女子在用心投入打磨金工戒指時,畫面一轉彷彿變化成一圈圈的表演伸展舞臺,陶瓷3D列印創造出的獨特花瓶,瞬間將人帶進巨型花朵間的科幻基地。透過親近工藝與體驗工藝的多樣化感受,展現當生活有工藝,日常便能轉變為每個人都樂在其中的「藝世界」,呈現「活工藝・工藝活」的主軸精神。 現場以戲劇方式展演工藝70系列活動,包含現正於工藝中心展出的「三生有幸・藝活相生」與「竹跡+」特展內容,適逢5月以「大師月」為重點主軸展示的楊英風大師「鳳凰來儀(三)」、重要創立人顏水龍經典的「熱帶魚」馬賽克作品,以及當代藝術家楊北辰的公共藝術「工藝之樹」等;另外,即將到來的「六五工藝節」系列活動則包含「工藝辦桌・文化饗宴」、工藝同學會、國寶工藝大師演繹創作、工藝行旅及工藝市集等重要精彩活動。更多工藝70活動相關訊息請至工藝中心官網(www.ntcri.gov.tw)或官方臉書查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