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南美館「創˙銀鈴」空間正式開放,邀請大眾綻放「藝」彩 敲響銀鈴大計畫結合跨領域資源 銀齡藝術參與迴響深刻動人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 呼應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臺南市美術館2023年啟動「敲響銀鈴大計畫」,於今年進入實踐階段。此計畫結合民政局區里業務、大專院校資源、民間企業力量合作中高齡者藝術參與活動,並規劃設置友善展示互動空間,不僅以藝文專業配合市府打造高齡友善城市政策,亦成功促進在地中高齡者以及對銀齡議題有興趣民眾之藝文參與,為南美館擴大推動銀齡藝術參與行動開啟新篇章。 南美館董事長趙卿惠表示,臺南市有約36萬餘65歲以上高齡者,佔全市人口比率19.5%,面對越來越多的高齡人口,美術館發揮作為社會教育機構所擔負的公共性角色,積極提供多元的社會與藝術參與活動與機會,讓長輩透過實際參與,能減緩生理上的衰退、也在心理上達到自我實現。而南美館館長林秋芳亦表示,推動「敲響銀鈴大計畫」的目的,即是希望能將藝術導入長輩的生活,讓長輩能在藝術當中安頓身心、獲得生活的力量,而跨領域合作的過程,也成功引發更多關心銀齡議題的民眾參與並給予正面回饋,顯示美術館與擁有共同理念的夥伴推動參與銀齡議題,能夠發揮1+1>2的成效與迴響。 「敲響銀鈴大計畫」,顧名思義是以55歲以上中高齡者為主要對象,期望即將邁入或已邁入第三人生階段者,持續透過社會及藝術參與,進而創造生命的意義,如同鈴鐘般閃耀銀閃閃的光芒並傳遞散播美妙悅耳的聲響。此大計畫下共分三項子計畫實踐,包含:與市府民政局合作,邀請本市溪北地區長輩參觀美術館;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跨域合作,讓中高齡者透過故事分享與創作,得以親近藝術與回顧自身精彩的生命經驗;而計畫的最後一塊拼圖,則是在1館以銀齡友善、全齡共創之理念設置「創˙銀鈴」空間,期盼透過展示互動主題內容,提升各個年齡層民眾認識成長、生命變化之議題,同時增加各世代對彼此的理解,進一步提升銀齡觀眾參訪與使用南美館空間與藝術資源之意願。 南美館特別感謝贊助單位京城銀行對銀齡計畫的支持與認同,讓南美館得以全心全意推動與實踐計畫;同時感謝民政局成為計畫同行夥伴,協助帶動地方上長者的藝文參與;最後亦要感謝南應大林家旭副教授所組成的師資團隊,讓活動參與民眾帶回滿滿的收穫。「創˙銀鈴」空間已於12月17日開放參觀,並有財團法人老五老基金會提供影音資源於空間內展示,民眾可至1館透過展示設施互動與閱讀,一起在這個共創的空間中,共同探索成長議題並分享人生階段的啟發。 【「創˙銀鈴」空間 參觀資訊】 展出時間:2024年12月17日(二)起 展出地點:臺南市美術館1館 展覽室I、J 空間簡介:https://reurl.cc/041AoM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有溫度的陪伴共創家庭「心」藍圖 南台南家扶辦親子營 鼓勵親子經常出遊可增進親密感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 南台南家扶中心日前辦理兩梯次親子營,共計邀請15戶家庭,61位親子,一齊享受嘉南平原的風光與美景;活動辦理的主要目的,都是要讓親子在玩樂中互相學習溝通和合作,更鼓勵親子日後可以共同規劃出遊行程,將會有助於拉近親子關係。 南台南家扶與臺南市家暴防治中心為長期合作夥伴關係,平時共同關懷及陪伴創傷兒少及其家庭成員;據社工多年的實務訪查經驗,感受到受暴家庭中並非全無「愛」的存在,而是愛錯方式,讓糾結的親子關係風暴相互傷害。是故,換位思考、和緩的溝通,以及愛要適時表達,是調整家庭互動關係的三部曲,所以南家扶每年皆會辦理親子成長營,以家庭旅遊為媒介,在遊程活動中將互動三部曲做為核心設計,規畫活動,以強化親子間的情感連結。 今年兩梯次的親子營分別以戶外野餐及共宿親子旅館為主軸,向外延伸多樣化的行程與活動規畫,運用親子闖關的方式,鼓勵親子在其中共遊、共食、共宿、共創,留下美好的親子回憶,過程中除了讓參與者瞭解,身處嘉南平原的美好,隨處都是親子的好去處,更藉著活動帶領也讓親子們在闖關的歷程,進行角色互換,更深切地了解彼此的差異並觀察到進步。最後,參與家庭共創的家庭藍圖,一個家人都不能少,用「心」緊緊串起,象徵家庭的凝聚力與同方向前進的目標。 南台南家扶李保良主任表示:「兒少是家庭裡的寶貝,隨著年紀的增長,親子互動不再像幼年時期般緊密,加上華人家庭,不習慣表達愛,透過每年辦理的親子營,拉近親子關係,創造美好的正向經驗,帶回家中持續萌芽發展,以達到關係修復的目的。因此南台南家扶辦理親子活動,鼓勵家長應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別讓3C保母替代家長原本該有的功能,多帶孩子們外出輕旅行,除了能培養出良好的溝通方式和增進彼此同理,更可以讓家人之間更加親密,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兒童受處罰或遭受不當管教的機會。 南台南家扶中心再次呼籲:兒童保護工作人人有責,民眾們如果察覺身邊有疑似遭到不當管教或者虐待的孩童,請記得撥打113全國保護專線!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南大「臺南學概論」期末成果展 感受百年古城人文風采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人文學院「臺南學概論」課程期末成果展於12月26日正式開幕,本次展覽在南大府城校區文薈樓一樓大廳舉行,並邀請校內師長及多位社會賢達共同參與開幕活動,為成果展揭開序幕。 本次成果展由南大師生攜手策劃,透過學生設計的創意海報與展板,向社會大眾展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多面向風貌,充分呈現學生的學習成果。「臺南學概論」主題特展聚焦臺南在地博物館,藉由深入探討府城的歷史文化與城市發展,帶領觀展者一窺臺南的時代演進與人文風貌。 「臺南學概論」為人文學院必修課程,課程內容涵蓋臺南府城的文化歷史、地理生態、城市發展、民俗風情及名人事蹟等多元主題,幫助學生全方位瞭解這座古城的深厚底蘊。課程更結合戶外實地考察,讓學生深入臺南的歷史古蹟與人文場域,以實踐的方式深化學習體驗。 南大人文學院邱敏捷院長表示,自「臺南學概論」開設以來,每學期修課學生人數均超過110人次,顯示南大學生對於深入瞭解臺南歷史與文化的高度興趣與學習熱忱。課程以臺南府城為核心,透過研究其歷史與現代發展,探討如何將臺南的人文內涵與國際接軌。本次期末成果展,不僅體現師生的共同努力,亦與即將到來的「府城建城300」活動相呼應,充分展現臺南大學學生的深厚人文素養與創意思維。 南大師生誠摯邀請社會各界蒞臨文薈樓一樓大廳,親身感受臺南的文化魅力與學生的學習熱忱,共同欣賞這場充滿教育與文化意涵的精彩展覽。

文化部文化體驗教育計畫 兩大徵件同步啟動 自114年1月1日至2月17日受理線上申請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 文化部積極推動文化體驗教育計畫,114年度「文化部文化體驗內容徵選補助作業要點」徵件申請,包括兩大類別「體驗內容研發類」與「藝術入校推廣類」,報名時間自114年1月1日至2月17日,歡迎全國藝文團隊及藝文工作者踴躍參與,讓文化體驗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部表示,本次徵件的「體驗內容研發類」,鼓勵藝文單位開發教學方案,把文化內容融入學校課堂,創造適合教學現場的體驗課程。另一方面,「藝術入校推廣類」則針對已經完成研發的體驗課程,徵求進入5所以上學校的推廣計畫,期望透過更多藝術家與學校的合作,支持優秀的文化內容進入校園,讓藝術真正融入孩子們的日常生活。 此次徵件計畫的入校期程,將配合學校端114學年度時間表,與學校的實際需求更為契合。此外,為鼓勵各教育階段的平衡參與,除了國小階段,申請單位也可設計以國中或高中學生為核心體驗對象,讓青少年在不同教育階段中,都能獲得豐富的藝術文化體驗。 文化部自計畫推動以來,廣邀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文學閱讀、文化資產、電影、工藝設計等領域的藝術家,輔導超過450組藝文單位進入2,600多所學校,並有近12萬學生參與體驗。文化部將持續協助藝文單位設計多元有趣的體驗課程,推動文化體驗的普及,激發學生對藝術文化的想像及共感。 歡迎有興趣的藝文團隊及藝文工作者踴躍申請,詳細資訊請至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查詢(https://grants.moc.gov.tw/Web/)。

苗栗縣榮服處感謝普陀山中區分會捐贈善心物資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苗栗縣榮服處近日接獲「社團法人中華國際普陀山總會中區分會」捐贈食物箱30份(含白米、堅果穀物、玉米、麵條、冬粉),由陳立中處長代表受贈,並回饋感謝狀乙幀及茶葉禮盒以表謝忱,共同為關懷榮民眷盡一份心力。該處本著輔導會關懷榮民眷宗旨,將善心物資做最妥善的運用,轉贈送給轄區清寒及年長榮民眷,讓他們也能充分感受到社會滿滿的溫暖及溫馨。 普陀山總會中區分會果慈法師表示,協會為非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發揚佛法、慈悲為本、關懷社會弱勢族群、濟急救難為宗旨,並公部門攜手合作,致力於社會公益活動,讓受助者感受社會的溫暖與關懷。 榮服處陳處長表示,首先感謝榮民吳遠里先生將地方社會資源鏈結本處,因公務機關的資源有限,須透過與地方慈善團體合作,將社會福利極大化。也感謝普陀山多年不間斷地將善心資源挹注,共同關懷苗栗縣內清寒榮民眷,這些物資將責由服務團隊與榮欣志工儘速送至受贈者家中,用及時的愛與行動關懷照顧轄區的榮民眷,也期盼藉由本次活動,帶動各界共襄盛舉,將這股愛的力量綿延傳播。 圖說:苗栗縣榮民服務處陳立中處長(左2)致贈感謝狀,予普陀山總會中區分會果慈法師(右4)合影。

藝湛登峯「113年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文化部長李遠親授證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12/28日辦理「113年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授證典禮,文化部長李遠親頒授認定證書予南管音樂保存者陳嬿朱藝師,表彰其於南管音樂領域成就。授證典禮開場由「南聲社」帶來《聽見機房》演出,為典禮揭開序幕。立法委員林岱樺、臺南市副市長葉澤山、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恆春民謠」保存者陳英、重要傳統工藝「排灣族tjemenun傳統織布」保存者許春美、「傳統木雕」保存者陳啓村、「玉雕」保存者黃福壽、「宜蘭本地歌仔」保存團體壯三新涼樂團團長陳漢文、「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保存團體杵音文化藝術團團長高淑娟及陳嬿朱的親友、學生出席。 文化部自2009年起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並認定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迄今已達19項31位保存者。「南管音樂」於2010年公告登錄,張鴻明為首位保存者, 本次新增認定保存者陳嬿朱,師承藝師張鴻明及吳道宏,指、譜、曲皆嫻熟擅長,尤其唱曲技藝精湛,並能熟知南管相關知識,曾擔任張鴻明助教多年,具有相當教學經驗。陳嬿朱擅曲唱,亦可職司琵琶、二弦及三弦,長年於臺南南聲社及高雄地區教授南管音樂,對於南管音樂的實踐及知識具有高度掌握,在南管演唱方式與樂器彈奏皆具藝術性,且保有臺灣南管傳統韻味的古樸性,為南管界代表性人物。 李遠說,陳嬿朱10歲左右,從台語片中聽到南管音樂,被優美的旋律深深吸引,從此愛上南管音樂,「陳嬿朱天生就是一位南管音樂的傳承者」。李遠提到,傳統文化、藝術隨著時代變遷,經常面臨失傳危機,尤其無形文化資產,只能靠代代相傳,在流行文化的衝擊下,更容易逐漸消失。他憶起2000年在台視工作時,當時的電視台對於台語還帶著貶義,但他突破許多困難,完成以南管為背景的連續劇《江山樓》,雖然收視不好,但「我很高興能完成這件事」。 李遠說,文化部自2009年起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並認定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迄今已達19項31位保存者,「南管音樂」於2010年公告登錄,張鴻明為首位保存者,陳嬿朱則是繼張鴻明後第2人獲得此殊榮,14年期間僅有2人獲得,也顯示南管音樂的難度。「感謝所有用心保存傳統文化的人」,李遠說,作為文化部的一份子,未來將更努力推廣傳統文化,除了透過師徒制傳習計畫,也會與教育部等合作,期盼讓文化進入校園,讓傳統文化永續傳承。 授證典禮特別利用全息投影技術,再現張鴻明藝師身影,勉勵學生陳嬿朱「你是我最驕傲的學生,你要繼續堅持傳統藝術南管音樂教育傳承的使命,讓南管音樂之美可以讓更多人聽見、看見。」跨越時空再現張鴻明藝師的叮嚀與濃厚的師徒之情,展現南管音樂世代傳承的動人面貌。 「當證書交到我手上時,感受到身上挑起了一個非常重的重擔,日後我要對這個國家負責,將千年的南管音樂生生不息地傳唱下去。」陳嬿朱感性地說,南管音樂正面臨斷層危機,成為保存者後,首要任務就是培養接班人,「我們必須要有接班人來接班,這就是我的責任」,她一定會給自己加油,給國家一個生生不息、永續傳承,讓南管音樂一代接一代,「把接班人教出來,傳承我的棒子」。 文化部表示,南管源自唐宋年間,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演變,如今仍流行於中國泉州、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南管音樂的古樸、典雅及高度藝術特性,在臺灣發展出獨有的地域特色,不僅是臺灣文化的瑰寶,更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資產。陳嬿朱的學習與傳承歷程,也正是南管音樂世代相傳的縮影。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南大林玫君教授三十年耕耘 奠基臺灣戲劇與美感教育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林玫君教授深耕戲劇與美感教育逾三十年,曾任臺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不僅推動臺灣戲劇教育學術發展,更帶領「幼兒園美感教育扎根計畫」,讓臺灣的美感教育向下扎根、向上延伸。她於1992年取得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後返臺任教,專注於戲劇教育研究,並在亞洲華人地區率先出版戲劇教育專書《創作性戲劇理論與實務》。2023年更榮獲第10屆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教學傑出獎,印證其長期在藝術教育領域的深遠貢獻。 林玫君教授以「ART」精神為核心,結合 Artist(藝術家)的創意才思、Researcher(研究者)的學術專業以及 Teacher(教育者)的人本思想,培育學生擁有多元的可能性,亦引領臺灣成為亞洲「應用戲劇」的重要學術發源地。她曾受邀擔任國際重要藝術教育期刊編輯、國際戲劇教育學會代表及多項國家級計畫推動委員,藉由跨領域合作與全球串聯,深化臺灣戲劇教育的厚度與廣度。 其中,林教授帶領的「幼兒園美感教育扎根計畫」秉持「美感即生活:從幼啟蒙,扎根生活,在地國際,永續實踐」的核心理念,於全臺各地設立百餘個美感基地及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們在工作坊及共學社群中,透過戲劇策略結合繪本與節慶習俗,運用肢體、聲音、默劇和口語技巧,引導幼兒感知並創造生活中的美。多位教師表示,這些工作坊主題明確、層次分明,不僅能釐清教學疑惑,也能從不同背景的教育者經驗中汲取靈感,得到林教授的即時回饋與建議後,帶著更豐沛的教學能量回到校園實踐。 今年正值計畫邁入第11年,在11月舉辦的「2024幼兒美感教育國際論壇」中,特邀兩位國際知名學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 Rebecca Chan 博士及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Stephanie Sanders-Smith 博士,分別分享幼兒視覺藝術教育、瑞吉歐課程理念實踐等議題。同時亦規劃圓桌論壇,由臺灣本土教師分享「橋頭在地愛玩課─從攝影捕捉糖廠的美感經驗」及「玩轉光與影─戲劇×傳承×光影」兩大課程案例,透過多元文化背景的對話與剖析,共同探討幼兒美感教育的更多可能,也開啟未來跨國研究與合作的契機。 林玫君教授常提及「扮演是孩子的本能」,她期盼教育者能善用幼兒天性,為藝術扎根打下基礎。不僅如此,她在為成人與大專院校學生設計的博物館導覽課程中,也用戲劇技巧與巧思佈置教學情境,讓學習者「做中學、學中做」。正如教授所言:「當你能夠把知識與經驗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在離開學校之後,才能真正面對人生。」未來,林玫君教授將持續引領臺灣藝術教育向前邁進,從幼年啟蒙、青春期的學習與創作,到成人階段的創新與突破,陪伴下一代累積美感素養、開拓更寬廣的藝術視野。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重溫陳泰元浪漫愛情故事 2025特展回顧大師精彩一生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 南美會前會長、藝術家陳泰元老師,以豐富具有個人特色的油畫創作聞名,對於臺南美術發展貢獻卓著,他於2024年辭世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與家屬持續籌備紀念展,將於2025年展出他歷年經典作品,並且將首次展出他生前的珍貴文物與老照片,讓觀眾認識他精彩的一生。 陳泰元老師與夫人林金滿女士,鶼鰈情深,常形影不離聯袂出席藝文活動,感情甚篤,在藝術圈內傳為佳話。但是一般人鮮少知道,當年陳泰元老師曾苦追師母七年,寫下無數文情並茂的情書,以真摯的感情打動芳心。在這次展覽籌備過程中,策展人呂松穎特別專訪師母,爬梳整理家屬珍藏多年的書信與照片,讓塵封多年的愛情故事再次重現,感動人心。 陳泰元老師1935年生於臺南縣新化鎮(現為臺南市新化區),乳名「秋水」,臺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後曾先後輾轉於高雄成功國小、臺南新化國小任教,1958年調派大新國小擔任總務主任兼任美術老師,也在這裡遇見師母,開啟良緣。 師母林金滿女士小陳老師四歲,當時於大新國小初任教職,師母的氣質深深吸引陳老師,因緣際會讓彼此逐漸相識交往。陳老師用情甚深,在一封信裡,詳述與師母暫別之後某天,他騎著單車到澄山(左鎮一帶)與師友寫生的經歷,途中感嘆「一路上風景很美,可惜與伴的不是您,若是您,那其優美更無法言傳了。……」他也常惦記著師母的生日,某次生日特別以騎著機車的瀟灑照片作為卡片,照片背面畫了一個生日蛋糕,並以師母小名「トシ」(音讀toshi,女子名「俊」之意)暱稱,再署名自己的「秋水」乳名,送上祝福。 兩人愛情長跑七年後,1964年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後三個孩子陸續誕生,兩人攜手經營家庭,長達一甲子的夫妻情緣,被譽為「鑽石婚」,殊為難得。陳老師在2010年的畫冊,曾經寫過一首新詩《一個平凡的人》,其中,感念道:「人生際遇,一切是『緣』,夫妻是『緣中緣』。」他在詩中更提到,此生有幸,能與師母步上紅毯的那一邊,攜手連心,是永遠的記憶,是永久的懷思。 陳泰元老師的特展「光影線索—陳泰元彩筆人生」將於2025年1月24日至2月23日於臺南文化中心文物陳列館、第一藝廊展出,將展出陳老師精采的作品與資料,帶領觀眾一起認識精彩的藝術人生。

榮民管伯伯捐贈苗栗榮服處向學子女認養金堪為榮民袍澤相互扶持典範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 高齡97歲榮民管伯伯由看護陪同親赴苗栗縣榮服處,捐贈向學子女認養金,扶助極需關懷照顧的學子們,由陳立中處長受贈,並回饋禦寒棉被及精美禮品,以表謝忱。管爺爺名言「取之於國家、用之於社會」長期支持榮服處認養活動;希望藉由個人的力量,號召更多善心團體、企業人士及個人伸出愛的援手,帶動各界共襄盛舉,將這股愛的力量綿延傳播出去。 管爺爺陸軍通信上尉退伍,平時積極參加軍事院校校友會、退伍軍人社團、各省同鄉會及洪門等各大社團活動,熱衷公益活動,111年榮獲苗栗縣榮民服務處榮民楷模,有感於國軍退除役輔導委員會對榮民(眷)無微不至的照顧精神,積極參與向學子女認養活動,堪為榮民袍澤相互扶持典範。 苗栗縣榮服處陳立中處長對於管爺爺在寒冷天候親赴榮服處捐贈向學子女認養金,特提醒管爺爺注意身體保暖,並囑咐輔導員專車護送管爺爺安全返家。 圖說一:管志強爺爺(中)捐贈遺孤認養金榮服處處長陳立中(右二)代表受贈 圖說二:苗栗榮服處陳立中處長(右三)與管志強爺爺(左三)運用手板閒話 家常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活在當下」 李赫本個展暨新書發表會~吳園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活在當下」李赫本個展,即日起至12月29日在吳園公會堂表演廳展出近期創作的多幅油畫作品暨新書發表會,並於近日展開一系列[心機藝術]活動,從梵藝術[湧現]雙個展到吳園[李赫本藝術經濟學]新書發表,畫作「活在當下」是藝術家李赫本畫出自己用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慧眼忙碌於公司工作煉金同時抓緊時間創作,電話、地瓜、花園裡蝴蝶…,享受當下生活的美好。 藝術家李赫本小學三年級時受到鄰居譚群伯伯貫穿古今中外藝術品交易心法及教導書法啟發,19歲開始創業當老闆做過百業當年以百貨事業如日中天退居幕後走入鋼鐵業幫助邱先生圓夢創立睿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說明和創業精神影響了無數藝術愛好者。她強調“人人都是藝術家,但人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藝術家”,這一理念激勵了眾多潛在創作者發掘自身的藝術潛能。 赫本把藝術當商品,用心機藝術佈局共好,將於2024年12月28日(六)下午14:00在吳園公會堂舉辦《李赫本藝術經濟學》新書發表會,揭示藝術經濟學領域的獨到見解,舉辦讀者心得發表,提供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方法。 現場展覽畫作[海皇后]也以保育海洋愛地球為議題同步英國[The Icons]艾肯氏名人誌發表,以此議題愛地球環境保育有成的綠能產業德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圳隆也以30萬收藏李赫本[無限]畫作,睿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將共好美意慈善捐款15萬元資助財團法人臺南市私立天主教伯利恆社會福利基會共同營造豐盛美好社會。

臺南市美食暨藝術協會 花花世界油畫展長榮酒店展出-歲末公益同歡捐贈活動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在短短的3個月內,台南市的各界精英齊聚一堂,於2024年3月29日成立了全新的「臺南市美食暨藝術協會」。協會創會長郭美吟表示,協會旨在推廣美食、藝術及公益活動的交流合作,並在籌備過程中展現出發起人及創會會員們的團結力量,創會會員人數已達200人。 在這段籌備的過程中,郭創會長捐贈了10萬元作為創會費用,協會總會長何淑子也捐贈10萬元作為創會基金。此外,聘請戴榮吉董事長擔任首席公益顧問,並捐贈社福金10萬元;鄭衍基(阿基師)擔任首席美食顧問,黃美娥老師則被邀請擔任首席藝術顧問。同時,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科技學院的翁家瑞院長也協助推廣美食藝術。 在成立大會當日,協會向大埔愛樂和平社區發展協會及財團法人天主教伯利恆社會福利基金會各捐贈5萬元,展現出對社會公益的關心。 在聖誕節當日嘉賓也蒞臨會場祝賀。台南市市議員曾培雅、執行長歐政豪、市議員陳怡珍、市議員林美燕、國際獅子會300E-1區曾澎英總監及社會局機要秘書林建南及台灣國際美食創新交流協會何淑子總會長致贈6萬元社福基金。 郭美吟創會長欣然宣布會員人數已達325人。協會於長榮酒店舉辦的「花花世界」油畫展,協會共有20位藝術家參展,展品在長榮酒店一樓展出,歡迎民眾前來參觀。 此外今日,林銀杏品牌杏仁飲品也參與推廣活動,為每位會員贈送一瓶杏仁飲,還有肯德公基司贈送美味的炸雞及蛋塔。 在公益捐贈活動中,協會捐贈了8萬元予台南市腦性麻痺之友協會、8萬元予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並捐贈衛生紙12箱、洗碗精6箱、濕巾10箱及200個金磚米。協會更扮演聖誕老公公,贈送給弱勢族群聖誕襪和聖誕禮物。 我們希望透過「臺南市美食暨藝術協會」對社會的關愛,激勵更多人關心弱勢族群,分享聖誕的喜樂,用愛點燃希望,喚起社會的共鳴與參與。

文化部「厝內的台語聲-培育台語家庭計畫」啟動 歡迎大家一起打造「母語的厝」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為強化母語傳承及使用,文化部繼原民會「族語家庭」、客委會「客語家庭」後,推出「培育台語家庭計畫」,今(25)日舉辦「厝內的台語聲—培育台語家庭計畫」啟動記者會,文化部長李遠、關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周清玉、國立政治大學名譽教授林修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淇瀁、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豐惠、台灣台語路協會理事長董力玄及各縣市代表等一同出席,邀請全國民眾共同參與「台語家庭」。開場由台語路親子樂團,其中包含最小才4歲的小朋友,以台語帶來《飛行機》等歌曲演出,中場則由三玉國小合唱團演出《憨囡仔》。 文化部指出,109年文化部「面臨傳承危機國家語言調查」、主計總處《10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均顯示年輕一代使用母語人口快速下降,面臨傳承危機。考量家庭是扎根母語最好的場域,透過在家庭內學習、互動,讓家庭中的孩子自然學習及使用母語,是傳承及推廣母語最有效的作法之一。除原民會已推出「族語家庭」、客委會「客語家庭」成功帶動新一波母語復振運動後,文化部也依照部會分工,在主責的國家語言項目中,首先推出「台語家庭」計畫。 李遠表示,從小跟著奶奶講客語的他,直到小學時因為學校老師講台語而開始學台語,但是後來臺灣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華語政策,使得他到現在台語、客語都不太順。雖然如此,他在1980年代進入中影從事電影工作時,雖然華語政策致使1982年最後一部台語的「楊麗花歌仔戲」上映後,長期沒有台語片,他仍努力的在侯孝賢導演、吳念真編劇的《戀戀風塵》時,以濁水溪以南多使用台語一定會有票房,成功說服老闆同意以台語拍攝,北部戲院再以華語配音放映,也讓近年電影修復能夠保留當時的台語原聲,感動許多人。 李遠說,看到開場的小朋友唱歌很感動,「我現在一直無法用很順的台語講話」,李遠記起之前到臺南廟埕演講時,在那樣的氛圍下,他決定用台語全程演講,不會時就唱歌。「母語要從家庭開始」,李遠說,雖然他從小跟奶奶講的客語已經多半聽不懂了,但是他仍然努力在母語世界學習,期盼每個母語都是主流化,因為恢復每個母語的平等,也代表每個族群的平等。 周清玉指出,臺灣因為經歷長年的華語政策,致使許多語言漸漸流失,國家也以正式的法律、組織、預算、人力成立客委會、原民會,專責處理客家、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的保存及推廣,但是擁有最大人口數的台語,卻也因為沒有相應的法律、組織等,逐漸成為面臨傳承危機的語言。周清玉說,108年《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至今,賦予所有的國家語言法律的保障,但是還需要更多的宣傳及推廣,才能讓大家知道這個法律,並且共同落實推動。就如同大家剛才感動於開場演出時,小朋友流利的台語,但是「講母語不是原本就該是應該的事嗎?」期盼未來每一代從出生起就開始講母語,真正展現「每一個語言都是最美麗的」。 文化部說明,符合台語家庭的申請資格包含跨世代或婚姻兩類,家庭成員間2代(含隔代)的同住家人2人(含2人以上),或是具婚姻關係的夫妻、伴侶,即可提出申請。依據語言使用狀況,希望重新學習台語,並以台語為溝通語言的家庭,也就是聽得懂但不一定會說的,可申請成為「預備台語學習家庭」;實際已使用台語為溝通語言的家庭,也就是能聽、說的,則可申請成為「預備台語文化家庭」。 符合資格的家庭登錄完成後,依據學習家庭、文化家庭兩類,完成各自規定的課程及活動集點以後,就可以正式成為「台語學習家庭」或「台語文化家庭」,並獲得台語獎勵金及抽獎機會。文化部指出,「台語學習家庭」類別的每個人參與意識培力、培育課程或活動累積點數達20點,即可獲得每人台語獎勵金500元,並以戶為單位參加抽獎;「台語文化家庭」類別,同樣每人在參與規定課程或活動集滿20點,並拍攝成果短影片後,可獲得每人台語獎勵金1200元,並以戶為單位參加抽獎。 文化部也將與縣市政府、民間團體合作,陸續推出豐富多元的台語培育課程及相關活動,提供民眾更多使用台語的機會,正式成為台語家庭後,每1期都可持續累積點數,並獲得獎勵金。 自即日起,符合資格者即可上網登錄,首次登錄為「台語學習家庭」者,可獲得kóng Tâi-gí禮包,內容包含意識手冊、摺頁、書籤及2本台語讀物。此外,明(114)年2月28日前完成登錄申請「預備台語學習家庭」或「預備台語文化家庭」者,原先集點任務由20點優惠為10點,亦即每人完成10點任務,即可獲得台語獎勵金及抽獎。更多台語家庭詳細資訊,請至文化部「國家語言數位資源網」台語家庭專區查詢。 培育台語家庭計畫網站:https://tg.moc.gov.tw/ptgl-user-service/login.html 國家語言數位資源網:https://ntlgportal.moc.gov.tw/home/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