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福智佛教基金會與農委會林務局 12/16「2018宗教護生發表會」多元實踐慈悲利他精神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主辦,福智佛教基金會承辦的「2018宗教護生發表會」,於12月16日假台南市晶英酒店舉辦。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與時代變遷,放生與護生的行動,考量環保等因素,而有了多元的做法。如何發展兼顧經濟、環境與生命和諧的護生行為,成為現今重要的課題。福智團體秉持創辦人日常老和尚關心健康、關愛大地、關懷生命的慈悲心願,除了積極與官方、專家及民間合作推動合法正確的護生方式外,更透過文化教育、生態環保、藝術活動、人道慈善等方式,展開多元積極的護生行動,深廣的實踐宗教慈悲利他的精神,為世界社會帶來和樂正向的效益。此次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李英周分享「魚苗復育科研報告」,說明人工養殖魚類的野外海域放流,對於復育海洋資源的貢獻度。  

    
  發表會中,同時邀請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中蓮社、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護學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等單位,結合宗教慈悲護生理念、動物保護及生態保育科學觀點,從「救傷野放」、「海洋資源復育」及「收容照護」三大面向,共同分享宗教護生的友善作為與實踐成果。
  佛教提倡的放生行為,在當代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下,面臨多元的聲音與挑戰。對此,福智僧團副住持如得法師以「佛教放生演變遞延」為主題,透由佛教經典、放生歷史發展脈絡切入,探討當代護生的意義。如得法師說明,福智佛教基金會創辦人日常老和尚,引領弟子大眾在當代實踐佛陀理念,透過積極保護、關愛生命的主動作為,引發尊重一切生命、長養慈悲利生的心,創造自他圓滿的生命。如得法師同時以儒家「仁慈愛物,民胞物與」的內涵指出,所有的有情都想離苦得樂,動物與人類是一樣的,必須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萬物彼此息息相關,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互相尊重依賴。因此,護生行動需因地制宜,在符合生物特性、當地生態環境條件下,真正實踐佛教慈悲護生的精神。

福智佛教基金會課長陳奕成在「當代救傷野放護生案例分享」中,談及基金會在「救傷野放」、「海洋資源保育」、「收容照護」等多元護生的作為。基金會與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海洋大學及屏東海生館合作,進行野生動物、海龜的救傷與癒後野放;與漁業署合作進行魚苗放流,共同復育海洋資源;與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合作收容即將安樂死的流浪狗,以及於台南成立「福智關廟護生教育示範園區」,多元收容救護待宰經濟動物、外來種棄養、寵物及受傷動物,並打造出野生動物的自然棲地,創造物種適地適性所依存的環境;在「教育交流」方面,舉辦各式護生保育教育,傳遞尊重生命的價值觀。同時參與國內外護生交流,如林務局「國際護生研討會」、「佛教放生實踐的現代出路學術研討會」、美國巴爾的摩「國際保育生物雙年會」等。基金會多年努力的成果,於2014年獲漁業署評選為「臺灣海洋資源保育楷模」,並獲第一屆「海洋奧斯卡金像獎」殊榮。
  國立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李英周,在各界關注的「魚苗復育科研報告」中指出,近年宗教團體為實踐佛教護生與環境保育兼顧的作法,選擇在政府規範下,每年投入大量人力及物力進行魚苗放流。然而以往魚類放流時,甚少配合進行相關科學研究,以及因為放生魚的體型較少和數量多,不易進行標誌,且放生後不易被捕獲與回報等因素,造成研究資料缺乏,無法進行放流後的成效評估。此次,漁科所在多個放流海域利用合適標誌放生再補方法,配合耳石分析、分子生物工具、生殖能力與親源鑑定工作獲得相關資料,進行放生效益的綜合評估。李教授指出,研究顯示,北部海域中放流的人工養殖黑鯛的比例達86%,且能夠在海中存活成長與產生子代,表示人工養殖黑鯛的野外海域放生,對於復育海洋資源有相當程度的貢獻。未來,漁科所將持續進行相關研究,提供各界參考。
  在「動物收容救護案例分享」主題中,福智關廟護生教育示範園區目前收容了乳羊、乳牛、鸚鵡、蘇卡達象龜,並特別為動物們營造生態濕地,提供園內及野生動物食用﹅定居或安心歇息的天然棲息處所;除了安排專業獸醫人員,專職照護員的悉心照料,使之安養天年外,同時邀請動物溝通師幫助園區對動物的了解,關注牠們的心理狀態,了解人與動物及自然環境的連動關係,適宜的改善與調整照料方式;另外,基金會也邀請專家進行生態環境與動物養護教育,不僅有計劃的培育護生人才,更讓參訪的社會大眾透過與動物的互動,找回心靈深處對萬物的慈悲情懷,開啟對生命的包容與關愛。期許透過持續推動多元護生,帶動大眾關愛生命、友善環境的善心善念,締造萬物共存共榮的和樂世界。
    相關資料參考請連結:
    福智佛教基金會「2016 護生與環境永續論壇」https://goo.gl/bYVfpi      
    福智關廟護生園區,請動物溝通師探詢動物心聲 https://goo.gl/xx6iq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