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敘利亞學生逃離戰火 慈濟從工廠助他回校園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我的家鄉阿勒坡是個美麗的城市,但戰爭卻摧毀了它。」22歲的敘利亞青年阿哈瑪.傑內德(Ahmad Jned),四年前僅帶著裝滿20多本書的行李隻身逃難,踏上土耳其繼續學業,但為了救出父母與弟弟,他到工廠打工攢下所有錢,直到一年前,慈濟為敘利亞難民孩童興辦學校,他才從製鞋工廠重返校園。已婚的他感謝慈濟幫助圓滿就學夢,傑內德立下志願要當藥劑師,期盼未來能回到自己的國家救貧病。

 秀出一張張家鄉原貌與兒時照片,傑內德回憶小時候,開文具書店並兼任自然科學家教的父親,都會將他抱在膝蓋上,唸書給他聽,讓他深愛閱讀。故鄉美麗的市容、一群要好的同學以及住家附近打工的藥房,種種美好的景象,都深深烙印在腦海。
 但16年的成長歲月,因內戰爆發,父母為了讓高三的他繼續求學,安排兒子隻身逃往鄰近的土耳其,喜歡念書的他,箱裝行李竟是20幾本書。「空襲在我家附近投下第一顆炸彈後,大家趕緊跑出來救人,沒想到轟炸機折返,朝人群持續投擲炸彈,造成更嚴重傷亡。」從戰火下幸運逃到土耳其的傑內德,為了救出父母跟弟弟,沒有踏進校園,而是跑到製鞋工廠擔任鞋舌車縫工,吃住全靠工廠,每天12小時完成1300雙的鞋舌,四個月內攢下約台幣一萬五千元,順利將家人接到土耳其蘇丹加濟市,一家四口租了一間兩房的破爛房子相依為命。
   教育是脫離貧困的希望。傑內德和父親有工作就去做,支付房租、家庭開銷與供應年幼的弟弟就學。2015年,慈濟基金會與土耳其學校合作,讓街頭行乞或非法打工養家的敘利亞童工,繼續接受教育,當時9歲的弟弟進入滿納海學校就學,母親每個月前往發放據點領取生活補助金。
   兩年前,傑內德與同樣來自敘利亞的工廠女同事結婚,母親知道他一直想完成中斷的學業,一次生活補助金的發放過程中,向慈濟志工胡光中提出請求,去年11月,傑內德如願以償,走下車縫機台,重返校園課桌椅,現在上午在學校打工,下午當學生,假日則當志工,預計明年上大學的他,穩健朝著藥劑師的志向步步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