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起持續舉辦至今的《高雄獎》,今年已邁入第24屆,作為台灣最具規模的年度藝文盛事之一,以實質的獎勵與完整呈現的設計,鼓勵新世代藝術創作者共襄盛舉;本屆高雄獎共有438位參賽者競逐,在來自各領域的專業評審委員審慎評選下,遴選出最高榮譽「高雄獎」的3位得主─李亦凡、簡佑任及石孟鑫;何創時書藝基金會贊助的「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由吳孟珊獲獎,另有「優選」5名及「入選」15名得主。
葉匡時副市長表示,高雄融合著豐富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背景,是座充滿文化底蘊的城市,同時也獨步國內其他城市,擁有在地的美術館、歷史博物館、電影館、圖書館、文創園區及流行音樂中心;每年舉辦的高雄獎提供了藝術新銳被看見的平台,此次得獎作品更都是一時之選,充分展現高雄獎的指標性和力求創新的企圖心。並表達市府將持續支持高雄獎的舉辦,鼓勵更多藝術新秀投入創作,共同攜手創造多元且兼容並蓄的美麗城市。
高美館李玉玲館長特別感謝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長久以來對於美術館的傾力支持,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何國慶董事長、何恩禮總監長期鼓勵書法藝術創作,以及一路參與的籌備委員、評審、觀察員以及高美館團隊同仁的付出,透過高雄獎作為平台,讓美術館陪伴年輕一代藝術家尋找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同時也連結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們齊聚一堂,李館長並回溯高雄獎一路以來的改變與成長,一如高美館在南方這片土地上的努力軌跡,不斷的自我挑戰、與時俱進調整與革新,在眾人的努力下,讓本屆高雄獎得獎藝術家的作品在此美好綻放,也讓眾人看到新世代藝術家豐富的創意和全新的藝術語言。
高雄獎複審評審團代表薛保瑕女士則提及,藝術之所以能打動人心,是在於始終沒有放棄與時代對話。在《2020高雄獎》複審評選時,這些精采作品不斷地驚豔著評審委員,本屆的藝術創作不僅打破了美術館白盒子空間的定義,創造了多義、多變的轉化,觀眾更可試著透過作品與台灣年輕世代的藝術家對話,理解他們在創作上對社會議題的關注,並也期待著未來高美館能給予每位藝術家更多的創作空間、相信能夠激發出更多面向的藝術能量。
2019年高美館慶開館26週年之際,啟動了美術館在「大南方South Plus」的新定位,透過以高美館典藏為策展核心元素的「多元史觀典藏特展室」之建置、與日本森美術館以及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共同擘劃的國際結盟,探究屬於南方的本質、架構多元史觀的論述。同時,在《高雄獎》的競賽設計上也作出許多新變革、以體現創新的精神──去年大幅度的突破傳統以媒材框限的八種類項(水墨/膠彩、書法/篆刻、油畫/壓克力、素描/版畫、雕塑、攝影、複合媒材、新媒體/科技藝術)、並重新規劃為更能含跨當代創作面向的五大類,包含在全國各種美術獎項中首度開創「計畫型曁跨領域藝術」類項(其它類項涵蓋:書寫性暨書畫藝術、繪畫性暨版次藝術、空間性藝術、影像暨科技媒體藝術);本屆《2020高雄獎》更突破過往匿名參賽的方式,開創引介參賽者直接與評審當面對話的模式,於獎勵機制上,高雄獎得主每名可獲得獎金50萬元,5位「優選獎」得獎者每位得10萬元獎金,入選獎得主則各可獲3萬元;書法、篆刻類作品另有何創時書藝基金會贊助的書法篆刻類特別獎10萬元獎金。
適逢3月25日台灣美術節前夕,亦是新冠肺炎影響台灣藝文產業的非常之際,高美館於戶外迴廊舉辦高雄獎頒獎典禮暨藝術家聯誼會活動,邀請圈內人士相聚,除了希望隆重引介本屆獲選的藝術新銳外,同時也盼望藝術仍能在這個艱難時刻帶給眾人溫暖的力量。為因應防疫政策,本次活動假報到處設有防疫觀察員機制,且與會人員皆需配戴口罩、測量額溫(溫度需低於37度)、手部酒精消毒、登記人員基本資料並確認14日內有無出國情形,會場則安排每座位動距保持為1公尺、並設有人員拍攝紀錄會場情形。
【2020高雄獎】獲獎名單
高雄獎:
李亦凡、簡佑任、石孟鑫
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
吳孟珊
書寫性暨書畫藝術:
優選獎:柯良志
繪畫性暨版次藝術:
優選獎:姚紅(蔡耀鴻)
入選獎:曾冠雄、蔡宜儒、鍾嘉駿、黃立穎、陳昱凱、曾琡棻、 劉呈祥、陳韻涵
空間性藝術:
優選獎:張伯豪
入選獎:陳漢聲、林宜姵、吳芊頤、何彥諺
影像暨科技媒體藝術:
優選獎:潘怡安
入選獎:張方禹
計畫型暨跨領域藝術:
優選獎:李立中
入選獎:崔綵珊、張辰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