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隨著時代演進,科技日新月異,童玩所呈現的樣貌與型態也跳脫傳統的範疇,少了接觸大自然的元素及追、趕、跑、跳的樂趣,多的是超乎兒童所能承受的聲、光、電等的感官刺激。為了重拾逐漸被遺忘的童年記憶,透過本次再製童玩之展出,讓民眾了解,原住民族傳統童玩在其發展的歷史上,與所處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配合日常生活器具,藉由型態、材質或用法的轉化並賦予特殊的玩法或意涵,創造同時具備自然文化特色與科學原理並屬於兒童操作的童玩。
本次展覽總計展出17件原住民族傳統童玩,族群包含鄒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及太魯閣族,主要材質均為竹子或木材。展出之各類童玩,除呈現原住民族的創意外,也顯示出原住民族人對於萬物的理解與認識。展覽期間規劃3場教育體驗活動,開放民眾報名製作原住民族童玩。本展自109年3月21日至109年5月31日於台南市原住民文物館(永康社教館3樓)展出;因應疫情,3場教育體驗活動時間將視實際狀況及政府防疫政策評估辦理,相關訊息將公告台南市府及民委會FB等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