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

《呂赫若日記》捐贈臺文館 幸未塵埋荔枝園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臺灣文學重量級文物《呂赫若日記》,8/25日在呂赫若106歲冥誕之際,由其長子呂芳卿代表捐贈予國立臺灣文學館,以進行妥善修復及保存;呂赫若家屬、文化部長李永得、促轉會主委楊翠及眾多文學界來賓皆出席儀式,共同見證這場臺灣文學界典藏捐贈盛典。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感佩呂赫若先生的家屬在當時威權下,70年來走過這條孤單、堅毅的道路,並感謝他們將這本臺灣文學界非常重要的日記手稿捐贈給臺灣文學館;呂赫若先生集作家、劇作家、聲樂家、教師、記者於一身,被譽為「臺灣第一才子」,他短暫且豐富的一生亦被改編為電視劇《臺北歌手》,獲得相當迴響;文化部會繼續與促轉會、國家人權博物館等單位共同努力,保留威權統治下的歷史真相。

      呂赫若次子呂芳雄說,這本日記對家屬而言何其珍貴,兄弟們雖同樣不捨,但憂心紙質保存不易,日記在臺文館方能長久留存下來,因此在大哥的帶領下,家屬一致同意將日記捐贈給臺灣文學館。「我們相信父親也會感到高興,兒子們做了對的事。」

      臺文館長蘇碩斌說明,國立臺灣文學館於2018年在廖振富前館長的帶領下,取得呂赫若家屬捐贈的第一批文物,加上今日呂赫若唯一留下的手稿,謝謝家屬信任臺文館對於紙質保存的專業,館方有責任把如此珍貴的文物留下,並做最好的發揮。

      呂赫若是日治時期臺灣知名作家,1914年生於豐原郡潭子。1935年以《牛車》發表於東京文學雜誌《文學評論》;1944年出版《清秋》為日治時期臺灣作家唯一出版的小說集;他在1940年前往日本學習聲樂,參加東京寶塚劇團,回臺後擔任《興南新聞》記者、加入張文環主編的《臺灣文學》,並籌組「厚生演劇研究會」。

      戰後初期政治腐敗,呂赫若及同時代知識分子對時政多所關注和批判,進而投入地下反抗工作,不幸於1950年在臺北石碇鹿窟山區受難。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家人唯恐他留下的物品會帶來二次的傷害,因此將其手稿、未出土的創作、書籍,全數埋藏於臺中社口老家前的荔枝園中,並澆水使其腐化,唯一倖存的一本日記,因記載著孩子們的出生年月日,而被保留下來。作家李昂於1991年發表《鹿窟紀事》,獲得時報文學優等獎,是第1部以呂赫若為主角的文學作品,今日也特別出席。

     《呂赫若日記》為呂赫若於1942年到1944年連續3年以日文書寫之日記,臺文館曾於2004年出版《呂赫若日記》中譯本及手稿本;70年來,家屬審慎保存這本唯一的日記,並在每年清明掃墓時透過日記追憶故人,有感於紙本保存不易,因此於今年清明時經過討論,同意將日記捐贈臺文館典藏,盼呂赫若的堅持精神世世代代留傳下來,也讓更多人認識該時代彌足珍貴之史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