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故事臺灣獎青少年策展及徵文競賽」決賽於8月22日於臺史博湖畔教室舉辦,鼓勵青少年透過史料文獻與田野調查的過程,深入理解台灣的土地與歷史,培養具人文關懷與多元溝通能力的下一代。今年以「移動的人」為題,邀請到知名策展人、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龔卓軍;《南風》作者,也是長期關注社會發展各面向議題媒體人鐘聖雄;舞台劇導演及編劇,同時是插畫家、策展人周宜賢;時報文化出版社總編輯胡金倫以及故事Story Studio共同創辦人謝金魚等,多位館外專業人員擔任評審。最後文字組由來自台北市和平高中的謝德同時獲得首獎及最佳敘事獎,策展組則是由鳳新高中蘇映慈、鄭欣瑜、陳詠莉等3人從11組入選隊伍中脫穎而出拿下首獎。
故事臺灣獎首屆得獎名單如下:
文字組
《首獎》-台北和平高中謝德〈逆風野菊:馬祖人的臺灣故事〉
《最佳敘事獎》-台北市和平高中謝德〈逆風野菊:馬祖人的臺灣故事〉
《最佳話題獎》-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陳以琳〈烽火下帶回的土〉
《最佳話題獎》-台南市第二高級中學蔡玉婷〈千里汪洋隔相思〉
《最佳視角獎》-台南市聖功女中劉芸安〈回不去的福建青年〉
策展組
《首獎》-高雄市鳳新高中蘇映慈、鄭欣瑜、陳詠莉〈流年。留念〉
《最佳敘事獎》-台北市政大附中邴隆庭、魏伶倢、周靖蓉、潘柏宇〈內戰下的時代眼淚〉
《最佳視角獎》-臺南市南科實中陳欣妤、范嘉恩、陳心平、林郁萱〈短距的移動,超人的工作量—母親〉
《最佳話題獎》-嘉義市立南興國中何振楠、李昆峰、林和昇、張峻瑋〈以移動為樂的人〉
一次榮獲兩個獎項,來自台北和平高中的謝德表示自己參加並不是為了得獎,而是一種紀念與記錄。他說「要做一個有歷史的人,必須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以他自身為例,父執輩多已遷離馬祖落腳生根臺灣,沒有真實在戰地感受過戰爭氣息的他,因為故事臺灣獎有機會寫下雙親的故事,並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馬祖,他也期待這些故事的傳承,能夠讓世代生活於馬祖以及從馬祖離開的馬祖人,不要忘記與自己血脈相連的歷史。謝德的雙親及指導老師皆出席頒獎現場,謝德的父親感性的提到,時下年輕人對父母的成長經驗多半是冷漠的,因為參賽而開啟親子間的交流對話,希望自己過去生活的艱辛,讓下一代在人生的路途上,更知道珍惜與堅毅。指導謝德的歷史老師說,學生從蒐集史料、田調口訪到撰文,除了熟悉做研究的過程及方法之外,更能夠培養學生的耐心及毅力,希望臺史博能夠持續辦理這樣的競賽活動。
獲得策展組首獎的「流年。留念」團隊成員表示,策劃展覽的過程中,最大的收穫就是對原本記憶中對養老院的刻板印象大「改觀」,團隊成員鄭欣瑜說,從對於主題的陌生、好奇到投入,體會到深入探究與對話的樂趣,而且過程與結果都很重要,可以獲得首獎真是太開心了。
擔任策展組評審的龔卓軍、江明珊提到,先不論是否有辦法擷取展示轉化的元素,但是參賽學生已經可以知道利用物件以及視覺性的內容。他們鼓勵學生,策展能夠將人導向一個未知的世界,進入世界觀展開的過程,希望學生除了訪談以外,未來在策展敘事上能運用更多數位工具、統計數據、國外參照資料,讓世界觀更立體化地展開出來。
鐘聖雄及周宜賢則都提醒學生,策展技巧是要脫離純文字表達的概念,試著接觸更多媒材,例如使用抽象符號、氣味、聲音甚至是溫度,讓想要表達的核心精神更去蕪存菁的表達出來,再重新回頭檢視與主題的關連性。
文字組評審陳涵郁表示,我們身邊的故事不一定波瀾萬丈與戲劇化,因此相當肯定這次入選的作品,每一位參賽學生都用了自己的方式去突破與努力,在2千多字的篇幅限制中,將想說的話傳達給讀者。另一位頒獎人涂豐恩相當驚豔高中學生的作品已經相當成熟有淺力。他也勉勵所有人不要看輕自己,時間的淬鍊與沈潛將使得能力更加提昇,但同時也不要把自己作品看太重,每次寫作都是精進自己的練習。
臺史博副館長楊仙妃表示,臺史博期許自己是一做「大家的博物館」,故事臺灣獎的舉辦,讓這句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口號。1920年代有臺灣文化協會帶起轟轟烈烈的青年運動,而今日大家齊聚在此,正是這股運動的延續,在場的學生也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一場青年運動,而新世代對知識的掌握與覺醒,為臺灣注入更強的的生命力,未來也將持續邀請大家一同書寫臺灣歷史。
公共服務組吳佳霓組長則說,「我們因為從103年開始長期與學校合作,從中發現學生對於文字以外的溝通方式不夠熟悉。」臺史博辦理故事臺灣獎,希望能夠讓學生除了用習慣的文字方式書寫臺灣以外,也能透過學習博物館多媒材複合性的策展方法,讓屬於臺灣的故事以更豐富的樣貌呈現於大眾面前。
頒獎典禮結束後,首屆「青少年策展及徵文競賽創作成果展」將自8月22日起持續於湖畔教室展出至9月6日,歡迎大家前往現場觀看成果展,展覽期間也開放讓民眾票選「萬眾矚目」獎,相關票選辦法請見故事臺灣獎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watchtaiwanawar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