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等待天光-臺南人權歷史場址II》專書出版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近年來在臺灣社會各領域愈發重視的「轉型正義」,是民主化後的臺灣亟思面對的問題;其中對於「不義遺址」的調查與研究,同樣是轉型正義的諸多面向中的一環。「不義遺址」一般定義指:國家透過不當手段和體制,系統性傷害人權的種種「不義作為」所發生的歷史現場。這些歷史現場包括國家指揮及制訂相關政策及發布命令之場所、軍警特務機關的機構所在地、「政治犯」被逮捕或當時「政治案件」發生的第一現場(或重要現場),以及後續進行偵訊、刑求、審判、關押、執行、槍決、埋葬等地點。 人權歷史場址(不義遺址)的調查和研究,可為吾人居住的土地留下歷史見證,正視與人事時地物相關的歷史事實,臺灣民主的歷史脈絡也能更加清晰。透過按圖索驥,民眾可進行人權歷史場址深度之旅,更可讓普羅大眾知曉民主與人權的珍貴,成為永續推廣民主自由與人權的動力。臺南地區人權歷史場址調查成果與呈現,也為現今人權教育不可或缺的題材。 繼去(2020)年首度嘗試將調查研究成果編輯成《臺南人權歷史場址手冊》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再獲國家人權博物館補助,2020 年8月至2021 年8月委託國立臺南大學團隊進行困難度較高、以民間住所為多數的人權歷史場址調查研究,繼續考掘出永明眼科診所等22 處人權歷史場址。 今年推出的《臺南人權歷史場址II》手冊專書,蒐羅從228事件到白色恐怖的戒嚴時期,臺灣各地乃至海外,許多抵抗不義政權,爭取人權、自由、民主的事件,無分種族、階級、性別、年齡、宗教信仰。本次調查的案件包括1950年「郭琇琮案」、「高鈺鐺案」、「下營支部陳窗案」、「麻豆支部謝瑞仁案」,1951年「鄭海樹案」與「白河支部案」,1952年「李媽兜案」、「李義成案」,1958年「劉明電案」、1971年「臺南美國新聞處爆炸案」、1976年「王壽案」等,這11案共22處人權歷史場址,涵蓋臺南市9行政區,包括中西區7處、東區3處、北區1處、麻豆區1處、大內區1處、下營區2處、柳營區1處、白河區5處、南化區1處。其中15處為私人住所或宿舍(胡鑫麟、吳思漢及吳勻、陳窗及陳義方、姜炎坤、林書揚及林夷吾、鄭海樹、何秀吉、何川、黃瑞徵、呂水閣、李媽兜及李金順、李義成、劉辰旦、劉明電、陳欽生等19人的15處故居、住所、租屋處或學校宿舍),其實過去在這一類私人住所被捕者或是搜索者是白恐案件中最多、卻也最不易調查的。另5處屬學校校園或校舍(公園國小、永福國小、臺南一中、白河國小、內角國小),受難者多為教師,2處為公共活動場所(成大近勝利路139巷口、玉山寶光聖堂)。 近年在聯合國的倡議之下,「追求真相的權利」已然成為國際社會推動轉型正義的重要主張。文化局期盼透過《臺南人權歷史場址》專書的編印,協助社會各界更深入瞭解這些爭取民主自由的事件過程真相,感念衝破闇黑天光的政治受難者,因為沒有他們與家屬的犧牲所突破的那道光,民主長夜便無能迎接破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