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相遇美術館,典藏在校園 高美館攜手第一社大、鼓山國小推出「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成果展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在文化部地方文化特色及藝文人口培育「藝文教育扎根」計畫的支持下,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高美館)在本(110)年度與地方校園的美學課程合作中,攜手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簡稱高雄第一社大)、高雄市鼓山區鼓山國小一同發展美術館典藏融入校本課程,共有近50位鼓山國小中年級學童參與,館校雙方特別於今(16)日舉辦教學成果展「尋找漁足跡的21堂課」開幕,邀請孩童發表自己的作品,鼓山國小校長高玉山、高美館館長李玉玲、高雄第一社大校長張金玉、鼓山國小家長現任會長許景閔與前任家長會長吳啟彰,以及眾多與會嘉賓亦在現場關心,仔細聆賞同學分享學習內容與現場導覽。 本次館校合作計畫緣自高美館與高雄第一社大自108年起以高美館典藏作品開發之「藝術偵探-大地方小旅行」課程,結合藝術品與在地文史,透過城市走讀認識高雄,今年更以柴山、愛河、前鎮、旗津、高雄港等5條景點路線與臨近學校合作,包括壽山國小、河濱國小、興仁國中、旗津國中及鼓山區鼓山國小,透過資源共享與課程共備方式將「藝術偵探」圖文素材提供學校,並由學校老師規劃融合此課程元素的教學內容,結合在地文史、藝術美感及閱讀體驗,為中年級學生設計一系列以「海」為題的教學內容。學童透過校外教學實地走訪,進行在地文化走讀踏查,將地形、漁產業區域場所做為基礎學習內容,最後以教學成果展「尋找漁足跡」呈現於鼓山國小校園,透過個別繪畫、團體拼貼創作,傳達孩子心中對於高雄港的印象。 鼓山區鼓山國小高玉山校長表示,配合108課綱的教學變革,學校近年積極將校訂課程「山海驛町鼓山情」架構系統化、內容精緻化,今年有幸與高美館及高雄第一社大合作,將校訂課程中的「海」課程更廣泛的與在地文史、藝術資源緊密結合,提供學生難能可貴的體驗機會。高校長並說,本計畫第一階段是教師增能研習,由第一社大教授與教務處規劃哈瑪星文史之旅,讓老師對哈瑪星社區的歷史有完整的認識,第二階段則安排導師帶領學生實地踏查校訂課程中有關「海」的地點。參與本計畫的是中年級學生,由導師郭晨柔、陳維寧以及藝文課老師陳芃樺共同指導。完成景點踏查後,學生以繪圖的方式將觀察到的景象記錄下來。仔細看每張圖畫,可以發現學生的視角都不一樣,有的從俯瞰畫出第一船渠排列整齊的船隻;有的以平視角度畫出渡輪往來鼓山與旗津的繁忙;也有的用特寫的方式,畫出岸邊輕輕柔柔的樹葉,張張都充滿天真童趣。期待半世紀後,這些看似平凡的學童畫作,能作為後人遙想現今哈瑪星漁船碼頭的珍貴手稿。 高美館李玉玲館長則提及,延續自108年來以美術館為平台,館內典藏品為核心,梳理高雄在地的文化發展、歷史脈絡,透過與在地中小學合作建構美術課程,逐步攜手建構出屬於這座城市的文化圖像記憶。第一社大張金玉校長表示,今年雖遇嚴峻疫情,但團隊仍然透過線上教學的形式持續致力於在地美學教育扎根與推廣,與美術館合作開發的「藝術偵探」教案,兩年來共開發了柴山、愛河、前鎮、旗津、高雄港、蓮池潭、月世界及前鎮產業等蘊含文史與藝術作品的8條路線。同時,高美館也發展結合實體繪本與雲端教學計劃的「藝網情深閱讀趣:相遇在南方」是透過典藏素材提供教師開發各式跨學科教案;而「藝術家入校」則邀請藝術家莊惠琳進駐高雄市杉林國小,透過藝術陪伴與教學,帶給偏鄉學童不同的藝術視野。透過美術館、社區大學與學校的合作,讓藝術走出美術館,走進社區民眾,更是讓美學的種子扎根校園、深耕在地。 高美館以「South Plus大南方多元史觀」作為核心,發展具在地歷史脈絡與文化意義的「關鍵典藏」;同時,奠基於文化部「藝文扎根教育」計劃,以美術館特色及學校課程為核心精神,邀請跨域、共創、共學之美感體驗教案,以實驗、延伸、發酵等不同形式之發展,梳理出高雄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景風貌、時代變遷與城市發展,透過美學教案、藝術走讀與在地小旅行等,讓校園學子和在地社區群眾進而認識台灣本土、高雄在地的藝術家,連結起人們與土地歷史的對話平台,落實推廣藝文人口扎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