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0日 星期一

暑假化身鳥勇士與候鳥在臺博館相遇 臺灣首檔以候鳥為主角展覽「漂鳥集」開展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合辦,結合鳥類調查研究與教育推廣的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共同策辦的「漂鳥集—臺灣候鳥展」,即日起至明(113)年6月16日於臺博館一樓西展間展出。展覽介紹臺灣候鳥的多樣性,同時傳遞、推廣當代鳥類生態的相關保育課題,是臺灣首檔以候鳥為主角的展覽。開幕式由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主持,國立臺灣博物館長洪世佑、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張瑞麟及林瑞如、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林思民等共同出席與會。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表示,臺灣擁有豐富的多元文化、豐富的物種多樣性,以及候鳥生態等三道自然人文的美麗風景。因為地理環境的適宜性、食物來源豐富,再加上各單位、協會組織長期致力於生態保育,讓臺灣擁有約500多種的候鳥。期待並歡迎民眾到臺博館看「臺灣候鳥展」,也可以到嘉義的東石及臺南的學甲、將軍、七股一帶看潟湖生態、鹽田,實地觀察多采多姿的候鳥。 臺博館長洪世佑表示,本次展出的各類候鳥標本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冬候鳥「黑面琵鷺」外,也展出臺博館典藏多年,在臺灣相當罕見的稀有夏候鳥「董雞」,以及迷鳥「禿鷲」、「白頭鶴」、「丹頂鶴」等珍貴候鳥標本。其中迷鳥「白頭鶴」為臺博館於1943年在新莊一帶採集的標本,目前全球總數不到1萬隻,已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中;而1912年在臺灣採集的「禿鷲」也是臺灣少見的迷鳥,這2件在臺灣罕見的鳥類標本,相隔30餘年再次於臺博館內展出,機會難得千萬不可錯過。 台北市野鳥學會常務理事張瑞麟表示,候鳥占臺灣鳥種數目最大的族群,不論是冬天或春夏,都是賞鳥人觀察的重點鳥種。在野外觀察時,有時無法看到候鳥的特徵,但透過展覽及標本展示,便能仔細觀看候鳥樣貌及細節。 每年夏季,在舊式騎樓下,總會出現家燕築巢繁衍育雛的景像,這是臺灣夏季特有的季節限定城市鳥景。而每年10月,成群結隊的黑面琵鷺從北方遠道而來,停留在臺南七股一帶度冬,吸引大批遊客湧入賞鳥,則是每年秋冬臺南特有的濕地景象。在臺灣,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候鳥與我們相遇,暑假期間就歡迎大小朋友們一同化身鳥勇士,勇闖臺博館與候鳥相遇。 臺灣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多樣生態環境條件,成為候鳥遷徙途中重要的停靠站或遷徙目的地。「漂鳥集—臺灣候鳥展」將帶領大眾一同認識候鳥,透過顯微鏡互動裝置認識鳥類羽毛結構,並藉由骨骼標本、羽翼特色,一窺鳥類飛行的重要關鍵,同時結合多種臺灣候鳥標本、賞鳥情境營造,解說多樣候鳥類型、遷徙原因、路線,以及賞鳥時應遵守的愛鳥誓言。尤其展覽也針對候鳥遷徙路途中可能面臨的夜間光害、窗殺、離岸風機、人為干擾等危機,設計體感互動遊戲,讓大小朋友們化身為「鳥勇士」,實體驗鳥類面臨的生存阻礙,從遊戲中思考候鳥面臨的挑戰。 今年夏天,臺博館邀請大小朋友一同化身鳥勇士,到「漂鳥集—臺灣候鳥展」來認識這群遠道而來的候鳥朋友,不僅有適合大眾參加的策展人導覽、探討窗殺及誘鳥拍照等議題的主題講座、「有點鳥的初體驗」實地體驗活動推廣正確及友善的賞鳥方式,還有適合國小4-6年級學生的「小鳥研究員」、適合13歲以上民眾的「未來鳥日子」繪圖活動!更多展覽資訊及教育推廣活動請上臺博官網查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