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後疫情時代展現多元共融的臺灣在地價值 創生社區、魅力典藏─北臺灣110年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及社區營造博覽會 11/6日隆重開幕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於11月6日至7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及廣場,舉辦「創生社區、魅力典藏」─北臺灣110年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及社區營造博覽會,於後疫情時代積極號召來自北臺灣各地的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及社區營造夥伴,展現多元共融的臺灣在地價值。11月6日上午舉辦開幕式,邀請監察院王幼玲委員、文化部文化資源司洪世芳司長、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王本壯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李永展研究員、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林秋芳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張力亞助理教授以及參展單位代表等來賓與會,並由頭角原住民文化藝術團登場演出,為兩天的博覽會揭開序幕。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洪世芳司長表示,文化部自1994年推動社區營造政策至今,為臺灣社會奠定厚實的文化基礎,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則在此基石之上蓬勃發展。然而近兩年在疫情嚴峻地挑戰之下,不僅讓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也對藝文產業造成衝擊,於是文化部藉由藝文紓困、藝Fun券及此次委由新竹、彰化、臺南、臺東四所生活美學館在各地辦理的博覽會,希望藝文產業在各種政策推動之下邁向復甦,也期待社會大眾在疫情逐漸趨緩之際,能夠實地到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及社區營造據點走走。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表示,此次博覽會是為了促進後疫情時代的藝文產業及藝文活動發展,並配合文化部推廣文化平權、培育藝文人口的目標,由全臺四所生活美學館接力串連,並從新竹生活美學館打頭陣起跑,希望透過博覽會的辦理,達到虛實整合、梳理地方DNA,以及創新生活美學品牌、提升地方文化經濟效益等願景。 監察院王幼玲委員11/6日也特別以國家人權委員會的委員身分參與,王委員表示公民參與是社區營造的核心精神,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則是在地生活的典藏處所,應該盡可能地貼近每一位公眾、對每一位公眾開放。此次博覽會的交流論壇,也在文化平權的議題上納入不同族群的對話,希望文化平權的理念能藉由博覽會的舉辦,推廣到臺灣社會的各個層面。 此次博覽會現場分為「主題展覽、地方市集、交流論壇」三大主軸,呈現北臺灣22個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及社區營造亮點,展現「在地共同體」的概念,也包含了有形的文化資源和無形的生活樣態,是臺灣多元文化的魅力交融與典藏昇華。這些根源於民眾對土地的認同與信念,在邁入二十一世紀因應社會環境變化的此時此刻,匯聚了推動公共治理、世代前進、多元平權、社會共創等政策理念的能量,並泉湧出引動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內涵升級的活水,在全球化的今日,更彰顯臺灣可貴的歷史感、價值感、國際感、創造力之在地價值。 為期兩天的博覽會,在主題展覽的部分,以「體驗」、「見學」及「對話」作為展覽主軸,呈現世界宗教博物館、九份金礦博物館、台北市寶藏巖文化村協會、財團法人大二結文化基金會、古意生活藝術館、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社團法人新竹市竹塹社教服務協會等22個北臺灣參展單位館設或社區經營的風華。交流論壇由台灣障礙女性平權連線周倩如理事長、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劉金鐘理事長,以及社團法人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桃園市大桃園鄰舍關懷發展協會、財團法人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共同參與關於文化平權實踐、族群共融對話、地方知識連結、城市文化創新等議題分享。地方市集則匯聚了藝術、生態、工藝、性別、新住民等元素,展示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推動的成果,現場還有規劃多場手作體驗、藝文展演,邀請民眾藉由親身參與體驗在地魅力。 為凸顯文化平權的理念,此次博覽會也諮詢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規劃友善多元族群、身心障礙民眾參與的座席與展覽空間,進而促進認同社區夥伴、文化館設的跨域成果。此外,因應後疫情時代數位轉型課題的挑戰,博覽會也安排主題網站的線上展示、交流論壇的線上直播,提供民眾跨越地理限制共同參與,實現「防疫不妨藝」的精神。 整體而言,「創生社區、魅力典藏」─北臺灣110年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及社區營造博覽會,企圖打造北臺灣在公共參與、多元平權、青年返鄉、黃金人口、新住民、第二部門參與等議題平台,推動後疫情時代的紓困振興作為,也期望能體現臺灣在地文化的勃發能量,進而深化社區創生、典藏地方魅力、形塑國際文化品牌的堅實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