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高美館《沉默之間》開展 14組國內外藝術家以跨域媒介探索「沉默」的多元之聲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 高雄市立美術館(下稱「高美館」)全新展覽《沉默之間》於即日起盛大推出,由策展人賴依欣(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與田倧源共同策劃,邀請臺灣、波蘭、奧地利與日本等14組國內外藝術家,透過多元的創作方法,結合物件、裝置、攝影、錄像等媒介,探究當代社會中未被關注的聲音,帶領觀眾重新思考如何透過藝術創作來回應、連結時代議題的可能性。 《沉默之間》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與東和鋼鐵的資源挹注下,所展開為期三年的展覽計畫。高美館李玉玲館長表示,高美館和國藝會長期合作,傾力支持臺灣優秀的策展人與其展覽計畫,拓展視覺藝術國際網絡與交流,也豐富了高美館的展覽面向。她並說,作為本次展出場域的101-103展覽室在空間重塑後便定位為國際展覽空間,繼年初《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夏季的《泛.南.島藝術祭》後,此次兩位策展人十分用心地關照呈現藝術與空間的對話,在展覽論述、作品選件以及安排上創造了嶄新的觀展經驗,邀請大眾前來欣賞。 策展人賴依欣表示,展覽計劃《沉默之間》以三年前在波蘭、奧地利等國的駐村研究為起點,而2020年起經歷了COVID-19疫情的艱鉅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空間的限制透過了科技作為媒介,展開後疫情時代的新面貌,在疫情中應變和延展。展覽以波蘭結構電影大師約瑟夫.羅巴科夫斯基(Józef Robakowski)的「個人電影」概念作為核心,除是以自我隱喻、紀錄來作為藝術家提供未來了解當下個體立場的證據外,在這個後疫時代中,也成為當代觀眾可重新思考自身與社會、環境的關係,以此作為起點,接續展開不同面向的五大主題。 共同策展人田倧源則提及,在整體展覽與展區動線的規劃上,五大主題由藝術家自我紀錄、映射時代的「個人電影」作為中心,透過非線性地展開與串聯,將展場作為流動性的思考地圖,來向接下來的四個子題「藝術避難所」、「記錄如何被創造」、「誰的觀點」與「如何重組歷史」對話,展間各別擁有的空間性質,對應著不同子題與作品,如同穿越在空間裡的多種路徑,呈現呼應展覽主題的沈默之聲。 參展藝術家集結了波蘭錄像藝術先驅約瑟夫.羅巴科夫斯基、張乾琦、卡娜.比利爾-邁爾(Cana Bilir-Meier)、咖容琳娜.布瑞秋拉(Karolina Breguła)、愛德華.弗洛伊德曼(Eduard Freudmann)、克萊門斯.馮.魏德邁爾(Clemens Von Wedemeyer)、王虹凱、維泰克.奧斯基(Witek Orski)、許家禎、饒加恩、馬寞路(mamoru)、你哥影視社、卡塔芝娜.寇茲拉(Katarzyna Kozyra)以及雅絲敏.沃西克(Jaśmina Wójcik)多位國內外藝術創作者;展覽主題中的「沉默」,指向未被關注的聲音、議題與固化的歷史敘事,而藝術如何在其中創造多種意義的詮釋與觀點,期盼藉由本展以積極的態度思考當代社會中的「沉默」,讓各樣聲音在此被進一步述說與理解,進而與社會、文化產生全新意義的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