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0日 星期日

重要民俗「學甲上白礁」授證 民俗文化資產永續流傳 展現臺灣團結及深厚文化生命力

【記者連凱斐/台南報導】文化部2022年公告登錄「學甲上白礁」為重要民俗,並認定「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縣學甲慈濟宮」為保存者。4/30日適逢學甲上白礁隆重祭典,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代表文化部長史哲頒授重要民俗認定證書,由慈濟宮副董事長陳俊男代表接受證書,臺南市副市長葉澤山到場見證。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參加上白礁祭典感動地表示,「我是學甲的子弟,以身為學甲人為榮、以身為保生大帝庇佑的子民為傲」。奉祀保生大帝「開基二大帝」的學甲慈濟宮,於1701年正式建廟至今已有322年歷史,是臺灣極古老的寺廟,三百多年來締造了光榮的歷史,有3組/6件珍貴「葉王交趾陶」被指定為國寶,並保存上百件交趾陶、墨寶等古物,1985年成為臺南市定古蹟,2022年「學甲上白礁」登錄為國家第22個、臺南第6個重要民俗。 李連權指出,廟方於保生大帝神誕日前舉辦「上白礁」即是「前往白礁鄉謁祖」的意思,具有表現人民飲水思源、將傳統文化保留及傳承、展現在地人團結互助的精神等意義。每一年的上白礁活動及四年一科的刈香從無間斷,也呈現學甲慈濟宮保存傳統祭祀儀典的努力,以及三百多年來各方信眾自發性、持續性地參與,使民俗活動興旺不墜,期盼學甲能成為國家之光、面對世界的窗口。 文化部表示,學甲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由保生大帝信仰衍生而出的上白礁祭儀,歷經清領、日治及戰後等時期,儘管歷史與社會變遷,世代「學甲十三庄」信眾仍持續承傳這項百年民俗活動迄今。「上白礁」展現豐沛的文化生命力,是臺灣民俗中重要的文化信仰活動,經2022年8月文化部民俗審議委員會一致肯定,登錄「學甲上白礁」為我國重要民俗文化資產。 「學甲上白礁」從清代發展至今,雖隨著時代演變,但祭典儀式、香境香路及各十三庄宮廟自組之藝閣、陣頭迄今仍維持一定的傳統性,並富含在地文化特色,如儀式性的宮內祭典、白礁亭謁祖祭典;傳統出香及入廟儀式的法師接香、將軍溪畔「大道公埔」的請水請火請香、廟埕過火淨穢等;平常年一日香儀式之外,逢子、辰、申年則有四年一科刈香活動,遶巡十三庄並有過堡之俗,香陣中穿插自組藝閣、文武陣頭,尤以保存孩童裝扮之真人藝閣,以及以傳統人力扛抬的龍頭鳳尾蜈蚣陣最具特色。 文化部表示,為保存及傳承臺灣珍貴的民俗文化資產,文化部自2009年起陸續登錄雞籠中元祭、白沙屯媽祖進香、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羅漢門迎佛祖、褒忠亭義民節祭典、賽夏族paSta'ay(矮靈祭)、邵族Tungkariri Lus'an(祖靈祭)、鄒族mayasvi(戰祭)等重要民俗,展現臺灣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充分體現臺灣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文化部強調,民俗文化資產的傳承與延續,除了祭祀儀典的保存,更有賴於在地民眾自發性、持續性地參與。文化部將與地方共同擬定與推展各項保存維護工作,讓臺灣民俗文化資產永續流傳,彰顯臺灣多元文化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