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國美館「牛之變–謝里法墨彩畫與書信展」 走進謝里法的創作與書信中的臺灣美術史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為實踐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國立臺灣美術館運用豐碩的臺灣藝術文化資產典藏及研究基礎,透過積極探訪資深藝術家創作歷程,推出「牛之變–謝里法墨彩畫與書信展」,彰顯藝術家謝里法在藝術創作、文學創作、藝術評論及美術史研究上的重要地位。今(15)日展覽開幕式,開場特別邀請音樂家陳明章帶來月琴演奏與民謠歌唱,以及謝里法夫人吳伊凡以臺灣華語、臺灣台語、臺灣客語分別吟誦謝里法的3首詩為開幕帶來精采表演。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藝術家謝里法伉儷、前文建會主委翁金珠、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藝術家江明賢、倪朝龍、詹前裕、薛保瑕、陳來興、林欽賢等各界親朋好友出席。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代表部長史哲向謝里法老師致上最深的敬意並表示,謝里法老師一生有三個主要成就,第一是他30多年來持續創作的精神,對後輩有很大的啟蒙作用;第二是在美術史及藝評上的成就;第三是將臺灣美術史與其他文化領域作連結,除了撰寫臺灣美術史,他在2008年更完成臺灣美術歷史小說《紫色大稻埕》,「謝里法老師是一個跨界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美術史書寫,從小眾到大眾、從分眾到流行文化。整體來看,他一生的創作,最早是藝術史、藝評與策展,晚年又回到創作與藝術史,實在是不容易。
國美館長廖仁義表示,文化部2017年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但謝里法老師早在1970年代即開始重建臺灣藝術史。現今的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有文化部的經費支持,但謝里法老師當年做這件事情時卻是單槍匹馬,沒有薪水,也沒有補助資源,只靠他的一支筆。因此討論重建臺灣藝術史,要特別感謝謝里法老師40前就付出他的青春在重建臺灣藝術史。他還從事小說創作,目的是讓一般大眾更親近臺灣藝術史,這些歷史小說的推動對臺灣藝術史有相當貢獻。在藝術史家及作家身份之外,「謝老師可說是被美術史耽誤的藝術家」,他早年在美國時即不斷創作,90年代從美國回臺後也是持續大量創作。本展以「牛」為主題,像是描寫臺灣人吃苦、堅強的性格,同時也是描寫他自己的吃苦、堅持,以及表現在創作上的牛脾氣。
藝術家謝里法提到,「我是作家、史家也是畫家,常有人問我幾歲?我常回答85歲,但今天赫然發現自己今年87歲了,但我不覺得自己老,只有走路時像個老頭子,我在家裡仍自己洗碗、晾衣服,也不斷地創作,因為我家裡有用不完的紙、墨與筆,我不要這些畫材跟我進棺材。」到了晚年,除了創作,謝里法更持續推動替畫家寫小說的工作,希望把畫家寫成傳記、傳記再寫成小說,替畫家書寫他們的精采人生。這些故事多麼精采,如果沒有寫出來多麼可惜,「我想把臺灣藝術家寫得很熱鬧,並將小說翻譯不同語言,讓臺灣走上世界!」
策展人林振莖表示,「謝里法老師與『牛』相戀了50年」,因此本展一方面從謝老師創作思維中各式各樣、千變萬化的《牛系列》作品中,挑選百餘件作品,來彰顯出他這系列性觀念推演的創作不輟,不斷地追求創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則展示他鮮少曝光的書信史料,以突顯出他也是臺灣美術史家的「雙棲」身分。這兩種身分的疊加構成了他的世界。
國美館指出,謝里法教授於1938年出生於大稻埕,歷經日本殖民統治、國民政府來臺,以及西方思潮衝擊,長年旅居在外的他將對臺灣的鄉愁畫作牛型,他曾說「這是牛的世界也是人的社會,有什麼人就有什麼牛,是一種幽默的反思,也是批判性的嘲諷」。他對於「牛」系列性觀念推演的創作不輟,不斷追求創新,他畫牛,更在展覽中以牛的形象呈現世間百態;書信史料則記錄他在1970、80年代,如何以拓荒精神,透過與前輩藝術家間頻繁的書信往返,不畏艱難為臺灣留下的珍貴美術研究史料。對謝里法來說,藝術創作是生命中極為重要的部分,他在文學、藝術評論及臺灣美術史研究上的造詣與貢獻,亦可視為他創作的延伸。
「牛之變–謝里法墨彩畫與書信展」即日起至7月23日於國美館101展覽室展出,規劃「牛變的啟程」、「牛變之辯證」、「拿筆牽著牛走」、「墨牛交流」、「牛在墨的思維裡」、「墨牛演義」6項子題與書信,超過百件的《牛系列》墨彩牛作品,以及鮮少曝光的珍貴書信史料。盼藉由藝術家有別於傳統水墨形式的表現中,走進謝里法的墨彩牛創作,細讀他筆耕思維裡的書信美術史。相關展覽訊息歡迎參考國美館官網:http://www.ntmofa.gov.tw。
「牛之變–謝里法墨彩畫與書信展」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時間:即日起至7月23日,週二至週五09:00-17:00、週六及週日09:00-18:00(每週一休館)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