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6日 星期一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2023年會
【記者連凱斐/綜合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Asia Pacific, FIHRM-AP)」首度在臺灣召開年會,即日起至11月10日為期5天,在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行,年會以「共振人權:亞太博物館與社群協力」為號召,期盼促進跨領域、跨國際的交流,讓人權議題獲得更多關注與共鳴。今(6)日年會,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暨FIHRM-AP主席洪世芳、FIHRM-AP國內外會員等貴賓與會。開幕式邀請曾在「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期間,以綠島記憶、白色恐怖歷史背景為題創作的音樂藝術家暨金音獎得主王榆鈞演出揭開序幕。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代表臺灣歡迎所有與會的亞太分會會員,感謝在人權推廣的共同努力。王時思指出,臺灣雖然擁有民主自由的體制,但始終面臨國際情勢的考驗;同時,無論是推廣威權歷史或保存負面遺產的路上,臺灣也仍須在打造社會共識的工程上持續努力。儘管如此,臺灣在人權的表現依然有目共睹,除了2019年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今年也通過因應「Me Too」事件的「性平三法」修法,而國家人權博物館也肩負威權歷史的紀念、學習、教育與展示等工作。期盼透過FIHRM-AP年會與國際人權博物館的會員們交流,尋求深植人心、實踐推廣的方法,使人權不只成為普世價值,也成為社會的準則,促進人權的主流化,人人都成為人權工作者。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亦是FIHRM-AP主席洪世芳歡迎亞太分會會員們的蒞臨與參與。洪世芳指出,年會的召開讓亞太甚至世界人權的連結踏出重要的一步。亞太分會自2019年成立以來面臨疫情席捲全世界的影響,但仍持續召開線上工作坊、策展及設立10個語言的官網保持與42個機構會員、52位個人會員的交流,期望FIHRM-AP能成為臺灣與國際人權博物館及組織接軌的平台。洪世芳有感而發表示,近期國際間爆發烏俄戰爭、以巴戰爭等重大國際衝突,令人省思人權如何成為普世的價值,期望透過本次年會的串聯,與國際會員們有更深入的對話,共同以人權為目標持續前進,讓世界邁向和平,免於戰爭與殺戮的威脅,在人權路上,沒有人應該被遺忘,FIHRM-AP將持續扮演亞太地區人權樞紐的角色,以人權為使命,持續向前。
本次會議有來自澳洲、日本、泰國、印尼等各國專家學者分享他們的經驗和觀點,探討博物館及人權組織如何藉由各式途徑和方式促進大眾對於人權議題的關注。期間將分享各界人權議題的相關研究、案例和論文,同時也廣邀國際博物館及人權議題相關組織參與,以促進新思維激發和跨領域合作。
年會期間由澳洲國家原住民美術館館長Tracy Puklowaski、英國利物浦大學當代博物館實踐資深講師暨國際奴役研究中心主任Richard Benjamin及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等進行3場專題演講,另由國際博物館和人權領域的專家學者帶來系列論文發表。會議子題包含「以博物館為方法的人權實踐」、「負面遺產轉為博物館與紀念機構的敘事」、「推動社群參與為人權發聲」、「跨領域的人權共振與迴響」及「跨越邊境的移動人權挑戰」,分別探討人權教育推廣的實踐方法、負面遺產的轉化詮釋、社群參與的提高、跨界合作的可能及博物館如何面對移動人權議題的討論。
此外,國際良知遺址聯盟也受邀來臺參與年會並辦理半日工作坊,該聯盟為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附屬組織,透過補助、網絡連結、教育訓練、轉型正義機制和倡議等形式,進行會員交流並培育全球各地機構的專業能力。工作坊由聯盟資深專員Linda Norris擔任主持人,她曾參與多項重要計畫,包括重新詮釋非洲的奴隸歷史、印第安藝術家的公共藝術專案及波斯尼亞和赫塞哥維納的身體繪圖培訓,協助博物館能以更具創造力的方式呈現故事,建構更引人入勝的敘事,並深化社區聯繫。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2023年會】
1. 專題演講及論文發表
時間:11月6日-11月7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霖澤館國際會議廳
2.「共振人權:亞太博物館與社群協力」工作坊
時間:11月8日
地點: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官網:https://fihrmap.nhrm.gov.tw/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