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臺文館大河小說特展 集體記憶「洶湧的溫柔」

【記者于郁金/連凱斐/台南報導】 大河小說是臺灣人重要的集體記憶。臺灣文學館最新展覽「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展出葉石濤、鍾肇政、李喬……等重要大河小說作家的珍貴作品及手稿,並且訴說成一段段人民情感結構的故事! 臺文館館長蘇碩斌說,臺灣最早提出「大河小說」概念並寫出作品的是葉石濤,而後鍾肇政《濁流三部曲》及《臺灣人三部曲》的巨作奠定基礎,再有李喬《寒夜三部曲》、東方白《浪淘沙》承繼,一條書寫長河明確成形,乃至21世紀邱家洪《臺灣大風雲》等等,「大河小說」在臺灣文學確是醒目類型,尤其是透過人群與土地的長期互動情懷,具有溫柔但堅毅去抵抗外來力量入侵的勇氣。 「大河小說」字數動輒數十萬至上百萬,是史詩般的類型,卷帙浩繁、跨時悠長,最常見的是「三部曲」形式。大河小說語源來自法文Roman-Fleuve,意指奔向海洋的河流、引喻為滔滔不絕的故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可為代表,爾後廣泛用在「連續性長篇」或「系列」的小說。即將上映的公視旗艦戲劇《斯卡羅》,由2016年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得主陳耀昌《傀儡花》原著改編,亦屬於大河小說一族。 「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以四大展區介紹臺灣大河小說歷程,從1940至1980年「萌芽:探勘大河源頭」,無法大聲言稱「臺灣」的臺灣人,怎麼訴說自己的故事;1980至2000年「承繼:流淌在土地的淚痕」伴隨著社會肅殺氛圍的鬆綁,解嚴、本土化運動的興起,作家們開始透過文字拆解專制威權的象徵秩序,填補過往主流歷史敘事中的縫隙;「新聲:一條蜿蜒奔騰的緞帶」展出21世紀所出版的大河小說;「千山之外,河水依舊潺潺」則提供由大河小說所改編的影視作品,以及趣味問答遊戲。 本次展出珍貴文物,還包括《台灣七色記》、《浪淘沙》、《臺灣大風雲》等大河小說的珍貴手稿原件,東方白採訪蔡阿信的訪談錄音帶、李喬創作筆記、剪報等各類文物,並播放小說改編之電影、電視劇作,透過影視作品再次閱讀臺灣歷史長河中的文學風景。 「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 展期:2021年7月26日~2022年4月10日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二樓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